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9874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乏汽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显余热回收领域,具体涉及到利用冷水引射低温低压蒸 汽,回收乏汽热能及凝结水,节约能源和水资源,降低工业生产过程所消 耗的能源的乏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回收利用是提高工业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率、提高企业效益的有 效措施。低温余热回收是工业余热回收的难点,其关键问题是投资成本及 余热回收效益之间的矛盾。以工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的乏汽回收为例,由于 乏汽压力为大气压,且一般含有各种不凝结气体,其中有些组分还有腐蚀 性,采用常规的面式加热器回收其热量,投资大、系统复杂、可靠性低,
使得余热回收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考虑到加热器结垢的影响,对所加 热的流体要求较高, 一般要求比较干净的冷水,其所产生的热水温度不高, 在工业流程中的用途有限;而工业流程中需要加热的流体一般都含有多种 组分,会在加热面上产生结垢,造成换热管的腐蚀和磨损。目前我国很多 工业企业中,所产生的低压乏汽直接排入大气,既浪费了宝贵的能源和水 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研究开发低压乏汽的高效回收问题是工业余热回收 领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喷射技术可利用高压流体的能量引射低压流体,已得到广泛应用。目 前单相气体的喷射技术己基本成熟,汽液两相喷射技术正在完善之中,已 有工业应用;但现有的汽液两相喷射技术不能用于乏汽回收,其主要原因 有(1)乏汽回收过程的乏汽压力很低, 一般在大气压力附近,在低乏汽 压力下要保证出口流体的加热温度,其工作参数与现有的汽液两相喷射升
压加热技术完全不同;(2)乏汽中一般含有液滴和大量的不凝结气体,而 这些不凝结气体对汽液两相喷射过程的影响很大;(3)所加热的流体中一 般含有固体颗粒,因此装置内是复杂的汽液固三相流动,不是单纯的汽液 两相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无运动部件的乏汽回收装置, 这种装置采用了喷射技术,解决了现有喷射技术用于乏汽回收中出现的各 种问题,可利用含有固体溶解物及颗粒的冷水引射乏汽,回收低压乏汽的 热量和凝结水,使所加热的流体温度升高,从而节约能源和水资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三通以及对称设置 在三通两侧的前端板和后端板,在前端板上均匀布置有二组以上的水喷 嘴,且在水喷嘴的入口还设置有水旋流器,后端板上对称设置有二组以上 的与水喷嘴相对应的混合腔,水喷嘴的出口设置在该混合腔内,且该混合 腔的入口通道内位于水喷嘴出口的外侧还套装有汽旋流器,所说的后端板 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混合腔相连通的后管段。
本发明的水喷嘴及混合腔分别通过水喷嘴定位环和混合腔定位环安 装在前、后盖板上,且水喷嘴和混合腔在同一轴线上;后端板的前后分别 设置有调整水喷嘴与混合腔间距的调整垫;水喷嘴的内部流动通道为渐縮 -水平状结构,渐縮段的倾斜度为1:3 1:5;渐縮段的外壁面为圆柱面, 水平段的外壁面为倾斜锥体,其倾斜度为1:12 1:20;混合腔的内部通道 为渐縮-水平-渐扩状结构,渐縮段的倾斜度为1:8 1:15,水平段长度为其直径的0.1 0.5倍,渐扩段的倾斜度为1:15 1:30;混合腔水平段的 截面面积为水喷嘴出口面积的1.2 3倍;混合腔外表面为两个同心圆柱 面,其中进口端直径小于出口端直径;水旋流器为轴流式,叶片数目为5 1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20 5 0°;汽旋流器为轴流式,叶片数目为8 2 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30 50°;水旋流器叶片倾角与汽旋流器叶片倾 角方向相反。
本发明将带有一定压力的冷水通过收縮式的水喷嘴产生高速射流,其 压力降低到乏汽压力以下,与经过三通进入的低压乏汽充分混合形成混合 气流,在变截面的混合腔内产生激波,乏汽中的蒸汽凝结,实现混合流体 升压和加热,从而实现乏汽的高效回收。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喷射加热技术, 装置内流体的速度都很高,同时采用了旋流技术,强化了汽液两相之间的 混合过程,并使流动的扰动增大,可解决冷水中固体物质的结垢和堵塞问 题;对喷射装置内流道的几何结构进行了优化,从而可使装置在低乏汽压 力及蒸汽中含有不凝结气体的状况下工作;由于乏汽的压力低、密度小, 设计了较大的进气通道,采用多管喷射单元组合的方式来提高其乏汽回收 能力。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是本发明前、后盖板8、 9的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水喷嘴6的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混合月空4的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三通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l, 2, 5,本发明包括三通3以及对称设置在三通3两侧的前 端板8和后端板9,在前端板8上均匀布置有三组呈120。对称布置水喷嘴 6,且在水喷嘴6的入口还设置有水旋流器7,后端板9上对称设置有三组 与水喷嘴6相对应的混合腔4,水喷嘴6及混合腔4分别通过水喷嘴定位 环11和混合腔定位环2安装在前、后盖板8、 9上,且水喷嘴6和混合腔 4在同一轴线上,水喷嘴6的出口设置在该混合腔4内,且该混合腔4的 入口通道内位于水喷嘴6出口的外侧还套装有汽旋流器5,水旋流器7为 轴流式,叶片数目为5 1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20 5 0°;汽旋流器5 为轴流式,叶片数目为8 2 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30 50。;水旋流器5 叶片倾角与汽旋流器7叶片倾角方向相反,由于水、汽旋流装置的作用, 使得进入混合腔4的流体产生了强烈的旋转作用,加速了汽液两相的混合 过程,抑制了固体颗粒的沉积,后端板9的前后还分别设置有调整水喷嘴 6与混合腔4间距的调整垫1,以满足不同的运行条件,所说的后端板9 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混合腔4相连通的后管段10。
参见图3,本发明的水喷嘴6的内部流动通道为渐縮-水平状结构,渐 縮段12的倾斜度为1:3 1:5;渐縮段12的外壁面为圆柱面,水平段13 的外壁面为倾斜锥体,其倾斜度为1:12 1:20。
参见图4,本发明的混合腔4的内部通道为渐縮-水平-渐扩状结构, 渐縮段14的倾斜度为1:8 1:15,水平段15长度为其直径的0. 1 0.5 倍,渐扩段16的倾斜度为1:15 1:30;混合腔4中的水平段15的截面面 积为水喷嘴6出口面积的1. 2 3倍;混合腔4外表面为两个同心圆柱面, 其中进口端直径小于出口端直径。
本发明将带有一定压力的冷水通过收縮式的水喷嘴6产生高速射流, 其压力降低到乏汽压力以下,与经过三通进入的低压乏汽在混合腔4内充 分混合形成混合气流,在变截面的混合腔4内产生激波,乏汽中的蒸汽凝 结,实现混合流体升压和加热,从而实现乏汽的高效回收。
本发明利用多相喷射技术实现了低压乏汽的高效回收,与传统方法相 比,装置尺寸小,结构及系统简单,易加工,成本低;不受结垢、腐蚀及
不凝结气体的影响,适于工业过程的乏汽回收,可节约宝贵的能源和水资 源,在低温余热回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乏汽回收装置,包括三通(3)以及对称设置在三通(3)两侧的前端板(8)和后端板(9),其特征在于在前端板(8)上均匀布置有二组以上的水喷嘴(6),且在水喷嘴(6)的入口还设置有水旋流器(7),后端板(9)上对称设置有二组以上的与水喷嘴(6)相对应的混合腔(4),水喷嘴(6)的出口设置在该混合腔(4)内,且该混合腔(4)的入口通道内位于水喷嘴(6)出口的外侧还套装有汽旋流器(5),所说的后端板(9)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混合腔(4)相连通的后管段(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水喷 嘴(6)及混合腔(4)分别通过水喷嘴定位环(11)和混合腔定位环(2) 安装在前、后盖板(8、 9)上,且水喷嘴(6)和混合腔(4)在同一轴线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后端 板(9)的前后分别设置有调整水喷嘴(6)与混合腔(4)间距的调整垫(1)。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水喷 嘴(6)的内部流动通道为i 縮-水平状结构,渐縮段(12)的倾斜度为1:3 1:5;渐缩段(12)的外壁面为圆柱面,水平段(13)的外壁面为倾斜锥 体,其倾斜度为1:12 1:20。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混合 腔(4)的内部通道为渐縮-水平-渐扩状结构,渐縮段(14)的倾斜度为 1:8 1:15,水平段(15)长度为其直径的0.1 0. 5倍,渐扩段(16)的 倾斜度为1:15 1:30;混合腔(4)中的水平段(15)的截面面积为水喷 嘴(6)出口面积的1.2 3倍;混合腔(4)外表面为两个同心圆柱面, 其中进口端直径小于出口端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水旋 流器(7)为轴流式,叶片数目为5 1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20 5 0°; 汽旋流器(5)为轴流式,叶片数目为8 2 0片,出口旋转倾角为30 50°;水旋流器(5)叶片倾角与汽旋流器(7)叶片倾角方向相反。
全文摘要
一种乏汽回收装置,包括三通以及对称设置在三通两侧的前端板和后端板,在前端板上均匀布置有二组以上的水喷嘴,且在水喷嘴的入口还设置有水旋流器,后端板上对称设置有二组以上的与水喷嘴相对应的混合腔,水喷嘴的出口设置在该混合腔内,且该混合腔的入口通道内位于水喷嘴出口的外侧还套装有汽旋流器,所说的后端板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混合腔相连通的后管段。本发明将带有一定压力的冷水通过收缩式的水喷嘴产生高速射流,其压力降低到乏汽压力以下,与经过三通进入的低压乏汽在混合腔内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气流,在变截面的混合腔内产生激波,乏汽中的蒸汽凝结,实现混合流体升压和加热,从而实现乏汽的高效回收。
文档编号F28C3/08GK101169313SQ200710019030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9日
发明者严俊杰, 刘继平, 种道彤, 邢秦安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