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火盖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7408发布日期:2020-10-17 02:4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外环火盖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环火盖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家庭中常用的燃烧器。燃气灶通常包括内环火盖、外环火盖、混气室,内环火盖及外环火盖分别与混气室相连通,混合后的燃气分别在内环火盖及外环火盖燃烧。

燃气灶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溢液问题,溢出的液体常常沿锅具流动至外环火盖。由此,外环火盖上的孔经常被封堵,封堵后的外环火盖通常也难以清洗。

外环火盖上通常设有若干圆柱状的外环火孔,燃气可以自外环火孔的一端流入,然后自外环火孔的另一端流出。燃气在外环火盖燃烧时,常常因空气不足或空气与燃气混合不均匀的问题,从而造成外环火盖产生的烟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外环火盖的火孔易被溢液封堵难以清洗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外环火盖及燃气灶。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外环火盖,其应用于燃气灶,其特点在于,所述外环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及若干下伸部,所述下伸部自所述火盖本体的下侧面向下延伸,所述外环火盖用于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燃气灶的混气室的上端,所述下伸部与所述混气室之间形成火孔。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外环火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混气室上,并在下伸部与混气室之间形成火孔,当有溢液流入火孔时,只需拆下外环火盖,即可简单、高效、彻底地清洁火孔,避免外环火盖的火孔被溢液封堵。

较佳地,所述下伸部的侧面与所述燃气灶的混气室之间具有缝隙,燃气经所述缝隙流出所述外环火盖。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下伸部的侧面与混气室之间设置缝隙,燃气可以从该缝隙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火孔的数量,提高火焰的火力。另外,与圆孔状的火孔相比,缝状火孔能够降低燃气气流的厚度,从而使得燃气通过缝状火孔后,燃气气流变得更加扁平,进而更加容易地混合空气,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较佳地,所述下伸部的上端设有连通槽,所述连通槽位于所述下伸部与所述火盖本体之间。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火盖本体与下伸部之间设置连通槽,从而燃气能够自连通槽流出,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火孔的数量,提高火焰的火力。

较佳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具有环形段,所述下伸部自所述环形段的底面向下延伸。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下伸部环形段的下侧,从而能够简化外环火盖的结构形式,提高外环火盖的紧凑性。

较佳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面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径向超出所述下伸部的外侧面。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火盖本体的外侧面设置为沿外环火盖的径向超出下伸部的外侧面,从而火盖本体的外侧面形成檐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溢液流至下伸部。

较佳地,所述下伸部为平板、弧形板、折板中的一种。

在本方案中,能够提高下伸部的适应性,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火孔,提高火焰的火力。

较佳地,所述下伸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下伸部沿所述火盖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下伸部设置为沿火盖本体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使得外环火盖能够更好地避免被溢液封堵,也使得外环火盖上侧与外环火盖下侧的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动,能够及时地补充空气。

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混气室,其特点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压设于所述混气室的顶面,所述混气室设有与所述下伸部相应的上伸部,所述下伸部卡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下伸部之间,所述上伸部与所述下伸部之间设有缝隙。

在本方案中,通过使用上述外环火盖,从而使得下伸部卡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下伸部之间,进而上伸部与下伸部之间的缝隙形成火孔,当有溢液流入火孔时,只需拆下外环火盖,即可简单、高效、彻底地清洁火孔,避免外环火盖的火孔被溢液封堵。

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还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上伸部之间,所述下伸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外侧,所述连接部的外侧面与所述下伸部的外侧面相适配。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连接部,从而连接部与下伸部之间形成稳定地燃气流动的通道,进而能够提高燃气流动的稳定性,提高火焰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上伸部的高度高于所述连接部的高度。

在本方案中,从而连接部与外环火盖的下侧面之间形成槽口,燃气可以从该槽口流出,从而能够提高对燃气流动的控制,提高燃气流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外环火盖通过将外环火盖可拆卸地设置在混气室上,并在下伸部与混气室之间形成火孔,当有溢液流入火孔时,只需拆下外环火盖,即可简单、高效、彻底地清洁火孔,避免外环火盖的火孔被溢液封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仅显示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及混气室,未显示其他部件。

图2为图1中燃气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燃气灶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燃气灶不显示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燃气灶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外环火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燃气灶100

内环火盖11

缝隙12

外环火盖20

火盖本体21

环形段211

下伸部22

限位台阶24

连通槽25

混气室30

上伸部31

适配面32

凸环33

连接部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燃气灶100,燃气灶100包括混气室30及内环火盖11,燃气灶100还包括如下文的外环火盖20,外环火盖20压设于混气室30的顶面,混气室30设有与下伸部22相应的上伸部31,下伸部22卡设于相邻的两个下伸部22之间,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设有缝隙12。通过使用上述外环火盖20,从而使得下伸部22卡设于相邻的两个下伸部22之间,进而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的缝隙12形成火孔,当有溢液流入火孔时,只需拆下外环火盖20,即可简单、高效、彻底地清洁火孔,避免外环火盖20的火孔被溢液封堵。

如图6-图7所示,图中为上文提到的外环火盖20,外环火盖20包括火盖本体21及若干下伸部22,下伸部22自火盖本体21的下侧面向下延伸,外环火盖20用于可拆卸地设置于燃气灶100的混气室30的上端,下伸部22与混气室30之间形成火孔。通过将外环火盖20可拆卸地设置在混气室30上,并在下伸部22与混气室30之间形成火孔,当有溢液流入火孔时,只需拆下外环火盖20,即可简单、高效、彻底地清洁火孔,避免外环火盖20的火孔被溢液封堵。

如图3所示,下伸部22的侧面与燃气灶100的混气室30之间具有缝隙12,燃气经缝隙12流出外环火盖20。通过在下伸部22的侧面与混气室30之间设置缝隙12,燃气可以从该缝隙12流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火孔的数量,提高火焰的火力。另外,与圆孔状的火孔相比,缝状火孔能够降低燃气气流的厚度,从而使得燃气通过缝状火孔后,燃气气流变得更加扁平,进而更加容易地与空气充分地混合,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如图3及-图7所示,下伸部22的上端设有连通槽25,连通槽25位于下伸部22与火盖本体21之间。通过在火盖本体21与下伸部22之间设置连通槽25,从而燃气能够自连通槽25流出,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火孔的数量,提高火焰的火力。

在图中,火盖本体21的外侧具有环形段211,下伸部22自环形段211的底面向下延伸。通过将下伸部22环形段211的下侧,从而能够简化外环火盖20的结构形式,提高外环火盖20的紧凑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火盖本体21的外侧面沿外环火盖20的径向超出下伸部22的外侧面。通过将火盖本体21的外侧面设置为沿外环火盖20的径向超出下伸部22的外侧面,从而火盖本体21的外侧面形成檐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溢液流至下伸部22。在图7中,外环火盖20的环形段211的外侧面沿外环火盖20的径向超出下伸部22的外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下伸部22为弧形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下伸部22还可以为平板、折板中的一种。本实施例能够提高下伸部22的适应性,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火孔,提高火焰的火力。

如图6及图7所示,下伸部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下伸部22沿火盖本体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通过将下伸部22设置为沿火盖本体2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使得外环火盖20能够更好地避免被溢液封堵,也使得外环火盖20上侧与外环火盖20下侧的空气能够更加顺畅地流动,能够及时地补充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槽25与下伸部22一一对应的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下伸部22上还可以设置多个连通槽25,多个连通槽25可以自上至下间隔布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下伸部22还可以为圆柱体、多棱柱内或其他多面体。

在图中,外环火盖20还包括限位台阶24,限位台阶24设置于火盖本体21的内环面,限位台阶24自火盖本体21的下侧面向下延伸,限位台阶24用于卡设燃气灶100的混气室30。通过设置限位台阶24,能够简化外环火盖20的安装形式,提高外环火盖20的安装效率。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及图5所示,混气室30的上端可以设有凸环33,外环火盖20压设于混气室30上,限位台阶24卡设于凸环33的外侧面,凸环33的上侧面抵住外环火盖20的下侧面,外环火盖20稳固地设置于混气室30上。外环火盖20相对于混气室30也能够转动。外环火盖20也是可拆卸地连接于混气室30。

如图5所示,上伸部31的侧面设有适配面32,适配面32的曲率与下伸部22的外侧面相应设置。通过设置适配面32,使得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的缝隙12更加均匀,能够提高燃气流动的稳定性及均匀性,从而提高火焰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如图1-图5所示,混气室30还设有连接部34,连接部34设于相邻两个上伸部31之间,下伸部22位于连接部34的外侧,连接部34的外侧面与下伸部22的外侧面相适配。通过设置连接部34,从而连接部34与下伸部22之间形成稳定地燃气流动的通道,进而能够提高燃气流动的稳定性,提高火焰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图中,上伸部31的高度高于连接部34的高度。从而连接部34与外环火盖20的下侧面之间形成槽口,燃气可以从该槽口流出,然后进入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的缝隙12。从而能够提高对燃气流动的控制,提高燃气流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图中,连接部34与上伸部31互相连接,连接部34与上伸部31的内侧面为圆弧形。上伸部31与连接部34的内侧面形成一道环形的围墙,从而燃气可以自连接部34与外环火盖20之间的槽口流出,进而能够提高对燃气的控制及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连接部34。下伸部22嵌设于相邻的两个上伸部31之间,相邻的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设置缝隙12,该缝隙12形成火孔。

在本实施例中,混气室的顶部间隔设有若干上伸部31,相邻地两个上伸部31之间利用半圆形的连接部34相连接,连接部34的高度低于上伸部31,连接部34与外环火盖20的下侧面之间形成槽口,燃气在该槽口流出,然后进入上伸部31与下伸部22之间的缝隙12。下伸部22位于相邻的两个上伸部31之间,上伸部31的侧面与下伸部22的侧面也设有缝隙12,燃气可以自该缝隙12流出,该缝隙12形成火孔。从而燃气可以自下伸部22的两侧流出,也可以自下伸部22与火盖本体21之间的连通槽25流出,进而形成多道火焰,能够有效的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也能够提高火焰的火力。

在燃气流动的过程中,燃气先从连通槽25中流出,然后向下流入下伸部22与上伸部31之间的缝隙12,也就是燃气分为三路,从而,每一路火焰都能为其他的两路火焰稳焰,也就是不同路的火焰可以互相稳焰,能够有效地提高火焰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另外,即使出现溢液现象,溢液也难以将三路燃气通道同时堵塞,进而能够提高燃气灶100的可靠性。即使被堵塞,也可以取下外环火盖20,从而可以简单、高效地完成相应地清洁疏通工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