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49245发布日期:2023-03-22 10:2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注塑模具被广泛应用于塑料产品加工行业,以利用塑料的可挤压性和可模塑性将注塑机注入的熔融塑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塑料制品。其中,用于制成t形管如电缆t型护套的注塑模具通常可包括定模板、与该上模板接触闭合形成模腔的动模板以及位于该模腔内与该模腔配合形成t形管的模芯。现有技术中的模芯通常可包括对置的第一堵头端模芯和第二堵头端模芯和与第一堵头端模芯和第二堵头端模芯抵接且横向于第一堵头端模芯和第二堵头端模芯延伸的电缆端模芯,从而在开模后可借助气枪或电机将电缆端模芯、第一堵头端模芯和第二堵头端模芯从制得的电缆t型护套的三个开口处抽出,进而实现电缆t型护套的脱模。显然,此类脱模方式存在效率较低以及成本较高的缺陷。
3.因此在本领域内对脱模效率较高且成本较低的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存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部分问题的注塑模具。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括彼此接触闭合形成模腔的多个模板和位于该模腔内的、与该模腔配合成形t形管的模芯,所述模芯包括一体制成的第一模芯和从所述第一模芯的中间区域径向向外延伸出的第二模芯,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从所述第一模芯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以穿过所述模腔抵接至所述模板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一模芯的一端沿所述第一模芯的轴向连续延伸至所述第一模芯的另一端,以在制得的t形管上对应所述突出部地形成开口。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模具的t形模芯一体制成,相较于通过三个子模芯组合形成的t形模芯,极大地减少了所需的结构数量,便于后续维护且可避免在制得的t形管的内部形成飞边,进而避免了后续的打磨工序且减轻了对后续二次模压过程的影响。此外,该注塑模具通过在t形模芯的第一模芯上形成突出部而在制得的t形管上形成对应于突出部的开口,以便于将t形管从模芯上取下实现脱模,极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且减轻了制造成本。
7.优选地,所述突出部在轴向上的第一部段径向延伸超出所述突出部剩余的第二部段,所述模板上设有容置所述第一部段超出所述第二部段的部分且与所述模腔连通的辅助模腔,所述第一部段的端侧径向向外延伸以穿过所述辅助模腔抵接至所述模板,以在制得的t形管的开口两侧形成远离所述t形管延伸的一对突片。
8.优选地,所述第一部段上设有从所述第一模芯径向向外延伸至所述第一部段的端侧且厚度增大的辅助突出部,以在制得的t形管的一对突片上形成间隔增大部分。
9.优选地,所述第一部段与所述第二部段之间圆滑过渡。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部段在所述突出部上位于所述第二模芯的轴截面所在的平面内。
11.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模芯的轴截面所在的平面内。
12.优选地,所述模板包括安装有所述模芯的中间模板以及位于所述中间模板两侧并且可相对于所述中间模板移动的上模板和下模板。
13.优选地,所述注塑模具为一出二模具,并且所述注塑模具包括两个安装至所述中间模板的所述模芯。
14.优选地,所述辅助突出部为圆柱形状。
15.优选地,所述第一模芯和所述第二模芯之间圆滑过渡。
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的一部分将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本技术后显见的,另一部分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描述。
附图说明
17.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合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第一开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处于第二开模状态的注塑模具的立体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的中间模板的立体图;
22.图5(a)至图5(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制得的t形管的各种视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右视图,图5(c)为图5(b)的局部放大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0-注塑模具;11-上模板;12-中间模板;13-下模板;14-模芯;141-第一模芯;142-第二模芯;143-突出部;143a-第一部段;143b-第二部段;144-辅助突出部;15-t形管;151-第一管段;152-第二管段;153-开口;153a-突片。
具体实施方式
25.现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用于制造t形管的注塑模具的示意性方案。尽管提供附图是为了呈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附图不必按具体实施方案的尺寸绘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附图中的部分构件可在不影响技术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位置调整。在说明书中出现的短语“在附图中”或类似用语不必参考所有附图或示例。
26.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图的某些方向性术语,例如“内”、“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术语,将被理解为具有其正常含义并且指正常看附图时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说明书所述方向性术语基本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常规方向。
27.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一个”、“第二”、“第二个”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将一个部件与其它部件进行区分。
28.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接合”、“连接”及其类似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既包括两个部件借助中间层例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例如连接件、过渡件等间接地连接
在一起,也包括两个部件不借助任何中间层例如粘合剂、焊接剂等或中间件例如连接件、过渡件等直接地连接在一起。
29.图1至图5(c)以举例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制造t形管15的注塑模具10,该示例中的注塑模具10可用于制成t形管15的塑料制品,并实现制得的t形管15的脱模。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模具10可包括上模板11、中间模板12、下模板13和模芯14。
30.具体说,上模板11、中间模板12和下模板13可由比如注塑机的开模系统控制而相对于彼此移动成接触闭合即处于合模状态时,如图1所示,在其间形成t形的模腔,该模腔内可容置有适配的t形模芯14,则来自注塑机的熔融塑料可穿过上模板11流入模腔和模芯14之间,并在冷却后形成t形管15。其中,模芯14可包括一体制成的第一模芯141和从第一模芯141的中间区域优选中央位置径向向外延伸出的第二模芯142,则制得的t形管15可相应划分为对应第一模芯141的第一管段151和对应于第二模芯142的第二管段152。由于第一模芯141和第二模芯142一体制成,因此第一模芯141和第二模芯142的连接处不会存在间隙,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和第二管段152的连接处也不会形成飞边,从而可避免后续的打磨等工序以及避免对后续的二次模压过程造成不利影响。优选地,第一模芯141和第二模芯142之间可圆滑过渡。以使制得的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与第二管段152之间圆滑过渡,避免对t形管15内置的例如电缆造成损伤。
31.第一模芯141的外周上形成有径向向外延伸以穿过模腔抵接至模板的突出部143,突出部143从第一模芯141的一端沿轴向连续延伸至第一模芯141的另一相对端,也就是从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的一端沿轴向连续延伸至另一相对端,从而可在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的侧面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开口153。以此方式,待冷却形成开口153式t型管后,可使上模板11远离中间模板12和下模板13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t形管15留在下模板13内,随后可使中间模板12远离下模板13向上移动,如图3所示,使t形管15随中间模板12与下模板13分离,进而可在外力作用下,例如人工借助气枪使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从开口153处脱离第一模芯141,接着将t形管15的第二管段152从第二模芯142上取下,由此实现t型管的脱模。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模具10可改进制造t型管的生产效率,减少模具成本并且可便于后期维护。
32.可选地,突出部143可在第一模芯141上位于第二模芯142的轴截面所在的平面内,因此t形管15的开口153可在第一管段151上位于第二管段152的轴截面所在的平面内,以便于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在外力作用下从开口153处脱离第一模芯141时受力均匀。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突出部143布置在第一模芯141上的第二模芯142的轴截面所在平面上方或下方的位置。
33.可选地,突出部143在轴向上的第一部段143a可自第一模芯141径向向外延伸超出突出部143的剩余部段即第二部段143b。相应地,上模板11和下模板13上可配合设有用于容置第一部段143a超出第二部段143b的部分且与模腔连通的辅助模腔。类似于第二部段143b,第一部段143a可从第一模芯141径向向外延伸以使其端侧穿过辅助模腔抵接至模板,从而通过突出部143的第一部段143a与辅助模腔的配合,在制得的t形管15的第一管段151的开口153两侧的轴向上的一部段远离t形管15形成彼此间隔开的一对突片153a,以便于握持该突片153a来将t形管15从模芯14上取下。优选地,突出部143的第一部段143a在突出部143上位于第二模芯142的轴截面所在的平面内,从而在握持突片153a时t形管15的受力均
匀。此外,第一部段143a和第二部段143b之间圆滑过渡,这便于施加至突片153a的力传递至第二部段143b。
34.可选地,第一部段143a上可设有从第一模芯141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至第一部段143a的端侧的辅助突出部144。如图4所示,辅助突出部144可被构造为圆柱形状,并且辅助突出部144的厚度大于突出部143的厚度,即辅助突出部144的上表面或最高点可高于突出部143的上表面且其下表面或最低点可低于突出部143的下表面,由此,上模板11和下模板13上的模腔和辅助模腔可相应内凹以容置辅助突出部144,因此相互配合使得t形管15的一对突片153a上形成有间隔增大部分,这进一步有利于对突片153a的握持。
35.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注塑模具10可为一出二模具,即一次制成两个t形管15,以提高制造t形管15的效率。如4所示,两个模芯14可大体关于中间模板12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以使注塑模具10结构紧凑,并且在外力控制中间模板12移动时使中间模板12的受力均匀。
36.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它实施方式。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