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72399发布日期:2023-12-30 09:52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具体是指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中,直通排水槽为刚性的排水盲槽,三通排水槽或四通排水槽的连接角度固定,因此直通排水槽只能以一种固定的形式布置在建筑屋面(一般为横纵交错的棋盘布局型式),又因建筑屋面的平面形状常常不规则、不方正、变化多端,这就容易导致现有的排水槽存在布置形状和连接形式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2、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提供了cn113833213a一种柔性排水槽,通过设置凸台与空心凸起,使排水槽能够达到以任意形状和任意位置布置、任意角度连接的效果,从而满足排水槽完整覆盖建筑屋面和快速施工的要求。

3、但其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例如:因柔性排水槽上的凸台与空心凸起加工复杂,现在的凸台与空心凸起均是后焊接上去的,无法做到一次注塑成型,这就容易导致柔性排水槽上的凸台与空心凸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意外脱焊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柔性排水槽一次注塑成型,进而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包括上模体与下模体,所述下模体的上端面开有下模腔,所述下模腔底板上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所述第一沉孔内设置有芯轴,所述第一沉孔的外圈侧壁上沿周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固定槽,所述芯轴的外圈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槽相适配的固定杆;所述上模体的下端面设置有与下模腔相适配的上凸起,所述上凸起上开设有上模腔,所述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所述上模腔上设置有向下凸起并伸入第二沉孔内的圆台,所述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的直径相同。

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在下模体的上端面开有下模腔,并在下模腔底板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在第一沉孔内设置有芯轴,并在第一沉孔的外圈侧壁上沿周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固定槽,并在芯轴的外圈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槽相适配的固定杆,在上模体的下端面设置有与下模腔相适配的上凸起,在上凸起上开设有上模腔,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上模腔上设置有向下凸起并伸入第二沉孔内的圆台,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的直径相同,装置在使用时,需先将下模体放置在地面或工作台上,并使下模体内的下模腔朝上,再将上模体移动到下模体的正上方,并使上模体内的上凸起与下模体内的下模腔沿竖直方向对齐,再控制上模体向下移动,从而使上凸起插入至下模腔内,并与下模腔内侧壁贴合在一起,使上模腔上的圆台伸入至第一沉孔内,下模体上的芯轴和固定杆上端与上模腔相贴和,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再向注塑空间内注入融化的物料,待注塑空间内的物料冷却成型后,就能将柔性排水槽一次注塑成型,进而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沉孔的底板上开设有与芯轴和固定杆相适配的通孔,所述固定杆上端面的宽度小于固定杆下端面的宽度,所述芯轴下端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下端面与下模体下端面相齐,所述芯轴与下模体通过螺栓固定。通过在第一沉孔的底板上开设有与芯轴和固定杆相适配的通孔,且固定杆上端面的宽度小于固定杆下端面的宽度,在芯轴下端接有螺栓,并将螺栓下端面与下模体下端面相齐,将芯轴与下模体通过螺栓固定,能够提高芯轴与下模体的连接效果,保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芯轴的稳定性。

5、作为优选,所述芯轴与第二沉孔同轴设置。通过将芯轴与第二沉孔同轴设置,能够提高成型后柔性排水槽与其它柔性排水槽的铰接效果,避免柔性排水槽在使用过程中与其它柔性排水槽发生脱离。

6、作为优选,所述下模体上端面的四个夹角处开设有四个定位槽,所述上模体的下端面向下凸起有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块,所述定位槽的底板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杆,所述定位块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导向杆相适配的连接孔。通过在下模体上端面的四个夹角处开设有四个定位槽,并在上模体的下端面向下凸起有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块,在定位槽的底板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杆,在定位块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导向杆相适配的连接孔,利用定位块、定位槽、导向杆与连接孔能够辅助下模体与上模体沿竖直方向对齐并固定在一起,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7、作为优选,所述上模腔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筋板槽,两所述第一筋板槽位于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间,所述上模腔上位于两第一筋板槽间还开设有两个第二筋板槽,两所述第二筋板槽交叉设置,所述第二筋板槽端部与第一筋板槽连通。通过在上模腔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筋板槽,两所述第一筋板槽位于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间,并在上模腔上位于两第一筋板槽间还开设有两个第二筋板槽,两第二筋板槽交叉设置,且第二筋板槽的端部与第一筋板槽连通,能够提高成型后柔性排水槽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下模体的上端面开有下模腔,并在下模腔底板上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在第一沉孔内设置有芯轴,并在第一沉孔的外圈侧壁上沿周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固定槽,并在芯轴的外圈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槽相适配的固定杆,在上模体的下端面设置有与下模腔相适配的上凸起,在上凸起上开设有上模腔,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上模腔上设置有向下凸起并伸入第二沉孔内的圆台,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的直径相同,装置在使用时,需先将下模体放置在地面或工作台上,并使下模体内的下模腔朝上,再将上模体移动到下模体的正上方,并使上模体内的上凸起与下模体内的下模腔沿竖直方向对齐,再控制上模体向下移动,从而使上凸起插入至下模腔内,并与下模腔内侧壁贴合在一起,使上模腔上的圆台伸入至第一沉孔内,下模体上的芯轴和固定杆上端与上模腔相贴和,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再向注塑空间内注入融化的物料,待注塑空间内的物料冷却成型后,就能将柔性排水槽一次注塑成型,进而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体(1)与下模体(2),所述下模体(2)的上端面开有下模腔(7),所述下模腔(7)底板上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第一沉孔(6)与第二沉孔(8),所述第一沉孔(6)内设置有芯轴(11),所述第一沉孔(6)的外圈侧壁上沿周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固定槽(9),所述芯轴(11)的外圈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槽(9)相适配的固定杆(10);所述上模体(1)的下端面设置有与下模腔(7)相适配的上凸起(12),所述上凸起(12)上开设有上模腔(15),所述上模腔(15)与下模腔(7)间形成注塑空间,所述上模腔(15)上设置有向下凸起并伸入第二沉孔(8)内的圆台(13),所述第一沉孔(6)与第二沉孔(8)的直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孔(6)的底板上开设有与芯轴(11)和固定杆(10)相适配的通孔(19),所述固定杆(10)上端面的宽度小于固定杆(10)下端面的宽度,所述芯轴(11)下端接有螺栓(20),所述螺栓(20)下端面与下模体(2)下端面相齐,所述芯轴(11)与下模体(2)通过螺栓(20)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11)与第二沉孔(8)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体(2)上端面的四个夹角处开设有四个定位槽(3),所述上模体(1)的下端面向下凸起有与定位槽(3)相适配的定位块(4),所述定位槽(3)的底板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杆(5),所述定位块(4)的下端面开设有与导向杆(5)相适配的连接孔(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腔(15)上开设有两个第一筋板槽(17),两所述第一筋板槽(17)位于第一沉孔(6)与第二沉孔(8)间,所述上模腔(15)上位于两第一筋板槽(17)间还开设有两个第二筋板槽(18),两所述第二筋板槽(18)交叉设置,所述第二筋板槽(18)端部与第一筋板槽(17)连通。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渗排水管软连接模具,包括上模体与下模体,所述下模体的上端面开有下模腔,所述下模腔底板上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所述第一沉孔内设置有芯轴,所述第一沉孔的外圈侧壁上沿周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固定槽,所述芯轴的外圈侧壁上设置有与固定槽相适配的固定杆;所述上模体的下端面设置有与下模腔相适配的上凸起,所述上凸起上开设有上模腔,所述上模腔与下模腔间形成注塑空间,所述上模腔上设置有向下凸起并伸入第二沉孔内的圆台,所述第一沉孔与第二沉孔的直径相同。本技术具有能够将柔性排水槽一次注塑成型,进而提高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的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邵明涛,刘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兴合环保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24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