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喷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356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的喷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是一种燃气灶的喷嘴。



背景技术:

现有燃气灶的喷嘴结构都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钻孔形式的圆孔设计,如申请号为201120430540.5的中国发明公开一种燃气灶具风门手动调节装置,包括喷嘴、端部具有风门孔的文丘里引射管及用于封堵风门孔的风门片,所述文丘里引射管具有风门孔的端面设有中间横挡,所述喷嘴呈管状,喷嘴后端与中间横挡可拆式固定连接,喷嘴前端具有限位台阶,所述风门片螺纹套装在喷嘴上,喷嘴在文丘里引射管端面和喷嘴限位台阶之间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该喷嘴的圆孔结构限制了一次空气的引设能力,空气和燃气混合不够均匀,燃烧器的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加强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提高燃烧效率的喷嘴。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本体及设于本体内的流量控制孔,所述本体在流量控制孔的出气端具有在沿出气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的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气口在周壁上具有至少三条以流量控制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凹槽或凸筋。

进一步,所述凹槽或凸筋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由凹槽或凸筋的起始端至末端可逐渐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均匀相等。

为了减小壁面阻力,所述凹槽或凸筋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所述凹槽或凸筋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渐增大。

为了使喷射的气体产生最佳的旋转效果,所述流量控制孔的中心分别与凹槽或凸筋的起始端圆心及末端圆心之间的连线在所述本体出气口端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15°~23°。

为了尽量减小接触面积,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又能保证气流足够的旋转扩散,所述凹槽末端的深度可为所述流量控制孔直径的0.6~1倍,凹槽末端的宽度可为所述流量控制孔直径的1~1.4倍。

为了尽量减小接触面积,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又能保证气流足够的旋转扩散,,所述凸筋末端的高度可为所述流量控制孔直径的1~1.3倍,凸筋末端的宽度可为所述流量控制孔直径的0.7~1.1倍。

为了增大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所述出气口的周壁在沿流量控制孔轴向的截面上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小为所述燃气灶的喷嘴所喷射气体的扩散角大小的3~3.5倍。

优选的,为保证流体的旋转,同时减少表面积,从而减少动能的损失,所述凹槽或凸筋可为3~8条。

为了增加燃气的动能,使得流体具有足够的导向距离,从而流体进行有效旋转而扩散出去,所述流量控制孔至所述凹槽末端的直线距离可为流量控制孔直径的5~7倍。

为了增加燃气的动能,使得流体具有足够的导向距离,从而流体进行有效旋转而扩散出去,所述流量控制孔至所述凸筋末端的直线距离为流量控制孔直径的7~9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喷嘴内设置扩张通道以及设置螺旋形凹槽或凸筋的结构,使气流受到壁面的限制强制产生旋转,使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变大,旋转的燃气气流可以更多的卷吸空气并与其混合,提高燃烧气的热效率,降低烟气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一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二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燃气灶的喷嘴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本体1及设于本体1内的的流量控制孔12。

本体1在流量控制控12的出气端具有在沿出气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的出气口,形成了一个扩张通道。出气口在周壁13上具有至少三条以流量控制孔12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凹槽14,为了使碰嘴喷射的燃气气流喷射的旋转效果达到最佳,凹槽14的数量为3~8条,本实施例中的凹槽数量为8条。

燃气的流量大小与燃气动能大小直接相关,所以根据流量大小有不同的出气口的高度、角度及凹槽14或凸起15的设计。凹槽14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凹槽14的宽度及深度由起始端至末端逐渐增大,出气口的周壁13在沿流量控制孔12轴向的截面上形成第二夹角α(即出气口的锥度),第二夹角α的大小根据气体扩散角(由特定气体的扩散模型确定)来设置,为燃气灶的喷嘴所喷射气体的扩散角大小的3~3.5倍。如果第二夹角α太大,则气体从喷嘴的最终出口与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比值过大会导致流体速度急剧下降过快如失去过多沿喷嘴轴线的动能;如果第二夹角α过小,则无法在结构上达成且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为使得流体具有足够的导向距离,使得流体进行有效旋转而扩散出去,流量控制孔12至凹槽14末端的直线距离a为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5~7倍。流量控制孔12的中心分别与凹槽14的起始端圆心及末端圆心之间的连线在本体1出气口端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形成第一夹角β,第一夹角β为15°~23°,可将气流进行导向和扩散,使得气流束表面积增大并保持一定小角度的旋转。凹槽14的深度、凹槽14的数量影响流体与喷嘴的接触表面积,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越大,其能量损失越大。为了尽量减小接触面积,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又能保证气流足够的旋转扩散,凹槽14末端的深度c为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0.6~1倍,凹槽14末端的宽度d为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1~1.4倍。

实施例二

如图4、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周壁13上具有多条以流量控制孔12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凸筋15,本事实施例中的凸筋15为8条。流量控制孔12的中心分别与凸筋15的起始端圆心及末端圆心之间的连线在本体1出气口端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上形成第一夹角γ,第一夹角γ为15°~23°。凸筋15的高度、凸筋15的数量影响流体与喷嘴的接触表面积,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越大,其能量损失越大。为了尽量减小接触面积,减少能量损失,同时又能保证气流足够的旋转扩散,凸筋15末端的凸筋高度e为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1~1.3倍,凸筋15末端的宽度f为流量控制孔12直径φ的0.7~1.1倍。为使得流体具有足够的导向距离,使得流体进行有效旋转而扩散出去,流量控制孔12至凸筋15末端的直线距离b为流量控制孔直径φ的7~9倍。

本发明中的凹槽14或凸筋15的结构为了减小壁面阻力采用圆形结构,也可以是方形等其他结构,凹槽14或凸筋15的纵向尺寸及横向尺寸可以由其起始端至末端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或均匀相等。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的喷嘴,包括本体(1)及设于本体(1)内的流量控制孔(12),所述本体(1)在流量控制孔(12)的出气端具有在沿出气方向上径向尺寸逐渐增大的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气口在周壁(13)上具有至少三条以流量控制孔(12)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凹槽(14)或凸筋(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喷嘴内设置扩张通道以及设置螺旋形凹槽或凸筋的结构,使气流受到壁面的限制强制产生旋转,使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变大,旋转的燃气气流可以更多的卷吸空气并与其混合,提高燃烧气的热效率,降低烟气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熊斌;刘帅;张波;蔡国汉;茅忠群;诸永定;郑军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21
技术公布日:2017.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