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9414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换热装置主要分为列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两种,而在相同的流动阻力和泵功率消耗情况下,板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要比列管式冷却器要高三至五倍。列管式换热器主要存在占地面积大、制作复杂、不易清洗、热损失大、容量较小、易结垢等缺点。因此,在冷凝换热领域需要一种占地面积小、制作相对简单、便于气液分离的高效换热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现有换热器结构不紧凑、换热效率低等不足,而对现有换热器进行改进设计,得到一种冷凝效果好、易于气液分离的板式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框架以及固定于该支撑框架内部的换热芯。换该热芯倾斜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换热芯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进口和出口,其中,出口位于该换热芯倾斜向下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方案为,进口位于换热芯倾斜向上的一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方案为,换热芯为铝制板翅式换热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优选方案为,进口的横截面大于出口的横截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优势在于由于该板式换热器采用支撑框架固定的方式固定铝制板翅式换热芯,减小了冷凝器的占地面积且换热效率高。此外,换热芯以倾斜的方式固定在支撑框架上,进口设置在换热芯倾斜较高的一端,出口设置在换热芯倾斜较低的一端。气体通过水平放置的板式换热器时,由于内部换热芯的倾斜设计,经过冷凝后便于气体与液体的分离,可以增强该板式换热芯的换热效率,冷凝效果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换热器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换热器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板式换热器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I所示的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板式换热器的主视图和图3所示的板式换热器的俯视图可知,该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框架I以及固定于该支撑框架I内部的换热芯2。该换热芯2倾斜固定于支撑框架I的内部,在换热芯2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进口 3和出口 4。其中,该出口 4位于换热芯2倾斜向下的一端。此外,进口 3位于换热芯2倾斜向上的一端,这样能够使从进口 3进入的气体完全充满换热芯2的内部通道。换热芯2采用铝制板翅式换热芯,这样便于热交换以及气体的冷凝。进口 3的横截面大于出口 4的横截面,由于在相同质量的前提下,气体经过冷凝成为液体后,体积变小。减小出口 4的大小可以控制气体流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完成热交换,增强冷凝效果并有效防止气体通过出口 4处溢出。使用设备时,将该板式换热器水平放置,进口 3与进气管道连接,出口 4与出液管道连接。开启设备后,需要被冷凝的气体从进口 3进入到换热芯中,在气体流经换热芯2的同时,冷却介质从与换热芯2内部的气体流经的通道相垂直的通道流过。在铝制板翅式换热芯中气体与冷却介质完成充分的热交换后,冷却介质使气体逐渐冷凝成为液体。由于液
体密度大于气体,气体始终靠近换热芯2倾斜向上的一端,而冷却的液体逐渐聚集在换热芯2倾斜向下的一端并从位于该下端的出口 4流出,使得在冷凝的同时气体与液体充分分离开来。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技术领域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框架(I)以及固定于该支撑框架(I)内部的换热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2)倾斜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I)的内部;该换热芯(2)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进口(3)和出口(4),该出口(4)位于该换热芯(2)倾斜向下的一端。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3)位于所述换热芯(2)倾斜向上的一端。
3.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2)为铝制板翅式换热芯。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3)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出口(4)的横截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包括支撑框架(1)以及固定于该支撑框架内部的换热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倾斜固定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该换热芯的前后侧面分别设有进口(3)和出口(4),该出口位于该换热芯倾斜向下的一端。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可以得到一种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冷凝效果好、易于气液分离的板式换热器。
文档编号F28D9/00GK202719906SQ20122034222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6日
发明者殷敏伟 申请人:无锡市豫达换热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