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70879发布日期:2022-03-09 09:5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


背景技术:

2.蒸汽蓄热器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蓄热压力容器。蓄热器内部一般可设置为单排或双排布置蒸汽管,蒸汽管下连接喷嘴和喷嘴循环筒。当进入的饱和蒸汽通过气动调节阀进入蓄热器时,蒸汽通过喷嘴的喷射迅速溶于水,达到蓄热的目的。当供汽用量大于需求用汽量时,多余的蒸汽进入蓄热器加热其中的储水,蒸汽本身也凝结于其中,蓄热器中的压力随之上升。当用汽量大于供汽用量的时候,蓄热器中的储水因降压而沸腾,提供蒸汽以保持供汽负荷的稳定。
3.针对化工生产中的用汽大户,使用量占全厂蒸汽用量的50%以上,化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蒸汽用量从0-15t/h进行波动,从而导致蓄热器中蒸汽压力波动大,给其他蒸汽用户造成控制困难、精度差、管道及附件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严重降低了蓄热器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所述蒸汽蓄热装置包括进汽管道、减温减压组件、补水组件、蓄热罐,进汽管道经减温减压组件后与与蓄热罐相连通,减温减压组件与补水组件相连通;所述减温减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计、第一温度计、第二压力计、第二温度计、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减温罐、泄压阀,进汽管道的一端与汽源相连通,进汽管道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第一压力计、第一温度计、第一三通阀、减压阀、第二压力计、第二温度计、第二三通阀后与蓄热罐相连通,减温罐套接在进汽管道外侧且减温罐设置在第一三通阀与减压阀之间;第一三通阀与蓄热罐通过第一连通管道相连通,第二三通阀通过第二连通管道与设置在进汽管道上的安装接口相连通,安装接口位于第一三通阀与减温罐之间;所述减温罐与补水组件相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组件包括补水槽、第一水泵、第二水泵、补水管道、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回水管道、第三三通阀,补水槽通过进水管道与减温罐相连通,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减温罐通过出水管道与蓄热罐相连通,出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三三通阀并通过第三三通阀与回水管道的一端相连通,回水管道的另一端与补水槽顶端相连通;补水槽通过补水管道与蓄热罐相连通,补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水泵。
8.进一步的,所述蓄热罐上设置有出汽管道且蓄热罐顶端与出汽管道的一端相连通,出汽管道上设置有干汽包。
9.进一步的,所述减温罐呈密闭壳体状,进汽管道由减温罐中心位置贯穿减温罐,位于减温罐内的进汽管道呈弯曲状或卷曲状设置。
10.进一步的,所述蓄热罐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线路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与第一压力计、第一温度计、第二压力计、第二温度计、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三通阀线路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在进汽管道上设置减温减压组件的设计,使得减温减压组件可以对进汽管道内的热蒸汽进行降温、降压处理,避免了热蒸汽温度过高导致热蒸汽进入蓄热罐后令蓄热罐内压力迅速增大的状况发生;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补水组件与减温减压组件相结合的设计,可以令补水组件对减温罐进行补水降温,实现减温罐对进汽管道的降温操作;同时从减温罐中出来的水可以流入蓄热罐内,实现蓄热罐的补水操作;其有效保障了蓄热罐内的压力稳定性,避免了给其他蒸汽用户造成控制困难、精度差、部件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高了蓄热罐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减温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使蒸汽压力稳定输出的蒸汽蓄热装置,所述蒸汽蓄热装置包括进汽管道1、减温减压组件、补水组件、蓄热罐23,进汽管道1经减温减压组件后与与蓄热罐23相连通,减温减压组件与补水组件相连通;所述减温减压组件包括第一压力计2、第一温度计4、第二压力计14、第二温度计15、第一三通阀5、第二三通阀16、减温罐7、泄压阀13,进汽管道1的一端与汽源相连通,进汽管道1的另一端依次连接第一压力计2、第一温度计4、第一三通阀5、减压阀13、第二压力计14、第二温度计15、第二三通阀16后与蓄热罐23相连通,减温罐7套接在进汽管道1外侧且减温罐7设置在第一三通阀5与减压阀13之间;第一三通阀5与蓄热罐23通过第一连通管道26相连通,第二三通阀16通过第二连通管道3与设置在进汽管道1上的安装接口6相连通,安装接口6位于第一三通阀5与减温罐7之间;所述减温罐7与补水组件相连接。
19.所述进汽管道1、第一连通管道26靠近蓄热罐23的一端设置有若干个蒸汽疏水阀28用于排出蒸汽中的水分,避免大量水分进入到蓄热罐23中,同时蓄热罐23顶端设置有溢
流口27用于防止蓄热罐23被灌满。
20.所述补水组件包括补水槽10、第一水泵9、第二水泵21、补水管道22、进水管道8、出水管道12、回水管道19、第三三通阀20,补水槽10通过进水管道8与减温罐7相连通,进水管道8上设置有第一水泵9,减温罐7通过出水管道12与蓄热罐23相连通,出水管道12上设置有单向阀11,出水管道12上设置有第三三通阀20并通过第三三通阀20与回水管道19的一端相连通,回水管道19的另一端与补水槽10顶端相连通;补水槽10通过补水管道22与蓄热罐23相连通,补水管道22上设置有第二水泵21。
21.所述蓄热罐23上设置有出汽管道24且蓄热罐23顶端与出汽管道24的一端相连通,出汽管道24上设置有干汽包25。干汽包用于对蒸汽进行干燥,避免其含水量过大。
22.所述减温罐7呈密闭壳体状,进汽管道1由减温罐7中心位置贯穿减温罐7,位于减温罐7内的进汽管道1呈弯曲状或卷曲状设置。进汽管道呈弯曲状或卷曲状设置可以增大进汽管道与减温罐内部水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降温效果。
23.所述蓄热罐23内设置有水位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8,水位传感器17、压力传感器18均与控制器线路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第一压力计2、第一温度计4、第二压力计14、第二温度计15、第一三通阀5、第二三通阀16、第一水泵9、第二水泵21、第三三通阀20线路连接。通过控制器可以实现该蒸汽蓄热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
24.在热蒸汽从进汽管道进入后,首先通过第一压力计、第一温度计检测热蒸汽的压力、温度,然后确定是否进行减温减压操作,如果不进行减温减压则直接通过第一连通管道进入蓄热罐内,如果需要进行减温减压则通过减温罐、减压阀,接着通过第二压力计、第二温度计进行第二次检测操作,如果符合温度、压力的要求则进入蓄热罐内,如果不符合要求则通过第二连通管道再次回流到减温罐内进行二次减温操作,直至符合要求后再进入蓄热罐内;
25.在需要减温罐进行减温操作时,补水槽内的水流经过第一水泵进入减温罐中对进汽管道进行降温,然后从出水管道出来直接进入蓄热罐中,如果蓄热罐中的水位传感器检测到水位符合要求时,则从减温罐内出来的水流经回水管道重新流回补水槽中;在不需要减温罐进行减温操作时,如果蓄热罐中的水位传感器检测到蓄热罐缺水时,则通过补水管道对蓄热罐进行补水操作。当热蒸汽含水量较高,蓄热罐液位高线时,液位开关阀将蓄热罐内水进行排放,底限时关闭,通过这种控制方式将蓄热罐液位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26.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在进汽管道上设置减温减压组件的设计,使得减温减压组件可以对进汽管道内的热蒸汽进行降温、降压处理,避免了热蒸汽温度过高导致热蒸汽进入蓄热罐后令蓄热罐内压力迅速增大的状况发生;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补水组件与减温减压组件相结合的设计,可以令补水组件对减温罐进行补水降温,实现减温罐对进汽管道的降温操作;同时从减温罐中出来的水可以流入蓄热罐内,实现蓄热罐的补水操作;其有效保障了蓄热罐内的压力稳定性,避免了给其他蒸汽用户造成控制困难、精度差、部件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提高了蓄热罐的使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