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器的组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3832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点火器的组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在通过火石式或放电式的着火机构来使从喷嘴喷出的气体着火的点火器中,在储藏燃料并调整气体喷出量的箱主体部分上,组装并固定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点火器(气体点火器)由以下部件构成储藏了燃料气体的箱主体;从前端喷出口来喷出气体的喷嘴;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的阀机构;在进行着火操作时使阀机构打开地动作的气体杆;按照着火操作而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机构;罩。其组装过程如下准备下部组装体以及上部组装体并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其中,所述下部组装体在箱主体上组装了喷嘴及阀机构等,所述上部组装体在中间盒上组装了着火机构等。
此时,下部组装体与上部组装体的组装固定采用以下构造在下部组装体的外侧面部上作出能够勾挂住的切槽,使其与设于上部组装体的中间盒的钩卡合来进行固定(例如,参照特许文献1)。
例如,在固定于下部组装体的箱主体的上部上的箱上盖中从箱主体向上方突出的侧面部上形成钩承接部,另一方面,在上部组装体的中间盒的周壁内表面上设置钩部,若从上方将上部组装体压紧在下部组装体上,则中间盒的周壁部变形为向外扩展,其钩部越过下部组装体的钩承接部而使两者卡合,下部组装体与上部组装体组装并固定在一起。又,在该构造中,在构成下部组装体的外周面的箱主体的上端,形成在上述钩部的外周上的上部组装体的中间盒的周壁连续地组装。
特许文献1特开2002-243147号公报在上述这样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中,因为上部组装体以覆盖下部组装体的一部分的外周的方式固定,所以产生了在侧壁面会看见中间盒面及接合线的问题。
中间盒部的材质与箱主体部的材质基本上不同,所以难于谋求颜色及质感的统一。中间盒部因为要在钩挂时挠曲,所以由尼龙、ABS等具有一定程度柔软性的材料成形,箱主体由透明性材料、例如AS树脂或PC树脂等成形,使得能够观察到内部的气体剩余量。即使由尼龙等形成箱主体来使其与中间盒材料一致,也会因为在周壁上显现箱主体与中间盒的接合线而产生外观的美观问题。
又,若外观设计形成为具有多个凹凸的形式,则钩部也与外观形状对应地变更,还需要进行研究使其与箱主体面一致,从而使设计变得复杂。
于是,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在组装下部组装体及上部组装体时不会使两者的接合部显现在侧壁面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构成为备有固定有箱上盖且在内部储藏燃料气体的箱主体、喷出气体的喷嘴、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的阀机构、在着火操作时使前述阀机构打开地动作的气体杆、根据着火操作来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机构、保持该着火机构的托架、覆盖前述喷嘴的周围的罩等,准备在前述箱上盖上组装了前述喷嘴、阀机构等的下部组装体以及在前述托架上组装了前述着火机构、气体杆等的上部组装体,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前述罩而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组装体的下部插入到前述下部组装体的箱上盖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钩卡合组件而组装固定,前述托架的上部由于前述罩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
前述钩卡合组件可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所述钩部形成于筒状收容部的壁部且在卡合时向中空部挠曲变形,所述筒状收容部具有在前述托架的内部收容前述着火机构的一部分的前述中空部;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前述箱上盖中的托架组装孔的内壁面。优选地,在前述钩部的两侧形成有切槽。
在该卡合组件中,在钩部的内侧(卡合时的变形方向)具有托架内的中空部,进而在钩部的两侧具有切槽,所以钩部能够较大地挠曲变形,较多地设定卡合余量即卡合长度、卡合量,得到强的拉脱强度。
又,在托架的中空部安装具有着火功能的零件,例如在火石式点火器的情况下安装推石弹簧,在放电式点火器的情况下安装压电单元,若在该中空部中插入零件,则钩部难于向中空部一侧挠曲,卡合状态下的钩部变形受到限制,该卡合状态得到保持,托架难于脱落。另一方面,在着火机构的零件从开始插入托架中空部的状态下,在向箱上盖插入时,中空部内的零件可适度扭曲或挠曲来进行插入卡合。
又,前述钩卡合组件可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在该箱上盖的内侧,所述钩部从前述托架中位于前述箱上盖上端的基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且挠曲变形;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前述箱上盖。
该钩承接部优选地形成于箱上盖的托架组装孔的外壁部与阀安装孔之间。优选地设置于通过着火机构等而隐藏的内部位置。
前述钩卡合组件可以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由两者压入卡合而成;所述钩部形成于前述托架或前述箱上盖的一个的表面;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另一个的与前述钩部对置的壁面上。可以在将前述上部组装体组装在前述下部组装体上之际,一边施加超声波一边使两者钩卡合。
该钩部在两侧没有切槽,而仅在厚壁树脂部上设置了突起或凹槽,所以虽然不能确保较大的卡合余量,但是通过压入卡合而能够固定。又,若在该钩卡合组件中卡合余量较大,则虽然有可能在压入时产生断裂,但是若一边施加超声波振动一边进行压入,则树脂在被施加超声波的期间变软,从而不会断裂,能够压入并固定。
可以备有多个前述钩卡合组件地构成。通过组合各种钩卡合组件地使用或单独地使用而能够根据所需的固定强度来选定钩设置数量及设置位置。
本发明的其它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构成为备有固定有箱上盖且在内部储藏燃料气体的箱主体、喷出气体的喷嘴、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的阀机构、在着火操作时使前述阀机构打开地动作的气体杆、根据着火操作来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机构、保持该着火机构的托架、覆盖前述喷嘴的周围的罩等,准备在前述箱上盖上组装了前述喷嘴、阀机构等的下部组装体以及在前述托架上组装了前述着火机构、气体杆等的上部组装体,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前述罩而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组装体的下部插入到前述下部组装体的箱上盖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熔接结合而组装固定,前述托架的上部由于前述罩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
此时,优选地,熔接凸部及熔接承受部通过超声波振动而熔接在一起,实现前述熔接结合;所述熔接凸部形成于收容部的壁部,所述收容部具有在前述托架的内部收容前述着火机构的一部分的中空部;所述熔接承受部是形成于前述箱上盖的托架组装孔的内壁面且插通前述熔接凸部的槽底部。
进而,优选地,前述箱主体由透明材料构成,前述箱上盖也可根据需要而由透明材料构成。
发明效果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准备在箱上盖上组装了喷嘴、阀机构等的下部组装体以及在托架上组装了着火机构、气体杆等的上部组装体,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前述罩,从而组装点火器之际,前述上部组装体的下部插入到前述下部组装体的箱上盖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钩卡合组件或熔接结合而组装固定,托架的上部由于前述罩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由此,能够作成在箱上盖内将托架固定的构造,所以托架接合部不会露出在点火器外观侧壁面上,能够得到具有统一感的简洁外观,并且因为仅在下部组装体的内部空间内固定上部组装体,所以可以实现零件的轻质化、低成本化。
进而,能够预先制作下部组装体与上部组装体,且,也能够进行各组装体或各个零件的更新品的组合变更,能够迅速地对应设计变更,从而提高生产率。特别是,即使是外观因为设计的原因而很复杂的构造,若确保内侧的钩卡合组件或熔接部,则不变更为与复杂的外观设计对应的钩形状也可。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点火器的外观的俯视图(a)、侧视图(b)、后视图(c)。
图2是图1的点火器的中央纵剖视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
图4是图1的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后视图(c)。
图5是图1的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点火器的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
图7是图6的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后视图(c)。
图8是图6的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点火器的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
图10是图9的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在托架组装孔部位的剖视后视图(c)。
图11是图9的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点火器的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
图13是图12的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在托架组装孔部位的剖视后视图(c)。
图14是图12的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剖视后视图(d)、仰视图(e)。
图15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点火器的外观侧视图。
图16是图15的中央纵剖视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火石式的点火器,图1是表示点火器的外观的俯视图(a)、侧视图(b)、后视图(c)。图2是点火器的中央纵剖视侧视图。图3是表示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图4及图5是零件图,图4是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后视图(c)、图5是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点火器的使用方式,将图1(b)中的左方记作前方,右方记作后方。
如图2所示,点火器1由下部组装体10与上部组装体20两者的组装而构成,进而在上部安装罩9而成,所述下部组装体10包括箱主体2、箱上盖3A、喷嘴4、阀机构5等,所述上部组装体20包括托架6A、着火机构7、气体杆8等。
下部组装体10中的箱主体2通过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明材料(例如AS树脂或PC树脂等)而成形为有底筒状,在内部空间储藏有丁烷气体等的燃料气体,其上部开口由于箱上盖3A的固定而被密闭。该箱上盖3A也可以由上述透明材料构成。
箱上盖3A在前方一侧具有安装阀机构5的阀安装孔31,而在后方一侧具有开放了后部的托架组装孔32。在将该箱上盖3A固定在箱主体2上之际,从上方将该箱上盖3A插入该箱主体2,在上端外周的缘部33与箱主体2的上端对接的状态下,通过超声波熔接来接合固定下端外周部34与箱主体2的内壁面的阶梯状的熔接部2a。在箱主体2的上端,在箱上盖3A的缘部33的外周部上形成有与罩9的厚度相当的安装空间。
阀机构5在其中心部备有从前端喷出口喷出气体的喷嘴4,对应该喷嘴4的上下移动来对来自箱主体2的气体通路进行开闭,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上部组装体20中的托架6A通过后述的固定构造而被组装固定在上述箱上盖3A的后方一侧,由尼龙、ABS等具有一定程度柔软性的材料而成形。该托架6A保持火石式着火机构7的打火轮71、横轮72、火石73、推石弹簧74,并且配置气体杆8,在着火操作时抬起前述喷嘴4来使阀机构5打开地动作。即,如图5所示,托架6A在平板状基部61的两侧部具有突出于上方的支柱62,在该支柱62的上部备有对着火机构7的旋转轴进行支承的轴孔62a。又,在两支柱62间的中央形成有从基部61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收容部63。收容部63在内部具有中空部63a,该中空部63a上方开口且在下端形成底部,从上部将着火机构7的推石弹簧74及火石73插入其中。
上部组装体20的托架6A的比基部61更靠下方的收容部63插入并固定在下部组装体10的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的内部,比箱上盖3A更突出于上方的托架6A的侧面被安装于上端部的罩9覆盖而不会露出于点火器侧壁面,点火器1的外观如图1所示,罩9的下端部与箱主体2的上端相接,气体杆8的推压部81露出于罩9的后部一侧,着火机构7的火石轮71及横轮72露出在上部。另外,在气体杆8的推压部81的上下移动范围中,虽然从罩9的后端间隙可以看见托架6A的一部分,但是通常会通过向上动的推压部81而隐藏起来。
上述气体杆8穿过托架6A的支柱62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可摆动地配置。该气体杆8由合成树脂构成,在一端形成与喷嘴4的颈部卡合的喷嘴卡合部82,在另一端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用于进行下压操作的推压部81。另外,托架6A的收容部63的上端插入贯通喷嘴卡合部82与推压部81两者的中间部分的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箱上盖3A与托架6A的组装固定构造如图3所示,由第1~第4的多个钩卡合组件11~14构成。即,箱上盖3A与托架6A通过以下部件而卡合固定在一起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中间部的第1钩卡合组件11、左右后端上部的第2钩卡合组件12、左右下部的第3钩卡合组件13、前部中间部的第4钩卡合组件14。各钩卡合组件11~14如后所述,分别备有第1~第4钩部11a~14a与第1~第4钩承接部11b~14b而成。
在将上述托架6A组装插入到前述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中之际,在插入至托架6A的基部61的下表面与箱上盖3A的上表面对接的位置,各自的钩部11a~14a与钩承接部11b~14b卡合而实现组装固定。
第1钩卡合组件11由一对第1钩部11a与一对第1钩承接部11b构成,所述一对第1钩部11a形成于托架6A的收容部63的两侧壁部且进行挠曲变形,所述一对第1钩承接部11b形成于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内壁面且由阶梯状凹部形成。第1钩部11a在两侧具有切槽11c,在下端部备有突出于外侧的凸部,在该凸部的下方的收容部63中形成有贯通中空部63a的开口。比第1钩承接部11b更靠上部的托架组装孔32的两侧壁面形成为上部较宽而下部变窄的斜面,在该倾斜下端部形成为凹状,凹部的上端成为与第1钩部11a的凸部上端卡合的阶梯部。伴随托架6A的插入动作,第1钩部11a由于凸部下端的锥面滑接于托架组装孔32的内壁斜面而向内侧的中空部63a挠曲变形。在移动至第1钩承接部11b之际,第1钩部11a向外侧扩展,其凸部上端与第1钩承接部11b的凹部上端的阶梯部卡合,防止向上方脱落。
在该第1钩卡合组件11中,在设于托架6A的第1钩部11a的内侧(卡合时的变形方向)具有收容部63的中空部63a,进而,切槽11c位于第1钩部11a的两侧,该钩部11a能够较大地挠曲。因为利用该挠曲变形来与第1钩承接部11b卡合,所以卡合余量即卡合长度、卡合量较大,能够得到强的钩拉脱强度。
又,在组装状态下,在与第1钩部11a对应的托架6A的中空部63a中插入有着火机构7的推石弹簧74,第1钩部11a难于向中空部63a一侧挠曲,在与第1钩承接部11b的卡合状态下,第1钩部11a的变形受到限制,保持在该卡合状态,托架6A难于脱落。
又,在组装托架6A时将推石弹簧74从开始插入中空部63a的状态下,该推石弹簧74适度地扭曲或挠曲,从而容许前述第1钩部11a插入时可挠曲变形,容易地实现钩卡合。
第2钩卡合组件12由左右一对的第2钩部12a与左右一对的第2钩承接部12b构成,所述一对第2钩部12a在托架6A的基部61的后部两侧向下方延伸地形成,所述一对第2钩承接部12b呈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的后端被切开的切口状。第2钩部12a在前表面下端具有卡合凸部,其下部前表面成为锥面。第2钩承接部12b的切口形状为上部为斜面,在其下部形成凹状的卡合阶梯部。伴随托架6A的组装插入,通过第2钩部12a的下端锥面与第2钩承接部12b的上部斜面的对接,第2钩部12a向后方挠曲变形,卡合凸部越过斜面后而回复到前方,卡合在第2钩承接部12b的阶梯部中,防止向上方脱落。
在该第2钩卡合组件12中,第2钩部12a的挠曲量也较大,与第2钩承接部12b的卡合余量变大,能够得到强的钩拉脱强度。又,在组装为成品时,为了难于从外部看见第2钩部12a而将其配置在气体杆8的推压部81的下方。
第3卡合组件13由第3钩部13a及第3钩承接部13b构成,所述第3钩部13a由沿前后方向在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的下端部两侧延伸的突起构成,所述第3钩承接部13b由槽状的卡合凹部沿前后方向在托架6A的收容部63的下端部两侧延伸而形成。伴随托架6A的组装插入,第3钩承接部13b的下部越过第3钩部13a的突起,第3钩部13a的突起从两侧压入并卡合在第3钩承接部13b的凹部槽中。
在该第3钩卡合组件13中,因为在其第3钩部13a及第3钩承接部13b中没有切槽,而仅在厚壁树脂部上形成了突起或凹槽,所以其挠曲量少,虽然作为两者的卡合余量的突起高度较低而不能确保较大的挂接面,但是通过压入托架6A而仍能够卡合固定。
另外,若在该第3钩卡合组件13中卡合余量(突起高度)较大,则虽然有可能在压入时箱上盖3A不完全挠曲地断裂,但是若一边施加超声波振动一边进行压入,则树脂在被施加超声波的期间变软,从而不会断裂,能够压入并固定。
第4钩卡合组件14包括托架6A的收容部63的中间部前表面的突起状的第4钩部14a、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的前部内表面的中间部的凹状的第4钩承接部14b。第4钩部14a在突起的下部具有锥面,第4钩承接部14b在凹部的上端具有卡合阶梯部,两者卡合在一起。伴随托架6A的组装插入,通过与第4钩部14a的斜面的接触而挠曲变形,插入第4钩承接部14b的凹部内,利用与上端部的卡合而防止脱落。
该第4钩卡合组件14也与第3钩卡合组件13同样地,因为在其第4钩部14a及第4钩承接部14b中没有切槽,而仅在厚壁树脂部上形成了突起或凹槽,所以其挠曲变形量少,通过压入托架6A而仍能够卡合固定。
又,在托架6A的基部61的前端下表面上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插入突起65,在箱上盖3A的阀安装孔31与托架组装孔32之间形成凹槽35,在组装时插入突起65插入凹槽35中来进行定位卡合。
上述点火器1的组装过程如下在熔接于箱主体2而成的箱上盖3A上组装阀机构5来准备下部组装体10,另一方面,在托架6A上组装着火机构7、气体杆8来准备上部组装体20,然后,从上方将上部组装体20的托架6A的下部推入下部组装体10的箱上盖3A的托架组装孔32中,由此使各钩卡合组件11~14处于卡合状态,进行两组装体10、20的组装,气体杆8的喷嘴卡合部82卡合在喷嘴4的颈部上,安装罩9,完成点火器1。
在图2中,前述阀机构5将阀主体51(阀底)插入形成于箱上盖3A的阀安装孔31中,并且以推压该阀主体51的方式使固定部件52(喷嘴螺纹)螺合,前述喷嘴4沿轴向滑动自如地配置在该阀主体51与固定部件52内。阀体53嵌装在喷嘴4的下端部而使内部通路闭塞,另一方面,内部通路与外周部通过中间一侧的开口而连通。在阀主体51的底部中心开口有孔,从而成为阀座,前述阀体53落座于其上,通过开闭该孔来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喷嘴4通过压缩安装于与固定部件52的上端内表面之间的喷嘴弹簧54而向下方的落座方向施力。进而,在前述阀主体51的下端部设置过滤器55与其保持器56,经由该过滤器55及箱上盖3A的透孔而与箱主体2的内部空间连通。过滤器55通过隔膜与多孔体的重合而构成,所述隔膜具有微细孔来使透过气体量一定,所述多孔体具有透气性,过滤器55的特性在于与气体量、温度几乎无关地使恒定流量的气体透过。由此,对通过的气体流量进行调整,从而通过微调整使喷出气体量即火焰长度一定。
第2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也是火石式的点火器,图6是表示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图7及图8是零件图,图7是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后视图(c)、图8是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火石式的点火器1的基本构造与图1点火器相同,虽然箱上盖3B与托架6B的组装钩构造不同,但对于共用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箱上盖3B与托架6B的组装固定构造如图6所示,由第5、第6的2钩卡合组件15、16构成。即,箱上盖3B与托架6B通过以下部件而卡合固定在一起后方开放的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中间部的第5钩卡合组件15、阀安装孔31与托架组装孔32之间的第6钩卡合组件16。各钩卡合组件15~16如后所述,分别备有第5、第6钩部15a、16a与第5、第6钩承接部15b、16b而成。
在将上述托架6B组装插入到前述箱上盖3B的托架组装孔32中之际,在插入至托架6B的基部61的下表面与箱上盖3B的上表面对接的位置,各自的钩部15a、16a与钩承接部15b、16b卡合而实现组装固定。
第5钩卡合组件15的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第1钩卡合组件11相同,由一对第5钩部15a(图8)与一对第5钩承接部15b(图7)构成,所述一对第5钩部15a形成于托架6B的收容部63的两侧壁部且进行挠曲变形,所述一对第1钩承接部11b形成于箱上盖3B的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内壁面且由阶梯状凹部形成。第5钩部15a在两侧具有切槽15c,在下端部备有突出于外侧的凸部,在该凸部的下方的收容部63中形成有贯通中空部63a的开口。比第5钩承接部15b更靠上部的托架组装孔32的两侧壁面形成为上部较宽而下部变窄的斜面,在该倾斜下端部形成为凹状,凹部的上端成为与第5钩部15a的凸部上端卡合的阶梯部。伴随托架6B的插入动作,第5钩部15a由于凸部下端的锥面滑接于托架组装孔32的内壁斜面而向内侧的中空部63a挠曲变形。在移动至第5钩承接部15b之际,第5钩部15a向外侧扩展,其凸部上端与第5钩承接部15b的凹部上端的阶梯部卡合,防止向上方脱落。
第6钩卡合组件16由左右一对的第6钩部16a与左右一对的第6钩承接部16b构成,所述一对第6钩部16a在托架6B的基部61的前部中央的两侧向下方延伸地形成,所述一对第6钩承接部16b是从上端面将箱上盖3B的托架组装孔32的前部内表面的上部朝向前方地切开。第6钩部16a在内侧面下端具有卡合凸部,其下部前表面成为锥面。第6钩承接部16b的上部的两侧面为斜面,在其下部形成凹状的卡合阶梯部。伴随托架6B的组装插入,通过第6钩部16a的下端锥面与第6钩承接部16b的上部斜面的对接,第6钩部16a向后方挠曲变形,卡合凸部越过斜面后而回复到前方,卡合在第6钩承接部16b的阶梯部中,防止向上方脱落。
上述第5、第6钩卡合组件15、16的钩部15a、16a的挠曲量较大,与第5、第6钩承接部15b、16b的卡合余量变大,能够得到强的拉脱强度。
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也是火石式的点火器,图9是表示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图10及图11是零件图,图10是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在托架组装孔部位的剖视后视图(c),图11是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后视图(d)、剖视后视图(e)、仰视图(f)。火石式的点火器1的基本构造与图1点火器相同,虽然箱上盖3C与托架6C的组装钩构造不同,但与前述同样地对于共用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箱上盖3C与托架6C的组装固定构造如图9所示,由一个第7钩卡合组件17构成。即,箱上盖3C与托架6C通过后方关闭的托架组装孔32的外侧面的第7卡合组件17而卡合固定在一起。
第7卡合组件17具有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第6卡合组件16类似的构成,由一对第7钩部17a(图11)及一对第7钩承接部17b(图10)构成,所述一对第7钩部17a在托架6C的收容部63的两侧部中的基部6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地形成且进行挠曲变形,所述一对第7钩承接部17b由对箱上盖3C的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外壁面的上部切口而形成的阶梯状凹部所形成。第7钩部17a在两侧具有固定于基部61下表面的变形部,备有将其下端部横向连结并突出于内侧的凸部,其下部内表面成为锥面。第7钩承接部17b中从收容部63上端起的上部内侧为斜面,在其下部形成有凹状的卡合阶梯部。
伴随托架6C的插入动作,第7钩部17a通过其凸部下端的锥面滑接于第7钩承接部17b的上部斜面而向外侧挠曲变形。在将托架6C的基部61下表面插入至与箱上盖3C的上表面对接的位置,移动到第7钩承接部17b的凹部的第7钩部17a返回到内侧,其凸部上端与第7钩承接部17b的凹部上端的阶梯部卡合,从而组装固定在一起,防止向上方脱落。
上述第7卡合组件17的钩部17a的挠曲变形量及弹性力较大,与第7钩承接部17b的卡合余量变多,能够得到强的拉脱强度。
又,在托架6C的基部61的前端下表面具有向下方延伸的插入突起66,在箱上盖3C的阀安装孔31与托架组装孔32之间形成圆弧状的凹槽36,在组装时将弯曲形成的插入突起66插入凹槽36中来进行定位卡合。
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也是火石式的点火器,图12是表示托架的组装状态的局部剖视侧视图(a)、局部剖视后视图(b)。图13及图14是零件图,图13是箱上盖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在托架组装孔部位的剖视后视图(c),图14是托架的俯视图(a)、中央剖视侧视图(b)、侧视图(c)、剖视后视图(d)、仰视图(e)。火石式的点火器1的基本构造与图1点火器相同,虽然箱上盖3D与托架6D组装为熔接构造,但与前述同样地对于共用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箱上盖3D与托架6D的组装固定构造如图12所示,通过收容部63的两侧的熔接结合组件19而构成。即,箱上盖3D与托架6D通过后方关闭的托架组装孔32的左右内侧面的熔接结合组件19而结合固定在一起。
熔接结合组件19由熔接凸部19a(图14)与熔接承受部19b(图13)熔接而成,托架6D的收容部63的下端部的两侧部切口成凹状,所述熔接凸部19a形成在其斜面上端部,所述熔接承受部19b形成在箱上盖3D的托架组装孔32的内侧面的中间的两侧。熔接凸部19a形成在突条肋板19c的下端部中的切口的上侧斜面的上端,所述突条肋板19c沿纵向延伸地形成在收容部63的两侧面上,通过切口而在中空部63a中与开口19d连通。熔接承受部19b在箱上盖3D的托架组装孔32的两侧内表面的上部形成从上端开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槽19e,该纵槽19e的深度相当于前述收容部63的突条肋板19c的高度。该纵槽19e的下端部的槽深度变浅而得的槽底部形成为与前述突条肋板19c的下端部的熔接凸部19a在剖面上形状重叠并干涉的熔接承受部19b。
伴随托架6D的插入动作,突条肋板19c在纵槽19e中下降移动,在突条肋板19c的下端的熔接凸部19a与由纵槽19e的下端的槽底部所形成的熔接承受部19b对接的状态下,通过一边对托架6D施加超声波振动一边将该托架6D推压在箱上盖3D上,熔接凸部19a与熔接承受部19b由于超声波振动而熔融,在将托架6D的基部61下表面插入至与箱上盖3D的上表面对接的位置,熔接凸部19a与熔接承受部19b熔接结合,防止托架6D向上方脱落。
第5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放电式的点火器,图15是点火器的外观侧视图,图16是中央纵剖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点火器100如图16所示,由下部组装体110与上部组装体120的组装而构成,进而在上部安装罩109而成,所述下部组装体110包括箱主体102、箱上盖103、喷嘴104、阀机构105等,所述上部组装体120包括托架106、由压电单元171所形成的放电式着火机构107、气体杆108等。
下部组装体110中的箱主体102由合成树脂形成为有底筒状,在内部空间储藏有乙烷气体等的燃料气体,其上部开口由于箱上盖103的固定而被密闭。在箱上盖103的前方一侧设置阀机构105,在其中心部备有从前端喷出口喷出气体的喷嘴104,通过阀机构105来根据该喷嘴104的移动而对来自箱主体102的气体通路进行开闭。
另一方面,上部组装体120中的托架106通过后述的固定构造而组装固定在上述箱上盖103的后方一侧,该托架106在上部保持附设了操作按钮172的压电单元171,并且配置有气体杆108,在着火操作时抬起前述喷嘴104来使阀机构105打开地动作,通过操作按钮172的操作而进行气体的喷出与着火。
上部组装体120的托架106的下部插入到下部组装体110的箱上盖103的内部,比箱主体102更向上方突出的托架106一侧被安装于上端部的罩109覆盖而不会露出于侧面,点火器100的外观如图15所示,箱主体102的上端与罩109的下端部接触,从而使着火机构107的操作按钮172露出在罩109上部的后部一侧。
前述箱上盖103与托架106的组装固定构造如图16所示,通过第8卡合组件18构成。该第8卡合组件18设置于托架106的收容部163的前后,备有向其中空部163a挠曲变形的一对凸状第8钩部18a以及由箱上盖103的托架组装孔132的前后内壁上的凹状卡合阶梯部所形成的第8钩承接部18b而成,其构造与前述实施方式的第1及第5钩卡合组件11、15相同。
箱上盖103在前方一侧具有阀安装孔131,在后方一侧具有托架组装孔132,托架组装孔132的后方关闭,在其两内侧面的中间部形成有第8钩承接部18b。
另一方面,托架106在平板状基部161的两侧部具有突出于上方的横壁162,在该横壁162上备有支承隔壁170的纵槽。又,在横壁162间的后部中央形成有比基部161更向下延伸的筒状收容部163。该收容部163在内部具有中空部163a,其上方开口而在下端形成了底部,从上方将着火机构107的压电单元171的下部插入到中空部163a中。
形成于收容部163的第8钩部18a在两侧具有切槽18c,下端可挠曲变形。在突出于外侧的凸部的下端部上备有锥面。第8钩承接部18b的凹部的上端与第8钩部18a的凸部上端卡合。
伴随托架106的插入动作,第8钩部18a向内侧挠曲变形,在将托架106的基部161下表面插入至与箱上盖103的上表面对接的位置,移动至第8钩承接部18b的凹部中的第8钩部18a向外侧扩展,其凸部上端与第8钩承接部18b的凹部上端的阶梯部卡合,两者组装固定在一起,防止向上方脱落。
在图16中,在喷嘴104的前端喷出口安装喷头141,为了提高后述的放电点火的着火性而使从喷出口喷出的气体的一部分向外周部扩散,从而提高空气的混合性。又,形成于L字状的气体杆108的一端部上的喷嘴卡合部182卡合在喷嘴104上。在该气体杆108中,弯曲部的轴180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托架106的横壁162上,另一端的连动部181向斜下方延伸地配置,与后述的杆按压件176连动。
配置于着火机构107的上方的操作按钮172其筒状底部嵌装在压电单元171的上端,可进行下压动作。压电单元171的下部保持在托架106的收容部163中,上部可上下移动地设置,连线在其上端的放电电极173配置在操作按钮172的上部,伴随压电单元171的动作产生的高电压外加在放电电极173与喷嘴104之间,进行点火用的放电。
又,伴随操作按钮172的下压操作,虽然压电单元171的上半部下降移动,但是在该压电单元171的移动部分上设置有与气体杆108的前述连动部181对接来转动该气体杆108的杆按压件176。由此,伴随操作按钮172的下压操作,杆按压件176使气体杆108转动,从喷嘴104喷出燃料气体,进一步进行下压操作来使前述压电单元171动作,从而进行放电点火。阀机构105虽然与图2的机构局部不同,但同样地进行气体开闭动作。
另外,前述各实施方式的钩卡合组件能够进行各种组合地构成,对应托架的拉脱强度来选定钩设置数目及设置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构成为备有固定有箱上盖且在内部储藏燃料气体的箱主体、喷出气体的喷嘴、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的阀机构、在着火操作时使前述阀机构打开地动作的气体杆、根据着火操作来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机构、保持该着火机构的托架、覆盖前述喷嘴的周围的罩等,准备在前述箱上盖上组装了前述喷嘴、阀机构等的下部组装体以及在前述托架上组装了前述着火机构、气体杆等的上部组装体,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前述罩而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组装体的下部插入到前述下部组装体的箱上盖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钩卡合组件而组装固定,前述托架的上部由于前述罩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钩卡合组件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所述钩部形成于筒状收容部的壁部且在卡合时向中空部挠曲变形,所述筒状收容部具有在前述托架的内部收容前述着火机构的一部分的前述中空部;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前述箱上盖中的托架组装孔的内壁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钩部的两侧形成有切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钩卡合组件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在该箱上盖的内侧,所述钩部从前述托架中位于前述箱上盖上端的基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且挠曲变形;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前述箱上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钩卡合组件由钩部及钩承接部构成,由两者压入卡合而成;所述钩部形成于前述托架或前述箱上盖的一个的表面;所述钩承接部形成于另一个的与前述钩部对置的壁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将前述上部组装体组装在前述下部组装体上之际,一边施加超声波一边使两者钩卡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备有多个前述钩卡合组件而成。
8.一种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构成为备有固定有箱上盖且在内部储藏燃料气体的箱主体、喷出气体的喷嘴、对气体的喷出进行开闭的阀机构、在着火操作时使前述阀机构打开地动作的气体杆、根据着火操作来使喷出气体着火的着火机构、保持该着火机构的托架、覆盖前述喷嘴的周围的罩等,准备在前述箱上盖上组装了前述喷嘴、阀机构等的下部组装体以及在前述托架上组装了前述着火机构、气体杆等的上部组装体,最终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前述罩而成,其特征在于,前述上部组装体的下部插入到前述下部组装体的箱上盖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熔接结合而组装固定,前述托架的上部由于前述罩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熔接凸部及熔接承受部通过超声波振动而熔接在一起,实现前述熔接结合;所述熔接凸部形成于收容部的壁部,所述收容部具有在前述托架的内部收容前述着火机构的一部分的中空部;所述熔接承受部是形成于前述箱上盖的托架组装孔的内壁面且插通前述熔接凸部的槽底部。
10.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箱主体由透明材料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火器的组装构造,对下部组装体及上部组装体进行组装,使得两者的接合部不会显现在侧壁面上。点火器的组装构造为准备在箱上盖(3A)上组装了喷嘴(4)、阀机构(5)等的下部组装体(10)以及在托架(6A)上组装了着火机构(7)、气体杆(8)等的上部组装体(20),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在上部安装罩(9)而成,上部组装体(20)中的托架(6A)的下部插入到下部组装体(10)的箱上盖(3A)的内部,在插入内部中两者通过钩卡合组件(11~14)或熔接而组装固定,托架(6A)的上部由于罩(9)的安装而被覆盖,该托架(6A)不会在点火器侧壁面上露出。
文档编号F23Q2/50GK1607358SQ20041008568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5日
发明者铃木孝之, 望月哲也, 佐藤诚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