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分离装置

文档序号:33174895发布日期:2023-02-04 03:20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分离装置

1.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塑料模型大多数采用注塑的方式进行生产,注塑成型时需要通过模具对模型进行定型。
3.现有的专利(公共号:cn213704337u)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浇口自动分离装置,包括动模座和定模座,动模座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动模具,动模具内端的底部设置有模腔,动模具内端的顶部设置有浇口,定模座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定模具,动模座与定模座之间设置有切断机构。在实现本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该装置通过动模具上下移动实现模具的合膜与分离,然后模型成型后动模具移动时模型容易附着在模具内部,因此模型脱模时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的该装置通过动模具上下移动实现模具的合膜与分离,然后模型成型后动模具移动时模型容易附着在模具内部,因此模型脱模时较为麻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分离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分离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模具分离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模具,所述框架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具,所述框架的右侧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贯穿所述第二模具并与所述第二模具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内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滑槽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气缸推动第二模具移动并与第一模具抵触,从而促使顶板收纳进滑槽内部并促使顶板的前端与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的内壁平齐,随之通过注料机构将物料注入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内部便于对模型进行加工。
8.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框架有两个竖板与四个连板组成,四个所述连板呈矩形分布在两个所述竖板的相对一侧,所述连板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框架便于对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进行装配。
10.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第二模具的顶面与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在所述限位槽的内壁。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配合便于增加第二模具移动时的稳定性。
12.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滑槽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所述滑槽等分为两组并分别开设在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的内部。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八个滑槽便于对八个顶板进行装配,通过顶板便于推动
模型移动,从而便于对模型进行脱模。
14.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顶板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所述顶板分别活动插接在八个所述滑槽的内壁。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贴合在一起时顶板收纳进滑槽内部,从而促使顶板的前端与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的内壁平齐,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腔并便于对模型进行灌注成型。
16.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顶板由顶针与两个l形板组成,两个所述l形板的相对一端均与所述顶针的侧面固定连接。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顶针便于推动模型移动并与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分离。
18.可选的,上述一种模具分离装置中,所述弹簧的数量为十六个,十六个所述弹簧两个为一组并分别固定连接在八个所述顶板的侧面。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簧便于推动顶板移动并推动模型移动,从而便于对模型进行脱模。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当模型成型后通过气缸拉动第二模具移动并与第一模具分离,同时通过弹簧便于推动顶板移动并对模型进行抵触,从而促使模型与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分离,因此模型脱模时更方便;
21.2、通过限位块与限位槽配合便于增加第二模具移动时的稳定性,从而促使第二模具能够精准与第一模具拼接在一起,进而便于增加模型的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局部立体展开结构剖面图;
24.图3是本技术局部立体结构剖面图。
25.图中:1、框架;11、竖板;12、连板;2、第一模具;3、第二模具;4、气缸;5、滑槽;6、顶板;61、顶针;62、l形板;7、弹簧;8、限位块;9、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模具分离装置,包括框架1,框架1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模具2,框架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模具3,框架1的右侧设置有气缸4,通过气缸4推动第二模具3移动并与第一模具2抵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具;气缸4的伸出端贯穿第二模具3并与第二模具3的侧面固定连接,通过框架1便于对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进行装配;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的内部均开设有滑槽5,滑槽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顶板6,滑槽5的数量为八个,八个滑槽5等分为两组并分别开设在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的内部,通过八个滑槽5便于对八个顶板6进行装配,通过顶板6便于推动模型移动,从而便于对模型进行脱模。
28.顶板6与滑槽5的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7,顶板6的数量为八个,八个顶板6分别活动插接在八个滑槽5的内壁,当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贴合在一起时顶板6收纳进滑槽5内部,从而促使顶板6的前端与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的内壁平齐,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
腔并便于对模型进行灌注成型,当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分离时通过弹簧7便于推动顶板6复位,从而通过顶板6便于对推动模型移动进行脱模;弹簧7的数量为十六个,十六个弹簧7两个为一组并分别固定连接在八个顶板6的侧面,通过弹簧7便于推动顶板6移动并推动模型移动,从而促使模型与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分离,因此模型脱模时更方便。
29.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框架1有两个竖板11与四个连板12组成,四个连板12呈矩形分布在两个竖板11的相对一侧,连板12的侧面开设有限位槽9,通过框架1便于对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进行装配。
30.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第二模具3的顶面与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8,限位块8滑动连接在限位槽9的内壁,通过限位块8与限位槽9配合便于增加第二模具3移动时的稳定性,从而促使第二模具3能够精准与第一模具2拼接在一起。
31.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2和图3,顶板6由顶针61与两个l形板62组成,两个l形板62的相对一端均与顶针61的侧面固定连接,通过顶针61便于推动模型移动并与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分离,从而便于对模型进行脱模。
32.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模具分离装置时,首先通过气缸4推动第二模具3移动并与第一模具2抵触,从而促使顶板6收纳进滑槽5内部并促使顶板6的前端与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的内壁平齐,随之通过注料机构将物料注入第一模具2与第二模具3内部;当模型成型后通过气缸4拉动第二模具3移动并与第一模具2分离,同时通过弹簧7便于推动顶板6移动并对模型进行抵触,从而促使模型与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分离。
3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