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51203发布日期:2023-09-23 23:02阅读:21来源:国知局
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3d打印材料加工设备,具体为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


背景技术:

1、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其成型过程是先采用nx、pro/e、soliworks、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对需要打印的产品进行三维建模,然后以stl格式导出文件至cura等分层软件中,再利用分层软件对模型进行分层,同时设置层高、沉积角度、温度等参数,并生成gcode文件,最后将gcode文件导入到3d打印机中,机器自动读取文件,将材料进行层层叠加到工作平台上,最终打印出整个产品;成型技术主要包括:熔融沉积成型(fdm)、光固化快速成型(sla)、选择性激光烧结成型(sls)、分层实体制造(lom)、三维打印制造(3dp)等工艺。现有工业机器人熔融颗粒3d打印技术在单材料挤出成形方面较为成熟,现有专利(公告号:cn215620033u)公开了一种3d打印机的材料挤出装置,该装置不能控制对多材料的混合比例,需要人工按照经验控制多材料比例,费时费力,无法满足双色梯度渐变产品的大批量精确打印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能够精确控制多材料混合比例。

2、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包括:

4、色母颗粒料仓,所述色母颗粒料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料管;

5、主材料颗粒料仓,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安装在所述下料管上,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的底部固定连接滞料筒,所述滞料筒与主材料颗粒料仓的连接处开设有下料口,下料管伸入下料口内,且下料口大于下料管;

6、挤出料筒,所述挤出料筒固定连接在所述滞料筒的底端,所述挤出料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输料杆,所述挤出料筒的底端安装有喷嘴;

7、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主材料颗粒料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板,且调节板贯穿下料管与下料管之间转动连接。

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其使用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为:

9、当需要进行挤出原料时,首先通过色母颗粒供料软管输送色母颗粒原料至色母颗粒料仓内,然后通过主材料颗粒供料软管将主材料颗粒原料输送至主材料颗粒料仓内,此时色母颗粒原料会通过下料管流入滞料筒内,主材料颗粒原料会通过下料口流入滞料筒内,从而即可对两种原料进行混合,然后混合后的原料会进入挤出料筒内,并通过设置的电加热器(图中未示出)对原料进行加热使其熔融,然后启动第二电机带动输送杆转动,使原料在挤出料筒底端堆积,当堆积的压力足够大时,输送杆在转动时即可将熔融的原料从喷嘴处挤出,并且在色母颗粒原料下料过程中,通过启动第一电机带动调节板在下料管内偏转,调节其与下料管之间的位置关系,还能够对色母颗粒的下料速率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单位之间内色母颗粒的下料量,以此便于精准调节色母颗粒与主材料颗粒之间的混合比例。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色母颗粒料仓的侧壁上安装有色母颗粒供料软管。

11、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的侧壁上安装有主材料颗粒供料软管。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挤出料筒与滞料筒之间相互贯通。

13、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输料杆的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设置在挤出料筒的顶部。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电机的侧壁上安装有连接件。

15、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挤出料筒的外侧安装有电加热器。

16、关于上述技术方案中涉及的名词、连接词或者形容词部分解释如下:

17、固定连接是指将零件或部件固定后,没有任何相对运动的连接。其中分为可拆式连接和不可拆式两种。

18、(1)可拆连接是利用螺杆、花键、楔销等将零部件固定在一起。这种连接方式在维修时可以拆卸,且不会损坏零件。但使用的连接件规格必须正确(如螺栓、键、楔销的长度),并紧固适当。

19、(2)不可拆连接主要指焊接、铆接和过榫配合等。由于维修或更换时需锻、锯或氧割才能拆卸,所以零配件一般不能二次使用。同时在连接时,应注意工艺质量、技术检测及补救措施(如校正、磨光等);

20、活动连接是指将零件或部件固定后,具有相对运动的连接。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及调节板结构,能够控制调节板与下料管之间的偏转角度,对色母颗粒进入滞料筒的下料速率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单位之间内色母颗粒的下料量,以此便于精准调节色母颗粒与主材料颗粒之间的混合比例,满足双色梯度渐变产品的大批量精确打印需求。

23、2.本实用新型减少了设备占用的空间,两种材料颗粒料仓体积比例与相对位置更加合理,小体积的色母颗粒进料系统放置于大体积的主材料颗粒进料系统的内部,相对位置更加节约空间,缩短材料颗粒传输路径。



技术特征:

1.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母颗粒料仓(1)的侧壁上安装有色母颗粒供料软管(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3)的侧壁上安装有主材料颗粒供料软管(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料筒(6)与滞料筒(4)之间相互贯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料杆(7)的顶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3),且第二电机(13)设置在挤出料筒(6)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13)的侧壁上安装有连接件(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料筒(6)的外侧安装有电加热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3D打印材料加工设备领域,具体为双色颗粒梯度3D打印挤出装置,包括:色母颗粒料仓,所述色母颗粒料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料管;主材料颗粒料仓,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安装在所述下料管上,所述主材料颗粒料仓的底部固定连接滞料筒,所述滞料筒与主材料颗粒料仓的连接处开设有下料口,下料管伸入下料口内,且下料口大于下料管。本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电机及调节板结构,能够控制调节板与下料管之间的偏转角度,对色母颗粒进入滞料筒的下料速率进行控制,从而控制单位之间内色母颗粒的下料量,以此便于精准调节色母颗粒与主材料颗粒之间的混合比例,满足双色梯度渐变产品的大批量精确打印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孙齐昊,华好,徐光,谭金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康微机器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4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