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193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利用,属于浅层地表热能的直接利用,特别是建筑的 供暖、制冷。
背景技术
浅层地表热能是温度处于0 — 4 5度的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中的能源, 如何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技术需要再利用传统能源,将低品位能源进行提升, 再将低品位能源加以利用,但是这种利用方式都需要消耗传统能源,如各种地 源和水源热泵技术,需要电能进一步的补充,将其加以利用。对于建筑物的温度控制技术有很多种,现有技术主要采用消耗一种能源的 形式,来实现建筑的温度控制,主要的消耗电能的压縮制冷技术,以及后期发 展的消耗其他传统能源的如燃气制冷技术,在其末端设备主要采用风机盘管和 散热器,以及目前也在采用的利用各种管道为终端设备的供暖以及制冷。太阳 能采集技术的出现,也出现了各种吸收以及吸附式制冷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 至少包含有一种制冷设备,需要消耗传统的能源才能实现建筑物的温度控制。现有依靠空调制冷以及锅炉供暖的系统,采暧供回水温度取95/70,空调 冷冻水取7/12,空调热水取60/50,由于空调是强制对流换热,所以它不需要 在末端过大的温差,暖气采用95/70,原因是末端没有强制对流,冷冻水必须 设定在机器露点以下,这就要求冷冻水一般要控制在12度之下。但是,水在0 度以下要结冰,所以设定低温不能低于5度,人为规定了7/12度。因而在制冷 时仅有5度的温差。在夏季工框下,室内空气温度25度,则水和空气的温差为 15度左右。而冬季空气温度18度,水走60/50工况,水和空气的温差为37度 左右。所以不考虑湿工况可以认为冬季的风盘换热能力几乎是夏季的两倍。因 此,从风盘角度出发,最极端时水走30/25这样的工况也是可行的。如果采用 传统的锅炉供热,本身锅炉的燃烧温度在500-1500度左右,视不同的燃料而不 同。如果用近千度的烟气来加热40度左右的热水,换热效率太低,锅炉的能力 大大浪费,这是不经济的,因此通常按照60/50这样的工况进行设计。这是热 水锅炉的最低极限了,多数情况下还做不到,还要加换热器。同时这样的温度 也可以防止水管和设备结垢。现有系统风机盘管的末端的温度差可以实现1 5 度的温差制冷及供暖,但是由于热源采用锅炉和空调之间的差距,造成了目前普遍采用高温差进行供暧,由于必须采用高温的供暖因而出现了使用散热器进行冬季供暖,实际上,如果采用风机供暖,其换热能力在l 5度温差是可以进 行供暖的,这样如果按照国标的要求室内温度达到l 8度,在冬季采用2 3度 的水即可以实现冬季的供暖,因而为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直接的供暖提供了技 术的可能性。随着末端技术的发展,供暖和制冷需要的能源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温差越来 越小,如采用传统的散热器需要8 0 — 9 O度的热源供暖,采用地板采暖技术 后,热源的温度可以降低到4 0 — 6 0度,后期出现的毛细管,其供暖温度为 3 0 — 4 0度,其制冷温度可以采用1 0 — 2 0度,而传统的风机盘管技术需 要5 — 1 2度的冷源,才可能保证建筑物的制冷效果。这种末端技术的出现, 使得直接利用低品位热能成为可能。在浅层地表热能利用上,现有的垂直埋管 的深度为6 0 — 1 0 0米,这种深度适合于现有的热泵技术,但是由于其温度 基本处于l 5 — 2 O度的范围,无法直接用于供暖。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热源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 置,不需要消耗传统的能源,也不需要任何制冷机组,在该系统中没有能源转 换设备,就可以实现将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利用于建筑供暖和制冷。该系统直接 将适合的浅层地表热能直接输送到末端实现浅层地表热能的直接利用,也可以 采用一个换热器与浅层地表热能进行换热,然后利用一种流体将热能输送到末 端设备,末端设备将热能进行释放,从而实现浅层地表热能的直接利用。该装置采用与目标温度5 — 1 5度的温差进行供暖和制冷,夏季冷源为1 1 — 2 1度,冬季热源为2 1 — 4 1度,实现对室内16 — 26度的温度控制。 这样可以直接利用温度为0 — 4 5度的低品位热源,实现建筑的直接供暖和制 冷。当然更高温度的热源以及更低温度的冷源更加可以直接利用,仍适合于本 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是采用低品位的能源进行直接的供暖和制冷。具体发明内容如下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含有至少一个浅层地表热能能 源、至少一个末端设备,将浅层地表热能能源通过一个泵直接输送到末端设备 上,实现建筑供暖和/或制冷。还含有至少一个浅层地表热能换热器和至少一个管道末端设备和至少一种 流体,流体直接将浅层地表热能换热器交换的热能输送到末端设备上,实现建 筑供暖和/或制冷。当采用浅层地表热能用于建筑的制冷时,系统含有至少一个浅层地表热能热源换热器,实现温度低于2 l度的热能交换,其埋管换热的深度一般为1一 1 0 0米,将该部分热能利用管道末端设备为建筑提供制冷。当釆用浅层地表热能用于建筑的供暖时,系统含有至少一个浅层地表热能 热源换热器,实现温度高于2 l度的热能交换,其埋管的深度为2 0 0 — 1 5 0 0米,将该部分热能利用管道末端设备为建筑提供供暖。当采用浅层地表热能用于建筑的温室栽培时,系统含有至少一个浅层地表 热能热源换热器,实现温度高于5度的热能交换,其埋管换热的深度一般为l 一l 0 0米,由于温室要求的温度为3 — 1 5度,因而可以采用低温进行直接 供暖,将该部分热能利用管道末端设备为温室栽培提供能源。浅层地表热能选择处于下列至少一种物质中的热能A、 土壤任何土壤;B、 地表水指江河湖海中的水;C、 地下水地表以下的地下热水。当采用浅层地表热能的土壤中的热能,基本采用水平埋管换热器和垂直埋 管换热器来实现热能的交换,在地表土壤中,深度l 5米以下为恒温层,其深 度为l 0—4 0米,在恒温层以下是变温层,每增加3 0度,温度增加一度。 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利用土壤中的能源直接对建筑提供制冷和供暖,对于夏季制 冷,埋管的深度不高于l 0 0米,其温度处于8 —2 0度的区间,可以直接的 将热能进行交换后为建筑提供制冷,可以采用垂直或水平埋管的方式,实现对 地下热能的交换。在冬季供暖时基本要达到地下2 l度以上的温度区域,通常 需要的深度在3 0 0 — 1 5 0 0米范围,可以优选在5 0 0 — 7 0 0米深度的 范围进行能源的采集。可以选择任何换热器来实现换热,但是通常选择下列至少一种浅层地表热 能换热器A、 水平埋管换热器;B、 垂直埋管换热器;C、 板式换热器;D、 管壳换热器;E、 热管换热器;F、 管翅换热器;G、 套管换热器。由于地表以下土壤的温度的差别,为了使地表以下的热能可以被直接的 利用,对于浅层地表热能利用的埋管换热系统,在制冷时埋管的深度不高于10 0米,在供暖时深度高于l 5 0米。 管道末端设备选自下列至少一种A、 地暖管,为各种用于地板采暖的高分子管,现有直径最小为1 6MM。B、 毛细管。现有地板采暖的管管间距为1 0 0 — 3 0 0 MM,如果降低供暖温度和同 时实现制冷,需要采用密布的方式,其管件的间距为l 0 — 1 0 0MM。如果 仅是将其进行供暖。传热流体为液体、气体、液体气体混合物、气体固体混合物、液体固体混 合物、液体固体气体混合物、超临界流体中的一种。在系统中还需要加入动力设备如泵来为系统提供动力,此外还需要控制器 件、仪表、阀门、蓄热器件等设备来实现系统的能源的供应。以浅层地表热能为主要能源的系统,采用与目标温度5 — 1 5度的温差进 行供暖和制冷,夏季冷源为1 1 — 2 1度,冬季热源为2 1 — 4 1度,实现对 室内l 6 — 2 6度的温度控制。在夏季制冷时,根据目前的国标,如果使室内 温度最低2 6度,需要最低2 l度的冷源,在冬季如果使室内达到l 6度,需 要最低2 l度的热源,只需提供2 l度的热源,就可以保证在冬季和夏季实现 建筑供暖标准的能源供应。上述的供暖以及制冷温度等是根据中国目前的国家标准设定的温度,但是 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国家标准也在改变,同时由于浅 层地表热能的资源在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变化,因而需要根据地理位置和国 家政策对上述的各项温度进行调整,只要能够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能源的供 应,都是可以实施的方案,都是本发明的保护的内容。


图中的数字标号的含义如下1:换热器,2:末端设备,3:传热流体,4:高温直埋管,5:低温直埋管, 6:毛细管,7:蓄热器,8:湖,9:浅层地表热能热源。图l: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利用系统示意图由浅层地表热能系统直接经过换热系统利用终端实现的低品位热能的利用。图2:具有高温和低温直埋管换热器示意图由一个高温的换热器统和一个低温换热器构成的浅层地表热能换热利用。 图3:具有高温和低温直埋管低品位能源利用系统示意图由一个高温和一个低温的浅层地表热能利用系统,通过一个换热器实现热 能的交换,利用传热流体实现热能的传递,利用末端设备为建筑提供能源,实 现制冷与供暖。图4:利用浅层地表热能的温室栽培系统示意图 利用低温的浅层地表热能就可以为其温室栽培提供能源。 图5 :利用地表水实现的热能利用示意图将一个地表热能通过一个换热器进行换热,实现地表水的直接建筑制冷。图6:低温地下水直接利用系统示意图低温地下水直接利用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井水制冷系统参见图1:可再生能源系统采用井水,其温度为l 5 — 2 l度,采用毛细 管位室内制冷设备,直接将井水输送到室内毛细管处,实现室内2 1 —2 6度温度的控制。实施例二具有高温和低温直埋管换热器参见图2:低温热源为处于地下3 0米处的冷源,采用普通P P R的"u " 型管,可以采集温度为l 5 — 1 9的冷源,其热功率为1一3KW;其高温的 热源为1 5 0 MM的不锈钢管,深度为3 0 0米,温度为2 5 — 3 0度的热水。实施例三土壤热源建筑能源供应系统参见图3 :低温热源为处于地下5 0米处的冷源,釆用普通P P R的"ii " 型管,可以采集温度为15 — 19的冷源,其热功率为2 . 5 — 5 KW;其高温 的热源为3 0 0 MM的不锈钢管,深度为4 0 0米,温度为2 5 — 3 0度的热 水。将其不同温度的能源通过一个换热器进行换热,通过传热流体将热能输送 到末端的地暖管中,实现建筑的供暖和夏季的制冷。实施例四土壤热源温室栽培能源供应系统参见图4:温室的温度要求在冬季温度不低于l 0度,采用地下深度l 0 一4 0米的地热,可以直接进行热能的提供,采用热管传热方式,采用直径为3 9MM的碳钢热管,末端设备采用毛细管。 实施例五湖水制冷系统参见图5 :选择湖水温度为1 5 — 2 0度,通过一个湖水换热器,将1 8 度的冷水提供给风机末端,实现利用湖水进行制冷。 实施例六地下水直接利用系统参见图6:利用温度低于4 5度的地下水,将其可以实现对建筑的直接供 暖,采用地暖管密布的方式,实现地下水的直接的利用。
权利要求1、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由浅层地表热能能源、空调末端设备组成,其特征是将所述浅层地表热能能源通过泵直接输送到所述末端设备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暧制冷装置,其特征 是还包含至少一个浅层地表热能换热器和至少一种传热流体,所述浅层 地表热能换热器的热能通过传热流体被输送到末端设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其特征 是传热流体为液体、气体、液体气体混合物、气体固体混合物、液体固 体混合物、液体固体气体混合物、超临界流体中的一种。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 置,其特征是所述末端设备置于建筑墙体房屋的内表面。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其特征是含有至少一个低温浅层地表热能热源换热器以及至少一个 高温浅层地表热能热源换热器。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其特征是浅层地表热能选择处于下列至少一种物质中的热能-A、 土壤;B、 地表水;C、 地下水。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 置,其特征是采用下列至少一种浅层地表热能换热器A、 水平埋管换热器;B、 垂直埋管换热器;C、 板式换热器;D、 管壳换热器;E、 热管换热器;F、 管翅换热器。G、 套管换热器。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 置,其特征是管道末端设备选自下列至少一种A、 地暖管;B、 毛细管;C、 风机盘管。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其特征是末端设备采用地暖管需要采用密闭的方式,其管件的间距为1 0 — 1 0 0 MM。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 置,其特征是还设置有动力设备、控制器件、仪表、阀门、蓄热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浅层地表热能热源直接建筑供暖制冷装置,不需要消耗传统的能源,也不需要任何制冷机组,在该系统中没有能源转换设备,就可以实现将浅层地表热能直接利用于建筑供暖和制冷。该系统直接将适合的浅层地表热能直接输送到末端实现浅层地表热能的直接利用,也可以采用一个换热器与浅层地表热能进行换热,然后利用一种流体将热能输送到末端设备,末端设备将热能进行释放,从而实现浅层地表热能的直接利用。
文档编号F24J3/08GK201104050SQ200720081000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0日
发明者李建民 申请人:李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