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79929发布日期:2022-11-05 07:1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泡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实生活中发泡制品,主要是通过化学发泡或物理发泡的方法得到的,在原料中加入发泡剂,发生反应的同时进行发泡得到制品。但是化学发泡或物理发泡的发泡倍率有限,例如化学发泡的发泡程度跟加入的发泡剂用量有很大关系,若需要不同的发泡率需求需要对发泡剂控制用量,用量的误差从而也会出现发泡率不稳定的情况;而物理发泡的方式通常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发泡效率低且发泡率更加不好控制,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可以通过在粘性流体加入气体的方式并对加入气体后进行发泡率检测的发泡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流体管路、气体管路、混合齿轮泵、密度阀、出料阀、控制系统;
5.所述流体管路连接至混合齿轮泵并送入粘性流体,所述气体管路连接至混合齿轮泵并送入气体,所述混合齿轮泵经由密度阀连接出料阀送出发泡流体;
6.所述气体管路上设有开关阀,所述控制系统连接密度阀及开关阀,通过密度阀信号控制开关阀开闭动作。
7.进一步的,所述密度阀包括阀体、活动套、弹簧、感应器,所述阀体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及感应器,活动套设于阀体内且活动套具有贯穿式设置的过料孔,所述弹簧设于阀体内,弹簧一端抵住阀体另一端抵住活动套,发泡流体通过密度阀具有一使活动套朝向感应器方向的力;
8.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器包括导电杆、第一信号接点、第二信号接点,所述第一信号接点连接导电杆,导电杆穿入阀体内且导电杆与阀体间设有绝缘层,所述阀体、活动套为导电材质,活动套于阀体内保持与阀体相接触状态,所述第二信号接点连接阀体。
9.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套朝向进料口的一端开设有过料槽,另一端设有若干贯穿入过料槽的过料孔。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料槽呈圆柱型结构设置,所述过料槽的直径大于过料孔的直径。
11.进一步的,还包括加热槽,所述加热槽与混合齿轮泵连接并朝混合齿轮泵送入粘性流体。
12.进一步的,所述混合齿轮泵包括第一齿轮副、第二齿轮副,所述第一齿轮副与第二齿轮副间隔设置,所述加热槽朝第一齿轮副输送粘性液体,所述气体管路朝第一齿轮副与第二齿轮副之间通入气体。
13.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回料管路、第二回料管路,所述第一回料管路一端连接于出料阀处,另一端连接于混合齿轮泵处;所述第二回料管路一端连接于出料阀,另一端连接于
加热槽处。
14.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流量阀与第二流量阀,所述第一流量阀设于第一回料管路上且设于出料阀与混合齿轮泵之间,所述第二流量阀设于第二回料管路上且设于密度阀与加热槽之间。
15.进一步的,还包括混料筒,所述密度阀经由混料筒连接至出料阀,所述混料筒内设有搅拌叶片。
16.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设置加热槽的作用在于对凝固状态的粘性流体进行加热使其变为熔融的液态;
17.设置混合齿轮泵的作用在于粘性流体进入混合齿轮泵并经过通过第一齿轮副,第一齿轮副将流入的粘性流体打散;气体管路朝混合齿轮泵的第一齿轮副与第二齿轮副之间通入气体,并与第一齿轮副输出的粘性流体混合;第二齿轮副的作用在于让气体与粘性流体快速混合形成发泡流体并朝密度阀输出;
18.设置密度阀的作用在于接收发泡流体,并检测粘性流体的发泡率是否满足要求,并反馈至控制系统,让控制系统控制开关阀继续朝混合齿轮泵内补充气体或停止补气;
19.设置第一回流管路的作用在于使未达到发泡率要求的粘性流体沿第一回流管路回流至齿轮泵内继续通入气体;设置第二回流管路的作用在于使未达到发泡率要求的也可沿第二回流管路回流至加热槽内,避免全部回流至混合齿轮泵内,导致混合齿轮泵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电机受损。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度阀半剖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识对应如下:1.流体管路、11.加热槽、2.气体管路、21.开关阀、3.混合齿轮泵、31.第一齿轮副、32.第二齿轮副、4.密度阀、41.阀体、411.进料口、412.出料口、42.活动套、421.过料孔、422.过料槽、43.弹簧、44.感应器、441.导电杆、442.第一信号接点、443.第二信号接点、444.绝缘层、5.第一回料管路、51.第一流量阀、6.第二回料管路、61.第二流量阀、7.出料阀、8.控制系统、9.混料筒、91.搅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5.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一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包括流体管路1、气体管路2、混合齿轮泵3、密度阀4、出料阀7、控制系统8。
26.实施例一,流体管路1一端连接有一加热槽11,加热槽11用于接收凝固状态的粘性流体,并在加热槽11内可将凝固状态的粘性流体进行加热使其变为熔融的液态;所述流体管路1连接至混合齿轮泵3并送入粘性流体,所述气体管路2连接至混合齿轮泵3并送入气体,所述混合齿轮泵3经由密度阀4连接出料阀7送出发泡流体;所述混合齿轮泵3包括第一齿轮副31、第二齿轮副32,所述第一齿轮副31与第二齿轮副32间隔设置,所述加热槽11朝第
一齿轮副31输送粘性液体,所述气体管路2朝第一齿轮副31与第二齿轮副32之间通入气体,第一齿轮副31将流入的粘性流体打散;气体管路2朝混合齿轮泵3的第一齿轮副31与第二齿轮副32之间通入气体,并与第一齿轮副31输出的粘性流体混合;第二齿轮副32的作用在于让气体与粘性流体快速混合形成发泡流体并朝密度阀4输出。
27.气体管路2上设有开关阀21,所述控制系统8连接密度阀4及开关阀21,通过密度阀4信号控制开关阀21开闭动作;设置密度阀4的作用在于接收发泡流体,并检测粘性流体的发泡率是否满足要求,并反馈至控制系统8,让控制系统8控制开关阀21继续朝混合齿轮泵3内补充气体或停止补气。
28.密度阀4包括阀体41、活动套42、弹簧43、感应器44,所述阀体41一端设有进料口411,另一端设有出料口412及感应器44,活动套42设于阀体41内且活动套42具有贯穿式设置的过料孔421,所述弹簧43设于阀体41内,弹簧43一端抵住阀体41另一端抵住活动套42,发泡流体通过密度阀4具有一使活动套42朝向感应器44方向的力;所述感应器44包括导电杆441、第一信号接点442、第二信号接点443,所述第一信号接点442连接导电杆441,导电杆441穿入阀体41内且导电杆441与阀体41间设有绝缘层444,所述阀体41、活动套42为导电材质,活动套42于阀体41内保持与阀体41相接触状态,所述第二信号接点443连接阀体41;所述活动套42朝向进料口411的一端开设有过料槽422,另一端设有若干贯穿入过料槽422的过料孔421;发泡流体沿进料口411进入活动套42的过料槽422内并形成一定的推力推动活动套42朝导电杆441方向运动并与导电杆441接触形成导通,从而通过第一信号接点442传送信号至控制系统8来判断进入阀体41内的粘性流体的发泡率的大小,进而根据发泡率的需求控制开关阀21继续加入气体或者停止加入气体。
29.开关阀21一端还连接有调压阀,一端连接有单向阀,气体通过调压阀21一次进入开关阀21、单向阀,再进入到第一齿轮副31与第二齿轮副32之间。
30.导电杆441有一端设于阀体41内部,可通过导电杆441一端在阀体41内的固定位置来改变所需要的发泡率,当导电杆441一端与静止状态下的活动套42的间距变小,即弹簧43的压缩量减少,弹力随之减小,活动套42移动至与导电杆441接触的推力随之减小,发泡率变大;反之当导电杆441一端与静止状态下的活动套42的间距变大,即弹簧43的压缩量变大,弹力随之变大,活动套42移动至与导电杆441接触的推力随之变大,发泡率变小。
31.过料槽422呈圆柱型结构设置,所述过料槽422的直径大于过料孔421的直径,目的在于使发泡流体进入到过料槽422内可使粘性流体从过料孔421流出并处于过料槽422内的粘性流体使活动套42具有一克服弹力朝导电杆441方向运动的推力,该推力会随粘性流体的增加而减少。
32.第一回料管路5一端连接于出料阀7处,另一端连接于混合齿轮泵3处;所述第二回料管路6一端连接于出料阀7,另一端连接于加热槽11处;还包括第一流量阀51与第二流量阀61,所述第一流量阀51设于第一回料管路5上且设于出料阀7与混合齿轮泵3之间,所述第二流量阀61设于第二回料管路6上且设于密度阀4与加热槽11之间。设置第一回流管路的作用在于使未达到发泡率要求的粘性流体沿第一回流管路回流至齿轮泵内继续通入气体;设置第二回流管路的作用在于使未达到发泡率要求的也可沿第二回流管路回流至加热槽11内,避免全部回流至混合齿轮泵3内,导致混合齿轮泵3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电机受损。
33.实施例二,还包括混料筒9,所述密度阀4经混料筒9连接至出料阀7,所述混料筒9
内设有搅拌叶片91;使得发泡流体进入混料筒9内可进一步打散气泡再有出料阀7完成出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是由密度阀4直接连接至出料阀7完成出胶。
34.该种粘性流体发泡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5.凝固状态的热熔胶在加热槽11加热后形成液态的粘性流体,并通过流体管路1送入混合齿轮泵3内,粘性流体进入混合齿轮泵3经过第一齿轮副31将粘性流体送入混合齿轮泵3内部,同时气体管路2朝混合齿轮泵3内部送入气体,使气体与粘性流体,并与粘性流体一同经过第二齿轮副32作用下快速混合形成发泡流体,并输送至密度阀4;
36.发泡流体有进胶口进入阀体41内,并进入到活到套的过料槽422内并从过料孔421通过,同时对活动套42施加一推力,活动套42依靠推力克服弹簧43弹力朝导电杆441方向移动,并与导电杆441一端接触,使得阀体41上的第二信号接点443与第一信号接点442导通,并发送电源信号至控制体统,控制提供检测到信号经过运算检测发泡率;若发泡率与所需发泡率相比偏高,则控制开关阀21停止补气,并让发泡流体沿第一回流管路与第二回流管路回流至混合齿轮泵3内再次打散,降低发泡率;若发泡率与所需发泡率相比偏小,则控制开关阀21继续补气,并让发泡流体沿第一回流管路与第二回流管路回流至混合齿轮泵3内再次混合气体,提高发泡率;如此反复系统直至弹簧43弹力让活动套42与导电杆441分离,此时控制系统8的反馈信号断开,并控制开关阀21停止补气,让发泡流体的发泡率停止变化并沿出胶口进入出料阀7输出稳定所需发泡率的发泡流体。
37.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