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6111发布日期:2022-09-03 01:3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轮圈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2.轮圈模具是一种用于胎槽成型的装置,使用时,先将待预成型的碳纤维轮圈被放入装置内进行夹持固定,接着转动轮圈并将一紧固条缠绕安装于轮圈圆周边缘的中间;紧固条安装完毕后,一边转动轮圈,一边在在固定条上安装缓冲块,以此来提高轮圈的抗冲击能力,此过程称为“补点”,
3.而无论是将固定条安装于轮圈圆周边缘的中间处,还是将缓冲块安装于固定条上,都需要极高的定位精度;现有技术中,对于定位精度把握只能依靠人员的熟练程度,难以确保固定条精准地缠绕于轮圈圆周边缘的中间,或是确保缓冲块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上,即在安装固定条和缓冲块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偏差,导致成品品质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包括支座、第一轮圈夹具、第二轮圈夹具、驱动杆和定位机构;所述支座上设有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所述第一轮圈夹具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板上;所述第二轮圈夹具与所述第一轮圈夹具同轴对应设置;所述驱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轮圈夹具同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板上,以使所述第二轮圈夹具靠拢或远离所述第一轮圈夹具;所述定位机构安装于所述支座上,并包括用于监测并反馈轮圈位置的传感器。
9.优选地,所述传感器采用红外传感器。
10.优选地,还包括驱动件,所述第二支板上设有螺孔,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螺孔螺纹连接;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支板上并与所述驱动杆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驱动杆转动。
11.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贯穿所述螺孔,所述驱动件为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12.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贯穿所述螺孔,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驱动杆的第二端驱动连接。
13.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轮圈夹具转动连接处设有设有轴承。
14.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支杆和调位件,所述支杆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调位件安装于所述支杆上,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调位件上。
15.优选地,所述调位件包括第一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和螺栓和螺母;所述第一安装座
安装于所述支杆上,且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驱动杆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且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螺栓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且所述螺栓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移动;所述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并与所述螺栓贯穿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螺纹连接。
16.优选地,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支座上的限位机构,所述第一轮圈夹具远离所述第二轮圈夹具的一侧上设有多个圆周阵列设计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机构可随所述第一轮圈夹具转动而与多个所述限位槽逐一卡接。
17.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座、限位杆、弹性件和限位栓;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贯穿所述固定座,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沿所述第一轮圈夹具方向延伸,且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对应的限位端头;所述弹性件套装于所述限位杆上,且所述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端头和所述固定座相抵;所述限位栓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并与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18.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滚轮,所述滚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限位端头上,所述限位槽内面呈圆弧状设计,所述滚轮与所述限位槽对应配合。
19.优选地,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与所述固定座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固定座上下移动。
20.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调节块和调节栓;所述调节块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板上,且所述调节块上设有竖直设计的滑孔;所述调节杆同轴且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滑孔内,所述固定座安装于所述调节杆上;所述调节栓与所述调节块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栓一端可贯穿所述调节块并与所述调节杆相抵。
21.优选地,所述支座底部还安装有多个带刹车功能的万向轮。
22.(三)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通过设计驱动杆用于驱使第二轮圈夹具靠拢第一轮圈夹具以夹持轮圈;通过设计传感器,用于监测并反馈轮圈的位置,方便将固定条精准地安装于轮圈上,也方便将缓冲块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上,从而提高成品品质。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图1的右视图;
27.图3示出了图2的剖视图a-a;
28.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的放大图;
29.图5示出了图3中b处的放大图;
30.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31.图7示出了图6中c处的放大图;
32.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轮圈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图10示出了图9的剖视图b-b;
35.图11示出了图10中d处的放大图;
36.图12示出了图10中e处的放大图。
37.图中:1支座、11第一支板、12第二支板、120螺孔、13万向轮、2第一轮圈夹具、21限位槽、3第二轮圈夹具、4驱动杆、40轴承、5定位机构、51 传感器、52支杆、53调位件、531第一安装座、5310第一滑槽、532第二安装座、5320第二滑槽、533螺栓、534螺母、6限位机构、61限位杆、610限位端头、62固定座、63限位栓、64弹性件、65滚轮、7高度调节机构、71 调节杆、72调节块、720滑孔、73调节栓、8驱动件、q轮圈、k缓冲块、g 固定条。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参阅附图1-附图6,一种轮圈预成型缠绕装置,包括支座1、第一轮圈夹具2、第二轮圈夹具3、驱动杆4和定位机构5;支座1上设有第一支板11和第二支板12;第一轮圈夹具2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支板11上;第二轮圈夹具 3与第一轮圈夹具2同轴对应设置;驱动杆4的第一端与第二轮圈夹具3同轴转动连接,驱动杆4的第二端可移动地安装于第二支板12上,以使第二轮圈夹具3靠拢或远离第一轮圈夹具2;定位机构5安装于支座1上,并包括用于监测并反馈轮圈q位置的传感器51。
40.具体的,使用时,测量轮圈q宽度,然后朝第一轮圈夹具2方向移动驱动杆4,驱使第二轮圈夹具3靠拢第一轮圈夹具2,并使得第一轮圈夹具2和第二轮圈夹具3之间的距离等于轮圈q宽度,以稳定夹持轮圈q;此时启动传感器51,使得传感器51发射的监测光线落于轮圈q上,然后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即可带动轮圈q和第二轮圈夹具3同步转动,进而将固定条g精准地安装于轮圈q圆周边缘的中间处;
41.当需要对轮圈q进行“补点”时,先启动定位机构5的传感器51,传感器51发射出的监测光线定点于固定条g的特定位置上,将缓冲块k安装于监测光线的定点处;该缓冲块k安装完毕后,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使得轮圈q 上转动一定角度,此时监测光线的定点转移至固定条g的另一位置上,使用者再将另一缓冲块k安装于此时的监测光线的定点处即可;同理,按照上述步骤将其他缓冲块k一一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g圆周的各个部位上即可;
42.缓冲块k安装完毕后,对轮圈q进行其他加工使其成型,最后移动驱动杆4驱使第二轮圈夹具3远离第一轮圈夹具2,即可将成型的轮圈q取下。
43.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驱动杆4用于驱使第二轮圈夹具3靠拢第一轮圈夹具2以夹持轮圈q;通过设计传感器51,用于监测并反馈轮圈q上的特定位置,方便将固定条g精准地安装于轮圈q上,也方便将缓冲块k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g上,从而提高成品品质。
44.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传感器51种类多样,可以采用光纤传感器51、红外传感器51等,本实用新型中对此不做限定,但红外传感器 51价格较为便宜,因此优先选择红外传感器51,红外传感器51发射出的光线可以精准地照射于轮圈q圆周边缘中间或固定条g圆周边缘中间。
45.参阅附图1-附图6,还包括驱动件8,第二支板12上设有螺孔120,驱动杆4的第二端与螺孔120螺纹连接;驱动件8安装于第二支板12上并与驱动杆4驱动连接,以驱使驱动杆4转动。
46.具体的,通过驱动件8控制驱动杆4正向或反向转动,即可驱使第二轮圈夹具3靠拢或远离第一轮圈夹具2。
47.此外,驱动杆4的第二端贯穿螺孔120,驱动件8则可以手柄或是电机,当驱动件8采用手柄时,手柄与驱动杆4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转动手柄可以带动驱动杆4转动;当驱动件8为电机时,电机与驱动杆4的第二端驱动连接,启动电机即可带动驱动杆4转动;关于驱动件8的具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
48.参阅附图6,驱动杆4的第一端与第二轮圈夹具3转动连接处设有设有轴承40,轴承40的设计可以减少第二轮圈夹具3与驱动杆4的之间的摩擦力,提高第二轮圈夹具3的转动能力。
49.参阅附图1和附图7,定位机构5还包括支杆52和调位件53,支杆52 安装于支座1上,调位件53安装于支杆52上,传感器51安装于调位件53 上。
50.其中,支杆52用于支撑传感器51,调位件53则用于调整传感器51的位置,使得传感器51的监测光线对应轮圈q和固定条g,调位件53可以采用三轴联动件或二轴联动件,其结构多样,本实用新型中不做限定,但为了方便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51.调位件53包括第一安装座531、第二安装座532和螺栓533和螺母534;第一安装座531安装于支杆52上,且第一安装座531上设有第一滑槽5310,第一滑槽5310与驱动杆4的移动方向平行设置;第二安装座532设置于第一安装座531上,且第二安装座532上设有第二滑槽5320;螺栓533一端依次贯穿第一滑槽5310和第二滑槽5320,且螺栓533可相对于第一滑槽5310和第二滑槽5320移动;螺母534设置于第二安装座532上,并与螺栓533贯穿第二滑槽5320的一端螺纹连接。
52.具体的,当需要调整传感器51的位置时,拧松螺母534,使得螺栓533 松动,即可驱使第一滑槽5310或第二滑槽5320相对于螺栓533移动,以此调整传感器51的位置,位置调整完毕后,重新拧紧螺母534,使得螺母534 与第二安装座532一侧相抵,即可使得第二安装座532和第一安装座531相互固定,进而将传感器51固定于该位置上。
53.参阅附图1-附图3,进一步的,考虑到在进行“补点”时,除了需要保证缓冲块k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g上外,还需要使得安装在固定条g圆周边缘上的多个缓冲块k两两之间的间隔尽量相等,以提高轮圈q的稳定性;但是现有技术中,一般是依靠使用者的经验安装缓冲块k,所以两两缓冲块k之间的间隔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安装于支座1上的限位机构6,第一轮圈夹具2远离第二轮圈夹具3的一侧上设有多个圆周阵列设计的限位槽21;限位机构6可随第一轮圈夹具2转动而与多个限位槽21逐一卡接。
54.其中,由于多个限位槽21呈圆周阵列设计,因此一个限位槽21对应一个缓冲块k的安装位置,当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时,固定条g随之转动,而传感器51的监测光线则始终保持于当前位置;当其中一个限位槽21与限位机构6卡接时,传感器51的监测光线恰好停留于固定条g的特定位置处,此时将缓冲块k安装于被监测光线所照射的固定条g的位置处即可;
55.缓冲块k安装完毕后,驱使限位机构6脱离限位槽21,以解除限位机构 6对第一轮
圈夹具2的限制,然后继续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直至第一轮圈夹具2上的另一个限位槽21与限位机构6卡接,即可安装另一个缓冲块k;根据上述操作方法,即可将多个缓冲块k逐一地安装于固定条g上,并确保两个缓冲块k之间的间隔相等。
56.综上,传感器51的设计可以使得缓冲块k精准地安装于固定条g上,而限位机构6和多个限位槽21的配合设计则可使得安装在固定条g上的多个缓冲块k两两之间的间隔相等,传感器51和限位机构6的配合使用,可以避免缓冲块k偏离固定条g,以及避免两两缓冲k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同,使得缓冲块k的安装精度上升,并有效地提高轮圈q的品质和稳定性。
57.参阅附图2-附图4,以及附图11,限位机构6的种类也有多种,例如可以直接采用电动丝杆结构,每转动一次角度后,控制电动丝杆的丝杆轴卡入限位槽21内即可;但在使用过程中,每次对限位槽21进行卡接时,都需要人工校正,较为麻烦,为此,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机构6包括固定座62、限位杆61、弹性件64和限位栓63;固定座62安装于支座1上,限位杆6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贯穿支座1,限位杆61的第二端沿第一轮圈夹具2方向延伸,且限位杆61的第二端上设有与限位槽21对应的限位端头610;弹性件64套装于限位杆61上,且弹性件64两端分别与限位端头610和固定座62相抵;限位栓63设置于固定座62上并与限位杆61的第一端螺纹连接。
58.具体的,初始状态下,弹性件64处于常规状态,此时限位端头610卡接于限位槽21内;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时,限位槽21边缘挤压限位端头610,使得限位端头610移动并脱离限位槽21,此过程中限位端头610挤压弹性件 64压缩蓄能;继续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当另一限位槽21于限位端头610对应时,弹性件64释能恢复,并带动限位端头610卡入该限位槽21内;按照上述操作,可以使得限位端头610与多个限位槽21逐一卡接,从而实现缓冲块k的安装。
59.其中,当无需进行“补点”时,可以拧动限位栓63,使得限位杆61和限位杆61上的限位端头610远离第一轮圈夹具2,避免限位端头610影响第一轮圈夹具2和第二轮圈夹具3正常转动,弹性件64可以采用弹簧或橡胶套等具备形变恢复能力的配件。
60.参阅附图2-附图4,以及附图11,限位机构6还包括滚轮65,滚轮65 可转动地安装于限位端头610上,限位槽21内面呈圆弧状设计,滚轮65与限位槽21对应配合;上述设计可以减少滚轮65与限位槽21内面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滚轮65和限位端头610能更容易脱离限位槽21,方便使用者转动第一轮圈夹具2,以及方便滚轮65和限位端头610逐一卡接并脱离多个限位槽21。
61.参阅附图9-附图12,还包括高度调节机构7,高度调节机构7与固定座 62驱动连接,以驱使固定座62上下移动,进而使得限位端头610上移偏离或下移对应限位槽21;在缠绕固定条g时,可以通过高度调节机构7的控制定位机构5整体上移,避免其影响使用者安装固定条g;而在安装缓冲块k时,则需要通过高度调节机构7控制定位机构5整体下移,使得定位端头重新于限位槽21对应。
62.需要注意的是,高度调节机构7可以采用滑轨机构,或是采用气缸驱动,为了节约成本,本实用新型中,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调节杆71、调节块72和调节栓73;调节块72安装于第一支板11上,且调节块72上设有竖直设计的滑孔720;调节杆71同轴且可滑动地安装于滑孔720内,固定座62安装于调节杆71上;调节栓73与调节块72螺纹连接,且调节栓73一端可贯穿调节块72并与调节杆71相抵。
63.具体的,当需要调整固定座62的上下位置时,拧松调节栓73,以解除调节栓73对调节杆71的限制,此时沿滑孔720移动调节杆71,即可带动固定座62上下移动,进而调整定位机构6的位置;定位机构6的位置调整完毕后,然后重新拧紧调节栓73,使得调节栓73与调节块72一侧相抵固定即可。
64.参阅附图1-附图3,支座1底部还安装有多个带刹车功能的万向轮13,万向轮13的设计方便使用者移动该装置,并通过自带的刹车将该装置停留于当前位置,提高了该装置的灵活度。
65.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