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罐式组合热源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419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罐式组合热源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罐式复合热源机,该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具有供热 水功能和供暖等除了供热水以外的功能。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以往,具有下述一种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其在横向上以
隔离壁划分的方式并列设置第1燃烧部和第2燃烧部,其中,第1燃烧 部具有第i燃烧器以及设置于第1燃烧器上方的供热水用的第1热交换 器;第2燃烧部具有第2燃烧器以及设置于第2燃烧器上方的具有供热 水以外用途的第2热交换器(参照例如日本特公平2-17784号公报)。
另外,以往, 一种不为复合热源机的供热水用热源机也为人所知晓, 该供热水用热源机在配置于罐体上方的排气罩内设置潜热回收型的副热 交换器,该副热交换器连接于供热水用的主热交换器的上游侧,使通过 主热交换器后的燃烧器的燃烧排气中的水蒸气在副热交换器处凝结,并 在副热交换器处经水蒸气的潜热来对提供给主热交换器的水进行预热(参 照例如,日本特开2004-198065号公报)。只需如此设置副热交换器,就 能够回收潜热而提高热效应。所以,期望在单罐式复合热源机中也设置 副热交换器来提高热效应。
这里,当在排气罩内配置副热交换器时, 一般是在排气罩内的下部 设置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板,该导向板引导燃烧排气暂时绕至排气罩内 的后部后将其引导至前方,在排气罩内的空间内的导向板上侧部分配置 副热交换器。由此,利用导向板来接住从副热交换器落下的凝结水,从 而能够防止凝结水落于罐体内,而且,使燃烧排气相对于副热交换器的 流动方向为前后方向,从而能够降低排气罩的高度。另外,副热交换器 具备在排气罩内以架于其横向两侧的侧板上的方式而横向设置的多根直
管状的吸热管。这些吸热管在排气罩各侧板外部经U型弯管(U字形的弯 管)被两根两根地连结起来。由此,形成了从上游端的吸热管至下游端的 吸热管的一系列热交换水路。于是,流向热交换水路的水会因各吸热管 的外表面凝结的燃烧排气中的水蒸气的潜热而被加热。
因此,当单罐式复合热源机构成为具有设置在罐体上部的、分别连
接于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时, 一般是 考虑与所述排气罩相同地,在罐体的上部设置用于第1燃烧部和第2燃 烧部的一对排气罩,并且这对排气罩的下部具有导向板,在各排气罩内 空间的导向板上侧部分,横向设置有构成各副热交换器的多根直管状的 吸热管,并在各排气罩的横向两侧的侧板外表面,经U型弯管将这些吸 热管两根两根地进行连接而构成一系列热交换水路。
然而,如采取上述方式,则第1燃烧部和第2燃烧部各自需要排气 罩,结构变得复杂且成本变高。而且,在用于第1燃烧部和用于第2燃 烧部的两排气罩之间有必要确保U型弯管的设置空间,因此,需要将两 排气罩向横向外侧扩展幅度,从而导致排气系统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情况,作为本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罐式复 合热源机,使得即使具备了潜热回收型的副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也能实 现排气系统的小型且简易化。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为以下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该单罐式复 合热源机在单个的罐体内将第1燃烧部和第2燃烧部以由隔离壁进行划 分的形式横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1燃烧部具有第1燃烧器和设置 于第1燃烧器上方的供热水用的第1主热交换器;所述第2燃烧部具有 第2燃烧器和设置于第2燃烧器上方的、具有供热水用以外用途的第2 主热交换器,该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具有连接在第1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 潜热回收型第1副热交换器以及连接在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潜热回 收型第2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罐体上面设置有横跨第1和第2 两燃烧部的共用的排气罩,在排气罩内部下侧设置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
板,该导向板使燃烧排气暂时绕至排气罩内的后部后再将其引导至前方, 同时,在排气罩内设置排气隔离壁,将排气罩内的空间划分成第1排气 空间和第2排气空间,其中,通过第1主热交换器后的第1燃烧器的燃
烧排气流向第1排气空间;通过第2主热交换器后的第2燃烧器的燃烧 排气流向第2排气空间,在第1排气空间的导向板的上侧部分设置第1 副热交换器,同时,在第2排气空间的导向板的上侧部分设置第2副热 交换器,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具有蛇行形状的吸热管,将排气罩横向 两侧的侧板中位于排气空间横向外侧的侧板设定为对象侧板,其中,排 气空间内设置所述各副热交换器,在与排气隔离壁的对象侧板相对面一 侧,所述吸热管具有并不贯穿排气隔离壁而进行迂回的横向内侧的U型 迂回部。
根据本发明,由导向板接住因水蒸气在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处凝 结而产生的凝结水,能够防止凝结水落于罐体内部,同时,燃烧排气相 对各副热交换器的流动方向成前后方向,能够降低排气罩的高度尺寸。 上述内容与以往的发明相同,但在本发明中,由于第1和第2副热交换 器的吸热管形成为具有橫向内侧U型迂回部的蛇行形状,与在各排气空 间外侧经U型弯管将两直管状的吸热管进行连接的吸热管不同,没有必 要在第1和第2两排气空间之间确保U型弯管的设置空间,其中,所述 U型迂回部不贯穿排气隔离板。因此,只需对第1和第2两燃烧部在共 同的单个的排气罩内设置排气隔离壁,就能够设置第1和第2副热交换 器,排气系统小型且简易化,并降低成本。另外,U型弯管虽然并不作 为热交换部起到作用,但本发明的吸热管的U型迂回部因不贯穿排气隔 离壁,而在对应的排气空间内迂回,因此作为回收在排气空间内沿排气 隔离壁的壁面流动的燃烧排气中的潜热的热交换部,U型迂回部起到有 效的作用,提高了热效应。
此外,各副热交换器的吸热管也可以形成为U字形的蛇行形状,其 中,U字形蛇行形状是因在上游端和下游端之间仅设一个横向内侧的U 型迂回部而构成。另外,也可以由下述方式构成吸热管,即,将具有横 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的U字形吸热管看成单位吸热管,设置多根单位吸
热管,并在对象侧板的外表面将这些单位吸热管由U型弯管将两根两根 进行连接,整体上构成在横向上形成多次蛇行的吸热管。但是,具有此
种结构的吸热管,u型弯管不会起到作为热交换部的作用。对此,除了 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以外,吸热管还在对象侧板处具有不贯穿对象侧 板而进行迂回的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并在横向上形成多次的蛇行形 状,这样,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则作为回收沿对象侧板内表面流动的
燃烧排气中的潜热的热交换部,起到有效的作用,在提高热效应方面是 有利的。另外,在排气隔离壁上设置吸热管固定部,固定各副热交换器
的吸热管的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并且,在各副热交换器的吸热管处 形成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在该情况下,只要在对象侧板上也设置吸 热管固定部来固定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就能够防止因水击现象而产
生的吸热管的振动和变形,因此是有利的。
另外,导向板经第1和第2排气空间形成横向上连续,排气隔离壁 优选被分成位于导向板上方的上半部和位于导向板下方的下半部这两部 分。这里,很难确保导向板与排气隔离壁的接合部的密封性。不将排气 隔离壁分成两部分,而是将导向板分成用于第1排气空间的部分和用于 第2排气空间的部分这两部分时,则会有凝结水从导向板与排气隔离壁 间的接合部漏下并滴落于罐体2内部的可能。对此,只需将导向板分成 两部分,并使导向板在横向上形成连续,则能防止凝结水滴落于罐体内 部。
然而,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一般具有多个吸热翅片和在前后方向 上为较长的多根吸热管,其中,吸热翅片在前后方向上以存在间隙的形 式而积层排列,吸热管则贯穿这些吸热翅片,并且在罐体前后的板的外 表面,由U型弯管将这些吸热管两根两根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从上游 端的吸热管至下游端的吸热管的一系列热交换器水路。在该情况下,只 要使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吸热管以及下游端的吸热管位于各 主热交换器的横向靠外侧的位置,同时使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 的吸热管以及下游端的吸热管贯穿所述对象侧板,则用于第1燃烧部的 配管构件的连接部和用于第2燃烧部的配管构件的连接部被分开配设在
热源机的横向一侧以及横向另外一侧,使得配管作业和滴漏检査易于进 行,其中,用于第1燃烧部的配管构件的连接部对应于第1副热交换器
和第1主热交换器;用于第2燃烧部的配管构件的连接部对应于第2副 热交换器和第2主热交换器。而且,各副热交换器吸热管的下游端与各 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吸热管之间的距离縮短,因此,不会有诸如各副热 交换器和各主热交换器之间的连接管长度变长的材料浪费现象,成本得 到降低。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的正面图
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热源机的罐体以及排气罩部分截断后的正
面图
图3表示经图2中的III-III线截断后的侧面图
图4表示经图3中的IV-IV线截断后的平面图
图5表示与图2对应的第2实施方式的热源机截断后的正面图
图6表示经图5中的VI-VI线截断后的侧面图
图7表示经图6中的vn-vn线截断后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2:罐体、2a:隔离壁、3-1:第1燃烧部、3-2:第2燃烧部、4-1: 第1燃烧器、4-2:第2燃烧器、5-1:第l主热交换器、5-2:第2主热 交换器、5a:吸热翅片、5b:吸热管、5b-S:上游端的吸热管、5b-E:下 游端的吸热管、5c: U型弯管、9:排气罩、9b:导向板、9c:排气隔离 壁、9e:侧板、9f:吸热管固定部、10-1:第1排气空间、10-2:第2排 气空间、11-1:第l副热交换器、11-2:第2副热交换器、lla:吸热管、 lib: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lie: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 1表示热源机的外装箱,在外装箱1内配置有单一的罐体
2。并且,如图2所示,在罐体2内部,以利用隔离壁2a进行划分的形
式横向并列设置供热水用的第1燃烧部3-1和供暖用的第2燃烧部3-2, 构成单罐式复合热源机。第1燃烧部3-1中设置有第1燃烧器4-1和设置 于其上方的第1主热交换器5-1 ,第2燃烧部3-2中设置有第2燃烧器4-2 和设置于其上方的第2主热交换器5-2。另外,罐体2由收容第1和第2 两燃烧器4-l、 4-2的下半部2b、以及收容第1和第2两主热交换器5-1、 5-2的上半部2c组成。
第1和第2燃烧器4-1、 4-2由下述方式构成,即,分别在横向并列 配置多个以罐体1的纵深方向(垂直于图1纸面的方向)作为其较长方向的 单体燃烧器4a。此外,由于供热水侧被要求的加热能力要比供暖侧的加 热能力要大,构成各燃烧器4-1、 4-2的单体燃烧器4a的条数是第1燃烧 器4-l一方要多。
各热交换器5-l、 5-2由在前后方向上存在间隙地层叠的多个吸热翅 片5a和贯通这些散热片5a的、前后方向为其较长方向的多根吸热管5b 构成。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在罐体1前后板的外面,各主热交换 器5-l、 5-2的吸热管5b经U型弯管5c被两根两根地进行连结,构成了 一系列从上游端的吸热管5b-S至下游端的吸热管5b-E的热交换水路。供 水管Kl经后述的第1副热交换器11-1连接在第1主热交换器5-1的上游 端的吸热管5b-S处,出热水管K2连接于下游端的吸热管5b-E处。而且, 当打开出热水管K2的下游端的出热水阀(未图示)而使第1副热交换器 11-1以及第1主热交换器5-l通水时,第1燃烧器4-l被点火,在第1副 热交换器11-1以及第1主热交换器5-1处被加热的温水可从出热水阀出 水。另外,供暖回路的返回管Dl经后述的第2副热交换器1-2连接于 第2主热交换器5-2的上游端的吸热管5b-S处,供暖回路的去向管D2 被连接在下游端的吸热管5b-E处。此外,当通过设置于供暖回路中的供 暖水泵(未图示)的工作而使第2副热交换器11-2以及第2主热交换器5-2 内通水时,第2燃烧器4-2被点火,在第2副热交换器11-2以及第2主 热交换器5-2处被加热的温水经供暖回路被提供给供暖末端,并由此进行 供暖。
此外,各主热交换器5-1、 5-2的上游端吸热管5b-S和下游端吸热管
5b-E位于各主热交换器5-1、 5-2的横向靠外侧部分的下部和上部。并且, 如图2的箭头所示构成热交换水路,具体为,该热交换水路在各主热交 换器5-l、 5-2下部从上游端吸热管5b-S开始,朝向各主热交换器5-l、 5-2的横向内侧,并在横向内侧部分迂回,在各主热交换器5-l、 5-2的上 部朝向横向外侧直至下游端吸热管5b-E。
在罐体l的下部,对应第1和第2两燃烧部3-1、 3-2由分布板6划 分出供气室7。而且,供气室7上连接有燃烧鼓风机8,来自燃烧鼓风机 8的空气从供气室7经由形成于分布板6上的多个分布孔6a被供给各燃 烧部3-l、 3-2。另外,在罐体1上面,横跨两燃烧部3-l、 3-2配置有两 燃烧部3-l、 3-2共用的单个的排气罩9。第1和第2燃烧器4-1、 4-2的 燃烧排气被导向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5-1、 5-2,并在各主热交换器5-1、 5-2进行热交换后流至排气罩9处,最后经开设在排气罩9前面的排气口 9a被排到外面。
此外,由2张板件在中空部形成隔离壁2a,来自供气室7的空气流 通于隔离壁2a内部的空隙来冷却隔离壁2a。而且,隔离壁2a的上端以 部分插入到位于第1和第2两燃烧部3-1、 3-2的临界部的第1和第2主 热交换器5-1、 5-2间的间隙的形式而终止。然而,这样的话,流入于两 主热交换器5-1、 5-2中一方的主热交换器的燃烧排气会经两主热交换器 5-1、 5-2间的间隙而流向另一方的主热交换器,在第1和第2燃烧部3-1、 3-2仅其中一方的燃烧部进行热水供给或供暖的单独运转时,有可能会使 停止运转中的燃烧部的主热交换器产生过热的现象。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主热交换器5-l、 5-2的横向内侧的端 部设置封堵各主热交换器5-1、 5-2的吸热翅片5a间的间隙的封堵部5d, 由该封堵部5d来防止流入各主热交换器5-1、 5-2的燃烧排气流入另一方 的主热交换器。g卩,封堵部5d作为隔离壁2a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这里, 可以用将各吸热翅片5a的侧端部弯折成抵接于邻接的吸热翅片5a的形 式来构成封堵部5d,也可以用与设置在各主热交换器5-l、 5-2侧端的吸 热翅片5a分离的板件来构成封堵部5d。另外,只要使隔离板2a以其高 度达到两主热交换器5-1、 5-2间的间隙上端以上的高度的形式来构成隔
离壁2a,则可以不设封堵部5d。
如图3所示,在排气罩9内的下部设置有导向板9b,该导向板9b 向后上方倾斜,其使燃烧排气暂时绕至排气罩9内的后部之后再将其引 导向前。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位于排气罩9内的两燃烧部3-l、 3-2的临界部的部分上设置排气隔离壁9c,该排气隔离壁9c将排气罩9 内的空间划分成第1排气空间10-1和第2排气空间10-2,其中,通过第 1主热交换器5-l后的第1燃烧器4-l的燃烧排气流入第1排气空间10-1; 通过第2主热交换器5-2后的第2燃烧器4-2的燃烧排气流入第2排气空 间10-2。并且,在第1排气空间10-1的导向板9b的上侧部分设置有潜 热回收型的第1副热交换器11-1 ,在第2排气空间10-2的导向板9b的上 侧部分设置有潜热回收型的第2副热交换器11-2。
第1副热交换器11-1的上游侧连接有供水管Kl,第1副热交换器 11-1的下游侧经连接管K3连接第1主热交换器5-1。于是,通过第l主 热交换器5-1后的第1燃烧器4-l的燃烧排气中的水蒸气在第1副热交换 器11-1处凝结,在第1副热交换器11-1处,利用水蒸气的潜热对来自供 水管K1的自来水进行预热,并且该自来水以此状态被提供给第1主热交 换器5-1。另外,在第2副热交换器11-2的上游侧连接有供暖回路的返回 管Dl,在第2副热交换器H-2的下游侧经连接管D3连接第2主热交换 器5-2。这样,通过了第2主热交换器5-2的第2燃烧器4-2的燃烧排气 中的水蒸气在第2副热交换器11-2处凝结,在第2副热交换器11-2处, 利用水蒸气的潜热对来自返回管D1的供暖返回水进行预热,并且该供暖 返回水以此状态被提供给第2主热交换器5-2。在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 处由于水蒸气的凝结而产生的凝结水落至导向板9b上,经导向板9b被 引导至排气罩9前端下部的排水部9d处。另外,导向板9b因落至其上 面的凝结水的影响而被冷却,在导向板9b的下表面由于燃烧排气的冷却, 会有产生结露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板9b为上下2张 板构造,在2张板间形成隔热空气层,以此来防止导向板9b下表面的结 露。
此外,可以在排气罩9的上表面开设排气口,让来自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下方的燃烧排气朝向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处的排气口流 动,但这样的话,为了确保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的排气流动方向的 长度,有必要加大排气罩9在高度上的尺寸。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燃烧排气是自各副交换器11-1、 11-2的后方朝向排气罩9前面的排 气口 9a而流动,不必将排气罩9在高度上的尺寸设得很大就能确保各副 热交换器11-1、 11-2的排气流动方向的长度,在使排气系统小型化的观 点上来看是属于有利的。
如图2至图4所示,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 11-2将排气罩9 横向两侧的侧板9e、 9e中位于排气空间10-1、 10-2的横向外侧的侧板作 为对象侧板,所述排气空间10-1、 10-2内配置有所述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并且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 11-2具有多根(图中示例为5根) 吸热管lla,所述吸热管lla在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之间从前侧 朝向后侧横向多次成蛇形延伸。并且,各吸热管lla具有横向内侧的U 型迂回部llb和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llc,其中,上述横向内侧的U 型迂回部llb在排气隔离壁9c的与对象侧板9e相对面的一侧,以不贯穿 排气隔离壁9c的形式进行迂回;上述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llc在对象 侧板9e —侧,以不贯穿对象侧壁9e的形式进行迂回。另外,为了防止 燃烧排气中的氮氧化物等的溶入而产生呈强酸性的凝结水的腐蚀,吸热 管lla由不锈钢制成。这里,也可以考虑将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制 成一种带吸热翅片的热交换器。然而,吸热翅片在这种场合有必要也将 其由不锈钢制成,但这样因吸热翅片的热传导性变差,即使各副热交换 器带有吸热翅片,潜热的回收效率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因此,取代吸 热翅片,使吸热管带有波纹状的凹凸,以此增大吸热管lla的表面积。
另外,也可以考虑以横架于排气隔离板9c和对象侧板9e间的状态 横向设置于各排气空间10-1、 10-2的多根直管状的吸热管来构成各副热 交换器ll-l、 11-2,并在各排气空间10-1、 10-2的外侧经U型弯管将这 些吸热管两根两根地连接起来。但在这种情况下,在排气隔离壁9c的外 侧将配置在第1排气空间10-1内的第1副热交换器11-1用的吸热管彼此 连接起来的U型弯管会被设置于第2排气空间10-2;而在排气隔离壁9c
的外侧将配置在第2排气空间10-2内的第2副热交换器11-2用的吸热管 彼此连接起来的U型弯管则会被设置于第1排气空间10-1。这样,在单 独进行供热水或供暖的运转时,运转停止中的燃烧部侧的副热交换器的U 型弯管会暴露在流动于运转中的燃烧部侧的排气空间内的燃烧排气下, 产生过热的现象,同时,运转中的燃烧部侧的副热交换器的U型弯管则 暴露在流动于运转停止中的燃烧部侧的排气空间内的空气下,产生放热 的热量流失。为了解决这种不良情况,需要在第1和第2两排气空间10-1、
10- 2之间确保设置U型弯管的空间。其结果,有必要将用于第1和第2 各燃烧部3-1、 3-2的各自的排气罩在横向上空出间隔而配置以确保两者 间U型弯管的设置空间,从而使得排气系统呈大型、复杂化。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的吸热管 lla在各排气空间10-1、 10-2内成横向蛇形设置,在第1和第2两排气空 间10-1、 10-2间不必确保U型弯管的设置空间。所以,只要在第l和第 2两燃烧部3-1、 3-2共用的一个排气罩9内设置排气隔离壁9c,就能够 以使第1和第2两副热交换器11-1、 11-2不受来自与该两者对应的燃烧 部以外的燃烧部的热量影响的方式来设置两副热交换器。由此,排气系 统变得小型简易化,并降低成本。此外,U型弯管虽然并不起到作为热 交换部的作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各吸热管lla的横向内侧和外侧的U 型迂回部llb、 11c都不贯穿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而内装于各自 对应的排气空间10-1、 10-2中,各U型迂回部llb、 llc作为回收燃烧排 气中的潜热的热交换部会起到有效的作用,提高热效应,其中,所述燃 烧排气沿排气隔离壁9c的壁面和对象侧板9e的内表面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处分别设 置吸热管固定部9f,所述吸热管固定部9f用于固定各副热交换器11-1、
11- 2的吸热管lla的横向内侧和外侧的各U型迂回部llb、 llc,因此, 各U型迂回部llb、 llc被牢固地支撑在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处, 能够防止因水击而引起的吸热管lla的振动和变形。另外,在本实施方 式中,在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处形成可以接受U型迂回部llb、 llc端部的凹部,在该凹部处构成吸热管固定部9f。并且,以对应于对象
侧板9e与排气隔离壁9c之间部分的副热交换器的吸热管1 la被夹紧的形 式将对象侧板9e安装于排气罩9上时,横向内侧和外侧的各U型迂回部 llb、 llc的端部卡合在排气隔离壁9c和对象侧板9e的各吸热管固定部 9f予以固定。
这里,排气隔离壁9c是由2张板中空形成。并且,通过隔离壁2a 内部空隙的冷却空气经排气隔离壁9c的内部空隙而流向排气口9a。另外, 在排气隔离壁9c的各板上形成有由凹部构成的吸热管固定部9f,该凹部 接受对应的副热交换器的吸热管lla的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llb。因此, 能够在排气隔离壁9c横向两侧相同的位置上设置第1副热交换器11-1用 的吸热管固定部9f和第2副热交换器11-2用的吸热管固定部9f,而不用 错幵第1副热交换器11-1的吸热管lla与第2副热交换器11-2的吸热管 lla的位置。
在排气罩9的横向各侧的侧板9e的外表面安装有位于前侧的流入顶 盖lld和位于后侧的流出顶盖11e。并且,使作为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 的多根吸热管lla的上游端的前侧端部贯穿对象侧板9e并连接于其外表 面的流入顶盖lld上,同时,使作为这些吸热管lla的下游端的后侧端部 贯穿对象侧板9e并连接于其外表面的流出顶盖lie上。用于第1副热交 换器11-1的流入顶盖lld上连接有供水管Kl,用于第1副热交换器11-1 的流出顶盖lie经连接管K3连接在第1主热交换器5-1上游端的吸热管 5b-S上。这样,来自供水管Kl的自来水经第1副热交换器11-1、连接 管K3和第1主热交换器5-1流向出热水管K2。另外,用于第2副热交 换器11-2的流入顶盖11上连接有供暧回路的返回管Dl,用于第2副热 交换器11-2的流出顶盖lie经连接管D3连接在第2主热交换器5-2上游 端的吸热管5b-S上。这样,来自返回管D1的供暖水经第2副热交换器 11-2、连接管D3和第2主热交换器5-2流向供暖回路的去向管D2。
这里,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5-1、 5-2的上游端和下游端的吸热管 5b-S、 5b-E位于如上所述的各主热交换器5-1、 5-2的横向靠外侧的位置, 并且,连接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 11-2的吸热管lla上游端和下 游端的流入顶盖lld和流出顶盖lie分别被设置在排气罩9的第1和第2
排气空间10-1、 10-2外侧的侧板9e的外表面,因此,对应了第l主热交 换器5-1及第1副热交换器11-1的供水管Kl、出热水管K2和连接管K3 所组成的供热水用配管构件的连接部和对应了第2主热交换器5-2及第2 副热交换器11-2的返回管Dl、去向管D2和连接管D3所组成的供暖用 配管构件的连接部被分开,并分别设置在热源机横向一侧与横向另一侧。 因此,配管作业和检查外漏变得容易,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各副热交 换器配管ll-l、 11-2的流出顶盖lie与各主热交换器5-1、 5-2上游端的 吸热管5b-E间的距离变短,因此,不会有类似各副热交换器ll-l、 11-2 与各主热交换器5-2、 5-2间的连接管K3、 D3管的长度较长而造成的浪 费现象,降低了成本。
接着,说明图5至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基本 构造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部位附注 相同的符号。这里,在第l实施方式中,排气罩9内的排气隔离壁9c在 导向板9b的上下范围内延伸设置,将导向板9b分成用于第1排气空间 10-1的部分和用于第2排气空间10-2的部分。并且,各导向板9b由其 横向内端部接合于排气隔离壁9c上。使用这种结构,难以确保导向板9b 和排气隔离壁9c的接合部的密封性,凝结水有可能会从导向板9b和排 气隔离壁9c的接合部滴漏并落于罐体2内。
于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导向板9b在第l和第2排气空间10-1、 10-2的范围内在横向上连续地形成,将排气隔离壁9c分成位于导向板9b 上方的上半部9c-U和位于导向板9b下方的下半部9c-L两部分。由此, 防止了凝结水的滴漏。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并不将排气隔离壁9c设成中空结构。这 样,在罐体2内的隔离壁2a内部空隙通过的冷却空气自排气隔离壁9c 的下半部9c-L分流,并以分流状态流向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 11-2 的设置部。由此,在通过隔离壁2a时被加热的冷却空气的热量会被各副 热交换器ll-l、 11-2吸收,提高热效应。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导向板9b为由固定于排气罩9上的上板 9b-U和装在罐体2上面的下板9b-L构成的上下2张板结构。并且,在上
下两板9b-U、 9b-L的后部开设有流入口 10a-l、 10a-2,来自第1和第2 各燃烧部3-l、 3-2的燃烧排气通过上述流入口 10a-l、 10a-2流至第l和 第2排气空间10-1、 10-2的导向板9b的上侧部分。另外,在第l实施方 式中,在导向板9b的后端与排气罩9的背面板间空出缝隙,以使来自第 1和第2燃烧部3-1、 3-2的燃烧排气经该缝隙流入到各排气空间10-1、 10-2的导向板9b上侧部分。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排气隔离壁9c两面设置由夹紧构件组 成的吸热管固定部9f,上述夹紧构件将构成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的 多根(6根)吸热管lla的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lib —并上下夹持。另外, 在排气罩9的各侧板9e的内表面上也设置由夹紧构件组成的吸热管固定 部9f,该夹紧构件将构成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的多根吸热管lla的 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llc一并上下夹持。此外,可以在排气隔离壁9c 和各侧板9e上粘贴具有适当弹性的板状弹性构件,使吸热管lla的各U 型迂回部llb、 llc嵌入该弹性构件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构件则 成为吸热管固定部。
以上,参照图纸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还不限 于此。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具有横向内侧和外侧的U型迂 回部llb、 llc、并在横向上形成多次蛇行形状的多根吸热管lla来构成 各副热交换器11-1、 11-2,也可以在对应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llc部 分处,将各吸热管lla断开成前后两根单位吸热管,并在对象侧板9e的 外表面由U型弯管将前后的单位吸热管连接。但是,跟前述的实施方式 相比,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能更有效地回收沿对象侧板9e的内表面流动 的燃烧排气中的潜热,并能省去U型弯管而使结构简易化,是属于有利 的。
另外,各副热交换器11-1、'11-2也可以由下述多根吸热管构成,艮卩, 在连接于流入顶盖lld的上游端和连接于流出顶盖lie的下游端之间,由 仅设了 1个横向内侧U型迂回部的U字型的蛇行形状来形成所述多根吸 热管。而且,还可以使1根吸热管在上下方向上成多段蛇行来构成各副 热交换器ll-l、 11-2。这种情况下,贯穿于第1排气空间10-1外侧的侧
16
板9e的第1副热交换器11-1的吸热管,其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直接与供 水管Kl和连接管K3相连,贯穿于第2排气空间10-2外侧侧板9e的第 2副热交换器11-2的吸热管,其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别直接与返回管Dl 和连接管D3相连。因而,无需流入顶盖lld以及流出顶盖lle。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第2主热交换器5-2用作供暖用 的热交换器,第2主热交换器5-2也可以是用于使浴缸的水循环而对洗澡 水加热的热交换器。
权利要求
1. 一种单罐式复合热源机,该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在单个的罐体内将第1燃烧部和第2燃烧部以由隔离壁进行划分的形式横向并列设置,其中,所述第1燃烧部具有第1燃烧器和设置于第1燃烧器上方的供热水用的第1主热交换器;所述第2燃烧部具有第2燃烧器和设置于第2燃烧器上方的、具有供热水用以外用途的第2主热交换器,该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具有连接在第1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潜热回收型第1副热交换器以及连接在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潜热回收型第2副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罐体上面设置有横跨第1和第2两燃烧部的共用的排气罩,在排气罩内部下侧设置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板,该导向板使燃烧排气暂时绕至排气罩内的后部后再将其引导至前方,同时,在排气罩内设置排气隔离壁,将排气罩内的空间划分成第1排气空间和第2排气空间,其中,通过第1主热交换器后的第1燃烧器的燃烧排气流向第1排气空间;通过第2主热交换器后的第2燃烧器的燃烧排气流向第2排气空间,在第1排气空间的导向板的上侧部分设置第1副热交换器,同时,在第2排气空间的导向板的上侧部分设置第2副热交换器,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具有蛇行形状的吸热管,将排气罩横向两侧的侧板中位于排气空间横向外侧的侧板设定为对象侧板,其中,排气空间内设置所述各副热交换器,在与排气隔离壁的对象侧板相对面一侧,所述吸热管具有并不贯穿排气隔离壁而进行迂回的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 气隔离壁上设置吸热管固定部,该吸热管固定部固定所述各副热交换器 的所述吸热管的所述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其特征在 于,除了所述横向内侧的U型迂回部以外,所述各副热交换器的所述吸 热管还在所述对象侧板一侧具有不贯穿对象侧板而进行迂回的横向外侧 的U型迂回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 象侧板上设置吸热管固定部,该吸热管固定部固定所述各副热交换器的 所述吸热管的所述横向外侧的U型迂回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 板在所述第1和第2排气空间内以横向上连续的方式形成,所述排气隔 离壁被分成位于导向板上方的上半部和位于导向板下方的下半部两部 分。
6. —种单罐式复合热源机,该单罐式复合热源机是权利要求1所述 的单罐式复合热源机,所述各主热交换器具有多个吸热翅片和贯穿这些 吸热翅片的、在前后方向上长度较长的多根吸热管,其中,所述吸热翅 片在前后方向上以存在间隙的形式而积层排列,并且在所述罐体前后的 板的外表面处,由U型弯管将这些吸热管两根两根地连接起来,形成从 上游端的吸热管至下游端的吸热管的一系列热交换器水路,该单罐式复 合热源机的特征在于,各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吸热管以及下游端的吸热管位于各主热交换 器的横向靠外侧的位置,所述各副热交换器的吸热管的上游端以及下游 端贯穿所述对象侧板。
全文摘要
一种单罐式复合热源机,将具有第1燃烧器(4-1)和设于其上方的供热水用的第1主热交换器(5-1)的第1燃烧部(3-1)和具有第2燃烧器(4-2)和设于其上方并具有供热水用以外用途的第2主热交换器(5-2)的第2燃烧部(3-2)以由隔离壁(2a)进行划分的形式横向并列设置在单个的罐体(2)内,在具有连接在第1和第2主热交换器上游端的潜热回收型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11-2)的结构中,即使具有副热交换器也能实现排气系统的小型化。由隔离壁(9c)将配置在罐体(2)上且两燃烧部共用的排气罩9内的空间划分成供第1和第2燃烧器(4-1、4-2)的燃烧排气流入的第1和第2排气空间(10-1、10-2)。在各排气空间内,配置由在横向上成蛇行的吸热管(11a)构成的第1和第2副热交换器(11-1、11-2)。
文档编号F24H9/00GK101395433SQ20068005368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4日
发明者佐佐木宏明, 冈本英男, 太田弘逸, 平贺忠幸, 那须峰幸 申请人:林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