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板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806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板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定位孔、密封槽、介质进出口、导流区和换热器板片边,其中导流区上设置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区中部的导流凸起呈直线形布置,所述导流区两侧的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所述两相邻的导流凸起之间形成导流流道;换热器板片边上设有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沿换热器板片边的各边交替排列;通过将导流区两侧的导流流道布置成折线形,中间流道布置为直线形,实现换热区内介质的分布均匀,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通过在换热器板片片的边缘设置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使得换热器板片整体侧面形成蜂窝状结构,增强了换热器板片片组的强度,提高密封垫片的承压能力。
【专利说明】换热器板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复合型导流区的换热器板片,并且换热器板边缘配有凹凸压型,属于板式换热器技术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板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具有传热系数高、对数平均温差大、末端温差小、占地面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制作方便、容易清洗、热损失小、不易结垢等优点、板式换热器板片是板式换热器最重要的部件,板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整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0003]板式换热器板片是影响板式换热器性能的主要部件。其中导流区的结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换热器的性能。,目前较为常见的导流区为直线流道设计,从介质进出口出来的介质从导流区的流道区通过时,由于导流区的各个流道距离介质进出口的位置不一样,使得在介质进出口不同位置的导流区流道的介质流通阻力也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从导流区流经换热区的介质分布不均匀,降低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此外,板式换热器的换热器板片片在组装在一起时,一般都是靠在换热器板片片组的两端施加一个恒久压紧力,以保证板与板之间的橡胶密封板条的密封,但若恒久压紧力不够均衡,很可能会使橡胶密封板条发生形变移位,导致换热器板片的泄漏;此外若恒久压紧力过大,换热器板片片本身在恒久压紧力的作用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微量变形,影响整个换热系统的密封和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换热器板片,解决导流区为直线流道时,从介质进出口流经导流区的换热介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换热器板片片边缘带有凹凸压型的换热器板片,提高换热器密封垫片的承压能力。
[0005]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定位孔、密封槽、介质进出口、导流区和换热器板片边,其中导流区上设置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区中部的导流凸起呈直线形布置,所述导流区两侧的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所述折线形导流凸起在导流区两侧的折线夹角a开口方向相反;所述两相邻的导流凸起之间形成导流流道;换热器板片边上设有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沿换热器板片边的各边交替排列。
[0006]所述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的折线夹角a为钝角。
[0007]所述上凸台面或下凹槽面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等腰梯形。
[0008]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I)通过将导流区两侧的导流流道布置成折线形,中间流道布置为直线形,克服了传统直线形导流流道的流体阻力不均匀的缺陷,使得导流区内各流道的流体阻力基本相当,换热介质能够同时通过导流区进入到换热器内,实现换热区内介质的分布均匀,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2)通过在换热器板片片的边缘设置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并将换热器板片的上凸台面和其相邻板片的下凹槽面面面接合,使得换热器板片整体侧面形成蜂窝状结构,增强了换热器板片片组的强度,提高密封垫片的承压能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A— A方向的截面图。
[0012]图3为图1中I处的放大图。
[0013]图4为图1中III处的放大图。
[0014]图5为图1中II处的三维立体图。
[0015]图6为三张换热器板片装配后的换热器板片边蜂窝状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I定位孔,2密封槽,3介质进出口,4导流区,5导流凸起,6导流流道,7换热器板片边,8上凸台面,9下凸台面,10上换热器板片,11中换热器板片,12下换热器板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定位孔1、密封槽2、介质进出口 3、导流区4和换热器板片边7,其中导流区4上间隔设置有导流凸起5,相邻的两导流凸起5之间形成导流流道6(见图2),所述导流区4中部的导流凸起呈直线形布置,相邻的两个直线型排列的导流凸起形成直线型导流流道,所述导流区4两侧的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折线形导流凸起5在导流区4两侧的折线夹角α开口方向相反;相邻的两个折线形排列的导流凸起形成类似“L”形的导流流道,同时,为保证介质能顺利通过“L”形导流流道,所述导流凸起5呈折线形布置的折线夹角α优选为钝角(见图3和图4);换热器板片边7上设有上凸台面8和下凹槽面9组成(见图5),上凸台面8和下凹槽面9沿换热器板片边7的各边交替排列,上凸台面8和下凹槽面9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等腰梯形。
[0018]装配过程中,每一换热器板片相对其邻近的换热器板片片旋转180°,完全压合即可。整个换热过程为:换热介质从介质进出口 3通过导流区4的导流引导换热介质进入换热区进行热量交换。工业实践中,换热介质从介质进出口 3进入换热器的换热器板片腔后,导流区4两侧的介质流通阻力一般要小于导流区4中部的介质流通阻力,换热介质一般先从导流区4两侧的导流流道进入换热区,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复合型的导流区换热器板片,。由于导流区4两侧的导流流道为“L”形布置,相当于增加了导流区4两侧的介质流通阻力,相对整个导流区4内的流体流通阻力保持均衡,这样当换热介质在进入导流区4时,由于导流区4两侧的介质流通阻力和中部的介质流通阻力基本相当,换热介质能够同时从导流区4的导流流道6进入换热区,最终顺利进入换热区进行热量交换,保证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装配以后的换热器板片片组中,各换热器板片的换热器板片边7彼此接触组合在一起,每张换热器板片边的上凸台面8都和与其相邻的换热器板片边的下凹槽面9面面对接在一起。例如,见图6所示,共有上、中、下三张换热器板片,中换热器板片11的上凸台面8与上换热器板片10的下凹槽面9面面对接在一起,中换热器板片11的下凹槽面9与下换热器板片12的上凸台面8面面接触;于是,整个换热器板片之间的换热器板片边呈现一种蜂窝状的连接方式,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的加强换热器板片片组的强度,提高密封密封垫片的承压能力。
[0019]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板片,包括定位孔、密封槽、介质进出口、导流区和换热器板片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区上设置有导流凸起,所述导流区中部的导流凸起呈直线形布置,所述导流区两侧的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所述折线形导流凸起在导流区两侧的折线夹角α开口方向相反;两相邻的导流凸起之间形成导流流道;所述换热器板片边上设有上凸台面和下凹槽面,所述上凸台面和所述下凹槽面沿所述换热器板片边的各边交替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凸起呈折线形布置的折线夹角α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热器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凸台面或下凹槽面的纵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等腰梯形。
【文档编号】F28F3/10GK103673720SQ201210323203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
【发明者】马索文, 梁立军, 洪素英 申请人:风凯换热器制造(常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