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0318发布日期:2022-12-10 02:3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领域,特别是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注塑行业普遍采用的注塑模具为热流道注塑模具,较普通模具而言,通过热流道系统注塑的塑胶产品质量更高,且热流道系统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3.现有技术中,因模具空间狭小,常规热嘴与模具结构干涉,导致热嘴浇口无法前伸至产品进胶点的情况,或者热嘴浇口前伸距离太长,导致浇口附近温度偏低。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适配性强、稳定可靠的热嘴组件。
5.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了热嘴组件,包括热嘴本体,热嘴本体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流道;热嘴头,热嘴头沿所述热嘴本体轴向固定于所述热嘴本体上,热嘴头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连通且设置于第二流道底部的浇口;第一加热器,第一加热器设置于热嘴本体内;所述热嘴头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与所述热嘴本体固定配合的固定段、加长段及下端面设置有前述浇口的浇口段;其中,所述浇口段的外周套设有隔热套。
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嘴头的外壁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呈收缩趋势,其中,所述固定段的外径>所述加长段的外径>所述浇口段的外径。
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热嘴本体与所述固定段之间的压帽,所述热嘴本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用于固定安装所述固定段的凹槽,所述热嘴本体包括用于形成凹槽的槽侧壁,其中,所述压帽包括设置于所述槽侧壁与所述固定段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压帽部、伸出所述凹槽外且侧向延伸的外突部,所述外突部与所述热嘴本体的底部相抵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突部的边缘不超出所述热嘴本体的侧壁。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段呈“t”型结构,所述固定段包括固定段本体、固定段本体的顶部形成的凸台部,其中,所述第一压帽部的顶部抵接于所述凸台部的下表面。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加长段外周的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靠近所述浇口设置,所述第二加热器的外表面不超出所述第一压帽部的外表面。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浇口段为t型部,所述隔热套具有与t型部相适配设置且上下贯穿设置的倒t型腔。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热套的热导率小于所述热嘴头的热导率,其中,所述隔热套的材料为金属或合金材料,所述热嘴头的材料为铜或其他金属材料。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流道的顶端入口的大小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底端出口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二流道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呈逐渐收缩趋势。
1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15.一种模具组件,包括模具开框,还包括如前所述的热嘴组件,热嘴组件设置于所述模具开框内,所述热嘴组件的外壁与所述模具开框的内壁相适配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通过热嘴本体的第一流道与热嘴头的第二流道共同形成流道,使得熔融状态的塑料通过浇口伸至模具组件型腔的进胶口,通过热嘴头的固定段以实现热嘴头与热嘴本体的固定安装,热嘴头的加长段以延长热嘴头的长度,热嘴头的浇口段外周套设隔热套,隔热套的设置避免将热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模具开框上,对浇口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具有结构适配性强、稳定可靠的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嘴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19.图中:1、模具开框;2、热嘴本体;21、第一流道;22、凹槽;23、槽侧壁;24、槽顶壁;3、热嘴头;31、第二流道;32、浇口;33、固定段;331、固定段本体;332、凸台部;34、加长段;35、浇口段;4、第一加热器;5、隔热套;6、压帽;61、第一压帽部;62、外突部;7、第二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1.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一种模具组件包括模具开框1、设置于模具开框1内的热嘴组件,热嘴组件的外壁与模具开框1的内壁相适配设置。
22.在本实施例中,一种热嘴组件包括热嘴本体2、设置于热嘴本体2上的热嘴头3及设置于热嘴本体2内的第一加热器4。第一加热器4通过对注胶塑料加热和温控的手段,将熔融状态的塑料依次经热嘴本体2、热嘴头3,然后浇注到模具组件的型腔中,避免浇注系统凝料的形成。
23.进一步地,热嘴本体2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流道21。热嘴头3具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且与第一流道21连通的第二流道31、与第二流道31连通且设置于第二流道31底部的浇口32。
24.其中,第一流道21与第二流道31共同形成热嘴组件的流道。从而使得熔融状态的塑料从第一流道21的进口端流入,经过第一流道21、第二流道31的导流,再从浇口32流出。
25.热嘴头3沿热嘴本体2轴向固定于热嘴本体2上,热嘴头3的部分设置于热嘴本体2内且自向下延伸设置。热嘴头3与热嘴本体2同轴设置,保证了热嘴组件的结构的稳定性和
平衡性。
26.进一步地,热嘴头3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与热嘴本体2固定配合的固定段33、加长段34及下端面设置有前述浇口32的浇口段35,加长段34的长度根据模具开框1的尺寸进行设定。在实施例中,所提及的长度的方向是指热嘴组件的轴向。
27.其中,浇口段35的外周套设有隔热套5,隔热套5的设置避免将热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模具开框1上,对浇口有很好的保温效果。隔热套5的设置可以采用热导率低的材料。
28.进一步地,热嘴头3的外壁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呈收缩趋势,此设置是为了与模具开框1的内壁相适配设置的,模具开框1的内壁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也是呈收缩趋势。
29.其中,固定段33的外径>加长段34的外径>浇口段35的外径,热嘴头3的外壁在沿熔融状态的塑料的流动方向上呈逐渐递减。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热嘴组件可以适配于内径小的进胶口,比如说,进胶口的内径为1.5mm,可以理解的是,进胶口的内径的大小不作为任何的限制。
30.进一步地,固定段33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一固定段、外径小于第一固定段33的第二固定段。
31.固定段33的长度大于加长段34的长度,固定段33的长度大于浇口段35的长度。
32.进一步地,第二流道31的顶端入口与第一流道21的底端出口相对接设置。第二流道31的顶端入口的大小与第一流道21的底端出口的大小相同,第二流道31在自上而下的方向上呈逐渐收缩趋势,第二流道31的内壁为向内收缩的斜面。
33.具体地,第二流道31在向浇口32延伸的方向上呈收缩变化,保证浇口32的内径与注塑产品的进胶口大小相配合设置,以使得浇口32伸至模具组件型腔的进胶口处。
34.结合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热嘴组件还包括连接于热嘴本体2与固定段33之间的压帽6,热嘴本体2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用于固定安装固定段33的凹槽22。
35.具体地,热嘴本体2包括用于形成凹槽22的槽侧壁23。热嘴本体2还包括用于形成凹槽22的槽顶壁24,固定段33的顶部与槽顶壁24相对接设置,保证热嘴组件的流道的连贯性。
36.其中,压帽6包括设置于槽侧壁23与固定段33外侧壁之间的第一压帽部61、伸出凹槽22外且侧向延伸的外突部62,外突部62与热嘴本体2的底部相抵接,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了热嘴本体2与热嘴头3连接的稳定性。
37.进一步地,外突部62的边缘不超出热嘴本体2的侧壁,以减少压帽6的安装空间,可以安装于更小的空间内。
38.进一步地,固定段33呈“t”型结构,固定段33包括固定段本体331、固定段本体331的顶部形成的凸台部332,其中,第一压帽部61的顶部抵接于凸台部332的下表面,进一步地保证了热嘴本体2与热嘴头3连接的稳定性。
39.进一步地,热嘴组件还包括套设于加长段34外周的第二加热器7,第二加热器7靠近浇口32设置。
40.当加长段34长度过长时,第一加热器4加热的热量不足以维持保温效果,为了使得浇注料处于熔融状态,保证浇口32处的浇注料可以顺利的流入模具组件型腔的进胶口处。当加长段34长度过短时,可以取消第二加热器7。
41.优选地,第二加热器7的外表面不超出第一压帽部61的外表面,,以减少第二加热
器7的安装空间,可以安装于更小的空间内。
42.进一步地,浇口段35为t型部,隔热套5具有与t型部相适配设置且上下贯穿设置的倒t型腔,增大隔热套5下部的材料面积,提高隔热套5的隔热效果。
43.进一步地,隔热套5的热导率小于热嘴头3的热导率。其中,隔热套5的材料为热导率低的金属或合金材料,热嘴头3的材料为热导率高的铜或其他金属材料。隔热套5的材料即可以达到一定的隔热效果,同时也能增加隔热套5强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嘴组件及具有其的模具组件通过热嘴本体2的第一流道21与热嘴头3的第二流道31共同形成流道,使得熔融状态的塑料通过浇口32伸至模具组件型腔的进胶口,通过热嘴头3的固定段33以实现热嘴头3与热嘴本体2的固定安装,热嘴头3的加长段34以延长热嘴头3的长度,热嘴头3的浇口段35外周套设隔热套5,隔热套5的设置避免将热嘴组件的热量传导至模具开框1上,对浇口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具有结构适配性强、稳定可靠的优点。
4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