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熔接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35342810发布日期:2023-09-07 13:46阅读:28来源:国知局
热风熔接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但不限于熔接机,尤其涉及一种热风熔接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1、热风熔接机作为塑料薄膜纤维布复合工艺中的主要设备,热风熔接机被广泛应用于帐篷、雨衣、防水服、无纺布过滤袋、车罩、充气艇等的加工。

2、目前,利用热风熔接机对布料进行熔接时,为了避免布料的熔接区域出现褶皱,需要操作员拉紧布料,使布料一直处于绷紧状态,但是,在加工到布料的末端时,布料无法有效被拉紧,导致布料的末端容易出现褶皱,导致布料的加工质量较差,另外,人工拉紧布料会增加操作员的工作量,导致人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风熔接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布料的加工质量。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热风熔接机,包括:机台,用于放置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其中,所述第一布料的熔接区域与所述第二布料重叠;熔接机构,活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熔接机构用于熔接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的重叠部分;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熔接机构移动,以使所述熔接机构对所述第一布料的熔接区域与所述第二布料进行熔接;张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夹持模块和直线驱动模块,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活动端与所述夹持模块连接,所述夹持模块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模块沿所述熔接机构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绷紧;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张紧机构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二位置信息;控制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所述直线驱动模块和所述位置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根据所述距离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模块包括第一夹具、第二夹具和第三夹具,所述直线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和第三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夹具连接,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夹具连接,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三夹具连接,所述第一夹具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布料,所述第二夹具用于夹持所述第二布料,所述第三夹具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之间的重叠部分。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位置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接近传感器和第二接近传感器,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熔接机构上,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夹具上,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夹具或所述第二夹具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热风熔接机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热风熔接机,所述热风熔接机包括机台、熔接机构、第一驱动模块、张紧机构、位置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夹持模块和直线驱动模块,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张紧机构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二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根据所述距离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模块包括第一夹具、第二夹具和第三夹具,所述直线驱动模块包括第一直线驱动器、第二直线驱动器和第三直线驱动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一夹具连接,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二夹具连接,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的活动端与所述第三夹具连接,所述位置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接近传感器和第二接近传感器,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熔接机构上,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三夹具上,所述第一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夹具或所述第二夹具的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接近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熔接机构的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包括:当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指示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第一夹具或所述第二夹具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一距离阈值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处于远距离状态;当所述第一位置信息指示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第一夹具或所述第二夹具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阈值,且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指示所述第三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预设的第二距离阈值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处于中距离状态;当所述第二位置信息指示所述第三夹具与所述熔接机构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第二距离阈值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处于近距离状态。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包括:当所述距离状态处于所述远距离状态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一速度,基于所述第一速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当所述距离状态处于所述中距离状态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二速度,基于所述第二速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当所述距离状态处于所述近距离状态时,确定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三速度,基于所述第三速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其中,所述第二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速度,所述第三速度小于所述第二速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台用于放置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所述第一布料的熔接区域与所述第二布料重叠;所述基于所述第三速度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包括:基于所述第三速度,生成第一驱动指令、第二驱动指令、第三驱动指令、第四驱动指令、第五驱动指令、第六驱动指令和第七驱动指令;向所述第一驱动模块发送所述第一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一驱动模块驱动所述熔接机构以所述第三速度进行移动;向所述第一夹具发送所述第二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一夹具夹持所述第一布料;向所述第二夹具发送所述第三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二夹具夹持所述第二布料;向所述第三夹具发送所述第四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三夹具松开;向所述第一直线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五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一布料绷紧;向所述第二直线驱动器发送所述第六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二布料绷紧;向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发送所述第七驱动指令,以使所述第三直线驱动器复位。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热风熔接机的控制方法。

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热风熔接机的控制方法。

12、本技术提出的热风熔接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本技术实施例的热风熔接机包括:机台,用于放置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其中,所述第一布料的熔接区域与所述第二布料重叠;熔接机构,活动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熔接机构用于熔接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的重叠部分;第一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熔接机构移动,以使所述熔接机构对所述第一布料的熔接区域与所述第二布料进行熔接;张紧机构,设置在所述机台上,所述张紧机构包括夹持模块和直线驱动模块,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活动端与所述夹持模块连接,所述夹持模块用于夹持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夹持模块沿所述熔接机构的移动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布料和所述第二布料绷紧;位置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张紧机构的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熔接机构的第二位置信息;控制模块,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所述直线驱动模块和所述位置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熔接机构与所述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根据所述距离状态,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模块、所述夹持模块和所述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加工过程中,先将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放置在机台上,然后在控制模块的作用下,控制模块控制第一驱动模块的工作,进而驱动熔接机构持续移动,熔接机构在移动的过程中会对布料进行熔接,而且在控制模块的作用下,控制模块控制张紧机构中的夹持模块和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使得夹持模块夹持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而且直线驱动模块会驱动夹持模块移动,使得第一布料和第二布料均处于绷紧状态;而且,通过位置检测模块实时检测张紧机构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熔接机构的第二位置信息,进而确定熔接机构与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状态,控制模块能够距离状态对第一驱动模块、夹持模块和直线驱动模块的工作进行分阶段控制,实现了对布料末端的加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避免布料末端出现褶皱,从而提高布料的加工质量,可见,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热风熔接机能够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布料的加工质量。

13、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