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9468发布日期:2018-09-18 17:45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一种焚烧炉,具体为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用电炊具的普及,煤气罐作为上世纪每家每户的必需品,慢慢地离开 了人们的视线,大量剩余的煤气罐被闲置废弃,煤气罐是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的,一般都是15年为限,并且每三年都要检查一次,不合规的都会报废。由于煤气罐采用的是厚实的钢铁制造的,内部还有的压力,绝对不能直接将其熔造,在处理一般处理废旧煤气罐时,占用大量空间并且有漏气的安全隐患,又容易污染环境,造成莫大的浪费。煤气罐一般包括上下两个弧形盖体,以及中间的空心筒状体,底部设置有支脚,上部设置有气阀组件和提手。

同时,城市垃圾处理这个大难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城市面貌基本得到改善。但在农村垃圾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农村或者偏远山区垃圾处理的方式一般为直接焚烧。直接焚烧垃圾会将很多有害气体直接排入到空气中,从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集中焚烧,避免安全隐患,同时 有利于废气收集统一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公开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的制备方法,充分合理利用罐体材料,便于加工和快速成型,最大化利用其空间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筒体,所述圆柱筒体由两个煤气罐的中部筒状体焊接而成;所述圆柱形筒体上部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投料门,另一侧设置有烟道口;所述圆柱筒体内部中端设置有料兜,料兜下方设置有可旋转的引火兜;引火兜相对一侧设置有侧门;所述圆柱筒体下部连接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一段圆筒以及与圆滑过渡连接的弧形底兜;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料兜上方设置有位于圆柱筒体内部的导向条。

进一步的,侧门上设置有风孔。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筒体与底座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圆柱筒体末端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延伸至底座上部的圆筒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引火兜边缘处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引火兜相连的一段为圆轴,后面一端为方轴;方轴段延伸至圆柱形筒体外,所述圆柱形筒体表面设置有与转动杆相配合的轴座,所述轴座外圆内方;所述转动杆的圆轴端上设置有螺母。

上述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阶段,准备两个泄压后的煤气罐,将煤气罐顶部的气阀组件和提手用手砂轮或者切割机切掉,填焊堵孔;加工外圆内方的轴座以及转动杆;

B、上部切割,将第一个煤气罐上部弧形盖体的4/5处与下部切断分离,得到料兜,在将上部弧形盖体剩余的1/5与下部切割分离,得到导向条材料;

C、下部切割,将下部弧形盖体切孔,即沿煤气罐与支脚接触处为基准,切开下部弧形盖体,得到切落的兜状料作为引火兜,并测量引火兜高度h;然后沿下部弧形盖体与筒状体连接处上方50-65cm处切开,得筒状体和底座;

D、将第二个煤气罐按步骤C进行下部切割;并在其上部弧形盖体上加工投料门孔和烟道孔;

E、将步骤B中所得的料兜表面均匀钻孔,并测量料斗高度H,然后将导向条材料均匀分成四等分,并保持其弧形得到导向条;然后将导向条竖直焊接于步骤C所得的筒状体内部下端,成均匀间隔设置;

F、在第二个煤气罐的筒状体距离其上端开口的h+H+50cm处钻孔,孔径大小适应轴座的外径,并将轴座焊接于孔处,在该孔的相对一侧切割一窗口并加工成侧门,将步骤A中的转动杆与步骤C中的引火兜连接,然后从侧面安装在轴座内;然后将料兜焊接于步骤D所得的第二个煤气罐的筒状体内部上端;

G、加工一个套筒,内径与筒状体外径相适应,并焊接于第二个煤气罐筒状体的下端,并预留一段与底座相适配;将第一个煤气罐和第二个煤气罐焊接后,套于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中,转动杆加工一端为方轴,一端为圆轴,且圆轴端的后段加工螺纹;所述引火兜边缘处焊接一螺母,引火兜与转动杆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C、D中均采用线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中,投料门孔上加工一投料门,烟道孔上焊接不锈钢管,用于与烟气收集管道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实现集中焚烧,避免安全隐患,同时 有利于废气收集统一处理,并且,采用两个煤气罐堆叠,加大了内部空间,设置有引火兜,方便点火,有利于储存一定量的垃圾后进行焚烧;引火兜采用可旋转设置,不点火时兜状朝下,避免燃烧时燃烧灰烬积聚在兜内,影响下次使用;也避免了在垃圾储存时(如厨余垃圾或者生活垃圾),有水或其他液体积聚在兜内,影响点火。

2、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的制备方法,充分合理利用罐体材料,将下部弧形盖体切落的兜状料作为引火兜,上部弧形盖体剩余材料作为导向条材料,且工序合理,环环相扣,最大化利用其空间结构;本发明罐体的切割步骤,可以减少线切割时上料步骤,便于加工和快速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阶梯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加工流程图一。

图5为本发明加工流程图二。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圆柱筒体;2、上盖;3、底座;4、套筒;5、转动杆;11、导向条;12、引火兜;13、侧门;21、烟道口;22、投料门;31、圆筒;32、弧形底兜;33、开口;50、轴座;51、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一种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筒体1,所述圆柱筒体1由两个煤气罐的中部筒状体焊接而成;所述圆柱形筒体1上部设置有上盖2,所述上盖2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投料门22,另一侧设置有烟道口21;所述圆柱筒体1内部中端设置有料兜10,料兜10下方设置有可旋转的引火兜12;引火兜12相对一侧设置有侧门13;所述圆柱筒体1下部连接底座3,所述底座3设置有一段圆筒31以及与圆滑过渡连接的弧形底兜32;所述底座3底部设置有开口33。

优选的,所述料兜10上方设置有位于圆柱筒体1内部的导向条11。

优选的,侧门13上设置有风孔13。

优选的,所述圆柱筒体1与底座3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圆柱筒体1末端设置有套筒4,所述套筒4延伸至底座3上部的圆筒31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引火兜12边缘处连接有转动杆5,所述转动杆5与引火兜12相连的一段为圆轴,后面一端为方轴;方轴段延伸至圆柱形筒体1外,所述圆柱形筒体1表面设置有与转动杆5相配合的轴座50,所述轴座50外圆内方;所述转动杆5的圆轴端上设置有螺母51。

具体使用时,垃圾从投料门22投入炉内进行储存,到一定量时,点燃垃圾进行焚烧:先将转动杆5拉出,使转动杆5的方轴段与轴座50分离,圆轴段在轴座50内转动180°后,将引火兜12翻转朝上,然后推进转动杆5,使方轴段与轴座50进入,实现锁紧;将侧门打开,将火种放置于引火兜12上,从下部点燃垃圾进行焚烧,有助于充分燃烧;点燃后可以再次翻转引火兜12或者待燃烧完后在将其翻转。

上述基于煤气罐制造的焚烧炉的制备方法,如图4-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A、准备阶段,准备两个泄压后的煤气罐,将煤气罐顶部的气阀组件和提手用手砂轮或者切割机切掉,填焊堵孔;加工外圆内方的轴座50以及转动杆5;

B、上部切割,将第一个煤气罐上部弧形盖体的4/5处与下部切断分离,得到料兜10,在将上部弧形盖体剩余的1/5与下部切割分离,得到导向条材料;

C、下部切割,将下部弧形盖体切孔,即沿煤气罐与支脚接触处为基准,切开下部弧形盖体,得到切落的兜状料作为引火兜12,并测量引火兜12高度h;然后沿下部弧形盖体与筒状体连接处上方50-65cm处切开,得筒状体和底座3;

D、将第二个煤气罐按步骤C进行下部切割;并在其上部弧形盖体上加工投料门孔和烟道孔;

E、将步骤B中所得的料兜10表面均匀钻孔,并测量料斗高度H,然后将导向条材料均匀分成四等分,并保持其弧形得到导向条11;然后将导向条11竖直焊接于步骤C所得的筒状体内部下端,成均匀间隔设置;

F、在第二个煤气罐的筒状体距离其上端开口的h+H+50cm处钻孔,孔径大小适应轴座50的外径,并将轴座50焊接于孔处,在该孔的相对一侧切割一窗口并加工成侧门13,将步骤A中的转动杆5与步骤C中的引火兜12连接,然后从侧面安装在轴座50内;然后将料兜10焊接于步骤D所得的第二个煤气罐的筒状体内部上端;

G、加工一个套筒4,内径与筒状体外径相适应,并焊接于第二个煤气罐筒状体的下端,并预留一段与底座3相适配;将第一个煤气罐和第二个煤气罐焊接后,套于底座3上。

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转动杆5加工一端为方轴,一端为圆轴,且圆轴端的后段加工螺纹;所述引火兜12边缘处焊接一螺母,引火兜12与转动杆5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步骤B、C、D中均采用线切割。

优选的,所述步骤D中,投料门孔上加工一投料门,烟道孔上焊接不锈钢管,用于与烟气收集管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