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化炭的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2059发布日期:2018-09-11 21:19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化污泥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天然气助燃的泥化炭的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污水处理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污水变泥水,经絮凝泥再脱水而得的泥饼)中含水率高达70%~90%。污水处理厂每处理1万吨污水要产生污泥6-10吨。污泥是水中污染物,如不能将其彻底处理,污染会一直存在。因此,污泥处理是实现污水处理的必要步骤。污泥形状为灰黑色,水泡体,其中含大量的蛋白质有机物、各种菌种病原体。污泥长期搁置会导致腐烂发臭,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毒气,并且滋生细菌、蚊蝇,传播疾病,危害生命。工业污泥中还含重金属、化学品,污染水土,危害环境。

国内外早期污泥处置均以堆放为主,将污泥倾倒入橡胶地、菜地、绿化地、山坡地里。该方法漠视污染隐患,严重威胁环境质量。后来污泥的处理由地上堆存转为地下填埋,由于地下填埋需要的占地面积大,又发展其他污泥处理方法,如焚烧等等。填埋污泥曾是国内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的过程方法,大多数厂家曾以填埋的方式处理污泥。污泥填埋场地多选在该地区的田洼地、水源区,住户稀少,自然生态较好的地方。填埋污泥后,污泥填埋场地来人逐渐稀少。然而,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填埋污泥发出的臭毒气、蚊蝇多等造成的脏乱差环境使人不快,引发污泥填埋场地周边居民向政府投诉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经济较发达地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已着手研究处理污泥填埋场问题。

申请公布号为CN10575327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干化污泥并资源再利用的方法,上述污泥处置系统包括:污泥进料装置,污泥干燥装置,污泥炭化制炭装置,污泥燃烧装置以及尾气处理装置。上述发明申请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污泥处理装置,不仅使得最终的排放无污染,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热量,因此是一种经济且无污染的污泥处置系统。但是,泥化炭在燃烧时采用煤炭或兰炭进行助燃,污泥处理项目环评通不过,因此目前多个城市禁烧煤炭、兰炭及生植物燃料。

专利公布号为CN10575327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及一种干化污泥并资源再利用的方法,所述污泥处置系统包括:污泥进料装置,污泥干燥装置,污泥炭化制炭装置,污泥燃烧装置以及尾气燃烧装置,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污泥燃烧装置,不仅使得最终的排放无污染,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其中的热量。

但是泥化炭在燃烧时采用煤炭或兰炭进行助燃,污泥处理项目环评通不过,因此目前多个城市禁烧煤炭、兰炭及生植物燃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泥化炭的燃烧装置,污泥处理项目符合环评标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泥化炭的燃烧装置,包括:

燃烧室,其设有用于供物料加入的加料口、用于供物料燃烧的炉膛以及用于供炉渣排出的出渣口;

输送链,其设于所述燃烧室中,用于接收自所述加料口加入的物料后依次输送至所述炉膛和所述出渣口;

助燃机构,其设于所述炉膛中,用于帮助物料燃烧;

其中,所述助燃机构包括用于向所述炉膛中通入天然气的第一出气装置,所述第一出气装置包括一只或多只第一喷嘴,所述第一喷嘴进气口与置于所述燃烧室之外的天然气源接通,所述第一喷嘴喷气口朝向所述输送链输送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喷嘴倾斜设于所述输送链的侧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只所述第一喷嘴设于所述输送链不同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只所述第一喷嘴分别朝向所述输送链沿其输送方向的不同输送面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只所述第一喷嘴中,至少一只预留备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助燃机构还包括向所述炉膛中通入氧气的第二出气装置,所述第二出气装置包括一只或多只第二喷嘴,所述第二喷嘴进气口与置于所述燃烧室之外的氧气源或鼓风机接通,所述第二喷嘴喷气口与所述炉膛空间接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料口还设有料斗,所述料斗与所述输送链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可调。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渣口下方还设有可移出的接渣盘。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设置第一出气装置,并采用天然气喷气燃烧辐射点燃泥化炭一起燃烧,对泥化炭进行助燃,使得污泥处理项目符合环评标准;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第一喷嘴倾斜设于输送链侧上方,第一喷嘴向斜下方喷气,喷气燃烧直接点燃输送链上的泥化碳,助燃效果更好,且不会烧到第一喷嘴;

(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多只第一喷嘴设于输送链不同侧,使得泥化炭在输送的过程中,两侧均被辐射燃烧,不留死角,同时形成良好的空气对流,使得泥化炭两侧的气流大小基本均衡;

(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多只第一喷嘴分别朝向输送链沿其输送方向的不同输送面位置,避免一侧的第一喷嘴将泥化炭吹到另一侧的第一喷嘴中造成的堵塞问题;

(5)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通过预留备用至少一个第一喷嘴,以适应不同地区污泥的不同热值,根据热值大小确定启用的第一喷嘴个数;

(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设置第二出气装置,保证炉膛内氧气充分,有助于泥化炭的燃烧;

(7)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料斗与输送链之间的距离可调,一方面可以控制输送链上泥化碳的堆积厚度,保证后续燃烧充分,另一方面,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泥化炭,防止泥化碳拥堵;

(8)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接渣盘可移动设置,可以对炉渣进行定期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燃烧装置与换热装置组成的锅炉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链与第一喷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输送链与第一喷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410、燃烧室;411、加料口;412、炉膛;413、出渣口;414、料斗;415、接渣盘;420、输送链;430、助燃机构;431、第一喷嘴;432、第二喷嘴;510,520、换热介质入口;530,540、换热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3,如其中的图例所示,一种泥化炭的燃烧装置,包括:

燃烧室410,其设有用于供物料加入的加料口411、用于供物料燃烧的炉膛412以及用于供炉渣排出的出渣口413;

输送链420,其设于燃烧室410中,用于接收自加料口411加入的物料后依次输送至炉膛412和出渣口413;

助燃机构430,其设于炉膛412中,用于帮助物料燃烧;

其中,助燃机构430包括用于向炉膛412中通入天然气的第一出气装置,第一出气装置包括多只第一喷嘴431,第一喷嘴431进气口与置于燃烧室410之外的天然气源(图中未视出)接通,第一喷嘴431喷气口朝向输送链420输送面。

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嘴431倾斜设于输送链420的侧上方,第一喷嘴431向斜下方喷气,喷气燃烧直接点燃输送链420上的泥化碳,助燃效果更好,且不会烧到第一喷嘴431。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喷嘴还可以水平设于输送链的侧旁,或者其它可行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多只第一喷嘴431设于输送链420不同侧,多只第一喷嘴设于输送链不同侧,使得泥化炭在输送的过程中,两侧均被辐射燃烧,不留死角,同时形成良好的空气对流,使得泥化炭两侧的气流大小基本均衡。在其它实施例中,多只第一喷嘴还可以设于输送链的同一侧,或者其它可行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多只第一喷嘴431分别朝向输送链420沿其输送方向的不同输送面位置,即两侧的第一喷嘴431错开设置,避免一侧的第一喷嘴431将泥化炭吹到另一侧的第一喷嘴431中造成的堵塞问题。在其它实施例中,例如第一喷嘴气流较小或两侧第一喷嘴距离较远时,同一侧的两只第一喷嘴或不同侧的第一喷嘴还可以朝向输送链的同一输送面位置,以加大助燃力度。

本实施例中,多只第一喷嘴431中,至少一只预留备用,以适应不同地区污泥的不同热值,根据热值大小确定启用的第一喷嘴个数。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预留喷嘴,只要满足生产需要即可。

本实施例中,助燃机构430还包括向炉膛412中通入氧气的第二出气装置,第二出气装置包括多只第二喷嘴432,第二喷嘴32进气口与置于燃烧室410之外的氧气源或鼓风机(图中未视出)接通,第二喷嘴432喷气口与炉膛412空间接通,向炉膛412中通入氧气,使得泥化炭的燃烧更为充分。

本实施例中,加料口411还设有料斗414,料斗414与输送链420输送面之间的距离可调。料斗414与输送链20之间的距离可调,一方面可以控制输送链上泥化碳的堆积厚度,保证后续燃烧充分,另一方面,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泥化炭,防止泥化碳拥堵。

本实施例中,出渣口413下方还设有可移出的接渣盘415,接渣盘413可移动设置,可以对炉渣进行定期清理。

本实施例中,上述燃烧装置和一换热装置组成锅炉结构,燃烧的尾气经换热装置的换热介质入口510通入换热装置50中,常温介质源的常温介质经换热装置50的换热介质入口520通入换热装置中,进行热交换,从换热介质出口530,540排出的导热介质通入污泥干燥装置和污泥炭化装置中,为污泥干燥和炭化提供热量。

泥化炭自加料口411处的加料斗414加入至输送链420上,输送链420带动泥化炭至炉膛412位置,由第一喷嘴431喷射天然气辐射助燃泥化炭燃烧,燃烧形成的炉渣被输送至出渣口413处,落入炉渣接料盘415中,进行制砖再利用,燃烧形成的尾气通入换热装置中再利用。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