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0793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湿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利用吸附剂来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已为人 所知。在专利文献l中公开了一种包括表面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 换器的湿度调节装置。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中,设置有包括两个吸附 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交替进行第 一 吸附热交换器 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和第二吸附热交 换器成为冷凝器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成为蒸发器的动作。在作为蒸 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在作为
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水分脱离开吸附剂被释放到空气中。
专利文献l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将已通过各个吸附热交换器 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例如,在处于除湿 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里设定有空气在壳体内流通的流通路 径,以便将已通过第一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中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 附热交换器的空气供向室内,并将已通过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另一吸 附热交换器的空气排向室外(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图6)。
还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湿度调节装置对室内进行换气。处 于除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 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 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与从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中脱离出 来的水分一起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加湿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 节装置利用作为冷凝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进 行加湿后将该室外空气供向室内,同时利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吸附热交换器对已吸入的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后将该室内空气排向室外。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6 — 078108号公报 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 就湿度调节装置而言,存在虽无需对供向室内的空气的显度进 行调节却需要持续向室内供给空气的情况。例如,在像专利文献1 的湿度调节装置那样对室内进行换气的湿度调节装置中,需要进行 不调节空气湿度而将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宣内的运转。 也就是说,在室外空气的温度及湿度处于舒适范围的春季及秋 季等季节中,即使将室外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也不会损害室内 的舒适性。另一方面,在气密性较高的办公楼等建筑物中,不论是 否有必要对空气的湿度加以调节,都需要持续地对室内进行换气。 为此,调节空气湿度并对室内进行换气的湿度调节装置在春李及秋 季等季节便进行不调节空气湿度而将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的运 转。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流经壳体内的空气总 会通过吸附热交换器。因此,在该湿度调节装置中,即使进行不调 节空气湿度的运转时,空气也会通过处于停止状态的吸附热交换器。 由此,在空气中舍有氨气等臭气物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臭气物质 就被处于停止状态的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吸附,臭气物质便在吸 附热交换器中积存起来。并且,在这之后对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时, 积存在吸附热交换器中的臭气物质便会脱离出来被送入室内,这就 有可能损害室内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利用吸 附剂调节空气湿度的湿度调节装置中,抑制在不调节空气湿度的运 转中臭气物质积存到吸附剂中。
一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湿度调节装置为对象,即该湿廋调节 装置包括载热体回路50和壳体11,在所述载热体回路50中设置有 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 52,并且载热流体在该载热休回路
550中流通,在所述壳体ll中收纳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该 湿度调节装置通过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供給载热流体来加热 或冷却该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让已吸入到所述壳体ll 内的空气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吸附剂接触,来对该空气的 湿度进行调节。并且,在所述壳体ll内,形成有设有所述吸附热交 换器51、 52的主空气通路37、 38和使空气绕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 51、 52进行流动的副空气通路81、 82;所迷湿度调节装置具有切换 机构83、 84、…,该切换机构83、 84、…使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 流通路径在空气通过所述主空气通路37、38而不通过所述副空气通 路81、 82的4大态和空气通过所述副空气通路81、 82而不通过所述 主空气通路37、 38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吸附热交换器51、 52连接在载热体回 路50上。若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吸附热交换器51、 52,则吸附 热交换器51、 52所担载的吸附剂就被载热流体冷却。若空气逸过该 吸附热交换器51、 52,则空气中的水分(水蒸气)就被吸附剂吸附, 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就被冷却用载热流体吸收。还有,若加热用载 热流体被供向吸附热交换器51、 52,则吸附热交换器51、 52所担 载的吸附剂就被载热流体加热,水分便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若空 气通过该吸附热交换器51、 52,则已从吸附剂中脱离出来的水分就 被供向空气。 在该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已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通过主空 气通路37、 38和副空气通路81、 82中的任意一种通路。利用切换 机构83、 84、…对壳体11内的空气流通路径进4亍切换。已流入主 空气通路37、 38的空气在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时被除湿或者 被加湿,然后从壳体ll中流出。另一方面,已流入副空气通珞81、 82的空气不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而以原有状态从壳体11中流 出。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 度调节装置中,所述载热体回路50交替进行冷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1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吸附剂的动作和冷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 的动作,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设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 主空气通路37、设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第二主空气通路38、 用来使室外空气流向室内的第一副空气通路81和用来使室内空气 流向室外的第二副空气通路82,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 通路37、 38的状态下,将已通过所述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空气 和已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 另一方排向室外。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载热体回路50交替进行两种动作。在 冷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 吸附剂的动作中,流经第 一 主空气通路37的空气在通过第 一 吸附热 交换器51时被除湿,而流经第二主空气通路38的空气在通迚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时被加湿。还有,在冷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 吸附剂并加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的动作中,流经第一主 空气通路37的空气在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时被加湿,而流经 第二主空气通路38的空气在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时被除湿。 本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10将已被除湿的空气和已被加湿的空气中 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 还有,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在已 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通过副空气通路81、 82的状态下,室外空 气通过第一副空气通路81被供向室内,而室内空气则通过第二副空 气通路82被棑向室外。也就是说,该状态的湿度调节装置IO对室 内进行换气。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 度调节装置中,所述壳体11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状,在所述壳体 11内,沿着该壳体ll相向的一对侧板部14、 15中的一侧板部形成 有第一副空气通路81,而沿着另一侧板部形成有第二副空气通路 82,并且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和第二副空气通路82之间形成有彼 此相邻的第一主空气通路37和第二主空气通路38。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壳体ll的内部空间,沿着壳体ll的一个侧板部14形成有第一副空气通路81,而沿着与该侧板部14相 向的相反侧的侧板部15形成有第二副空气通路82。还有,在该壳 体ll的内部空间,在两个副空气通路81、 82之间形成有两个主空 气通路37、 38,这两个主空气通路37、 38彼此相邻。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湿 度调节装置中,所迷壳体11的侧板部14中的沿着所述第一副空气 通路81的部分是可拆装的;在所述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设置有 将收纳在所述壳体ll内的构成部件41 44、 96、 97和隔着所述第 一主空气通路37设置在该构成部件41 44、 96、 97的相反侧的电 子基板91、 92电气连接起来的引线。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夹着第一主空气通路37分別设置在彼 此相向的两侧的构成部件41 44、 96、 97和电子基板91、 92经由 引线被电气连接起来。将该构成部件41 44、 96、 97和电子基板 91、 92连接起来的引线穿过与第一主空气逸路37相邻的第一副空 气通路81。也就是说,该引线铺设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而并不 是铺设在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主空气通路37中。还 有,壳体ll的侧板部14的沿着第一副空气通路81的部分是可拆装 的,若取下该部分,则铺设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的引线就会暴露 在壳体11的外部。 一发明的效果一 在本发明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壳体11内形成有主空气通路 37、 38和副空气通路8K 82,已流入副空气通路81、 82的空气不 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从壳体11中流出。在无需调节空气湿 度的运转状态下,若对空气的流通路径进行设定使流经壳体11内的 空气通过副空气通路81、 82,则已吸入到壳体ll内的空气不通过 吸附热交换器51、 52就被从壳体11中送出。也就是说,在本发明 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当处于不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运转过程中 时流经壳体ll内的空气便绕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进行流动。 由此,在不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运转过程中空气也通过吸附 热交换器51、52的现有的湿度调节装置中,空气中的臭气物质会逐渐积存在吸附剂中,而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10中,臭
气物质并没有像上述那样积存到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因此,根 据本发明,能够削减在不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运转过程中积存到 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臭气物质的量,从而能够避免再开始对空 气湿度进行调节后臭气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K52中脱离出来而损 坏室内舒适性的情况出现。 还有,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壳体11的侧板部14的沿着 设有引线的第一副空气通路81的部分是可拆装的。因此,若取下该 部分,铺设在笫一副空气通路81中的引线就会暴露在壳体11的外 部,从而能够减少更换引线等维修作业所需要的工序数。 还有,在所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将夹着第一主空气通路37 分别i殳置在彼此相向的两侧的构成部件41 44、 96、 97和电子基板 91、 92连接起来的引线铺设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而并不是铺设 在第一主空气通路37中。在此,当在第一主空气通路37中设置引 线时,由于引线从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一直铺设到下游 侧,所以为了防止空气绕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进行流动,就需要 设置用来防止空气从引线所通过的部分漏出的密封结构。而与此相 对,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并没有设置吸附热交换器51。为此, 当使引线穿过第一副空气通路81时,便不需要设置用来防止空气绕 过吸附热交换器51从上游侧流向下游侧的密封结构。因此,根据本 发明,能够一面避免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复杂化一面在壳体11 内铺设引线。


图1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1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2是表示从正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2中省略图示壳体的一部分及电气设备箱。
图3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在图3中省略图示壳体的 顶板。
图4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在图4中省略图
9示壳体的顶板。
图5是表示从背面一侧所看到的湿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在图
5中省略图示壳体的顶板。
图6是表示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反示意 左侧视图,在图6中省略图示湿度调节装置的一部分。
图7是表示制冷剂回路结构的管道系统图,图7(a)表示第一动 作中的动作情况,图7(b)表示第二动作中的动作情况。
图8是吸附热交换器的示意立体图。
图9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0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側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1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 一 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2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视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3是湿度调节装置的示意俯视图、示意右侧枧图及示意左侧 视图,示出单纯换气运转中的空气流动情况。
图14是室内空气侧过滤器及室外空气侧过滤器的示意立体图。
一符号说明-
10湿度调节装置
11壳体
14第一侧面板部(侧板部)
15第二侧面板部(侧板部)
37第一热交换器室(第一主空气通路)
38第二热交换器室(第二主空气通路)
45第 一 供气侧风阀(切换机构)
46第二供气侧风阀(切换机构)
47第 一 排气侧风阀(切换机构)
48第二排气侧风阀(切换机构)
1050 制冷剂回路(载热体回路)
51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
52 第二吸附热交换器
81 第 一 旁通通路(第 一 副空气通路)
82 第二旁通通路(第二副空气通路) 8!3 第一旁通用风阀(切换机构)
84 第二旁通用风阀(切换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4亍详细的说明。本实施 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是在调节室内湿度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换气 的装置,对所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节后将该室外空气 OA供向室内,同时将所吸入的室内空气RA排向室外。 (湿度调节装置的整体结构)
一边适当参照图1至图6, 一边对湿度调节装置IO进行说明。 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注明,这里说明中所使用的"上"、"下"、"左"、 "右"、"前"、"后"、"近"、"远"都指的是从正面一侧观察湿度调 节装置10时的位置关系。 湿度调节装置10包括壳体11。还有,在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 剂回路50。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 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以及电动膨胀阀55。 在下文中对制冷剂回路50进行详细的说明。 壳体11形成为略扁平且高度较小的长方体形状。该壳体11的 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大一些(参照图3)。在壳体 11中,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近侧面(即正面)的部分成为正面板部 12,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远侧面(即背面)的部分成为背面板部13。 还有,在该壳体11中,形成图1中偏右的较近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一 侧面板部14,形成图1中偏左的较远侧面的部分成为第二侧面板部 15。 在壳体11中,正面板部12和背面板部13彼此相向,第一侧 面板部14和第二侧面板部15彼此相向。还有,在壳体ll中,第一侧面板部14及第二侧面板部15构成侧4反部。
在壳体11上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 24、室内空气吸入口23、 供气口 22及排气口 21。 室外空气吸入口 24及室内空气吸入口 23都位于背面板部 13(参照图3、图5)。室外空气吸入口 24布置在背面板部13的下侧 部分。还有,室外空气吸入口 24设置在背面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偏向第二侧面板部15 —侧的位置处。室内空气吸入口 23布置 在背面板部13的上侧部分。还有,室内空气吸入口 23设置在背面 板部1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偏向笫一侧面板部14 一侧的位置处。 供气口 22布置在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靠正面板部12 —侧的端 部附近。排气口 21设置在第二侧面板部15的靠正面板部12—侧的 端部附近。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上游侧隔板71、下游侧隔板72、 中央隔板73、第一隔板74及第二隔板75。这些隔板71至75都直 立地设置在壳体11的底板上,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到顶板将壳体 11的内部空间整个地隔开。 设置有与正面板部12及背面板部13平行的上游侧隔板71及 下游侧隔板72。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上游侧隔板71设置在背面 板部13附近,下游侧隔板72设置在正面净反部12附近。 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壳体1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小。上游侧隔板71的右端部的大约下半部被切掉,该右端部的上半 部接合在第一侧面板部14上。另一方面,在上游侧隔板71的左端 部和第二側面板部15之间形成有缝隙。 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上游侧隔板71的左右方向 的宽度小。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形成 有缝隙。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和第二侧面4反部15之间 也形成有缝隙。 第 一 隔板74布置为从右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 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一隔板74布置为与第一侧面板部14平 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侧隔板72正交。第一隔板74的前端部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右端部。第一隔板74的后端部接合在上游 侧隔4反71上。 第二隔板75布置为从左侧封住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72 之间的空间。具体来说,第二隔板75布置为与第二侧面板部15平 行且与上游侧隔板71及下游側隔板72正交。第二隔板75的前端部 接合在下游侧隔板72的左端部。第二隔板75的后端部接合在背面 才反部13上。还有,上游側隔板71的左端部接合在该第二隔板75 上。 中央隔板73以与上游侧隔才反71及下游侧隔4反72正交的形态 i殳置在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斗反72之间。中央隔才反73从上游侧 隔板71 —直设置到下游侧隔板72,将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隔板 72之间的空间左右隔开。还有,中央隔板73设置在比上游侧隔板 71及下游侧隔板7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靠向第二侧面4反部15 —侧 的位置处。 在壳体11内,上游侧隔板71和背面板部13之间的空间被隔 成上下两个空间(参照图2、图5、图6)。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 上侧空间构成室内空气侧通路32 ,下侧空间构成室外空气侧通路 34。还有,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构成吸入侧空 间,被供向下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空气(即,通过吸附热交换 器51、 52之前的空气)在该吸入侧空间中流动。 室内空气侧通路32经由连接着室内空气吸入口 23的导管与室 内连通。在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 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形成为长边朝左右方 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形态直立地设 置的。室内空气侧通路32被该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前后隔开。在 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前侧(下游侧)部分 收纳有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该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安装在 壳体ll的顶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室外空气侧通路34经由连接着室外空气吸入口24的导營与室 外空间连通。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设置有用来从空气中去除尘埃等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形成为长逸朝左 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是以横穿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形态直立 地设置的。室外空气侧通路34被该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前后隔开。 在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前侧(下游侧)部 分收纳有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该室外空气湿度传感器97安装 在壳体ll的底板上,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 如上所述,壳体ll内的上游侧隔才反71和下游侧隔板72之间 的空间被中央隔4反73左右隔开。在被左右隔开的该空间中,中央隔 板73的右侧空间构成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央隔板73的左侧空间 构成第二热交换器室38(参照图1、图3)。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 右方向的宽度W!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W2大(参 照图4)。第一热交换器室37构成第一主空气通路,第二热交换器 室38构成第二主空气通路。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 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各个吸附热交换器 51、 52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厚板状或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下文 中对吸附热交换器51、 52进行详细的说明。 吸附热交换器51、 52以该吸附热交换器的正面及背面与上游 侧隔板71及下游側隔板72平行的形态直立地设置在热交换器室 37、 38内。也就是说,吸附热交换器51、 52是以横穿热交换器室 37、 38的形态设置的。各个热交换器室37、 38被吸附热交换器51、 52前后隔开。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 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 52 布置在比热交换器室37、 38的前后方向的中央更靠向上游側隔板 71的位置处。还有,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沿着左右方向排列 设置在大致一条直线上。 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正面与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距离 Ld比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背面与上游侧隔板71之间的距离 Lu大(参照图4)。也就是说,在各个热交换器室37、 38中,吸附热 交换器51、 52的前侧(即下游侧)部分的前后长度比吸附热交换器 5、52的后侧(即上游侧)部分的前后长度大。
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设置有液体側分流器61和气体侧 集管(header)62。包含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整个被收纳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另一方面,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的包含所有肋片57在内的大部分被收纳在第二热 交换器室38中,但该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部分则贯穿中央隔 板73后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露出。具体来说,附属于第二吸附 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流器61及气体侧集管62位于第 一 热交换器 室37内。还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位于连接着液体侧分流器 61及气体侧集管62的端部侧的U字管部59也在第一热交换器室 37内露出。还有,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 电动膨胀阀55。在壳体11的内部空间,沿着下游侧隔板72正面的部分被上下 隔开(参照图2、图3、图6)。在被上下隔开的该空间中,上侧空间 构成供气侧通路31,下侧空间构成排气侧通路33。还有,供气侧通 路31和排气侧通路33构成吹出侧空间,已通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之后的空气在该吹出侧空间中流动。 在上游侧隔板71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damper)41至44(参 照图3、图6)。各个风阀41至44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 来i兌,在上游侧隔才反71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路32的部分(上侧部 分),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 处,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側的位置 处。还有,在上游側隔板71的面向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下侧 部分),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 置处,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 置处。 若打开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 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室 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 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 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 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 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 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 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 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 44,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上游侧隔板71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位于第一室内空 气侧风阀41的正下方。第一室内空气側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側 风阀43设置在使该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及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 4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处(参照 图3)。 还有,在上游侧隔^反71上,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位于第二 室内空气侧风阀42的正下方。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 空气侧风阀44设置在使该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及第二室外空气 侧风阀44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 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处 (参照图3)。 在下游侧隔板72上设置有四个开关式风阀45至48(参照图3、 图6)。各个风阀45至48形成为大致横长的长方形。具体来说,在 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第 一供气 侧风阀45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二供气侧风 阀46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处。还有,在下游侧隔 板72的面向排气侧通路33的部分(下侧部分),第一棑气侧风阀47 安装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右侧的位置处,第二排气侧风阀48安装 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左侧的位置处。
若打开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第一热交换器室 37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供气侧风阀45,供气侧通路31与 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供气侧风阀46,供气 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供气200880019969.6
侧风阀46,供气侧通路31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若打 开笫一排气側风岡47,棑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换器室37之间便 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一排气侧风阀47,排气侧通路33与第一热交 换器室37之间便断开。若打开第二排气侧风阀48,排气侧逸路33 与笫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排气侧风阀48, 排气侧通路33与第二热交换器室38之间便断开。 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一排气侧风阀47位于第一供气侧风阀 45的正下方。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側风阀47设置在使该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比 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73(即更 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的位置处(参照图3)。 还有,在下游侧隔板72上,第二排气侧风阀48位于第二供气 侧风阀46的正下方。笫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设置 在使该第二排气侧风阀48及第二供气侧风阀46各自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比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更为靠向中央隔板 73(即更靠向第一侧面板部14)的位置处(参照图3)。 在壳体11内,供气侧通路31及棑气侧通路33与正面板部12 之间的空间被隔4反77左右隔开。在该-波左右隔开的空间中,隔板 77右侧的空间构成供气扇室36,隔板77左侧的空间构成排气扇室 35。该隔板77直立地设置在比中央隔板73更靠向第二侧面板部15 的位置处。供气扇室36及排气扇室35都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 到顶板的空间。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供气扇26。还有,在排气扇室35中收 纳有排气扇25。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都是离心型多叶风扇(所谓 的西罗克风扇(sirocco fan))。具体来说,所述风扇25、 26具有风扇转子、风扇壳体86及风 扇马达89。虽未图示出来,不过风扇转子形成为该风扇转子的轴向 长度比直径小的圓筒状,在该风扇转子的周侧面形成有多个叶片。 风扇转子被收纳在风扇壳体86中。吸入口 87开在风扇壳体86的一 对侧面(与风扇转子的轴向正交的侧面)中的一个侧面上。还有,在风扇壳体86上形成有从该风扇壳体86的周侧面向外側突出的部分, 吹出口 88位于该部分的突出端。风扇马达89安装在风扇壳体86 的与吸入口 87相反一侧的侧面上。风扇马达89联结在风扇转子上, 驱动风扇转子旋转。 若风扇马达89驱动风扇转子旋转,则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 就通过吸入口 87将空气吸入到风扇壳体86内,然后再将风扇壳体 86内的空气从吹出口 88吹出。 供气扇26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 87与下游侧隔才反72相向的 形态设置在供气扇室36中。还有,该供气扇26的风扇壳体86的吹 出口 88以与供气口 22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一侧面板部14。 排气扇25以风扇壳体86的吸入口 87与下游侧隔4反72相向的 形态设置在排气扇室35中。还有,该排气扇25的风扇壳体86的吹 出口 88以与排气口 21连通的状态位于第二侧面板部15。 在供气扇室36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50的压缩机53和四通换 向阀54。压缩机53及四通换向阀54布置在供气扇室36中的供气 扇26和隔冲反77之间。 从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气体侧集管62开始延伸出来的 连才娄管道65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上。该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 板72。具体来说,连接管道65贯穿下游侧隔板72的面向供气侧通 路31的部分(上侧部分)中位于中央隔板73右侧的部分(即面向第 一热交换器室37的部分)。此外,吸附热交换器51的液体侧分流器 61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一端上,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分 流器61则连接在电动膨胀阀55的另一端上。 在壳体11内,第一隔板74和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的空间构 成第一副空气通路即第一旁通通路81(参照图2、图3)。还有,在壳 体11内,第二隔板75和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副空 气通路即第二旁通通路82(参照图3、图5)。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 二旁通通路82是从壳体11的底板一直通到顶板的空间。第一旁通 通路81的通路宽度Ww(即第一隔板74与第一侧面板部14之间 的距离)比第二旁通通路82的通路宽度Wb2(即第二隔板75与第二侧面板部15之间的距离)大(参照图4)。 第一旁通通路81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 —侧的端部)仅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连通,而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断开。该第一旁通通路81与室外空气侧逸路34中的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笫一旁通通路81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 —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供气扇室36之间;波隔板78隔开。在隔板78的面向供气扇室36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用风阀83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闳第一旁通用风岡83,第一旁通通路81与供气扇室36之间便断开。 第二旁通通路82的起始端(背面板部13 —侧的端部)仅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连通,而与室外空气侧通路34断开。该第二旁通通路82经由形成在第二隔板75上的连通口 76与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下游侧部分连通。第二旁通通路82的终止端(正面板部12 —侧的端部)与供气侧通路31、排气侧通路33及排气扇室35之间被隔板79隔开。在隔板79的面向棑气扇室35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用风阀84形成为大致纵长的长方形。若打开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连通起来;若关闭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二旁通通路82与排气扇室35之间便断开。 此外,在图6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中,省略图示第一旁通通路81、第二旁通通路82、第一旁通用风阀83以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在湿度调节装置10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第二旁通用风阀84、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阅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构成切换机构。也就是说,在第一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棑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关闭,而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打开的状态下,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或第二旁通通路82而不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及第二热交换器室38。还有,在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关闭,而供气侧风阀45、 46中的一供气侧风阀和排气侧风阀47、 48中的一排气侧风阀打开的状态下,流经壳体11内的空气就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或第二热交换器室38而不通过第一旁通通路81及第二旁通通路82。 壳体11的第一侧面才反部14的面向室内空气侧通二珞32及室外空气侧通路34的部分由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构成。还有,该第一侧面板部14的面向第一旁通通路81的部分由主开关面板16构成。过滤器用开关面板17及主开关面板16能自如地安装在壳体11上并能自如地从壳体11上取下来。 在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的靠右侧部分安装有电气设备箱90。此外,在图2及图6中省略图示电气设备箱90。电气设备箱90是长方体形状的箱子,在该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才反92安装在电气设备箱卯的侧板中的与正面板部12邻接的侧板(即背面板)的内侧面上。在电源用基板92的变换器(inverter)部设置有散热片93。该散热片93突出设置在电源用基板92的背面,并贯穿电气设备箱90的背面板和壳体11的正面板部12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参照图3、图5)。 在壳体11内,连接在压縮机53、风扇25、 26、风阀41至48以及湿度传感器96、 97等上的引线朝电气设备箱90的内部延伸,并电气连接在电子基板即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上。其中,与安装在上游侧隔板71上的风阀41至44的驱动马达相连接的供电用引线及与湿度传感器96、97相连接的信号传送用引线捆成一束构成线束(wire harness)99,并铺设在第一旁通通路81中。该线束99贯穿隔板78的下端部。还有,线束99中连接在第一、第二室内空气側风阀41、 42及室内空气湿度传感器96上的部分贯穿室内空气侧通路32和室外空气侧通路34之间的隔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将连接在风阀41至44的驱动马达上的供电用引线和连接在湿度传感器96、 97上的信号传送用引线设为一束线束99。不过,也可以将连接在风阀41至44上的引线和连接在湿度传感器96、 97上的引线设成各自独立的线束,并将这两束线束铺设在第一旁通通路81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安装于壳体11正面板部12上的电气设备箱90中收纳有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并且,隔着左右排列的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设置在正面^反部12相反一侧的构成部件即风阀41至44和湿度传感器96、 97经由线束99电气连接在控制用基板91和电源用基板92上,并且该线束99穿过第一旁通通路81。 —边参照图14, 一边对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及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进行说明。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及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具有互为相同的结构。具体来说,所述过滤器27、 28包括过滤器主体101和过滤器框102。过滤器主体101形成为网状、不织布状或眼儿较大的海绵状,对所通过的空气中的尘埃进行捕集。过滤器框102是形成为横长的长方形框状的树脂制部件。过滤器主体101安装在该过滤器框102上。在过滤器框1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沿着过滤器框102的长边方向大致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切口 103。过滤器框102能够在形成有切口 103的位置产生弯曲。当从壳体11中取出所述过滤器27、 28时,能够边让过滤器27、 28在形成有切口 103的位置弯曲边从壳体11中抽出所述过滤器27、 28。
(制冷剂回路的结构)
一边参照图7, 一边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50。 所述制冷剂回路50是设置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压缩机53、四通换向阀54及电动膨胀阀55的闭合回路。该制冷剂回路50通过使已填充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制冷循环。该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体回路,作为载热流体的制冷剂在该载热体回路中流动。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50中,压缩机53的喷出側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 一通口上,该压缩机53的吸入侧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二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三通口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55连接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另 一端连接在四通换向阀54的第四通口上。 所述四通换向阀54能够在第一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且第二通 口和第四通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7(a)所示的状态)与第一通口和第 四通口连通且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7(b)所示的 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8所示,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都 由橫向肋片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 52具有 铜制传热管58和铝制肋片57。设置在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的多 个肋片57分別形成为长方形板状,并以一定的间隔排列着。还有, 传热管58成为沿着肋片57的排列方向来回弯曲的蛇形形状。也就 是说,该传热管58构成为交替地形成有贯穿各个肋片57的直管 部和连接相邻的两个直管部的U字管部59。在所述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中,各个肋片57的表面载有 吸附剂,通过肋片57之间的空气与肋片57所担载的吸附剂接触。 能够用沸石、硅胶、活性炭、具有亲水性官能基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等能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汽的物质作为所述吸附剂。 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50构成载热 体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高压气态制冷剂作为加热用载热流 体被供向两个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作为冷凝器工作的一吸附热交 换器,而低压气液两相制冷剂作为冷却用载热流体被供向作为蒸发 器工作的另 一吸附热交换器。 —运转动作一
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选择地进行除湿换气运转、加湿 换气运转和单纯换气运转。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 转辻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对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的湿度进行调 节后将该室外空气OA作为供给空气SA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 的室内空气RA作为排出空气EA排向室外。另一方面,处于单纯 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IO将已吸入的室外空气OA作为供 给空气SA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同时将已吸入的室内空气RA作
22为排出空气EA原封不动地排向室外。
(除湿换气运转)
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 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 该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一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4被吸入 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二空 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 首先,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 该第一动作中,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 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 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一供气側风阀45及第 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a)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 一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 ^吏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 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电动膨胀阀55 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而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 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 2除湿的第 一 空气经由第二供气侧风阀4 6流 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 22 #^共向室内。 另 一 方面,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 器27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获得水分的第二 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阀47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 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气口 21 #:排向室外。
其次,对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IO所示, 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网43、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 空气侧风阀41、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 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b)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在该状态的制冷剂回路50中, 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此时,在制冷剂回路50中,从压缩 机53喷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电动膨胀岡55 及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而第二 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側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 后通迚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除湿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供气侧风阀45流 入到供气側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 22 被供向室内。 (加湿换气运转)
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以规定的时间间 隔(例如3分钟间隔)反复交替进行后述的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在 该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 总为关闭状态。 在处于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就作为第二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4被吸入 到壳体11内。还有,若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就作为第一空 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3被吸入到壳体11内。首先,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笫一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 在该第一动作中,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 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 空气侧风阀41 、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 、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 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关闭状态。在处于该第一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a)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 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一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成为冷凝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蒸发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然 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二排气侧风 阀48流入到排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 气口 21 ;f皮排向室外。 另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側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 器28的第二空气经由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 室37中,然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加湿的第二空气经由笫一供气侧风阀45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 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 22被供向室内。
其次,对加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 在该第二动作中,第一 室内空气侧风阀41 、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 第二供气侧风阀46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成为打开状态,第二室内 空气侧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側风阀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 二排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在处于该第二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50中,如图7(b)所示, 四通换向阀54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在该制冷剂回路50中, 与除湿换气运转的第二动作中的情况相同,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 成为蒸发器而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成为冷凝器。 流入室内空气侧通路32后通过了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的第一 空气经由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然 后通过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第一空 气中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此时所产生的吸附热被制冷剂吸收。已 在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中失去水分的第一空气经由第一排气侧风 阀47流入到棑气侧通路33中,然后在通过排气扇室35以后经由排 气口 21被排向室外。 另 一方面,流入室外空气侧通路34后通过了室外空气侧过滤 器28的笫二空气经由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 室38中,然后通过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中,水分从已由制冷剂加热的吸附剂中脱离出来,该已脱离出来的 水分被供给第二空气。已由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加湿的第二空气经 由笫二供气侧风阀46流入到供气侧通路31中,然后在通过供气扇 室36以后经由供气口 22被供向室内。 (单纯换气运转)
一边参照图13, 一边对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 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即使将室外空气原封不动地供向室内也不 会损害室内舒适性的时期(例如,春季、秋季等中间期)进行该单纯 换气运转。也就是说,在需要对室内进行换气但无需对供向宣内的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执行该单纯换气运转。 在该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 风阀84成为打开状态,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阔41、第二室内空气侧 风阀42、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43、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一 供气侧风阀45、第二供气侧风阀46、第一排气侧风阀47及第二排 气侧风阀48成为关闭状态。还有,在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钊冷剂 回路50中的压缩机53成为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在单纯换气运转 过程中,制冷剂回路50中不进行制冷循环。 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运转供 气扇26,则室外空气从室外空气吸入口 24被吸入到壳体11内。已 经由室外空气吸入口 24流入到室外空气侧通路34中的室外空气通 过室外空气侧过滤器28后流入第一旁通通路81,然后经由第一旁 通用风阀83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已流入到供气扇室36中的室外 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然后经由供气口 22被供向室内。 还有,在处于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若 运转排气扇25,则室内空气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23被吸入到壳体11 内。已经由室内空气吸入口 23流入到室内空气侧通路32中的室内 空气通过室内空气侧过滤器27后流入第二旁通通路82,然后经由 第二旁通用风阀84流入到排气扇室35中。已流入到排气扇室35 中的室内空气被排气扇25吸入,然后经由排气口 21被棑向室外。 —实施方式的效果一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壳体ll内形成有 旁通通路81、 82,已流入旁通通路81、 82的空气不通过吸附热交 换器51、 52就从壳体11中流出。若在无需调节空气湿度的运转状 态下进行单纯换气运转,则已吸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不经由吸附热 交换器51、 52就从壳体11中通过。也就是说,在处于不对空气湿 度进行调节的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流经壳体 11内的空气绕过吸附热交换器51、 52进行流动。 由此,在不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运转过程中空气也通过吸附 热交换器的现有的湿度调节装置中,当处于该运转过程中时空气中的臭气物质会逐渐积存在吸附热交换器的吸附剂中,而与此相对在 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臭气物质并没有像上述那样积存
到吸附热交换器5K 52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削咸在不 对空气湿度进行调节的单纯换气运转过程中积存到吸附热交换器 51、 52中的臭气物质的量,从而能够避免再开始对空气湿度进行调 节后臭气物质从吸附热交换器5K52中脱离出来而损坏室内舒适性 的情况出现。 如上所迷,在处于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 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反复交替进行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 的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而同时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被 排气扇25吸入的动作和已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室37的空气被排气扇 25吸入而同时已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室38的空气被供气扇26吸入的 动作。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面向第一热 交换器室37而设的第一室内空气侧风阀41、第一室外空气侧风阀 43、第一供气侧风阀45及第一排气侧风阀47设置在靠向中央隔板 73的位置处(即尽可能远离供气扇26且尽可能靠近排气扇25的 位置)。还有,在该湿度调节装置10中,面向第二热交换器室38而 设的第二室内空气侧风阀42、第二室外空气侧风阀44、第二供气侧 风阀46及第二排气侧风阀48设置在靠向中央隔板73的位置处(即 尽可能远离排气扇25且尽可能靠近供气扇26的位置)。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从第一热交换器 室37开始通过第一供气侧风阀45到达供气扇26为止的空气的压力 损失和从第二热交换器室38开始通过第二供气侧风阀46到达供气 扇26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之差减小。还有,从第一热交换器室 37开始通过第 一排气侧风阀47到达排气扇25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 失和从第二热交换器室38开始通过第二排气侧风阀48到达排气扇 25为止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之差减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湿度 调节装置10,即使在除湿换气运转过程中及加湿换气运转过程中交 替地切换为第一动作和第二动作,也能够不调节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的转速就使从供气口 22及排气口 21吹出的空气的流量大致保持 一定。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第一吸附热交换 器51的正面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正面与下游侧隔板72之间的 距离Ld比第 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背面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背 面与上游侧隔板71之间的距离Lu大(参照图4)。也就是说,在各个 热交换器室37、 38中,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下游侧通路的长度 比该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上游侧通路的长度大。由此,在各个热 交换器室37、 38中,因为靠近供气扇26及棑气扇25的吸附热交换 器51、 52的下游侧部分比较宽,所以在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 的整个面上空气的流速得以实现平均化。因此,#>据本实施方式, 能够使各个吸附热交换器51、 52的性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供气扇26及排气 扇25是以该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各自的吸入口 87与下游侧隔板 72相向的形态设置的。由此,已通过设置在下游侧隔板72上的风 阀45至48的空气就很顺利地流入供气扇26及排气扇25的吸入口 87。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减少从供气侧通路31到供气扇 26之间以及从排气侧通路33到排气扇25之间的空气紊流现象,从 而能够降低空气通过壳体11内时的压力损失。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用来对电源用基 板92的变换器进行冷却的散热片93在供气扇室36中露出,流经供 气扇室36的空气便从散热片93获得热量。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 因为不需要另外设置向散热片93运送冷却用空气的部件,所以能够 简化湿度调节装置IO的结构。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壳体ll的第一侧 面^_部14的沿着设有线束99的第一旁通通路81的部分是可拆装 的。因此,若取下该部分,铺设在第一旁通通路81中的线束99就 会暴露在壳体ll的外部,从而能够减少更换线束99等維修作业所 需要的工序数。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将夹着第一热交
29换器室37分別设置在彼此相向的两侧的风阀41至44及湿度传感器 96、 97与控制用基板91及电源用基板92连接起来的线束99铺设 在第一旁通通路81中而并不是铺设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在此, 当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设置线束99时,由于线束99从第一吸附 热交换器51的上游侧一直铺设到下游侧,所以为了防止空气绕过第 一吸附热交换器51进行流动,就需要设置用来防止空气从线束99 所通过的部分漏出的密封结构。而与此相对,在笫一旁通通路81 中并没有设置吸附热交换器51。为此,当使线束99穿过第一旁通 通路81时,便不需要设置用来防止空气绕过吸附热交换器51从上 游侧流向下游侧的密封结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一面避 免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复杂化一面在壳体11内铺设线束99。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当将线束99铺设 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时,线束99会贯穿上游侧隔板71和下游侧 隔板72这两个隔板。而与此相对,当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线束99 铺设在第一旁通通路81中时,线束99仅贯穿将供气扇室36和第一 旁通通路81隔开的隔板78。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线束 99所贯穿的隔板数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筒化在壳体11内设 置线束99的作业。还有,为了防止漏气需要对线束99贯穿隔板的 贯穿部位进行密封。因此,若能将线束99所贯穿的隔板数降低到最 小限度,则由此能够将需要密封的部位减少到最小限度,结杲是能 够抑制湿度调节装置10的结构复杂化。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50中,可以进行将制冷循环的高压 设定成高于制冷剂临界压力的值的超临界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 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中的一吸附热交换器 就作为气体冷却器工作,而另 一吸附热交换器就作为蒸发器工作。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的湿度调节装置10中,可以通过向第一 吸附热交换器51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供给冷水或温水来对吸附 剂进行冷却或加热。在这种情况下,用来将冷水或溫水供向吸附热 交换器51、 52的管路便构成载热体回路,作为载热流体的冷水或溫水就在该载热体回路中流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但并没有意图对本
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它的用途范围加以限制。 一产业实用性一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用来对室内湿度进行调节的湿度调节装 置是很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包括载热体回路(50)和壳体(11),在所述载热体回路(50)中设置有载有吸附剂的吸附热交换器(51、52),并且载热流体在该载热体回路(50)中流通,在所述壳体(11)中收纳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该湿度调节装置通过向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供给载热流体来加热或冷却该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让已吸入到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与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吸附剂接触,来对该空气的湿度进行调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设有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的主空气通路(37、38)和使空气绕过所述吸附热交换器(51、52)进行流动的副空气通路(81、82),所述湿度调节装置具有切换机构(83、84、…),该切换机构(83、84、…)使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流通路径在空气通过所述主空气通路(37、38)而不通过所述副空气通路(81、82)的状态和空气通过所述副空气通路(81、82)而不通过所述主空气通路(37、38)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迷载热体回路(50),交替进行冷却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l)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吸附剂的动作和冷却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 的吸附剂并加热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吸附剂的动作,在所述壳体(ll)内,形成有设有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第一主空气通 路(37)、设有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第二主空气通路(38)、用来使室外空 气流向室内的第一副空气通路(81)和用来使室内空气流向室外的第二副空 气通路(82),在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及第二主空气通路(37、 38)的状态下,将已通过 所述笫一吸附热交换器(51)的空气和已通过所述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的 空气中的一方供向室内而将另一方排向室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ll)形成为中空的长方体形状,在所述壳体(ll)内,沿着该壳体(11)相向的一对側板部(14、 15)中的一 侧j反部形成有第一副空气通路(81),而沿着另一侧板部形成有第二副空气 通路(82),并且在第一副空气通路(81)和第二副空气通路(82)之间形成有彼 此相邻的第一主空气通路(37)和第二主空气通路(3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的側板部(14)中的沿着所述第一副空气通路(81)的部分是可拆装的,在所述第一副空气通路(81)中,设置有将收纳在所述壳体(n)内的构成部件(41 44、 96、 97)和隔着所迷第一主空气通路(37)设置在该枸成部件 (41 44、 96、 97)的相反侧的电子基4反(91、 92)电气连接起来的引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调节装置。在湿度调节装置(10)的壳体(11)内,沿着相向的侧板中的一侧板形成有第一旁通通路(81)而沿着另一侧板形成有第二旁通通路(82)。还有,在壳体(11)内的两个旁通通路(81、82)之间形成有左右排列的第一热交换器室(37)和第二热交换器室(38)。在第一热交换器室(37)中收纳着第一吸附热交换器(51),在第二热交换器室(38)中收纳着第二吸附热交换器(52)。在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载有吸附剂。在不调节空气湿度的运转中,第一旁通用风阀(83)及第二旁通用风阀(84)打开,空气通过旁通通路(81、82)被吸入供气扇(26)或排气扇(25)。由此,能够抑制在不调节空气湿度的运转中臭气物质积存到吸附热交换器(51、52)中。
文档编号F24F3/16GK101688676SQ200880019969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2日
发明者成川嘉则, 松井伸树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