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气焚烧垃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4274发布日期:2020-08-18 19:57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气焚烧垃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气焚烧垃圾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是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利用的废弃物品,是不被需要或无用的物质。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耗物品的速度越来越快,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括两种,一是将垃圾进行收集后送往堆填区进行填埋处理,但是此种处理办法要使用较宽的地方,同时堆填区中的垃圾会污染堆填区地下水以及对堆填区的的土壤造成污染;二是对垃圾进行焚化,目前对垃圾进行焚化主要有两种装置,一种是对垃圾进行厌氧燃烧的热解室,另一种是对垃圾进行有氧燃烧的焚烧炉,热解室对垃圾进行厌氧燃烧,燃烧速度慢,焚烧炉对垃圾进行有氧燃烧,需要消耗大量的助燃剂,例如燃油,两者均存在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烟气焚烧垃圾装置,对热解室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气体进行重复利用,减少焚烧炉助燃剂的使用,节约垃圾焚烧成本。

一种烟气焚烧垃圾装置,包括热解室和焚烧炉,所述热解室与焚烧炉连通,垃圾在热解室内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部分或者全部进入焚烧炉内。热解室是对垃圾进行厌氧燃烧的装置,焚烧炉内是对垃圾进行有氧燃烧的装置,由于垃圾具有湿度,焚烧炉内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对垃圾进行点燃,因此焚烧炉内需要使用大量助燃剂对垃圾进行点燃,例如燃油。本技术方案中包括热解室和焚烧炉,热解室与焚烧炉连通,使用时,在热解室和焚烧炉内均装填有垃圾,热解室内对垃圾进行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排入焚烧炉内,热解室产生的气体温度较高,进入焚烧炉后能够对焚烧炉内的垃圾进行干燥,此时,对焚烧炉内的垃圾进行点燃,减少助燃剂的使用,采用本装置,相比于单独使用热解室组合燃烧效率高,比单独使用焚烧炉组合生产成本低,并且能对热解室内产生的气体进行充分利用,更加契合现代垃圾处理理念,以一个1000t/d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一年消耗燃油300-400t,每吨燃油价格7000左右,一年可节约200-300万的燃油费用。

优选地,所述热解室设置为两个以上。考虑到设备燃烧保温的原因,传统的热解室包裹在烟气燃烧装置四周,这样导致垃圾热解装置直径面积较小,而罐体内高度太深,垃圾燃点面积太小不易透气,同时传统的热解室设置为一个,在往热解室内部添加垃圾的过程中,新添加的垃圾会浇灭原始垃圾,导致燃烧的速度很慢,燃烧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生产的烟气量也小无法满足烟气燃烧装置所需要的气体量,热解室对原材料干湿度和纯净度要求很高,需要增加大量前段预处理设备,增加设备成本。本技术方案中设计两个以上热解室,使用时,两个以上热解室开始均有垃圾进行燃烧,添加垃圾时,在不同时间向多个热解室内交叉投放垃圾,添加其中一个时,不会影响另外的热解室内的垃圾燃烧,如此可以提高垃圾热解装置内的燃烧效率,同时采用此设备对材料的干湿度和纯洁度无需做特别的预处理,节约生产成本。

优选地,所述热解室设置为两个,两个热解室的侧壁相互接触。本技术方案中两个热解室的侧壁相互接触,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的一侧壁或者两个侧壁与热解室侧壁接触,热解室与烟气燃烧装置的侧壁或者另外的热解室接触,保证热量聚集,减少热量的损耗。传统的热解室环绕在烟气燃烧装置四周,由于热解室将烟气燃烧装置的四周包围,导致烟气燃烧装置的容量一旦确定,无法进行扩容,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烟气燃烧装置的一侧壁或者两个侧壁与热解室接触,便于后续对烟气燃烧装置进行扩容。

优选地,所述热解室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热解室相邻的两侧壁分别与另外两个热解室的侧壁接触。本技术方案中热解室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热解室相邻的两侧壁分别与另外两个热解室的侧壁接触,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的两侧壁分别与两个不相邻的热解室侧壁接触,热解室与烟气燃烧装置的侧壁或者另外的热解室接触,保证热量聚集,减少热量的损耗。传统的热解室环绕在烟气燃烧装置四周,由于热解室将烟气燃烧装置的四周包围,导致烟气燃烧装置的容量一旦确定,无法进行扩容,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烟气燃烧装置的一侧壁或者两个侧壁与热解室接触,便于后续对烟气燃烧装置进行扩容。

优选地,所述热解室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热解室设置为两排,每一排布设两个热解室。本技术方案中热解室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热解室设置为两排,每一排布设两个热解室,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的一侧壁与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热解室的侧壁接触,保证热量聚集,减少热量的损耗。传统的热解室环绕在烟气燃烧装置四周,由于热解室将烟气燃烧装置的四周包围,导致烟气燃烧装置的容量一旦确定,无法进行扩容,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烟气燃烧装置的一侧壁与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热解室的侧壁接触,便于后续对烟气燃烧装置进行扩容。

优选地,所述热解室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垃圾进入口、垃圾排出口和排气口,在壳体的内侧壁设有多个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两块纵向分布的挡板,容纳单元内充填保温砖。传统的热解室采用先砌一层保温砖,再在其外面固设混凝土的方式建成,此种热解室容量固定,位置固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技术方案中先制成一个壳体,在壳体的内侧壁设置多个容纳单元,安装时,先将壳体固定,然后将将保温砖放入容纳单元内,如此可以便于垃圾热解装置的安装和移动。

优选地,所述壳体底壁上连接有支撑柱,所述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内底壁,垃圾排出口处设有孔盖,从垃圾排出口四周指向垃圾排出口的方向上壳体的内底壁整体向下倾斜。传统的热解室,其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侧壁,垃圾燃烧后需要手动用工具将垃圾刨出,较为麻烦。本技术方案中将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底壁上,且垃圾排出口四周指向垃圾排出口的方向上壳体的内底壁整体向下倾斜,垃圾燃烧后,打开垃圾排出口孔盖,燃烧后的垃圾自动从垃圾排出口排出,解少工人的工作量。

优选地,还包括垃圾流通管道,多个壳体上的垃圾排出口均与垃圾流通管道连通。本技术方案中多个热解室的垃圾均排入到流通管道,便于对燃烧后的垃圾进行整体清理。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被容纳单元以及保温砖全部覆盖。本技术方案中壳体的内侧壁全部被容纳单元以及保温砖覆盖,可以使热解室的保温效果较好。

优选地,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风机。本技术方案中在排气口处设置排风机,使热解室内的气体更易排放,加速气体的排出,使整个装置运行更流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技术方案中包括热解室和焚烧炉,热解室与焚烧炉连通,使用时,在热解室和焚烧炉内均装填有垃圾,热解室内对垃圾进行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排入焚烧炉内,热解室产生的气体温度较高,进入焚烧炉后能够对焚烧炉内的垃圾进行干燥,此时,对焚烧炉内的垃圾进行点燃,减少助燃剂的使用,采用本装置,相比于单独使用热解室组合燃烧效率高,比单独使用焚烧炉组合生产成本低,并且能对热解室内产生的气体进行充分利用,更加契合现代垃圾处理理念。

2、本技术方案中设计两个以上热解室,使用时,两个以上热解室开始均有垃圾进行燃烧,添加垃圾时,在不同时间向多个热解室内交叉投放垃圾,添加其中一个时,不会影响另外的热解室内的垃圾燃烧,如此可以提高垃圾热解装置内的燃烧效率,同时采用此设备对材料的干湿度和纯洁度无需做特别的预处理,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实施例1中热解室、焚烧炉以及烟气燃烧装置的位置分布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热解室、焚烧炉以及烟气燃烧装置为圆柱形时的位置分布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热解室、焚烧炉以及烟气燃烧装置的位置分布图;

图4为实施例3中热解室、焚烧炉以及烟气燃烧装置的位置分布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热解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2-烟气燃烧装置,101-壳体,102-挡板,103-保温砖,104-支撑柱,105-热解室,106-焚烧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热解室105和焚烧炉106,所述热解室105与焚烧炉106连通,垃圾在热解室105内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部分或者全部进入焚烧炉106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垃圾燃烧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两个以上,每个热解室105均与焚烧炉106连通,两个以上热解室105可以使相互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热解室105侧壁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两个,两个热解室105的侧壁相互接触。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2的一侧壁与两个热解室105的侧壁连接,焚烧炉106通过管道与热解室105连通,根据焚烧炉106内需要的高温气体选择设置热解室105内排出的气体是全部排入焚烧炉106内还是部分排入焚烧炉106内,热解室105内的气体部分排入焚烧炉106时,热解室105内产生的其余气体直接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焚烧炉106内的气体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上设有垃圾进入口、垃圾排出口和排气口,在壳体101的内侧壁设有多个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两块纵向分布的挡板102,容纳单元内充填保温砖103,本实施例中挡板102水平设置。为了防止热解室105受热崩塌,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采用的材料为铁。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的内侧壁被容纳单元以及保温砖103全部覆盖。为了便于垃圾排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底壁上连接有支撑柱104,所述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101内底壁,垃圾排出口处设有孔盖,从垃圾排出口四周指向垃圾排出口的方向上壳体101的内底壁整体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风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垃圾流通管道,多个壳体101上的垃圾排出口均与垃圾流通管道连通,在垃圾流通管道下设有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将燃烧后的垃圾输送至炭渣库房。本实施例中热解室105为矩形,烟气燃烧装置2也为矩形,热解室105和烟气燃烧装置2也可以为圆柱形,为圆柱形时其位置关系分布图如图2所示。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热解室105和焚烧炉106,所述热解室105与焚烧炉106连通,垃圾在热解室105内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部分或者全部进入焚烧炉106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垃圾燃烧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两个以上,每个热解室105均与焚烧炉106连通,两个以上热解室105可以使相互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热解室105侧壁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三个,其中一个热解室105相邻的两侧壁分别与另外两个热解室105的侧壁接触。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2的两侧壁分别与两个不相邻的热解室105侧壁接触,焚烧炉106通过管道与热解室105连通,根据焚烧炉106内需要的高温气体选择设置热解室105内排出的气体是全部排入焚烧炉106内还是部分排入焚烧炉106内,热解室105内的气体部分排入焚烧炉106时,热解室105内产生的其余气体直接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焚烧炉106内的气体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上设有垃圾进入口、垃圾排出口和排气口,在壳体101的内侧壁设有多个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两块纵向分布的挡板102,容纳单元内充填保温砖103,本实施例中挡板102水平设置。为了防止热解室105受热崩塌,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采用的材料为铁。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的内侧壁被容纳单元以及保温砖103全部覆盖。为了便于垃圾排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底壁上连接有支撑柱104,所述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101内底壁,垃圾排出口处设有孔盖,从垃圾排出口四周指向垃圾排出口的方向上壳体101的内底壁整体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风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垃圾流通管道,多个壳体101上的垃圾排出口均与垃圾流通管道连通,在垃圾流通管道下设有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将燃烧后的垃圾输送至炭渣库房。

实施例3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热解室105和焚烧炉106,所述热解室105与焚烧炉106连通,垃圾在热解室105内厌氧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部分或者全部进入焚烧炉106内。为了进一步提高垃圾燃烧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两个以上,每个热解室105均与焚烧炉106连通,两个以上热解室105可以使相互接触的,也可以是不接触的,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热解室105侧壁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四个,四个所述热解室105设置为两排,每一排布设两个热解室105。本实施例中使用时烟气燃烧装置2的一侧壁与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热解室105的侧壁接触,焚烧炉106通过管道与热解室105连通,根据焚烧炉106内需要的高温气体选择设置热解室105内排出的气体是全部排入焚烧炉106内还是部分排入焚烧炉106内,热解室105内的气体部分排入焚烧炉106时,热解室105内产生的其余气体直接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焚烧炉106内的气体排入烟气燃烧装置2内进行进一步燃烧。本实施例中所述热解室105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上设有垃圾进入口、垃圾排出口和排气口,在壳体101的内侧壁设有多个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包括两块纵向分布的挡板102,容纳单元内充填保温砖103,本实施例中挡板102水平设置。为了防止热解室105受热崩塌,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采用的材料为铁。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的内侧壁被容纳单元以及保温砖103全部覆盖。为了便于垃圾排出,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底壁上连接有支撑柱104,所述垃圾排出口设置于壳体101内底壁,垃圾排出口处设有孔盖,从垃圾排出口四周指向垃圾排出口的方向上壳体101的内底壁整体向下倾斜。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风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垃圾流通管道,多个壳体101上的垃圾排出口均与垃圾流通管道连通,在垃圾流通管道下设有皮带输送机,皮带输送机将燃烧后的垃圾输送至炭渣库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