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叉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6623发布日期:2022-12-24 08:14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叉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叉模具。


背景技术:

2.自行车后叉模具是一种用于制作以碳纤维为材质的自行车后叉使用的模具,通常包括上模、下模和一些用于形成特殊形状的成型件,在生产时,先将成型件安装于上下模之间,以及将预先预压成自行车后叉形状的半成品固定于模具内,在上下模合模之后,然后将气体充入半成品内部,使半成品膨胀贴紧模具型腔内壁,最后在成型炉台内加热硬化成型为成品;
3.如图1和图2所示,现市场存在一种自行车后叉,包括后上叉、后下叉和弧拱部,后上叉与后下叉之间通过弧拱部连接,弧拱部靠近后下叉的位置排列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凸块,两个第一连接凸块上均设有第一连接孔,两个第一连接凸块远离后上叉的一侧均设有第一连接槽,弧拱部远离后上叉的一侧设有耳座,耳座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连接孔,后下叉的中部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凸块和第三连接槽,后下叉远离弧拱部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槽,而现市场上大多自行车后叉模具在生产该种自行车后叉时,对应的成型件难以抵紧半成品,从而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本技术提供一种后叉模具。
5.本技术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上模,所述上模设有第一模腔;
7.下模,所述下模设有第二模腔,所述下模用于与所述上模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第一模腔和所述第二模腔围设形成与自行车后叉的形状相一致的型腔;
8.第一滑移槽,所述第一滑移槽开设于所述下模,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一成型件,所述第一成型件与所述第一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一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排列设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槽的第一成型凸块,所述第一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一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一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一凹槽插接配合;
9.在所述上模和所述下模合模时,所述第一凹槽内槽壁对所述第一倾斜面施加使所述第一成型件靠近所述型腔移动的推力。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一成型件顶部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第一凹槽内槽壁对第一成型件的第一倾斜面施加使第一成型件沿第一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一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一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1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开设有第二滑移槽,所述第二滑移槽与所述第一滑移槽相对,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二成型件,所述第二成型件与所述第二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二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排列设有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凸块的第一成型凹槽,所述第二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二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二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二凹槽插接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成型凹槽的作用下,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时,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凸块的成型,并且由于第二滑移槽与第一滑移槽相对,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同时抵接于预制半成品时,能够增大预制半成品与两个成型件之间的抵接效果。
1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凸块上均设有第一安装槽,两个所述第一成型凹槽内底壁均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成型件与所述第二成型件之间排列设置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孔的成型条,所述成型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插接配合。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预制半成品位于第二模腔内时,将成型条穿设于半成品对应第一连接孔的位置,并且成型条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内,然后将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在成型条的作用下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孔的成型。
15.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模腔内对应半成品弧拱部耳座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成型凸块,所述第二成型凸块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柱。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和下模合模,往半成品内充入气体时,第二成型凸块和成型柱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耳座处第二连接槽和第二连接孔的成型。
17.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对应半成品后下叉中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滑移槽,所述下模安装有第三成型件,所述第三成型件与所述第三滑移槽滑移配合,所述第三成型件靠近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设有用于成型第二连接凸块的第二成型凹槽和用于成型第三连接槽的第三成型凸块,所述第三成型件远离所述第二模腔的一侧面为第三倾斜面,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三滑移槽的位置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三凹槽插接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三成型件顶部与第三凹槽插接配合,第三凹槽内槽壁对第三成型件的第三倾斜面施加使第三成型件沿第三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三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三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三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在第二成型凹槽的作用下,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从而实现第二连接凸块的成型。
19.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对应后下叉远离弧拱部的一端安装有用于成型第四连接槽的第四成型件,所述上模对应所述第四成型件的位置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成型件顶部与所述第四凹槽插接配合,所述第四成型件一侧设有用于连通气嘴的安装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第四成型件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第四连接槽的成型,并且第四成型件的安装孔能够给气嘴提供安装位置,能够提高充气过程的稳定性。
21.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上模对应所述定位柱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插接配合的定位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定位柱和定位孔的插接配合作用下,能够提高上模与下模合模的稳定性。
23.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模外侧设置有开模槽。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操作人员在成品成型后通过开模工具进行开模。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由于第一成型件顶部与第一凹槽插接配合,第一凹槽内槽壁对第一成型件的第一倾斜面施加使第一成型件沿第一滑移槽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的推力,使第一成型凸块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一成型凸块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槽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27.2、在第一成型凹槽的作用下,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时,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凸块的成型,并且由于第二滑移槽与第一滑移槽相对,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同时抵接于预制半成品时,能够增大预制半成品与两个成型件之间的抵接效果。
28.3、第四成型件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第四连接槽的成型,并且第四成型件的安装孔能够给气嘴提供安装位置,能够提高充气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中自行车后叉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中自行车后叉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中第四成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技术中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图;
35.图7是本技术中第一成型件和第二成型件之间的另一装配关系图;
36.图8是本技术中第三成型件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1、上模;2、下模;3、第一模腔;4、第二模腔;5、定位柱;6、定位孔;7、开模槽;8、后下叉;9、弧拱部;10、第四连接槽;11、第四成型件;12、第四凹槽;13、安装孔;14、第一连接槽;15、第一滑移槽;16、第一成型件;17、第一成型凸块;18、第一倾斜面;19、第一凹槽;20、第一连接凸块;21、第二滑移槽;22、第二成型件;23、第一成型凹槽;24、第二倾斜面;25、第二凹槽;26、第一连接孔;27、第一安装槽;28、第二安装槽;29、成型条;30、第二成型凸块;31、成型柱;32、第二连接槽;33、第二连接孔;34、第二连接凸块;35、第三连接槽;36、第三滑移槽;37、第三成型件;38、第二成型凹槽;39、第三成型凸块;40、第三倾斜面;41、第三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技术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3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
40.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如无特殊说明,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1.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一种后叉模具。
42.如图3和图4所示,后叉模具包括包括上模1和下模2,在外力的作用下,上模1与下模2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实现模具开模与合模的功能,上模1与下模2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上模1设置有第一模腔3,下模2设置有第二模腔4,下模2用于与上模1合模以形成一副模具组,在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第一模腔3和第二模腔4围设形成与自行车后叉形状相一致的型腔,下模2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有定位柱5,上模1对应定位柱5设置有与定位柱5插接配合的定位孔6,能够提高上模1与下模2合模的稳定性,并且下模2设有开模槽7,便于操作人员在成品成型后通过开模工具进行开模;
43.需要说明的是,半成品自行车后叉内部设置有气袋,气袋一端固定连接有气嘴,上模1与下模2设有气孔,气嘴经由气孔伸出模具外,便于操作人员对半成品进行充气,气袋的设置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此处不作赘述,并且气孔的设计形式根据操作人员的需要可作调整,此处不对气孔的开设方式进行限制,并且为了提高充气的稳定性,如图3和图5所示,下模2对应后下叉8远离弧拱部9的一端安装有用于成型第四连接槽10的第四成型件11,上模1对应第四成型件11的位置设有第四凹槽12,第四成型件11顶部与第四凹槽12插接配合,第四成型件11一侧设有用于连通气嘴的安装孔13。在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第四成型件11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第四连接槽10的成型,并且第四成型件11的安装孔13能够给气嘴提供安装位置,使气嘴在充气的过程中不易晃动,能够提高充气过程的稳定性。
44.如图3和图6所示,为实现对自行车后下叉8的第一连接槽14进行成型,下模2设置有第一滑移槽15和第一成型件16,第一成型件16与第一滑移槽15滑移配合,第一成型件16靠近第二模腔4的一侧沿第一成型件16的长度方向排列设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槽14的第一成型凸块17,第一成型件16远离第二模腔4的一侧面为第一倾斜面18,第一倾斜面18的较高处相较于第一倾斜面18的较低处更靠近第二模腔4,上模1对应第一滑移槽15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19,第一成型件16顶部与第一凹槽19插接配合,在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由于第一成型件16顶部与第一凹槽19插接配合,第一凹槽19内槽壁对第一成型件16的第一倾斜面18施加使第一成型件16沿第一滑移槽15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4的推力,使第一成型凸块17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16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
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一成型凸块17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一连接槽14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45.如图3和图7所示,进一步地,为实现对后下叉8的第一连接凸块20进行成型,下模2开设有第二滑移槽21,第二滑移槽21与第一滑移槽15相对,下模2安装有第二成型件22,第二成型件22与第二滑移槽21滑移配合,第二成型件22靠近第二模腔4的一侧排列设有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凸块20的第一成型凹槽23,第二成型件22远离第二模腔4的一侧面为第二倾斜面24,上模1对应第二滑移槽21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25,第二成型件22顶部与第二凹槽25插接配合,在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第二凹槽25内槽壁对第二成型件22的第二倾斜面24施加使第二成型件22沿第二滑移槽21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4的推力,从而使第二成型件22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时,不易产生晃动,然后在第一成型凹槽23的作用下,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凸块20的成型,能够提高第一连接凸块20的成型效果,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且由于第二滑移槽21与第一滑移槽15相对,第一成型件16和第二成型件22同时抵接于预制半成品时,能够增大预制半成品与两个成型件之间的抵接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46.如图6和图7所示,为实现对后下叉8得到第一连接孔26进行成型,两个第一成型凸块17上均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7,两个第一成型凹槽23内底壁均设有第二安装槽28,在第一成型件16和第二成型件22位于下模2时,第一安装槽27与第二安装槽28一一对应,第一成型件16与第二成型件22之间排列设置有两个用于成型第一连接孔26的成型条29,成型条2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槽27和第二安装槽28插接配合,在预制半成品位于第二模腔4内时,将成型条29穿设于半成品对应第一连接孔26的位置,并且成型条29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安装槽27和第二安装槽28内,然后将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在成型条29的作用下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孔26的成型,结构巧妙且实用。
47.此外,如图3所示,第二模腔4内对应半成品弧拱部9耳座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成型凸块30,第二成型凸块30顶部固定连接有成型柱31,在上模1和下模2合模,往半成品内充入气体时,第二成型凸块30和成型柱31能够阻挡半成品对应部分的膨胀,从而实现耳座处第二连接槽32和第二连接孔33的成型;
48.如图3和图8所示,为实现对后下叉8中部的第二连接凸块34和第三连接槽35进行成型,下模2对应半成品后下叉8中部的位置开设有第三滑移槽36,下模2安装有第三成型件37,第三成型件37与第三滑移槽36滑移配合,第三成型件37靠近第二模腔4的一侧设有用于成型第二连接凸块34的第二成型凹槽38和用于成型第三连接槽35的第三成型凸块39,第三成型件37远离第二模腔4的一侧面为第三倾斜面40,上模1对应第三滑移槽36的位置设有第三凹槽41,第三成型件37顶部与第三凹槽41插接配合,在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由于第三成型件37顶部与第三凹槽41插接配合,第三凹槽41内槽壁对第三成型件37的第三倾斜面40施加使第三成型件37沿第三滑移槽36的长度方向靠近第二模腔4的推力,使第三成型凸块39抵紧于位于型腔内的预制半成品,从而使第一成型件16在气体充入预制半成品内,使半成品膨胀贴紧第三成型凸块39时,不易产生晃动,能够提高第三连接槽35的成型效果,从而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在第二成型凹槽38的作用下,半成品对应部分膨胀成型,从而实现第二连接凸块34的成型。
49.在生产自行车后叉时,操作人员先将预制成自行车后叉形状的半成品放入下模2
的第二模腔4内,然后将上模1与下模2合模,使半成品位于型腔内,再将模具放入成型炉台内,成型炉台内设置有液压缸,在液压缸活塞杆的抵接作用下,上模1与下模2紧密贴合,防止充气时半成品膨胀使上下模2松脱,然后将设置于成型炉台外的充气设备连接气嘴,充入气体使半成品膨胀贴紧模具型腔内壁,最后在成型炉台的加热作用下硬化成型为成品。
50.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