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临界CO<sub>2</sub>/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

文档序号:467259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跨临界CO<sub>2</sub>/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热泵技术领域,是一种涉及常规制冷剂(R22)制冷循环和 跨临界C02热泵循环的联合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和节能成为目前整 个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目前大量使用的氟利昂户式热泵吟:调系统,夏季室外冷凝器的放热量大,
且室外气温越高制冷效率越低,能耗越高;在北方的过渡季节或南方的冬季,室
外气温较低的时候,热泵供热效率很低,需要增加辅助的电加热装置来满足需求,
能耗也大大增加;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热水的需求量也越来 越大,其所需的能耗约占家庭总能耗的30%左右, 一般采用电加热或燃气加热制 得热水,空调系统和热水供应系统申.独设立,设备利用率低,成本高。若能将热 泵空调及供热水系统合二为一,既可以提高设备的的利用率,又口」—以实现环保、 节能的效果。
R22空调系统常用于夏季制冷,其制冷效率高,能耗低,投资小,安装方便, 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使其成为当前家用空调市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装置 之一,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华南及西南等传统的非釆暖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该系统的热泵循环在冬季制热时从大气环境中吸取热量,在室外气温低、湿 度大的天气条件下室外换热器表面会结霜,导致热泵性能下降,制热量不足、制热效率低和排气温度高等问题,严重时还会导致热泵不能正常T作。为解决该系 统的热泵循环在寒冷地区的应用问题,除了采用辅助热源的方法,国内外很多学 者进行了研究,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空气源热泵在寒冷地区的适应性, 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较为理想的制冷剂,其优点在于无毒、不燃、
0DP值为零、温室效应较小、价格低廉、勿需回收、对环境没有副作用等。从1866 年开始,至20世纪30年代,二氧化碳亚临界循环曾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其效率 较低,系统工作压力高,设备机械强度要求高等原因,被后来的氟利昂系统所取 代。
跨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放热过程温度较高,且存在一个相当大的温度滑移
(约80 iocrc),用于热泵循环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表明,同样工况下,(i)
将水从l(TC加热到6(TC , C02热泵热水器要比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节能75%; (2) C02热泵热水器可以生产出温度达9CTC的热水,而传统热泵系统的热水温 度一般低于55°C; (3)采用二氧化碳热泵为商用和住宅建筑供应热水,可使其 总用能量减少20%; (4) C02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能够维持较高的供热量,大 大节约辅助加热设备所耗费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将热泵空调和热水器结合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跨临界 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发挥R22系统在制冷方面的高效性以及跨 临界C02系统在制热方面的独特优势。
所谓跨临界C02循环是指C02在亚临界和超临界条件之间运行,在低于临界压力的蒸发器内吸热,而在超临界压力的气体冷却器内放热的循环。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釆取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该方法是通过A三通阀和
B 二通阀分别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和R22空调制冷系统相连,再经过水泵 接蓄热水箱,实现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联合临界CO2热泵循环系统、R22 空调循环系统和热水循环三种运行模式。
上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屮跨临界—氧化碳热 泵循环系统组成包括并联的A热水换热器和室内空气换热器、A节流阀室外空 气换热器、储液器及二氧化碳压縮机通过管道串联,构成跨临界一氧化碳热泵循 环管路;
上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屮R22空调制冷循环 系统的组成包括并联的B热水换热器和室外空气换热器、R22压縮机、室内空 气换热器及B节流阀通过管道串联,构成R22空调制冷循环管路;
上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中热水循环的组成包 括A三通阀和B三通阀分别与跨临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A热水换热器和R22 空调制冷系统的B热水换热器相连,通过这两个三通阀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切 换,再经过水泵接蓄热水箱。
上述的跨临界C(V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常规制冷剂空调制冷系 统的制冷剂除R22外,可选用其他物质,如氟利品、(非)共沸混合物、自然工 质(R290、 NH,3等),以满足不同的温度需求。
上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跨临界—氧化碳的工作 压力为3.0—12.0MPa;工作温度在低温侧可达-20。C,高温侧可达95"C;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循环管路及主要部件应满足15MPa的耐压要求。
R22空调系统和跨临界C0,热泵系统共用个室外换热器,并分别通过热水 换热器与热水系统相连。通过对室外温、湿度的监测实现对C02系统和R22系统
的自动切换,也可采用手动的方式来控制系统。能提供五种运行模式制冷+供
热水、制热+供热水、单独制冷、单独制热、单独供热水,满足不同气候条件和 用户的不同需要,是一种集节能、环保、紧凑、高效为一体的供热、空调及热水 联合供应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跨临界C02热泵系统和R22空调系统联合,充分发挥了 R22空调系统制冷效率高、能耗低的优势和跨临界C02热泵循环在制热方面的独 特优势,综合了两个独立系统之长来弥补各S系统的不足。既能满足夏季的制冷 以及全年各时期的供热水需求,又能满足冬季的供暖和供热水的需求,不但在环 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其节能的潜力非常大。该系统将热泵空调及供 热水系统合而为一,不但系统结构紧凑,还提高了设备的的利用率。


图1为跨临界C02 / 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系统的结构原理图。图1中 各主要部件的名称为1 _ R22压縮机;2、 3、 9、 10、 16-阀;4、 11-热水换 热器;5-室外空气换热器;6、 12-节流阀;7-室内空气换热器;8- C02压縮
机;13-储液器;14-热水箱;15-水泵;17、 18-三通阀。
图2为R22空调制冷+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图,它是由R22循环系统(R22 压縮机l、阀2或3开通、换热器4或5、节流阀6、室内换热器7)和热水系统 (热水箱14 、阀18a-c接通、换热器5、阀17a-c接通、阀16、水泵15)实现制冷和供热水的。
图3为跨临界C02热泵制热+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原理图,它是由跨临界C02热 泵循环(C02压縮机8、阀9或10开通、节流阀12、换热器5、室内换热器、储 液器13 )和热水系统(热水箱14 、阀18a-b接通、换热器11、阀17a-b接通、 阀16、水泵15)实现制热和供热水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 2和3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是通过联合跨临界CO,热泵循环系统、R22空调循环系统和热 水循环系统而实现发明目的的。具体的方法是如图1所示,A热水换热器(ll) 和室内空气换热器(7)并联后一头连接二氧化碳压縮机(8)的出口,另外一头 通过节流阀(12)后接入室外空气换热器(5),再和储液器(13)串联接至二氧 化碳压縮机(8),构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循环管路;另一个B热水换热器(4) 和室外空气换热器(5)并联后接R22压缩机(1)的出口,另一头通过节流阀(6) 后接入室内空气换热器(7),再接至R22压縮机(8)入U,构成R22空调制冷 循环管路;热水循环管路由A、 B两个三通阀(17、 18)分别与跨临界二氧化碳 热泵系统和R22空调制冷系统的A、 B两个热水换热器(11、 4)相连,可以在两 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再经过水泵(15)接蓄热水箱(14)。
本发明巧妙联合跨临界C02热泵循环系统、R22热泵空调循环系统和热水循 环系统,通过三通阀进行转换,可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及用户的不同需要,实现 制冷、制热、供热水三种功能。本发明能实现5种工作模式,分别是1)制冷 十供热水工况;2)制热+供热水工况;3)单独制冷工况;4)单独制热工况;5)单独供热水工况。下面结合图l、图2、图3分别予以介绍
1) 制冷+供热水工况
开启R22系统(阀2接通),C02系统处于关闭状态(阀9和阀10关闭),开 启热水系统(阀16、阀18a-c接通和阀17a-c接通)。
开启R22循环系统,即工质经R22压縮机1、阀2接通、经换热器4、节流 阀6和室内换热器7完成循环,热水从热水箱M 、经阀18a-c接通、经换热器 4、阀17a-c接通、阀16、水泵15,回到水箱中完成热水的循环,从而实现了制 冷和供热水的功能。
夏季工况下,R22循环系统产生的冷量通过室内空气换热器7送入到室内, R22循环系统中的排热在热水换热器4中加热热水,实现了余热的回收,提高了 循环的效率;当水箱中的水温达到设定的温度时,阀2关闭,阀3接通,系统的 排热通过室外空气换热器5排到大气中;运行原理如图2所示。
2) 制热+供热水工况
开启C02系统(阀9和阀10接通),R22系统处于关闭状态(阀2和阀3关闭), 开启热水系统(阀16接通、阀18a-b接通和阀17a-b接通)。
C02系统是跨临界运行的,放热过程温度滑移很大,放热量很大,该热量一 部分用于热水换热器11中加热热水,另一部分用于室内空气换热器7中与空气 进行热交换,将热量传递给室内,达到供暖的目的。
冬季工况下,开启C02循环系统,工质经COJ玉縮机8、阀9和阀10接通、 经室内换热器7和热水换热器11、节流阀12和室外换热器5完成循环,CU循 环系统产生的热量一部分通过室内空气换热器7送入到室内,实现供热;另一部 分在热水换热器11中加热热水。热水从热水箱14 、经阔18a-b接通、经换热器ll、阀17a-b接通、阀16、水泵15,回到水箱中完成热水的循环,从而实现 了供热水的功能。运行原理如图3所示。
3) 单独制冷工况
单独开启R22系统(阀2接通),C02系统处于关闭状态(阀9和阀IO关闭), 热水系统关闭(阀16关闭)。
开启R22循环系统,即工质经R22压縮机1、阀3接通、经换热器5、节流 阀6和室内换热器7完成循环。系统的冷凝热全部通过室外空气换热器5排到大 气。此时系统的运行状态就是当前最普遍的家用空调的制冷状态。这时室外空气 换热器5就是系统的冷凝器。
4) 单独制热工况
只单独开启C02系统,R22系统和热水系统处于关闭状态。
丌启C02系统(阀10接通),R22系统处于关闭状态(阀2和阀3关闭),开
启热水系统(阀16关闭)。工质经C02压縮机8、阀10接通、经换热器7、节流
阀12和室外换热器5完成循环,C02循环系统产生的热量通过室内空气换热器
7送入到室内,实现供热
此时C02系统产生的排热全部在室内空气换热器7中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将
热量传递给室内。这时室外空气换热器5就是系统的蒸发器。
5) 单独供热水工况
开启C02系统(阀9接通)和热水系统开启热水系统(阀16接通、阀18a-b 接通和阀17a-b接通),R22系统处于关闭状态(阀2和阀3关闭)。
阀9接通,C0,循环系统从室外换热器5中吸取环境的热量,在换热器ll中 加热热水。热水从热水箱14 、经阀18a-b接通、经换热器ll、阀17a-b接通、阀16、水泵15,回到水箱中完成热水的循环,从而实现了供热水的功能。
此时该系统相当于C02热泵热水器,C02系统的排热全部用于加热热水,这一
过程在热水换热器ll中实现。这时室外空气换热器5就是系统的蒸发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跨临界CO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该方法是通过A三通阀(17)和B三通阀(18)分别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和R22空调制冷系统相连,再经过水泵(15)接蓄热水箱(14),实现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联合跨临界CO2热泵循环系统、R22空调循环系统和热水循环实现三种运行模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说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循环系统组成包括并联的A热水换热器(ll) 和室内空气换热器(7)、 A节流阀(12)、室外空气换热器(5)、储液器(13) 及二氧化碳压縮机(8)通过管道串联,构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循环管路。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说的R22空调制冷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并联的B热水换热器(4)和 室外空气换热器(5)、 R22压縮机(1)、室内空气换热器(7)及B节流阀(6) 通过管道串联,构成R22空调制冷循环管路。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说的热水循环的组成包括A三通阀(17)和B三通阀(18)分别与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A热水换热器(11)和R22空调制冷系统的B热 水换热器(4)相连,通过这两个三通阀在两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再经过水 泵(15)接蓄热水箱(14)。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卒: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于,能提供五种运行模式制冷+供热水、制热+供热水、单独制冷、单独制 热和单独供热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 于R22热泵空调的制冷剂还可选用氟利昂、(非)共沸混合物、自然工质R290、NH3o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C02/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其特征在 于跨临界二氧化碳的工作压力为3. 0—12.0MPa;工作温度在低温侧可达-20 °C,高温侧可达95。C;跨临界一氧化碳热泵系统的循环管路及主要部件应满 足15MPa的耐压要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室内空调及热水循环联合使用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说的跨临界CO<sub>2</sub>/R22热泵空调及热水三联供方法,是通过A三通阀和B三通阀分别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和R22空调制冷系统相连,再经过水泵接蓄热水箱,实现在两个系统之间的切换,联合跨临界CO<sub>2</sub>热泵循环系统、R22空调循环系统和热水循环实现三种运行模式。本发明综合了两个独立系统之长来弥补各自系统的不足,既能满足夏季的制冷以及全年各时期的供热水需求,又能满足冬季的供暖和供热水的需求,不但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其节能的潜力非常大,同时系统结构紧凑,还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303182SQ200810040188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日
发明者静 吕, 周传煜, 王伟峰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