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506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许多换热器应用中,希望实现高的或非常高的设计压力,即能够允许流过板空 隙的一种或两种介质的高的或非常高的压力。还希望能够允许在上述类型的板式换热器中 的这种高压力,该板式换热器具有例如通过硬焊(brazing)而永久连接的换热器板。在不 提供外部加固构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这种高设计压力。这种板式换热器中的薄弱区域是孔口(porthole)区域,即直接围绕孔口的区域。 这些区域确定当前使用的板式换热器中的设计压力。然而,虽然孔口区域的某些设计将改 进设计压力,但是这种设计将不会改进在板式换热器的另一个区域的强度,即问题将因此 仅仅被转移。需要非常高的设计压力的应用的一个示例是在具有作为冷却剂的二氧化碳的冷 却回路中用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板式换热器。从环境的观点,与诸如氟利昂的传统冷却剂 相比,二氧化碳在本领域中是非常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高设计压力的板式换热器,并且更确切地允许至少一种 流过其中的介质的非常高的压力的板式换热器。该目的通过最初限定的板式换热器实现,该板式换热器的特征在于外分段具有连 续轮廓和半径R,其允许在范围1.2R内变化。内部部分的外分段的这种连续轮 廓将有助于内部部分的高强度并且有助于在内部部分处在邻近换热器板之间的连接。通过 在外分段具有恒定的或基本恒定的半径,沿连续轮廓的应力集中将最小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半径R允许在范围0. 9R彡R彡1. IR内变化。有利地,半径 R可允许在范围0. 95R ^ R ^ 1.05R内变化。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内部部分在第一和第二水平中的另一个处具有 平坦延伸部。这种平坦延伸部提供用于连接到邻近换热器板的相应平坦延伸部的适合表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孔口区域包括第一孔口区域、第二孔口区域、第三孔 口区域和第四孔口区域。有利地,环状平坦区域可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孔口区域定位在第一 水平并且在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定位在第二水平。而且,内部部分将在第一和第二孔口区 域延伸至第二水平并且在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延伸至第一水平。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孔口区域包括外部部分的组,该外部部分与内 部部分相隔一段距离地沿环状平坦区域分布并且从环状平坦区域移位并且延伸至第一和 第二水平中的另一个。有利地,外部部分可在第一和第二孔口区域延伸至第二水平并且在 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延伸至第一水平。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外部部分在第一和第二水平中的另一个处具有 平坦延伸部。这种平坦延伸部还提供用于将外部部分连接到在板式换热器中邻近换热器板 的相应外部部分的适合表面。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外部部分具有毗邻环状平坦区域并且具有 至少90°的角度延伸的内分段,其中,内分段具有连续轮廓和半径R’,其允许在范围 0.8R’ ^R' ^ 1.2R’内变化。以这种方法,在外部部分处在邻近换热器板之间的连接的强 度也将以与在内部部分处相应的方式提高。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在板组中每隔一个换热器板在主延伸平面中旋转 180°。因此,一个换热器板的每个内部部分可毗邻并且连接到邻近换热器板的相应一个内 部部分。而且,一个换热器板的每个外部部分也可毗邻并且连接到邻近换热器板的相应一 个外部部分。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换热器板限定纵向中心线,其中,传热区域包括 以如下方式布置的脊部和谷部,即使得一个换热器板的脊部邻接毗邻一个换热器板的谷 部,以形成多个连接区域。有利地,脊部和谷部沿与中心线形成倾斜角α的至少一个延伸 线延伸,其中,倾斜角α处在20° < α <70°的范围中,优选地,倾斜角α是大约45°。 这种倾斜角α提供最大的连接区域,并且因此有助于板组的高强度。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每个脊部和谷部的延伸线在中心线的一侧形成正倾 斜角α并且在中心线的另一侧形成相应的负倾斜角α,其中,脊部和谷部在中心线处形成 连接区域。在中心线处的这种连接区域提供在该区域中的高强度。


本发明现在将通过各种实施例的描述以及参考附图进行更详细地解释。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的侧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平面图。图3示出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板的平面图。图4示出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板的另一个平面图。图5示出图4中的换热器板的孔口区域的部分的平面图。图6示出穿过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区域处的一些换热器板的截面图。图7示出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的传热区域的部分的平面图。图8示出穿过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孔口 S 1的部分的截面图。图9示出穿过图1中的板式换热器的孔口 S3的部分的截面图。图10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类似于图8截面图的截面图。图11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类似于图9截面图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和图2示出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板1 ;第一端板2,其设置在最外面一 个换热器板1的附近;以及第二端板3,其设置在另一个相对的最外面换热器板1的附近。换热器板1通过金属板的成形而制成并且彼此邻近地设置。第一端板2、第二端 板3和换热器板1利用硬焊材料通过硬焊而彼此永久连接,以形成板组。板组限定或具有用于第一介质的第一板空隙4和用于第二介质的第二板空隙5,参见图6。第一和第二介质 可以是任何适合的传热介质。例如,第一和/或第二介质可以是二氧化碳。公开的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具有四个孔口 Si、S2、S3和S4,其中,孔口 Sl连接到 连接管11并且与第一板空隙4连通,孔口 S2连接到连接管12并且与第一板空隙4连通, 孔口 S3连接到连接管13并且与第二板空隙5连通,孔口 S4连接到连接管14并且与第二 板空隙5连通。应注意的是,板式换热器可具有不同于所公开的孔口数目的另外孔口数目, 例如2、3、5、6、7或8个孔口。连接管可设置为从第一端板2延伸,如所公开的,和/或从第 二端板3延伸。在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器板1具有矩形形状,其带有两个长侧边15和两个 短侧边16,参见图3。纵向中心轴线χ在两个长侧边15之间、平行于两个长侧边15并且横 向于短侧边16延伸。每个换热器板1还沿主延伸平面ρ延伸,参见图6。如可从图3和图4所见,每个换热器板1具有传热区域20和多个孔口区域21_24, 第一和第二介质之间的传热的主要部分在传热区域20处发生。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孔口区 域21-24包括第一孔口区域21、第二孔口区域22、第三孔口区域23和第四孔口区域24。每 个孔口区域21-24围绕穿过换热器板1的相应孔口。每个孔口由孔口边25限定。换热器板1的一侧上的所有区域20-24在第一水平ρ’与第二水平P”之间延伸, 该第一水平P’与主延伸平面P相隔一段距离,该第二水平P”与主延伸平面P相隔一段距 离并且在主延伸平面P的相对侧,参见图6。关于换热器板1的所述一侧,第一水平P’形成 换热器板1的上水平,第二水平P”形成换热器板1的下水平,如图6所见。因此,第一水平 P’比第二水平P”定位更靠近第一端板2。每个换热器板1还具有凸缘26,其沿长侧边15 和短侧边16围绕换热器板1延伸。如可在图6中所见,凸缘26比第二水平P”更远离主延 伸平面P延伸。每个换热器板1通过具有金属板厚度t的金属板的成形而形成。应注意的是,金 属板厚度t可变化并且可在换热器板1的成形之后稍微改变。金属板厚度t在成形之前 可处在范围0. 2 < t < 0. 4mm中。有利地,金属板厚度t在成形之前可以是0. 3mm或大约 0. 3mm。每个换热器板1还具有深度d,参见图6。深度d由第一水平ρ’和第二水平P”之 间的距离限定。深度d可等于或小于1. 0mm,优选地等于或小于0. 90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 于0. 85mm或最优选地等于或小于0. 80mm。如可在图3、图6和图7中所见,传热区域20包括以如下方式布置的脊部27和谷 部27’的皱状,即使得一个换热器板1的脊部27邻接毗邻一个换热器板1的谷部27’,以在 图7中由实线示出的换热器板1和图7中由虚线示出的邻近换热器板1之间形成多个连接 区域28。脊部27彼此相隔距离r布置,并且彼此平行以及与谷部27’平行延伸。脊部27和谷部27’沿与中心线χ形成倾斜角α的延伸线e延伸,参见图7。倾 斜角α可处在范围20° < α <70°中。有利地,倾斜角α可以是45°或大约45°。在 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脊部27和谷部27’的延伸线e在中心线χ的一侧形成正倾斜角α 并且在中心线χ的另一侧形成相应的负倾斜角α。如可在图7中所见,脊部27和谷部27’ 在中心线χ处还形成连接区域29。而且,连接区域30形成在邻近换热器板1的凸缘26之 间。在邻近脊部27之间或在邻近脊部27的相应的中心延伸线e之间的距离r可小于4mm,或可以是大约3mm或3mm,参见图7。如上所述,板式换热器利用在硬焊操作之前在换热器板1之间引入的硬焊材料进 行硬焊。硬焊材料具有关于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区域20的硬焊体积。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空 隙4和第二空隙5具有关于板式换热器的传热区域20的空隙体积。为了获得板式换热器 的高强度,有利地在邻近换热器板1之间提供形成上述连接区域28、29的足够大量的硬焊 材料。因此,硬焊体积相对空隙体积的比例可以是至少0. 05、至少0. 06、至少0. 08或至少 0. 1。每个孔口区域21-24包括环状平坦区域31、布置在环状平坦区域31上并且沿孔口 边25分布的内部部分32的组。内部部分32从环状平坦区域31在相对于主延伸平面ρ垂 直的方向上移位。每个孔口区域21-24还包括外部部分33的组,该外部部分33与内部部 分32相隔一段距离地布置在环状平坦区域31上并且沿环状平坦区域31分布。毗邻孔口 边25的内部部分32延伸至或定位在与外部部分33相同的水平,而环状平坦区域31定位 在不同于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的另一个水平。更具体地,第一孔口区域21和第二孔 口区域22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延伸至或定位在第二水平P”,而第一孔口区域21 和第二孔口区域22的环状平坦区域31定位在第一水平ρ’。而且,第三孔口区域23和第四 孔口区域24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延伸至或定位在第一水平P’,而第三孔口区域 23和第四孔口区域24的环状平坦区域31定位在第二水平P”。每个内部部分32在相应的 水平ρ’和P”处具有平坦延伸部,并且每个外部部分33在相应的水平ρ’和P”处具有平坦 延伸部。这意味着第一孔口区域21和第二孔口区域22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的平 坦延伸部定位在第二水平P”,而第三孔口区域23和第四孔口区域24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 部分33的平坦延伸部定位在第一水平P’。在板组中,每隔一个换热器板1在主延伸平面ρ中旋转180°。这意味着一个换热 器板1的内部部分32将毗邻并连接到相邻换热器板1的相应一个内部部分32。同样地,一 个换热器板1的外部部分33将毗邻并连接到相邻换热器板1的相应一个外部部分33。更 具体地,一个换热器板1的第一孔口区域21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将连接到板组中 相邻换热器板1的第三孔口区域23的相应一个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同样地,一个 换热器板1的第二孔口区域22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将连接到公开实施例的板组 中相邻换热器板1的第四孔口区域24的相应一个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如可在图5中所见,每个内部部分32具有延伸至并且毗邻孔口边25的内部41。 而且,每个内部部分32具有外分段42,其毗邻内部41并且具有至少180°的角度延伸。外 分段42毗邻环状平坦部分31。外分段42具有连续轮廓和半径R。半径R是基本恒定的并 且允许在范围0. 8R彡R彡1.2R内、更具体地在范围0. 9R彡R彡1. IR内以及最具体地在 范围0. 95R彡R彡1. 05R内变化。而且,每个外部部分33可具有内分段45,其毗邻环状平坦区域31并且具有至少 90°、至少120°或至少150°的角度延伸。内分段45优选地还具有连续轮廓,以及可具有 半径R’,其是恒定的或基本恒定的,并且允许在范围0. 8R’ < R’ < 1. 2R’内、更具体地在范 围0. 9R彡R彡1. IR内以及最具体地在范围0. 95R彡R彡1. 05R内变化。如可在图4中所见,每个孔口区域21-24的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两者围绕 相应的孔口均勻分布。更具体地,内部部分32具有在邻近内部部分32之间的相等内部角度距离。外部部分33具有在邻近外部部分33之间的相等外部角度距离。而且,第一孔口 区域21和第三孔口区域23的外部部分33具有关于这两个孔口区域21和23的内部部分 32的第一相对周向位置。第二孔口区域22和第四孔口区域24的外部部分33具有关于这 两个孔口区域22和24的内部部分32的第二相对周向位置。可从图4观察到第一相对周 向位置相对于第二相对周向位置周向地移位或包括周向位移。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周向位 移等于在邻近外部部分33之间的相等外部角度距离的一半或大约一半。在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孔口区域21-24包括9个内部部分32和18个外部部分 33。这是内部部分32和外部部分33的合适数目。在公开的实施例中,内部角度距离大约 两倍于外部角度距离。然而应注意的是,内部部分32的数目和外部部分33的数目可变化 并且可偏离公开的数目。四个连接管11-14中的每个连接到孔口区域21-24中的相应一个并且包括平坦元 件50。每个平坦元件50形成附连凸缘,其附连到或集成在相应的连接管11-14并且连接到 板组,参见图8和图9。所有平坦元件50设置在端板2、3中的一个和一个最外面换热器板 1之间。更具体地,在公开的实施例中,每个平坦元件50设置在一个最外面换热器板1和第 一端板2之间。平坦元件50硬焊到最外面换热器板1和第一端板2。第一端板2的每个 孔口周围的区域在提升部分2a处提升以给相应的平坦元件50提供空间,如可在图1、图8 和图9中所见。关于第一和第二孔口 Sl和S2,平坦元件50具有平坦的或基本平坦的底面 51,其分别在第一孔口区域21和第二孔口区域22处邻接并连接到最外面换热器板1的环 状平坦区域31。因此,环状平坦区域31定位在第一水平P’,参见图8。关于第三和第四孔口 S3、S4,每个平坦元件50包括环状突出部52,其从平坦的底 面51突出并且朝向板组。环状突出部52分别在第三孔口区域23和第四孔口区域24处紧 紧地邻接最外面换热器板1的环状平坦区域31。因此,环状平坦区域31定位在第二水平 P”,参见图9。因此,对于所有孔口 S1-S4保证平坦元件50的可靠的和紧密的邻接。在第二端板3和另一个最外面换热器板1之间,设置形成加固垫圈53的平坦元件 53。平坦元件53不形成连接管11-14的一部分并且覆盖相应的孔口。用于孔口 Sl和S2 的平坦元件53具有平坦的或基本平坦的底面51,其以与平坦元件50相同的方式紧紧地邻 接并且连接到另一个最外面换热器板1的环状平坦区域31。用于孔口 S3和S4的平坦元件 53具有带有环状突出部52的平坦的底面51,该环状突出部52紧紧地邻接并且连接到另一 个最外面换热器板1的环状平坦区域。第二端板3还具有围绕每个孔口的提升部分3a。应注意的是,在入口和/或出口将被提供作为穿过第二端板3的可选件或补充件 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平坦元件53可由具有平坦元件50的相应连接管代替。图10和图11公开另外的实施例,其与图8和图9中公开的实施例的不同仅仅在 于连接管11-15包括外螺纹55以及平坦元件50硬焊到连接管11-15。以这种方式,平坦元 件50可布置在最外面换热器板1和第一端板2之间。连接管11-15可此后引入至相应的 孔口,以连同板式换热器的硬焊而硬焊到平坦元件50。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变化和改变。
权利要求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板(1),其彼此邻近地设置并且彼此永久连接,以形成具有第一板空隙(4)和第二板空隙(5)的板组,其中,每个换热器板(1)具有传热区域(20)和多个孔口区域(21 24),每个孔口区域(20 24)围绕由孔口边(25)限定的相应孔口,其中,每个换热器板(1)沿主延伸平面(p)延伸,其中,在所述换热器板(1)的一侧上,所述区域(20 24)在第一水平(p’)和第二水平(p”)之间延伸,所述第一水平(p’)与所述主延伸平面(p)相隔一段距离,所述第二水平(p”)与所述主延伸平面(p)相隔一段距离并且在所述主延伸平面(p)的相对侧,并且其中,每个所述孔口区域(21 24)包括环状平坦区域(31),其定位在所述第一水平(p’)和所述第二水平(p”)中的一个处,内部部分(32)的组,所述内部部分(32)布置在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上并且沿所述孔口边(25)分布,所述内部部分从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移位并且延伸至所述第一水平(p’)和所述第二水平(p”)中的另一个,其中,每个内部部分(32)具有毗邻所述孔口边(25)的内部(41)和毗邻所述内部(41)并且具有至少180°的角度延伸的外分段(4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分段(42)具有连续轮廓和半径R,其允许在范围0.8R≤R≤1.2R内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径R允许在范围 0. 9R彡R彡1. IR内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径R允许在范围 0. 95R彡R彡1. 05R内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内部部分 (32)在所述第一水平(ρ’ )和所述第二水平(ρ”)中的另一个处具有平坦延伸部。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口区域 (21-24)包括第一孔口区域(21)、第二孔口区域(22)、第三孔口区域(23)和第四孔口区域 (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在所述 第一和第二孔口区域(21,22)定位在所述第一水平(P’ )并且在所述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 (23,24)定位在所述第二水平(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部分(32)在所述第一和 第二孔口区域(21,22)延伸至所述第二水平(ρ”)并且在所述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23,24) 延伸至所述第一水平(P’)。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孔口区域 (21-24)包括外部部分(33)的组,所述外部部分(33)与所述内部部分(32)相隔一段距离 地沿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分布并且从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移位并且延伸至所述第一 水平(P’ )和所述第二水平(P”)中的另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5和8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部分(33)在所述 第一和第二孔口区域(21,22)延伸至所述第二水平(ρ”)并且在所述第三和第四孔口区域 (23,24)延伸至所述第一水平(P,)。
10.根据权利要求8和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部部 分(33)在所述第一水平(ρ’ )和所述第二水平(ρ”)中的另一个处具有平坦延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到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外部部 分(33)具有毗邻所述环状平坦区域(31)并且具有至少90°的角度延伸的内分段(45),所 述内分段(45)具有连续轮廓和半径R’,其允许在范围0.8R’ ^R' ^ 1.2R’内变化。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组中每隔 一个换热器板(1)在所述主延伸平面(P)中旋转18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换热器板(1)的每个所述内 部部分(32)将毗邻并且连接到邻近换热器板(1)的相应一个所述内部部分(32)。
14.根据权利要求8和1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换热器板(1)的每个所 述外部部分(33)将毗邻并且连接到邻近换热器板(1)的相应一个所述外部部分(33)。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换热器板(1) 限定纵向中心线(X),所述传热区域(20)包括以如下方式布置的脊部(27)和谷部(27’), 即使得一个所述换热器板(1)的脊部(27)邻接毗邻一个所述换热器板(1)的谷部(27’), 以形成多个连接区域(28)。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脊部(27)和谷部(27’) 沿与所述中心线(X)形成倾斜角α的至少一个延伸线(e)延伸,所述倾斜角α处在范围 20°彡α彡70°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角α是大约45°。
18.根据权利要求16和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脊部(27) 和谷部(27’ )的所述延伸线(e)在所述中心线(χ)的一侧形成正倾斜角α并且在所述中 心线(X)的另一侧形成相应的负倾斜角α,所述脊部(27)和谷部(27’)在所述中心线(χ) 处形成连接区域(29)。
全文摘要
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器板(1)。板彼此邻近地设置并且彼此永久连接,以形成具有第一板空隙和第二板空隙的板组。每个板具有传热区域(20)和由孔口边(25)限定的四个孔口区域(21-24)。每个孔口区域包括定位在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中的一个处的环状平坦区域(31)和在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中的另一个处的环状平坦区域上的内部部分(32)的组。每个内部部分具有毗邻孔口边的内部和毗邻内部并且具有至少180°的角度延伸的外分段。外分段具有连续轮廓和半径R,其允许在范围0.8R≤R≤1.2R内变化。
文档编号F28F3/08GK101983312SQ200880128559
公开日2011年3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4日
发明者F·安德烈松, H·拉尔松, M·斯文松, R·克里斯滕森, R·贝姆胡尔特 申请人: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