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180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在将室外空气供向室 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同时,该热交换元件使各空气进行热交换。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包括热交换元件的换气 装置已为人所知。该换气装置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 室外。此时,送往室内的室外空气和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通过热交换元 件。热交换元件构成了所述空气的通过方向彼此垂直的直流型热交换器。 并且,在热交换元件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还有, 在热交换元件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还进行水分交换。
此外,专利文献1中的换气装置是所谓的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 也就是,该换气装置的壳体设置在天花板的背面空间。在壳体的侧板, 形成有用来将室外空气导入壳体内的室外吸入口、用来将室内空气导入 壳体内的室内吸入口、用来将处理后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 和用来将处理后的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在这些吸入口及供
气/排气口上分别连接有空气管道(duct)等,各个空气管道朝室内空间及室
外空间开口。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公开平06-257817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天花板的背面, 则该换气装置的维修将变得繁琐。具体来说,当使用天花板埋入型换气 装置时,例如用户为了从天花板面一侧进行过滤器的清扫及更换,有时 则必须使用梯凳等。还有,当进行热交换元件及各电气设备的维修时, 还有必要绕到天花板背面或者暂且将换气装置从天花板上拆下来。
5另一方面,还考虑到将专利文献1中的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空间, 作为所谓的落地型换气装置加以利用。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壳体侧面 的各个吸入口及供/排气口上分别连接有各空气管道。为此,有必要充分 确保所述空气管道的设置空间,从而也使得该换气装置的设置场所受到 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维修且 安装性佳的换气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记所述的换气装置为前提,该换气装置包括壳
体10和热交换元件61、 62,在该壳体10形成有把用来吸入室外空气的 室外吸入口 21和用来将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 23连接起来的供气 通路、以及把用来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 22和用来将空气排向室外 的室外排气口 24连接起来的排气通路,该热交换元件61、 62设置在该 壳体10内,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室内 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该换气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吸入口 21、 所述室内供气口 23、所述室内吸入口 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 24设置在所 述壳体10的上部。此外,这里所说的"壳体的上部"不仅指壳体的顶面, 还包括壳体侧面靠上部的位置。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换气装置的壳体10中形成有供气通路和排 气通路。在该换气装置运转时,室外空气从室外吸入口21被导入供气通 路,另一方面室内空气从室内吸入口22被导入排气通路。流经供气通路 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分别通过热交换元件61、 62。在 热交换元件61、 62中,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 元件61、 62中被处理之后的室外空气从室内供气口 23供向室内。另一 方面,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被处理之后的室内空气从室外排气口 24 排向室外。这样一来,在该换气装置中,进行室内换气的同时,还进行 室内的温度调节。在此,在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中,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 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都形成在壳体10的上部。也就是,在本发 明中,各个吸入口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都集中在壳体10的上部。 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 入口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上的空气管道朝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
将该换气装置的设置空间控制在最小限度。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 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吸入口 21、所述室内供气口 23、所述室内吸入口 22 及所述室外排气口 24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 23及室外排气口 24都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也就是,在本发明中,各 个吸入口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都集中在壳体10的顶面。由此,即 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的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入口 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上的空气管道朝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进一步縮 小该换气装置的空间。此时,因为在壳体侧面一侧可以不设置空气管道, 所以还能在壁橱(closet)等狭窄的空间内设置换气装置。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 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 板12装卸自如;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 时该热交换元件61、 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在壳体10的主 体上装卸自如。并且,当拆下该前面板12时,则成为热交换元件61、 62 露在壳体10外部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 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热交换元件61、 62的维修。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 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对流经所述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的空 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71,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 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过滤器71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 面板12时该过滤器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
7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中设置有过滤器71。
该过滤器71对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或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在此,在本发明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则成为该过滤器71露出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过滤器71的维修及更换。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四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上游侧。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供气通路中设置有过滤器71。也就是,本发明的过滤器71对流入热交换元件61、 62之前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室外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上。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五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构成为供气通路中的空气从该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首先通过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下侧的过滤器71。在该过滤器71中,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被捕集起来。然后,室外空气从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在此,如上所述若室外空气垂直向上地流经热交换元件61、 62,则有时在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面侧附着有过滤器71没能捕集到的直径较小的尘埃。不过,在本发明中,通过停止向热交换元件61、 62供给室外空气,从而能够使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下面侧的尘埃落在过滤器71上面。
还有,如本发明所示,若在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侧设置过滤器71,则在更换该过滤器71时,即使过滤器71捕集到的尘埃等脱落,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上。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内装有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72,所
8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换气装置运转所需的各个电气设备收纳在电气设备箱72中。在此,在本发明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则成为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外部的状态。由此,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拆下前面板12,就能容易进行电气设备箱72的维修及更换。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七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另一方面,若由于工程施工不良等一些原因造成水分侵入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中时,因为该水分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所以能够避免电气设备箱72周围成为潮湿状态。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所述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用来运送空气的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另一方面,由于侵入到壳体10内的水分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因而能够避免各个风扇73、 74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气,所述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所述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
在第十方面的发明中,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也就是,在本发明中,热交换元件61、 62位于各个风扇73、 74的吸入侧。由此,与例如热交换元件61、 62位于各个风扇73、 74喷出侧的情况相比,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流经热交换元件61、 62的整个区域。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0内,沿着该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有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所述第一通路52a构成为该第一通路52a形成在壳体10的一侧面侧,流入热交换元件61、 62之前的室外空气流经该第一通路52a;所述第二通路54a构成为该第二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侧,通过热交换元件61、 62之后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二通路54a。
在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被吸入到壳体10内。所述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流经热交换元件61、 62。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彼此进行热交换。
不过,当将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以往示例的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并加以使用时,由于下述原因,有时将会破坏利用该换气装置所能获得的室内热负荷或冷负荷的降低效果。
例如在冬季,在热交换元件中丧失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低的空气(排出空气)在热交换元件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室内,则壳体的周围温度(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高的温度。由此,有时室内的热量通过壳体传递到排出空气,从而该排出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该排出空气被排向室外。其结果是该换气装置供向室内的热量最终却被排到室外,从而将产生冬季热负荷增大的问题。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热交换元件中吸收了热量的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高的排出空气在热交换元件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换气装置壳体周围的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由此,有时排出空气的热量将通过壳体传递到室内。其结果是室内温度升高,将产生夏季冷负荷增大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在壳体10内形成有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所流经的第一通路52a、和热交换元件61、 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所流经的第二通路54a。各通路52a、 54a是沿着壳体10的一侧面形成的,第一通路52a位于壳体10的靠一侧面侧(靠外侧),第二通路54a位于壳体10的靠内部侧。也就是,第一通路52a隔着壳体10的一侧面与室内邻接。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但不与壳体10的一侧面邻接。这样一来,通过在壳体10内形成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从而如以下说明所示的那样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
例如在冬季,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和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的热量供向室外空气。从室内空气吸热后被加热了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已向室外空气供热的室内空气则通过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
在此,在本发明中,第二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一侧面邻接。由此,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流经第二通路54a的空气(排出空气)中。另一方面,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一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排出空气的热量被供向第一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也就是,在本发明中,排出空气的热量被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温度较高的室外空气和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空气的热量被供向室内空气。向室内空气供热后冷却了的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另一方面,己从室外空气中吸热的室内空气通过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
在此,在本发明中,第二通路54a不与壳体IO的一侧面邻接。由此,能够抑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空气(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向室内空间释放。另一方面,第二通路54a与第一通路52a邻接。温度较高的室外空气在该第一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热量被供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也就是,在本发明中,排出空气的冷量被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一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内,内装有第一、第二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在所述壳体10内,以与所述第二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三通路55a;所述第三通路55a构成为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
ii流入第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三通路55a。
在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作为用来使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部件,设置了第一热交换元件61和第二热交换元件62。吸入到壳体10内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进行热交换后,流经第三通路55a,进而在第二热交换元件62中进行热交换。
在此,在本发明中,与第二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所述第三通路55a。由此,能够将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控制在最小限度。
具体来说,例如在冬季,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向室外空气供热。由此,比吸入到壳体10的室内空气温度低的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这样一来,与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三通路55a时相比,能够削减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供给的热量。其结果是能够使经由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的空气的热量减少。
还有,例如在夏季,温度较低的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从室外空气吸热。由此,比吸入到壳体10的室内空气温度高的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这样一来,与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第三通路55a时相比,能够削减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向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供给的热量。其结果是能够使经由第二通路54a排向室外的空气的冷量减少。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基础上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流经所述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向。
在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流经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与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成为所谓的逆流(contraflow)。由此,流经各通路52a、 54a的空气间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其结果是在冬季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热量增大,而在夏季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冷量增大。
(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中,在壳体10的上部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 21、室内吸
入口 22、室内供气口 23及室外排气口 24。由此,根据本发明,即使将该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也只要使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K 22及供/排气口23、 24上的空气管道朝上方的天花板一侧延伸,就能使各个空气管道难以妨碍到室内空间。因此,该换气装置能够作为亦可设置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的落地型换气装置加以使用。还有,如上所述若将换气装置设置在地板上,则与例如天花板埋入型换气装置相比,能够容易对该换气装置进行维修。
特别是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使各个吸入口 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各个空气管道从壳体10的顶面朝天花板侧笔直延伸。因此,能够将各个空气管道的设置空间控制在最小限度,从而能够将该换气装置紧凑地设置在室内。
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热交换元件61、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热交换元件61、 62进行维修。
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过滤器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用户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过滤器71进行维修。
还有,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用过滤器71对流经热交换元件61、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防止室外空气中的尘埃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上。
特别是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将该过滤器71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将通过过滤器71后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下面的尘埃回收到该过滤器71的上面。其结果是能够使热交换元件61下侧的空气通路保持清洁状态。还有,如上所述若将过滤器71设置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则在更换过滤器71时等即使尘埃等从过滤器71上脱落,该尘埃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上侧。
在所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本发明,例如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电气设备箱72进行维修。
特别是在所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将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电气设备箱72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各电气设备的电气不良。
还有,在所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将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各个风扇73、 74的周围成为潮湿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各个风扇73、 74的电气不良。
特别是在所述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将热交换元件61、 62设置在各个风扇73、 74的吸入侧。由此,根据本发明,因为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热交换元件61、 62的整个区域中流动,所以能够提高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还有,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沿着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了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使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流经壳体10—侧面侧的第一通路52a,使热交换元件61、 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流经壳体10内部侧的第二通路54a。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冬季能够避免壳体10周围的室内热量传递到流经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中,从而能够防止热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热负荷。
还有,根据本发明,在夏季能够避免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0周围的室内空间,从而能够防止冷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冷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冷负荷。
还有,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与第二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第三通路55a,使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动。由此,根据本发明,与例如使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在第三通路55a中流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第三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之间的热移动量,从而能够防止伴随该热量移动而产生的热负荷或冷负荷的增大。
14进而,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因为使流经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 气和流经第二通路54a的排出空气成为逆流,所以能够提高所述空气的 热交换效率。由此,根据本发明,在冬季能够进一步削减热负荷,而在 夏季能够进一步削减冷负荷。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外观的立体略图。
图2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前面一侧的立体略图。
图3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 气扇和前面板的图示。
图4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壳体上部、 前面板、第四及第五部件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5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 气扇、前面板、第五部件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6是表示换气装置内部结构的立体略图,该图省略了供气扇、排 气扇、前面板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图示。
图7是第一热交换元件及第二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略图。
图8(A)是换气装置左侧部位的纵剖面图,图8(B)是换气装置右侧部 位的纵剖面图。
图9是表示换气装置设置示例的立体略图。
图IO(A)是在图8(A)的基础上标明了热交换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 附图,图IO(B)是在图8(B)的基础上标明了热交换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 附图。
图ll(A)是在图8(A)的基础上标明了普通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 图,图11(B)是在图8(B)的基础上标明了普通换气运转时空气流动的附图。 (符号说明) 1 换气装置 10 壳体 12 前面板21室外吸入口
22室内吸入口
23室内供气口
24室外排气口
61第一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62第二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71过滤器(过滤部件)
72电气设备箱
73供气扇
74排气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说明中 所使用的"右"、"左"、"上"、"下"、"前"、"后"这些词语只要没有特别注 明的,均表示图l所示的状态。
首先, 一边参照图1 图9, 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的结构 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构成了设置在室内地板上的所谓落 地型换气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换气装置1具有形成为纵长长方体 形的壳体IO。壳体10具有前面开放的壳体主体11、和在壳体主体ll的 前侧开放部装卸自如的前面板12。
在壳体主体11的上部形成有上面板13,在该壳体主体11的后面一 侧形成有背面板14。在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 21、室内吸入口 22、 室内供气口 23和室外排气口 24。室外吸入口 21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左 后侧,室内吸入口22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左前侧,室内供气口23形成 在上面板13的靠右前侧,室外排气口 24形成在上面板13的靠右后侧。
前面板12形成为后侧开放的箱状。在壳体主体11上安装了前面板 12的状态下,在前面板12的后侧形成了矩形形状的内部空间(参照图2)。
前面板12具有前面板隔板12a、封闭部件12b和操作部12c。前面 板隔板12a安装在前面板12的内侧。该前面板隔板12a将前面板12的
16内侧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封闭部件12b安装在前面板12的下部。该
封闭部件12b能够从前面板12上拆下来。也就是,封闭部件12b与前面 板12分别单独形成,相对于壳体10而言该封闭部件12b装卸自如。操 作部12c形成在前面板12的前面靠上部。在该操作部12c设置有用来进 行换气装置1运转操作的开关等。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ll内的靠上部设置有第一隔板31。该第一 隔板31将壳体主体11的内部空间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在该上下两个空 间中,上侧空间设置有朝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隔板32。该第二隔板32将 该上恻空间进一步分隔成左右两个空间。在该左右两个空间中,左侧空 间设置有第三隔板33和第四隔板34,在右侧空间设置有第五隔板35。
在第三隔板33的后侧形成有室外吸入通路41。该室外吸入通路41 与所述室外吸入口 21相通。在第四隔板34的前侧形成有室内吸入通路 42。该室内吸入通路42与所述室内吸入口22相通。还有,室内吸入通 路42与所述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连通(参照图2)。在第五隔板35的 前侧形成有室内供气通路43。该室内供气通路43与室内供气口 23相通。 还有,室内供气通路43与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被无图示的隔板隔开。 在第五隔板35的后侧形成有室外排气通路44。该室外排气通路44与室 外排气口 24相通。
在第三隔板33与第四隔板34之间形成有旁通通路45。该旁通通路 45通过在第四隔板34形成的旁通导入口 34a与所述室内吸入通路42连 通。还有,在第四隔板34安装有自如开关旁通导入口 34a的开关挡板 (damper)34b。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隔板31形成有第一连通口 31a、第二连 通口 31b和第三连通口 31c。第一连通口 31a朝室外吸入通路41开口。 第二连通口 31b以横跨旁通通路45和室外排气通路44的形态朝两通路 44、 45开口。第三连通口31c朝室内供气通路43开口。还有,第一隔板 31的前端面朝下侧弯曲。
在第一隔板3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至第五部件51、 52、 53、 54、 55、 以及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元件61、 62(例如参照图3)。如图4所示,第一部件51成为与第一隔板31的大约后半侧一致的 横长形状。在该第一部件51的靠后侧形成有上部供气通路51a,在其靠 前侧形成有上部排气通路51b。上部供气通路51a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 31a与室外吸入通路41连通。上部排气通路51b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 31b 与室外排气通路44及旁通通路45连通。
第二部件52设置在第一部件51的下侧且在壳体10的最靠后侧。第 二部件52成为前方开放的水平剖面呈日语片假名"- "字型的形状。并且, 在第二部件52的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部供气通路52a。 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与所述上部供气通路51a连通。
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是沿着壳体主体11的一侧面即背面板14形成 的。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是第一通路,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之前 的室外空气在该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
第三部件53设置在壳体10的下部靠前侧。在第三部件53的左右两 侧分别形成了下部排气通路53a、 53a。各下部排气通路53a、 53a从该第 三部件53的前端开口部一直形成到该第三部件53的靠后方的上端开口 部。还有,在第三部件53的两下部排气通路53a、 53a之间形成有下部 供气通路53b。下部供气通路53b与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连通。还有, 下部供气通路53b的前端开口部被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封闭住(参照 图2)。
在第三部件53的上端形成有下侧框部件56。该下侧框部件56由沿 着第三部件53的左右侧端部延伸的一对棒状引导(guide)部、和从所述一 对引导部的后端部开始朝左右延伸的棒状中间引导部构成。所述第二热 交换元件62的下端部嵌入下侧框部件56的内侧。也就是,下侧框部件 56作为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定位部件发挥作用。还有,下侧框部件56 也作为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空气的密封部件发挥作用。而且,在下 侧框部件56的前端部安装有前侧引导板57(例如参照图3)。
如图5所示,第四部件54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52的前侧且在第三 部件53的上侧。第四部件54成为前侧开放的水平剖面呈日语片假名"-" 字型的形状。并且,在第四部件54的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
18间部排气通路54a。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下端侧与两个下部排气通路 53a、 53a连接,其上端侧与所述上部排气通路51b连接。
中间部排气通路54a沿着壳体10的背面板14以与所述中间部供气 通路52a层叠的方式形成。具体来说,所述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位于背 面板14一侧,是与背面板14邻接形成的,而与此相对,较之所述中间 部供气通路52a,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前后方向的靠内 部侧。也就是,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但不 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是第二通路,通过 各个热交换元件61、62之后的室内空气在该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中流动。
在第四部件54的下端部设置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盖部件54b。 该盖部件54b将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和所述下部供气通路53b彼此隔开。
如图6所示,第五部件55设置在所述第四部件54的前侧且在第三 部件53的上侧。第五部件55形成为前侧开放的箱状。在第五部件55的 内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排气通路55a。连接排气通路55a与 所述上部排气通路51b被第五部件55的顶板隔开,该连接排气通路55a 与所述下部供气通路53b被第五部件55的底板隔开。
连接排气通路55a是以与所述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 的。具体来说,连接排气通路55a形成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前侧, 并与中间部排气通路54a邻接。连接排气通路55a是第三通路,通过第 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流入第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在该连 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
在第五部件55安装有上侧框部件58。上侧框部件58的前后左右分 别形成有棒状引导部。所述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上端部和第一热交换元 件61的下端部嵌入上侧框部件58的内侧。也就是,上侧框部件58作为 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定位部件发挥作用。还有,上侧框部件58也 作为通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空气的密封部件发挥作用。
第一热交换元件61及第二热交换元件62构成本发明的热交换部件, 并设置在所述第五部件55的前侧。第一热交换元件61设置在上侧框部 件58和第一隔板31之间,第二热交换元件62设置在所述下侧框部件56和上侧框部件58之间(例如参照图3)。还有,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位 于前面板12的背面侧。也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设置成为当拆 下前面板12时该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前面侧露在壳体10的外部。
如图7所示,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形成为左右端面成为正方形的 四方柱状。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平板部件63和波形板部件64在该 热交换元件61、 62的长度方向上交替配置。在该热交换元件61、 62中, 夹持着平板部件63交替形成了用来使室外空气流通的室外空气流路65、 和用来使室内空气流通的室内空气流路66。在四方柱状的热交换元件61、 62中,室外空气流路65朝相邻侧面中的一侧面开口,而室内空气流路 66朝该相邻侧面中的另一侧面开口。这样一来,热交换元件61、 62构成 了室外空气流路65的延长方向和室内空气流路66的延长方向彼此垂直 的交叉流型热交换器(cross flow type heat exchanger)。
热交换元件61、 62的平板部件63由例如纸等透潮性材料构成。在 热交换元件61、 62中,热量和水分从流经室外空气流路65的室外空气 和流经室内空气流路66的室内空气中的一方向另一方移动。也就是,热 交换元件61、 62构成了在湿空气之间交换焓的所谓全热交换器。
如图3所示,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以室外空气流路65沿垂直方 向延伸而室内空气流路66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保持在壳体主体11内。 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下端侧与下部供气通路53b连 通,其上端侧与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下端侧连通。 还有,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流路65的上端侧通过第三连通口 31c与室内供气通路43连通。
如图8(A)及图8(B)所示,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内空气流路66的 前端侧通过前面板12内的下侧空间与所述各个下部排气通路53a、 53a 连通。还有,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流路66的前端侧通过前面 板12内的上侧空间与室内吸入通路42连通。另一方面,各个热交换元 件61 、 62的后端侧分别与所述连接排气通路55a连通。
这样一来,在壳体10内,从所述室外吸入口 21 —直到所述室内供 气口 23形成了室外空气流经的供气通路。还有,在壳体10内,从所述室内吸入口 22 —直到所述室外排气口 24形成了室内空气流经的排气通路。
换气装置1具有过滤部件71、电气设备箱72、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
例如图2 图4所示,过滤部件71设置在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下 侧且在下部供气通路53b内。该过滤部件71构成为在板状基材上安装有 捕集空气中尘埃的过滤部。在过滤部件71中,沿垂直方向形成了空气流 通路。
还有,过滤部件71位于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的背面侧。也就 是,过滤部件71设置成为当拆下封闭部件12b时该过滤部件71露在壳 体10的外部。而且,过滤部件71被第三部件53支撑,并能够沿前后方 向进行滑动。
在电气设备箱72中,内装有换气装置1运转所必需的各种电气设备。 该电气设备箱72安装在壳体10的上部。此外,若由于工程施工不良等 一些原因而造成水分侵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通路中时,该水分最终容易 积存在壳体10的下部侧。针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 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靠上部,从而来防止电气设备箱72周围 成为潮湿状态,进而防止各电气设备的电气不良等。还有,电气设备箱 72位于前面板12的操作部12c的背面侧。也就是,电气设备箱72设置 成为当拆下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排气扇74用来运送 流经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如图8(B)所示,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分别 位于壳体10内的靠上部。具体来说,供气扇73设置在所述室内供气通 路43中,排气扇74设置在所述室外排气通路44中。这样一来,通过将 各个风扇73、 74设置在壳体10的靠上部,从而与所述电气设备箱72相 同,能够防止各个风扇73、 74周围成为潮湿状态,进而能够防止各个风 扇73、 74的电气不良。
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也 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位于供气扇73的吸入侧。由此,与将供气扇73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情况相比,供气扇73运 送的室外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室外空气流路 65的整个区域中流动。
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也 就是,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位于排气扇74的吸入侧。由此,与将排 气扇74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情况相比,排气扇74运 送的室内空气变得容易均匀地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的室内空气流路 66的整个区域中流动。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气装置1设置在例如室内壁橱 等收纳空间80内。该换气装置1设置成该换气装置1的前面板12位于 收纳空间80的前侧开放部。在该换气装置1中,所述室外吸入口 21、室 内吸入口 22、室内供气口 23和室外排气口 24在上面板13朝上方开口。 并且,在收纳空间80内,从天花板一侧垂直向下延伸的四根空气管道81、 82、 83、 84分别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 22以及供/排气口 23、 24上。具 体来说,在所述室外吸入口 21上连接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吸入空气 管道81,在所述室内吸入口 22上连接有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吸入空气 管道82,在所述室内供气口 23上连接有与室内空间相通的室内供气空气 管道83,在所述室外排气口 24上连接有与室外空间相通的室外排气空气 管道84。
一运转动作一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能够在热交换换气运转和普通换气运转之 间进行切换。
<热交换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IO(A)及图IO(B), 一边对热交换换气运转进行说明。该 运转是在例如冬季及夏季那样所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 间的气温差及湿度差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热交换换气运转中,开关挡板34b设定在将旁通导入口 34a封闭 起来的位置上(参照图IO(A))。在该状态下,若运转供气扇73及排气扇 74,则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空气管道81流入室外吸入口 21内,而室
22内空气通过室内吸入空气管道82流入室内吸入口 22内。
从室外吸入口 21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通路41 及上部供气通路51a后,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 52a的室外空气在通过下部供气通路53b后,朝上流经过滤部件71。在 过滤部件71中,含在室外空气中的尘埃等被捕捉。已通过过滤部件71 的室外空气由下向上依次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和第一热交换元件61。
从室内吸入口 22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吸入通路42 后,流经前面板12内的上侧空间。然后,室内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 61以后,经由连接排气通路55a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元件62。
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中,流经室外空气流路65的室外空气和 流经室内空气流路66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
例如,冬季在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 度变得高于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进行热交换换 气运转时,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热量和水分从室内空气向室外空气 移动。也就是,供向室内的室外空气被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加热并加湿。
还有,夏季在对室内进行空气调节的状态下,室内空气的温度及湿
度变得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因此,当在该状态下进行热交换换 气运转时,在热交换元件61、 62中,热量和水分从室外空气向室内空气 移动。也就是,供向室内的室外空气被排向室外的室内空气冷却并减湿。
依次通过了第二热交换元件62和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外空气在 通过室内供气通路43后,经由室内供气口23而喷向壳体10的外部。该 空气经由室内供气空气管道83供向规定的室内空间。
依次通过了第一热交换元件61和第二热交换元件62的室内空气流 经前面板12的下侧空间。然后,室内空气朝两个下部排气通路53a分流, 并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再次汇合。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室内空 气在通过上部排气通路51b及室外排气通路44后,经由室外排气口 24 而喷向壳体10的外部。该空气经由室外排气空气管道84被排向室外空 间。
<普通换气运转>一边参照图ll(A)及图ll(B), 一边对普通换气运转进行说明。该运 转是在例如位于冬夏之间的季节(春季及秋季)那样所进行空气调节的室 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气温差及湿度差并不特别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普通换气运转中,开关挡板34b设定在使旁通导入口 34a开放的 位置上(参照图ll(A))。在该状态下,室内吸入口 22和室内吸入通路42 之间被开关挡板34b隔断。在该状态下,若运转供气扇73及排气扇74, 则室外空气通过室外吸入空气管道81流入室外吸入口 21内,而室内空 气通过室内吸入空气管道82流入室内吸入口 22内。
从室内吸入口 22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内空气通过旁通通路45及上 部排气通路51b后,流入室外排气通路44。也就是,在该普通换气运转 下,室内空气绕过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被送入室外排气通路44。
另一方面,向壳体10内流入的室外空气流经与热交换换气运转相同 的供气通路。在此,在该普通换气运转下,室内空气没在各个热交换元 件61、 62的室内空气流路66中流动。由此,当室外空气通过各个热交 换元件61、 62时,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没有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 换。
如上所述,在该普通换气运转中,从室外吸入口 21吸入的室外空气 在温度、湿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从室内供气口23喷出,并经 由室内供气空气管道83供向规定的室内空间。还有,从室内吸入口 22 吸入的室内空气在温度、湿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从室外排气 口 24喷出,并经由室外排气空气管道84供向规定的室外空间。
一关于热损失的削减效果一
此外,如图9所示,当将换气装置1设置在室内并加以使用时,在 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从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空气(排出空气)和室内 空间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有导致室内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
、 具体来说,例如在冬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中丧失了热量的 室内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低的空气(排出空气) 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壳体IO的周围温度(室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高的温度。由此,在冬 季运转时,有时室内空间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排出空气中,从而该 排出空气的温度升高。随后,该排出空气被排向室外。其结果是该换气 装置1供向室内的热量最终却被排到室外,从而将产生冬季热负荷增大 的问题。
还有,例如在夏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中吸收了热量的室内
空气经由排气通路而排向室外。由此,温度较高的排出空气在各个热交
换元件61、 62下游侧的排气通路中流动。另一方面,壳体10周围的室
内温度容易成为比该排出空气温度低的温度。由此,在夏季运转时,有 时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室内。其结果是室内温度升高,将 产生夏季冷负荷增大的问题。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例如图IO所示,从壳体10 的背面板14朝壳体10的内部侧(前侧),依次并列形成了中间部供气通路 52a、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以及连接排气通路55a。其结果是在该换气装 置1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中,如以下说明所示的那样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 热负荷或冷负荷增大。
首先在冬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中冷却了的室内空气以温度 较低(例如5'C)的状态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在此,该中间部排气通 路54a不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由此,能够避免下述问题,艮P: 室内空间中温度较高(例如2(TC)的室内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10传递到流 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内热负荷增 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在此,温 度较低(例如-5"C)的室外空气在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 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第四部件54的侧壁传递到流 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中,从而该室外空气被加热。也就是,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被中间部 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回收。这样一来回收了热量的室外空气如上 所述最终将被供向室内。
25进而,在该换气装置l中,室内空气朝上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 室外空气朝下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也就是,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 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成为逆流。由此,两空气 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从而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 热量也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还与连接排气通路55a邻接。在此,在 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冷却后温度较低(例如12'C)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 通路55a中流动。由此,若使经第一热交换元件61冷却前的高温(例如 2(TC)室内空气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则室内空气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流 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中,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 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的热量变得难以向排出空气传递。其 结果是能够将通过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热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在夏季,在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中加热了的室内空气 以温度较高(例如3(TC)的状态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在此,该中间部 排气通路54a不与壳体10的背面板14邻接。由此,能够避免下述问题, 即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通过壳体IO传递到室内 空间的室内空气(例如25'C)中。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室内冷负荷增大。
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与中间部供气通路52a邻接。在此,温 度较高(例如32。C)的室外空气在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流动。由此,流经 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热量通过第四部件54的壁面传递给流 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从而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 空气被冷却。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 出空气的冷量被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的室外空气回收。这样一来回收 了冷量的室外空气如上所述最终将被供向室内。
还有,在该换气装置l中,室内空气朝上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 室外空气朝下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也就是,在中间部排气通路54a 和中间部供气通路52a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成为逆流。由此,两空气 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从而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到的 冷量也增大。
26还有,中间部排气通路54a还与连接排气通路55a邻接。在此,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中被加热后温度较高(例如28"C)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动。由此,若使经第一热交换元件61加热前的低温(例如25"C)室内空气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则热量容易从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向流经该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传递,而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空气的热量变得难以向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气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将通过排气通路排向室外的冷量降低到最小限度。
一关于换气装置的设置状况和维修一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构成为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 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在各个吸入口21、 22及供/排气口23、 24上连接有从天花板一侧垂直延伸的四根空气管道81、 82、 83、 8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换气装置1的左右侧及前后方向上没有设置各个空气管道81、 82、 83、 84。为此,能够在壁橱等较狭小的收纳空间80中设置换气装置1。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因为换气装置1为落地型换气装置,所以用户及维修人员等能够从室内一侧容易地对换气装置1进行维修。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换气装置1设置为壳体10的前面板12在收纳空间80的开放部一侧露出。当用户等进行过滤部件71的清扫及更换时,使前面板12的封闭部件12b向前方滑动,将封闭部件12b从壳体10上拆下来。其结果是图2所示的过滤部件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用户进一步使过滤部件71向前方滑动后,对过滤部件71进行清扫及更换。
此外,该过滤部件71位于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由此,在所述换气装置1的运转动作中,即使过滤部件71没能捕集到的较小直径的尘埃附着在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下面,也只要在这之后使换气装置1停止运转,就可使这些小直径的尘埃落下,并在过滤部件71的上面积聚起来。因此,用户能够对所述小直径的尘埃和用过滤部件71捕集到的尘埃一起进行清扫。还有,如上所述若将过滤部件71设置在各个热交换元件
2761的下侧,则在更换过滤部件71时等即使尘埃等从过滤部件71上脱落, 该尘埃也不会附着在热交换元件61的上侧。
还有,如图2所示,通过从壳体主体11上拆下前面板12,从而使得 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及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维 修人员等能够从换气装置1的前侧容易对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及电气 设备箱72内的各个电气设备进行维修。
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一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 21、室内吸入口 22、室内供气口 23及室外排气口 24。由此,即使将该 换气装置1设置在地板上,也能实现连接在各个吸入口 21、 22及供/排气 口23、 24上的空气管道用设置空间的最小化,从而能够使该换气装置l 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提高。
还有,如上所述若换气装置1为落地型换气装置时,则与例如天花 板埋入型换气装置相比,能够容易地从室内空间一侧进行维修。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当拆下前面板12时,热交换元件61、 62及电气设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当 拆下封闭部件12b时,过滤部件71露在壳体10的外部。由此,根据所 述实施方式,即使在换气装置1被设置在壁橱等收纳空间80的状态下, 也能从换气装置1的前面一侧容易地对各个构成部件进行维修。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如图IO(A)及图IO(B)所示,沿着壳体10的背面 板14层叠形成了中间部供气通路52a和中间部排气通路54a,使各个热 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室外空气流经壳体10靠背面板14 一侧的中间 部供气通路52a,使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下游侧的室内空气流经壳体 10内部一侧的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冬季 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能够避免壳体IO周围的室内热量传递给流经中间 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从而能够防止热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 能够用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 的排出空气的热量,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热负荷。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夏季的热交换换气运转下,能够避免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热量传递到壳体10周围的室内空 间,从而能够防止冷负荷增大于未然。还有,能够用流经中间部供气通 路52a的室外空气回收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的冷量,所 以能够进一步降低冷负荷。
还有,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中间部排气通路54a邻接地形成了连 接排气通路55a,使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 路55a中流动。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与例如使通过第一热交换元 件61之前的室内空气在连接排气通路55a中流通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 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和流经连接排气通路55a的室内空 气之间的热移动量,从而能够防止伴随该热量移动而产生的热负荷或冷 负荷的增大。
进而,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因为使流经中间部供气通路52a的室外 空气和流经中间部排气通路54a的排出空气成为逆流,所以能够提高所 述空气的热交换效率。由此,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冬季能够进一步削 减热负荷,而在夏季能够进一步削减冷负荷。 《其它的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成为下述构成。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分别形成了室外吸入口 21、室内吸入口 22、室内供气口 23及室外排气口 24。不过,所述吸入 口21、 22及供/排气口没有必要一定形成在壳体10的顶面,也可以形成 在例如壳体10靠上部的侧板上。此时,也只要使各个空气管道向天花板 一侧延伸,就能够避免室内地板侧的空间变得狭窄。
还有,用所述实施方式中的过滤部件71对各个热交换元件61、 62 上游侧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不过,也可以用该过滤部件对各 个热交换元件61、 62上游侧的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此时,也只 要拆下前面板12,就可使过滤部件露在外部,从而该过滤部件的维修变 得容易。
还有,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虽然使用了在室外空气和 室内空气之间使热量和水分(即显热和潜热)都进行交换的热交换元件61、
2962,不过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在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之间仅进行显热交
换的显热交换元件。还有,热交换元件61、 62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可 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此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理想的示例,不过并没有意图对本 发明、它的适用物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定。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下述换气装置是有用的,即该换气装置包 括热交换元件,在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同时, 该热交换元件使各空气进行热交换。
权利要求
1. 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0)和热交换元件(61、62),在该壳体(10)形成有把用来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吸入口(21)和用来将空气供向室内的室内供气口(23)连接起来的供气通路、以及把用来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吸入口(22)和用来将空气排向室外的室外排气口(24)连接起来的排气通路,该热交换元件(61、62)设置在该壳体(10)内,使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室外空气和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上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吸入口(21)、所述室内供气口(23)、所述室内吸入口(22)及所述室外排气口(24)形成在所述壳体的顶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热 交换元件(6K 6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对流经所述供气通路或排气通路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71),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过滤器(71)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过滤器(71) 露在壳体(10)的外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供气通路中所述热交换元件(61 、 62)的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构成为所述供气通路中的空气从该热交换 元件(61、 62)的下侧向上侧流动,所述过滤器(71)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元件(61)的下侧。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内装有电气设备的电气设备箱(72), 所述壳体(10)构成为设置在该壳体(10)前面一侧的前面板(12)装卸自如,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成为当拆下所述前面板(12)时,该电气设 备箱(72)露在壳体(10)的外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设备箱(72)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 气,所述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设置在壳体(10)的上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换气装置包括供气扇(73)和排气扇(74),该供气扇(73)用来运送流经所述供气通路的空气,该排气扇(74)用来运送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空 气,所述供气扇(73)设置在供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 所述排气扇(74)设置在排气通路中热交换元件(61、 62)的下游侧。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10)内,沿着该壳体(10)的一侧面层叠形成有第一通路(52a)和第二通路(54a),所述第一通路(52a)构成为该第一通路(52a)形成在壳体(10)的一侧 面侧,流入热交换元件(61、 62)之前的室外空气流经该第一通路(52a),所述第二通路(54a)构成为该第二通路(54a)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 侧,通过热交换元件(6K 62)之后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二通路(54a)。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0)内,内装有第一、第二所述热交换元件(61、 62), 在所述壳体(10)内,以与所述第二通路(54a)层叠的方式形成有第三 通路(55a),所述第三通路(55a)构成为通过第一热交换元件(61)之后且流入第 二热交换元件(62)之前的室内空气流经该第三通路(55a)。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经所述第一通路(52a)的室外空气的流动方向、和流经所述第二通路(54a)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彼此相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在壳体(10)的上面板(13),形成有室外吸入口(21)、室内吸入口(22)、室内供气口(23)及室外排气口(24),能够将空气管道连接在各个吸入口(21、22)及供/排气口(23、24)上。
文档编号F24F7/08GK101501404SQ200780029289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1日
发明者奥村恭伸, 松木义孝, 武内伸胜, 西田隆彦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