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309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磁炉通常单独置放于桌面上使用,然而在为了节省空间以及兼顾整体厨 具的一致性与美观性的目的之下,将电磁炉设置在具有容纳空间的厨柜中,以嵌入式的电 磁炉来取代传统架设式的炉火厨具,使厨具台面看起来平整、干净且便于清理,已经成为新 式厨具设计的主要潮流,然而此嵌入式的电磁炉具,因炉具的四周被厨柜板材所封闭,因此 在散热设计上更需要格外的注重。现有嵌入式电磁炉的散热装置如图1所示,在电磁炉1的壳体10内部设置有进气 模块13,且在壳体10上设置承载部11,在承载部11的前端设置有控制单元12,后端则设置 出气部14,用以与进气模块13相互配合进行散热,其中,壳体10为内部中空的方形壳体, 内部可容置电路板(未图示)及散热片(未图示),在壳体10的前端底部具有多个进气孔 101,且在壳体10前端及后端各分别具有多个贯穿通孔102,用以供锁固元件(未图示)穿 设,以将电磁炉1固定设置于厨柜2上(如图2所示),此外,风扇131锁固于座体132上, 并设置于进气孔101上方,通过风扇131的动作使空气自进气孔101而抽吸吹入电磁炉1 内部进行散热,由此由进气孔101、风扇131以及座体132组成进气模块13。以及,承载部11主要为以陶瓷材料或是耐热硬质材料所制成的承载面板111,且 承载部11周围具有框架112,用以对应卡合设置于壳体10上,而设置在承载部11前端的控 制单元12则通常为一塑料壳体,且控制单元12上具有操作面板121,在操作面板121上具 有多个操作键122,用以供使用者按压或旋转旋钮而下达操作指令。另外,在承载部11后端 设置的出气部14为长条形突起的壳体,且出气部14后端镂空形成长条形的出气口 141,因 此当空气自进气模块13抽入后,在壳体10内部流经散热片(未图示)以及发热的电路板 (未图示)后,则再经由出气口 141流出,由此产生气流循环,用以将热气排出电磁炉1外, 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请参阅图2,其为现有嵌入式电磁炉设置于厨柜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电 磁炉1设置于厨柜2内,并开始进行烹煮而发热时,进气模块13将随之动作,主动进行抽 气,因而驱使气体自厨柜2下方的入口 21或是前端的入口 22进入,再沿厨柜2的内壁23 而朝向电磁炉1的方向流动,再通过壳体10前端底部的入气孔101流入电磁炉1内,并驱 使热空气自承载部11后端的出气口 141流出,由此以完成如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行气流循 环,然而如图2所示,由于厨柜2通常为紧贴墙面而设置,因此当热气流自出气口 141排出 后将直接受到墙面3的阻挡,由此可见传统的嵌入式电磁炉1的散热途径设计不佳,使得热 气不易扩散,进而影响整体的散热效能。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以解决传统嵌入式 电磁炉的散热效能不佳的缺点,实为本发明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以解决现 有技术的嵌入式电磁炉因散热结构及散热途径设计不佳,导致热气不易扩散,进而影响整 体散热效能的缺陷。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电器装置,其包含壳体、 电路板、主动散热装置以及盖体,壳体包含第一开口、与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容置空间、 第一侧面以及具有至少一入风口的第一底面,其中第一底面与第一侧面连接处内凹形成凹 陷部,且凹陷部具有至少一出风口 ;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具有至少一电子元 件;盖体覆盖于第一开口上;以及主动散热装置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设置于入 风口上,用以将空气自入风口抽入壳体内,流经第一容置空间内部后,再由凹陷部的出风口 排出,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散热循环系统,其包含柜 体以及电器装置,柜体具有第三侧面以及容置槽,第三侧面具有贯穿通道以及第二开口,且 贯穿通道与容置槽相连通;电器装置设置于容置槽内,至少包含壳体、电路板、主动散热 装置以及盖体,壳体包含第一开口、与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容置空间、第一侧面以及具有 至少一入风口的第一底面,其中第一底面与第一侧面连接处内凹形成凹陷部,且凹陷部具 有至少一出风口 ;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盖体覆盖于第 一开口上;以及主动散热装置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设置于入风口上,其中,当主 动散热装置动作时,将空气自第二开口抽入柜体,再由入风口进入电器装置内,流经第一容 置空间内部后,再依序自出风口及贯穿通道排出于柜体之外,以对电器装置进行散热。由此,可通过本发明改善电器装置的散热结构及散热途径,以使热气可提前逸散 于壳体之外,以增加热行程距离,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能。


图1 其为现有嵌入式电磁炉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 其为图1设置于厨柜内的结构示意图。图3 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 其为图3所示的壳体及容置框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 其为图3所示的组装完成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6A 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循环系统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图6B 其为图6A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7A 其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7B 其为图7A所示的壳体及容置框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电磁炉1、4、8壳体10、45、85进气孔101贯穿通孔102、452c承载部11承载面板111
框架112控制单元12、46、86操作面板121操作键122、402进气模块13风扇131、47、871、872座体132出气部14出气口 141厨柜2入口21、22内壁23、543墙面3、7盖体40、80炉心401、801线圈41、81附加电路板42、821、822容置框体43、831、832侧框431导引道431a开口43lb、83lb、832b第一底面452第二底面432第三底面530电路板44、841、842电子元件441散热片442第一开口 450第一侧面451出风口 451a、452a、454a、851、852a入风口 452b、853第一容置空间453凹陷部454、852第一表面454b第二表面52第二侧面455第三侧面51操作部461柜体5贯穿通道511容置槽53第二容置空间54第二开口541第三开口 542外壁55通道56锅具6气流通道X、Z距离=Y气流循环方向:A、B1、B2、B3、B4、C1、C2、D
具体实施例方式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 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 及附图在本质上仅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请参阅图3,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本实 施例为例,电器装置可为但不限为电磁炉4,且电磁炉4的结构依序由盖体40、线圈41、附 加电路板42、电路板44、容置框体43以及壳体45所组成,其中壳体45为内部中空的方形 结构,壳体45可为但不限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壳体45可由铁材质所制成,但不以此为限, 壳体45具有第一开口 450、第一侧面451、第二侧面455、第一底面452以及第一容置空间 453,其中,第一容置空间453与第一开口 450相连通,第一侧面451为第二侧面455的相对 侧,且第一侧面451及第二侧面455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底面452,并在第一侧面451及第一底面452的连接处向内凹陷以定义形成凹陷部454,凹陷部454具有至少一出风口 454a,当 然,在第一侧面451以及邻近于第一侧面451的第一底面452上也可分别具有多个出风口 451a及452a,并不以此为限,另外,在邻近于第二侧面455的第一底面452上也具有至少一 入风口 452b及多个贯穿通孔452c,用以供锁固元件(未图示)穿设,以将电路板44、主动 散热装置、容置框体43等装置固定设置于壳体45的容置空间453内,以及,于本实施例中, 主动散热装置为风扇47,但不以此为限。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如图所示,电磁炉4还具有控制单元4 6,且控制单元46恰 可设置于壳体45的凹陷部454的第一表面454b上,且控制单元46上具有多个操作部461, 所述操作部461对应于盖体40上的操作键402,用以供使用者通过按压操作键402而操控 电磁炉4。此外,在电路板44及壳体45之间还可设置容置框体43,所述框体43具有侧框 431以及第二底面432,其中侧框431可弯折以形成一导引道431a,用以导引空气朝箭头B2 所示的方向流动,且侧框431上还可具有多个开口 431b,用以使空气以箭头B3所示的方向 流出容置框体43之外,以可增加气流通道。以及,电路板44及风扇47设置于容置框体43内,其中风扇47对应于壳体45的 入风口 452b上方而设置,用以将空气自入风口 452b抽入容置框体43内,而在电路板44上 具有多个电子元件441以及多个散热片442,且散热片442设置于邻近风扇47的位置,用以 导引风扇47抽入的空气,使之朝箭头Bl所示的方向流动。请再参阅图3,在电路板44上方具有附加电路板42,所述附加电路板42为一板状 结构,且材质为可导热但不导磁的金属材质为佳,于本实施例中,附加电路板42由铝材质 所制成,但不以此为限,附加电路板42主要用以承载线圈41,线圈41与电路板44电连接, 用以于电流流通后进行电磁转换,进而使设置于电磁炉4上的锅具6 (如图6B所示)产生 涡电流而发热。当然,线圈41的数量可依实际实施情形而任意变化,例如其数量可为一或 二或四。并且,如图3所示,在线圈41上即为盖体40,盖体40的材质为绝缘及隔热的硬质 材质,例如玻璃或是陶瓷材料,并不以此为限,且在盖体40上对应于线圈41的位置具有炉 心401,其可由不同材质或是不同色系的板件所制成,用以标示可设置锅具6的位置,以用 于通过线圈41产生的电磁转换而使锅具6感应加热。请同时参阅图4及图5,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及容置框体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 5则为图3所示的组装完成后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电路板44及风扇47装设 于容置框体43内,且共同装设于壳体45内,此时,风扇47则可如图5所示,将空气自壳体 45的入风口 452b处沿箭头Cl所示的方向抽入壳体45内,当空气抽入壳体45及容置框体 43内后,则如图4所示,沿箭头Bl及箭头B2所示的方向在电子元件441及散热片442间流 动,同时,部分流经电路板44的热空气可自容置框体43的开口 431b沿箭头B3所示的方向 流动,如此一来,在容置框体43与壳体45之间即可形成另一气流通道X,用以使热空气可沿 此气流通道X流动,并自壳体45的出风口 451a、452a以及454a排出,以将电路板44上的 电子元件441所产生的热排出于电磁炉4之外。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当热自壳体45的 凹陷部454的出风口 454a排出时,其热逸散的行程如箭头C2所示,可提前逸散于壳体45 之外,且其热行程相对于壳体45的第一侧面451上的出风口 451a处,更增加了距离Y的长 度,即于本实施例中,电磁炉4的壳体45的凹陷部454的设计可增加热空气逸散的空间,进 而有效增进电磁炉4的散热效率。
请同时参阅图6A及图6B,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散热循环系统组装 前的结构示意图以及组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散热循环系统主要由电磁 炉4以及装设有电磁炉4的柜体5所组成,如图6A所示,当电磁炉4欲设置于柜体5内时, 将壳体45的第一底面452对应于柜体5的容置槽53而设置,并将电磁炉4的第一侧面451 对应于柜体5的第三侧面51而设置,如此一来,则使用者于烹煮时,则电磁炉4的第一侧面 451及柜体5的第三侧面51为相对于使用者的一侧,而柜体5的外壁55则可如图6B所示 贴近墙面7而设置,此外,如图6B所示,当电磁炉4设置于柜体5上时,电磁炉4的盖体40 可架设于柜体5的第二表面52上,并使电磁炉4与容置槽53的第三底面530之间具有一 空隙。另外,第三侧面51还具有贯穿通道511以及第二容置空间54,贯穿通道511设置于 第三侧面51的上半部,并与容置槽53相连通,至于第二容置空间54则具有对外连通的第 二开口 541以及第三开口 542,并可将其他电器用品,例如烤箱,并不以此为限,通过该第 二开口 541而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54内,以及,第三开口 542设置于第二容置空间54的内 壁543的底部,并与第二容置空间54的内壁543及柜体5的外壁55之间的通道56相连通, 另外,通道56的另一端则与容置槽53相连通。于本实施例中,当锅具6置放于电磁炉4上进行烹煮时,其散热循环系统如图4、 图5及图6B所示,首先由电磁炉4的风扇47强制地将空气自电磁炉4的壳体45的入风口 452b导入,因而驱使空气在柜体5内部产生循环而流动,此时空气会由柜体5的第二开口 541进入柜体5的第二容置空间54内,再经由第三开口 542进入内壁543与外壁55之间的 通道56内,接着再顺沿通道56而进入容置槽53内部,然后再通过风扇47的动作而抽入电 磁炉4内部,并对电磁炉4内部进行散热,其后,热气流会由电磁炉4的出风口 451a、452a、 454a排出于壳体45之外,并自对应于凹陷部454的贯穿通道511而排出于柜体5之外,由 此于柜体5及电磁炉4内部循环的散热循环系统以可使热气流由柜体5的第三侧面51处 排出,且热气流在排出柜体5时则不会受到墙面7的阻挡,因而可形成良好的气流循环,并 使得电磁炉4所产生的热气可顺利地排出,进而增进电磁炉4的散热效率。请同时参阅图7A,其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于 本实施例中,电器装置也可为但不限为电磁炉8且其具有盖体80、线圈81、附加电路板821、 822、电路板841、842、容置框体831、832、控制单元86以及壳体85,由于电磁炉8的结构及 组装方式均与前述实施例相仿,故于此不再赘述,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电磁炉8为具有四组 炉心801的电器装置,因而其壳体85可容设两组容置框体831及832,且在容置框体831及 832内可分别设置电路板841、842以及风扇871、872,同样地,在电路板841及842上则分 别具有附加电路板821及822,且在附加电路板821及822上还可分别设置两线圈81,如此 一来,则可形成具有四组炉心801的电磁炉8。此外,如图7B所示,当风扇871及872动作时,则空气可自壳体85的入风口 853 (如图7A所示)抽入容置框体831及832内部,并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式进行气流循 环,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热气流还可经由容置框体831及832的多个开口 831b及832b而流 出,并在两容置框体831、832以及壳体85之间的空间中流动,而形成多个气流通道Z,再由 壳体85的出风口 851及852a排出,如此一来,还可有效增加热行程距离,并且,当热气流由 壳体85的凹陷部852上的出风口 852a排出时,还可使热气提前逸散于壳体85之外,因而 促进散热。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器装置由壳体、电路板、盖体以及主动散热装置所组成,且壳体上具有入风口、出风口以及向内凹陷的凹陷部,经由主动散热装置的动作而使空气自 入风口抽入,并通过设置于凹陷部上的出风口而排出于壳体之外,由此改善电器装置的散 热结构及散热途径,以使热气可提前逸散于壳体之外,以增加热行程距离,进而有效提升散 热效能。本发明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变化与修饰,然而皆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 所限定的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电器装置,其包含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开口;一第一容置空间,其与该第一开口相连通;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一底面,具有至少一入风口,其中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一侧面连接处内凹形成一凹陷部,且该凹陷部具有至少一出风口;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一盖体,覆盖于该第一开口上;以及一主动散热装置,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设置于该入风口上,用以将空气自该入风口抽入该壳体内,流经该第一容置空间内部后,再由该凹陷部的该出风口排出,以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电器装置为一电磁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壳体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壳体由铁材质制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还具有一附加电路板,该附加电路板设置于该电路 板上,用以承载一线圈,该线圈与该电路板电连接,用以进行电磁转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附加电路板由铝材质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还具有一容置框体,该容置框体设置于该第一容置 空间中,且具有一第二底面,用以容置该电路板,且该容置框体的一侧框弯折以形成一导引 道,用以引导空气流动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主动散热装置为一风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还具有至少一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设置于电路板上 并邻设于该主动散热装置旁,用以导引空气流动方向并对该电子元件进行散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装置,其中该电器装置还具有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设 置于该凹陷部的一第一表面上,用以供用户操控该电器装置。
11.一种散热循环系统,其包含一柜体,具有一第三侧面以及一容置槽,该第三侧面具有一贯穿通道以及一第二开口, 且该贯穿通道与该容置槽相连通;一电器装置,设置于该容置槽内,至少包含 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开口;一第一容置空间,其与该第一开口相连通; 一第一侧面;以及一第一底面,具有至少一入风口,其中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一侧 面连接处内凹形成一凹陷部,且该凹陷部具有至少一出风口 ; 一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 一盖体,覆盖于该第一开口上;以及一主动散热装置,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并对应设置于入风口上;其中,当该主动散热装置动作时,将空气自该第二开口抽入该柜体,再由该入风口进入 该电器装置内,流经该第一容置空间内部后,再依序自该出风口及该贯穿通道排出于该柜 体之外,以对该电器装置进行散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电器装置为一电磁炉。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柜体还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该第二 容置空间通过该第二开口对外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第二容置空间还具有一第三开口,该 第三开口与该第二容置空间的一内壁及该柜体的一外壁之间的一通道相连通,且该通道与 该容置槽相连通,当该主动散热装置动作时,将空气自该第二开口抽入该第二容置空间,再 由该第三开口进入该通道,并沿该通道进入该容置槽中,再由该电器装置的该入风口进入 该壳体内,流经该电器装置内部后,再自该出风口排出于该电器装置之外,并由该贯穿通道 排出于该柜体之外。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壳体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电器装置还具有一附加电路板,该附 加电路板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用以承载一线圈,该线圈与该电路板电连接,用以进行电磁转 换。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电器装置还具有一容置框体,该容置 框体设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具有一第二底面,用以容置该电路板,且该容置框体的一 第一侧面弯折以形成一导引道,用以引导空气流动方向。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主动散热装置为一风扇。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电器装置还具有至少一散热片,所述 散热片设置于电路板上并邻设于该主动散热装置旁,用以导引空气流动方向并对该电子元 件进行散热。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循环系统,其中该电器装置还具有一操控面板,该操控 面板设置于该凹陷部的一第一表面上,用以供用户操控该电器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散热循环系统,该电器装置包含壳体、电路板、主动散热装置以及盖体。壳体包含第一开口、与第一开口相连通的第一容置空间、第一侧面以及具有至少一入风口的第一底面,其中第一底面与第一侧面连接处内凹形成凹陷部,且凹陷部具有至少一出风口;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中,且具有至少一电子元件;盖体覆盖于第一开口上;以及主动散热装置对应设置于入风口上,用以将空气自入风口抽入壳体内,流经第一容置空间内部后,再由凹陷部的出风口排出,以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通过本发明可改善电器装置的散热结构及散热途径,以使热气可提前逸散于壳体之外,以增加热行程距离,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能。
文档编号F24C7/00GK101825300SQ20091012619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5日
发明者林益申 申请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