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468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ー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具有紧凑、高效的特点,一般用于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比如液-液、液-气换热模式,也可以用于有流体相变的エ况,如用作冷凝器、蒸发器。请參考图1,图1为ー种典型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原理示意图。板式换热器一般是将若干压制的板片I通过某种方式固定在一起,如钎焊、框架固定等,让冷热两种流体在板间交替穿过,实现热量的交換,即流动于ー板片I两侧的流体分别为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图1中的板片I适用于两流体板式换热器,一个板片I上需要设置四个单流通孔,通常布置于板片I的四个角落,亦称为角孔。若干板片I组合在一起时,各板片I上的四个角孔就构成板式换热器的四条供两种流体进出的通道,实现两流体进出板式换热器。板片I上设置有板间流道,流体由通道流向板片I间时,沿板间流道流动能够提高流体在板片I间流动的均匀性。为了实现两种流体在板间交替穿过,其中两角孔的周围设有挡圈(图中未示出),图1中所示板片I上沿对角线设置的第二角孔12和第三角孔13处可以设置挡圈,ー种流体自第一角孔11进入时,无法流向第三角孔13,仅流向第四角孔14,另ー种流体自第二角孔12直接流向与之相邻的另ー板片1,另ー板片I可以采用相反的挡圈布置方式,则实现了两种流体交替穿过各板片1,以使相邻板间流道流动不同的流体,实现换热。图1中流体在板间流动的方式为对角流,也可以于同一侧的两角孔处设置挡圈,流体流动方式为单边流。由上述内容可知,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下述技术问题:第一、由图1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两种流体在板片I间分配且互不干扰,板片I需设置至少四个角孔以形成流体通道(ー种流体需设置两角孔),相应地,具有单边流或对角流的方式,但针对此两种流动方式,板片I间流体均无法均匀分配于设置挡圈的两角孔附近的板片I区域,该区域不能被有效利用,仍然存在换热不均匀、换热效率低下的问题,当换热流体种类多余两种时,角孔数目更多,上述问题更为显著;而且,每种流体需设置两角孔,至少四个角孔占据了板片I的较大面积,相应地降低了板片I的整体利用率,同吋,四个角孔布置于板片I四个角落也限制了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形状及相关应用。第二、由角孔组成的通道难以保证流通的通畅性,流体在此通道中流动时的压降较大,占板式换热器压降的一部分,由于角孔结构的限制,压降较大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降低,无法适应于不同的エ况需求。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以使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且提高板片利用率和板片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ー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上设置了混合通孔且具有流体分配器,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并提高板片的利用率和换热效率。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ー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単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优选地,各所述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连通所述板间流道的开ロ,两两所述管道的开ロ在轴向方向相互错开,以使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一所述管道为内管,所述内管嵌套于外管内,另一所述管道为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管腔;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均设有所述开ロ,且所述外管设有与所述内管开ロ位置对应的连通ロ,所述连通ロ与所述内管的开ロ连通,且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内管的开ロ均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优选地,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沿轴向贴合,且所述内管的开ロ与所述外管连通ロ设于贴合处;所述连通口和所述内管的开ロ均通过设于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之间的密封件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优选地,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均为方形管道,所述内管的一外侧面贴合于所述外管的ー内侧面,且所述内管的开口和所述外管的连通ロ设于贴合的侧面上。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具有两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两所述管道由隔板分割管体形成,所述隔板沿所述管体的轴向设置。优选地,所述板片设有至少ー个混合通孔,层叠设置的所述板片上同一位置的所述混合通孔连通形成板式换热器的混合通道,所述流体分配器的各所述管道均贯穿所述混合通道。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器还包括与所述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密封连接的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接ロ,所述外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盖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接ロ ;所述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所述接管连通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管腔。优选地,所述板片上设有ー个混合通孔以及若干单流通孔,所述单流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管道数量相等。优选地,所述板片的两端均设有ー个所述混合通孔,两所述混合通孔中均插有所述流体分配器。本发明提供的板式换热器,采用了具有至少两个管道的流体分配器,使得板片上单流通孔数目得以减少,提升板片的可用面积,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的利用率,且由于单流通孔即挡圈数目的減少,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换热流体种类越多,该种优势越明显;此外,对流体分配器管道形状、粗糙度等因素加以改变,就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管道内流体的压降大小,以适应不同エ况的需求,达到降低泵功、节能降耗的目的;再者,在换热流体具有相变的エ况下,根据需要改变管道上开ロ大小,即能够改善流体分配状况,解决板间流道间气液分配不均的情況;另,板片上设置混合通孔时,可以不必设置于板片的角落处,则对流体分配器的形状以及应用的限制较小。


图1为ー种典型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图2中板片混合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板式换热器混合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多块板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组配合后轴向剖视图;图11为图5中内管配合密封垫片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管道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由图13中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板式换热器的剖面图;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第三种结构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的横截面示意图;图21为密封本发明所提供第一种流体分配器各管道的ー种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中密封装置另ー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核心为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的板片上设置了混合通孔且具有流体分配器,使得流体能够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并提高板片的利用率和换热效率。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该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板片间形成板间流道,通常在板片的表面加工出纹路以形成板间流道,与现有技术相同,板间流道便于流体均匀流动于板片之间。请參考图2,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图的箭头还示出了流体的流动路径;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外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内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图2中板片混合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板式换热器混合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提供的板式换热器2的板片21设有至少ー个混合通孔211,图2中仅设置ー个混合通孔211,则层叠设置的若干板片21同一位置的若干混合通孔211形成了板式换热器2的混合通道,混合通道供两种以上流体通过。图2中板片21的下端还具有两个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单流通孔212 (即各单流通孔212中仅流通ー种流体),若干板片21的单流通孔212形成图7中板式换热器2的两个单流通道23。为了实现两种以上流体通过且互不干扰,板式换热器2还包括插入混合通孔211的流体分配器22,且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且贯穿混合通孔211的管道,即流体分配器22的各管道均插入混合通道内,从而贯穿各混合通孔211,如图7所示,流体分配器22插入混合通道内。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流通的流体均不同,流体种类与管道的数目相等,从而可以实现多种流体之间的换热。流体分配器22中管道的具体结构为:各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开ロ(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外管开ロ 2212和内管开ロ 2211),板间流道均与単独的开ロ连通,即ー个板间流道仅与ー个开ロ连通,管道内的流体经开ロ流向板间流道,或板间流道内的流体经开ロ流向管道;由于板间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均沿混合通道的轴向设置,该方案中两两管道的开ロ在管道的轴向上相互错开,及两两管道的开ロ的混合通道的轴向上错开,则能够使相邻的板间流道分别与不同的管道的开ロ连通,从而保证相邻板间流道内流通不同的流体,即ー板片21的两侧流通不同的流体,以实现换热功能。下述内容主要以两种流体换热为例对该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图3中的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供流体流动的管道,一管道为内管222,内管222嵌套于外管221内,另一管道为内管222和外管221之间的管腔(下述内容提及的“管腔”均为此处所述的管腔),可以根据不同流体的流通量需求合理设计内管222和外管221的径向尺寸。此外,外管221设有与内管开ロ 2221位置对应的连通ロ 2211,连通ロ 2211与内管开ロ 2221连通,且连通ロ 2211、内管开ロ 2221均与管腔密封隔离,即内管222内流动的流体流向内管开ロ 2221后,再经连通ロ 2211流出外管221,最终流向对应的板间流道。连通ロ 2211、内管开ロ 2221与管腔密封隔离的目的在于防止内管222内的流体与管腔中的流体混合。另外,可以想到,板式换热器2用于两种以上流体换热时,外管221内可以嵌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管222,配合的方式可以与上述内管222配合方式一致。内管222和外管221可以通过粘帖、焊接等方式固定,以保持连通ロ 2211和内管开ロ 2221始终处于对准状态。混合通道作为板式换热器2的流体进ロ通道,插入流体分配器22后,两种流体分别流向内管222和管腔吋,内管222流体经内管开ロ 2221、连通ロ 2211流向间隔的板间流道,管腔流体流经外管开ロ 2212流向间隔的板间流道。当然,混合通道也可以作为板式换热器2的流体出ロ通道,插入流体分配器22后,相邻板间流道内的流体分别经连通ロ 2211、内管开ロ 2221流向内管222,和经外管221开ロ流向管腔,再自板式换热器2的出口分流而出。请继续结合图8至图10,图8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多块板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与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组配合后轴向剖视图。图9中所示的三块板片21形成两个相邻的第一板间流道21a和第二板间流道21b,由于外管开ロ 2212和内管开ロ 2221 (与外管221连通ロ 2211位置对应)在轴向上错开,则外管开ロ 2212与第一板间流道21a连通,内管开ロ 2221通过连通ロ 2211与第二板间流道21b连通,依次类推,參见图10,该种结构实现了两种流体在板片21两侧板间流道的分配,使板片21两侧板间流道流动不同的流体。故设置该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后无需为每ー种流体设置ー个通道,多种流体可以通过ー个混合通道分配至板间流道中。当应用于三种流体换热时,可以于外管221中再插入ー内管,则两内管与外管221之间的管腔、两内管构成三个管道,三个管道上的开ロ沿轴向依次错开,可以使相邻的三个板间流道流通三种流体;应用于三种以上流体时,可以再作出相应的结构改动,原理相同,在此不赘述。混合通孔211作为流体进ロ使用吋,流体如上所述分配至板间流道后,自板间流道流向板片21下端两单流通孔212中的一者(另ー者的周围可以设置挡圈限制流体流入),则流动于混合通道内流体分配器22中的两种流体分别流向单流通道23。混合通孔211作为流体出ロ使用时,流动路径相反。上述实施例中,板片上设置了ー个混合通孔211和两个单流通孔212,混合通孔211内插入流体分配器22,该种连通方式,便于板间流道和管道的连通,且易于实现密封,当然,流体分配器22也可以外置于板片21,使其管道开ロ对准板间流道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此时,板片21上也可以不设置混合通孔211。另外,流体分配器22外置于板片21时,管道上开ロ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不限于上述沿轴向错开的方式,比如,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上开设有若干开ロ,各开ロ通过连接管与板间流道连通,同样能够使各板间流道仅与単独的管道连通,且相邻板间流道与不同管道连通;该种情况下,流体分配器22也无需插入于板片21中。可以想到,当换热流体的进ロ流路和出ロ流路均采用该种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时,板片21上可以不设置任何通孔。当然,设置混合通孔211,将流体分配器22插入混合通道内,使得板式换热器2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且便于流体分配器22与板间流道的连通。由此可知,板式换热器2采用该种结构的流体分配器22,第一,可以将现有技术中板片21上至少两个作为流体进ロ的单流通孔212或至少两个作为流体出ロ的单流通孔212合并为ー个混合通孔211,甚至板片21上无需设置任何通孔,从而能够减少板片21上的单流通孔212数目,提升板片21的可用面积,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21的利用率;此夕卜,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单流通孔212以及挡圈数目的減少,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换热流体种类越多,该种优势越明显;图2中所示的混合通孔211设于板片21端部的中部位置,则流体的分配更为均匀,包括板片21的角落处均具有流体通过,进ー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板片21利用率;第二、对流体分配器22管道形状、粗糙度等因素加以改变,就可以较为方便地改变管道内流体的压降大小,以适应不同エ况的需求,达到降低泵功、节能降耗的目的;第三、在换热流体具有相变的エ况下,根据需要改变管道上开ロ大小,即能够改善流体分配状况,解决板间流道间气液分配不均的情况;第四、设置混合通孔211吋,混合通孔211可以不必设置于板片21的角落处,则对流体分配器22的形状以及应用的限制较小。请參考图11和图12,图11为图5中内管配合密封垫片的横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管道的横截面示意图。为了实现连通ロ 2211与管腔的密封隔离,该具体实施方式
中内管222和外管221沿轴向贴合,如图12所示,内管开ロ 2221与外管221的连通ロ 2211设于贴合处,则内管222的流体流出内管开ロ 2221后可以直接流向连通ロ 2211,进而流向板间流道。由与该实施例中的外管221和内管222均为圆形管,为了形成管腔,二者的径向尺寸具有一定差值,故沿轴向贴合吋,由于弧度的差别,理论上,二者之间仅存在接触线,故内管开ロ 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ロ 2211并非贴合,而是存在一定缝隙,因而采用了密封件以便隔离连通ロ 2211、内管开ロ 2221和管腔。密封件可以是设于内管开ロ 2221处的密封垫片226,见图11,密封垫片226上具有与内管开ロ 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ロ 2211配合的孔洞,则即使流出开ロ的流体存在部分泄漏流向管腔的情況,由于密封垫片226的存在,该部分流体也无法流入管腔,保证管腔和内管222内的流体无法混合;且管腔内的流体也无法自连通ロ 2211流出外管221,避免管腔流体和内管222流体均通过连通ロ 2211流向同一板间流道;此外,密封垫片226也有助于对内管222和外管221的定位,并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可以设置単独的密封垫片226分别与内管开ロ 2221、外管221连通ロ 2211配合;密封件也可以为整体密封垫,整体密封垫上设置与内管开ロ 2221、外管221连通ロ 2211数目相对应的孔洞,也可以实现该目的。装配时,可以首先将密封垫片226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与内管222固定于一体,再将内管222与外管221固定,当然,也可以将密封垫片226与外管221固定后再与内管222固定。另外,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和混合通道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垫,密封垫上同样加エ出与外管221连通ロ 2211以及外管开ロ 2212适配的孔洞,以保证两种流体可以相互隔离地流向对应的板间流道。请继续參考图13至图16,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板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3中流体分配器插入由图13中板片组成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板式换热器的剖面图。该实施方式中板式换热器2板片21的两端均设置了混合通孔211,图13中的两混合通孔211均位于端部的中部位置,图14中两混合通孔211位于板片21端部的角落处,且两混合通孔211呈对角线布置。叠置的若干板片21的混合通孔211形成了板式换热器2上分别作为流体进ロ混合通道和流体出ロ混合通道,两混合通道中均插入ー个流体分配器22。与上述的流体流动过程描述类似,可以參见图16,该图沿两流体分配器的中心轴线方向剖面,该图的箭头部分示出了流体的流动路径。两种流体自进ロ混合通道的流体分配器22流入后,分配至板间流道内,换热后,自板间流道再流向对应的内管222或管腔,再流出板式换热器2。该具体实施方式
的板式换热器2采用了两个流体分配器22,则板片21上可以仅设置两个混合通孔211,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板片21的可用面积进ー步增加,即能够进ー步提高换热效率和板片21利用率。另外,上述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圆管时,采用密封件实现内管开ロ 2221、外管221连通ロ 2211、管腔之间的密封隔离,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密封隔离。请參考图17和图18,图17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方形管,内管222的ー侧面贴合于外管221的ー侧面,且内管开ロ 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ロ 2211设于贴合的侧面上。由于内管222和外管221均为方形管,故内管222和外管221贴紧固定后(同样可以通过粘结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内管开ロ 2221和外管221的连通ロ 2211可以密封贴合,即使未设置密封垫片226也可以保证内管222和管腔之间流体的相互隔离,从而简化流体分配器22的结构。当然,为了进一步保证内管222和管腔之间的密封,也可以设置如上所述的密封垫片226。请參考19和图20,图19为本发明所提供板式换热器中流体分配器第三种结构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9的横截面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流体分配器22同样具有两并列设置的管道。该流体分配器22仅具有一个管体22a,管体22a内部具有沿轴向设置的隔板22al,隔板22al将管体22a分割为图19中所示的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分别用于流通两种不同的流体,且第一管道224和第二管道225上均设有开ロ,即图中所示的第一管道开ロ2241和第二管道开ロ 2251。当然,为了达到板间流道能够与开ロ连通的目的,第一管道开ロ 2241和第二管道开ロ 2251必然设于隔板22al以外的管体22a的管壁上。由此可推出,当针对两种以上流体换热时,可以更改隔板22al的形状或增设隔板22al,以形成所需的管道数目。除了上述实施例的结构,还可以直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管体作为流体分配器22的管道,整体插入板式换热器2的混合通道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流体分配器22结构更为紧凑,便干与板间流道建立连通关系,且可以尽量减小混合通孔211的面积,从而増大板片21间板间流道的整体面积,进ー步提高换热效率;此外,上述实施例中,流体在进入板间流道之前就开始换热(一管道内的流体接触另一管道的管壁),换热效率又进一步得以提闻。请參考图21和图22,图21为密封本发明所提供第一种流体分配器各管道的ー种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中密封装置另ー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针对上述内管222、外管221的实施例,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管道,各管道分别需要与对应的流体管路连通,流体分配器22还可以包括密封装置223,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均与密封装置223连接。具体地,密封装置223包括密封盖,密封盖上设有接ロ 2232,外管221的一端固定于密封盖内,内管222的一端伸出接ロ 2232 ;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2231,接管2231连通内管222和外管221之间的管腔。接管2231的外端可以设置螺纹与流体管路连接,或直接将接管2231通过焊接方式与流体管路连接;内管222的外端同样可以通过螺纹或焊接等方式与流体管路连接。装配时,可以将图21所示的密封装置223套在固定后的内管222和外管221上,其中外管221在密封装置223内部(密封盖)固定,比如,通过焊接或者涨管的方式固定,使得管腔的流体自接管2231流入流出至流体管路,或流体管路内的流体自接管2231流入管腔;内管222自接ロ 2232伸出,也可以通过涨管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接ロ 2232上,再与另ー个流体管路连接,实现另ー种流体的进出。该种结构的密封装置223针对两种流体的流体分配器22设计,当应用于流动两种以上流体的流体分配器22时,可以对密封装置223作出相应的改动。该结构的密封装置223将流体分配器22的多个管道均納入其密封盖内,不同的流体管路分别连通至密封装置223处,进而流向不同的管道内。因此,密封装置223能够将流体分配器22中各管道与流体管路的接ロ隔离,以使多种流体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流向各管道内,完成板间流道中的流体分配;此外,在流体分配器22管道结构多祥化的基础上,该密封装置223能够满足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与流体管路的良好连接;且密封盖将流体分配器22各管道納入其内,使得流体分配器22的结构更为紧凑,便于流体管路的连接。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ー种板式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21),板片(21)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22),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単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不同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管道均沿轴向设置若干连通所述板间流道的开ロ,两两所述管道的开ロ在轴向方向相互错开,以使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不同管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个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一所述管道为内管(222),所述内管(222)嵌套于外管(221)内,另一所述管道为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之间的管腔;所述外管(221)和所述内管(222)均设有所述开ロ,且所述外管(221)设有与所述内管(222)开ロ位置对应的连通ロ(2211),所述连通ロ(2211)与所述内管(222)的开ロ连通,且所述连通ロ(2211)和所述内管(222)的开ロ均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沿轴向贴合,且所述内管(222)的开ロ与所述外管(221)连通ロ(2211)设于贴合处;所述连通ロ(2211)和所述内管(222)的开ロ均通过设于所述外管(221)和所述内管(222)之间的密封件与所述管腔密封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均为方形管道,所述内管(222)的一外侧面贴合于所述外管(221)的ー内侧面,且所述内管(222)的开口和所述外管(221)的连通ロ(2211)设于贴合的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两并列设置的所述管道,两所述管道由隔板(22al)分割管体(22a)形成,所述隔板(22al)沿所述管体(22a)的轴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设有至少ー个混合通孔(211),层叠设置的所述板片(21)上同一位置的所述混合通孔(211)连通形成板式换热器的混合通道,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各所述管道均贯穿所述混合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器(22)还包括与所述各管道的同一端部密封连接的密封装置(223),所述密封装置(223)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设有接ロ(2232),所述外管(2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密封盖内,所述内管的一端伸出所述接ロ(2232);所述密封盖上还设有接管(2231),所述接管(2231)连通所述内管(222)和所述外管(221)之间的管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上设有ー个混合通孔(211)以及若干单流通孔(212),所述单流通孔(212)的数量与所述流体分配器(22)的管道数量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21)的两端均设有ー个所述混合通孔(211),两所述混合通孔(211)中均插有所述流体分配器(2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板片(21),板片(21)间形成板间流道,还包括与所述板间流道连通的流体分配器,所述流体分配器(22)具有至少两个并列设置的管道,各所述板间流道均与单独的所述管道连通;且相邻的所述板间流道分别与所述流体分配器的不同管道连通。该板式换热器,其流体分配器至少具有两个管道,可以减少板片上单流通孔数目,进而提高流体换热效率和板片的利用率,且流体可以流动的区域扩大,流体在板间的分配更为均匀;此外,该结构的板式换热器易于调整压降、改善相变工况下的流体分配状况。
文档编号F28F9/22GK103090707SQ2011103383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王耀光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