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474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空调机,即其形成有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
主体向本体上侧升降,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位于排出口主体内部深处,设置于排出口主体的支承件支承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下部。
背景技术
—般来讲,空调机为了给用户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利用由压縮机、冷凝器、膨
胀机构和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对室内进行制冷供暖或净化空气,并大致分为分离型和一体型。 虽然上述的分离型和一体型在功能上相同,但是分离型是在室内侧设置冷却/散热装置且在室外侧设置散热/冷却及压縮装置,并将相互分离的两个装置之间通过制冷剂配管来连接的,一体型是将冷却散热功能一体化而在住宅的墙壁上打孔或在窗户上吊挂装置而直接设置的。 以往的空调机中,在壳体前面部下部开口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口 ,并在壳体前面部上部开口形成有空气排出口 ,且可旋转地设置有对通过空气排出口的空气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构件。 另外,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25476号中公开有可如上所述地调节排出空气风向的空调机。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25476所公开的空调机中,在壳体的前方设有空气排出口开口形成的前面板,对通过空气排出口的空气风向进行调节的风向调节构件,由从前面板向后方突出地配置的上侧支承构件及下侧支承构件被可旋转地支承于前面板上,并且在空调机内部被调和的空气在通过作为空调机前方上部的上侧支承构件及下侧支承构件的过程中被风向调节构件引导,而其风向被调节。 但是,上述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25476号中公开的空调机中,空气排出
口的高度被设为固定的,因此不能降低其整体高度,空气排出口为常开放的,因此存在空调
机前面上部的美观性降低,并且灰尘等异物可通过排出口流入空调机的问题。 另外,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91801号中公开有向壳体上侧上升并且向壳
体下侧下降的空调机的排出口单元。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91801号中公开的空调
机的排出口单元,其前面和左、右两侧面和底面为敞开的,并且在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过的空
的空间,使通过左、右、前面的开口面的空气扩散的格栅被固定定位设置于在排出口单元外
围部沿上下较长地形成的钩挂部上,进而使在壳体内上升的空气通过排出口单元的内部之
后,利用作为排出口单元外围部的格栅而被扩散并被排出。 但是,上述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5-0091801号中公开的空调机中,格栅被安
装为固定结构而不是可旋转的结构,因此存在不能调节其风向的问题。 并且,如上所述的空调机中,风向调节构件等没有位于壳体或排出口单元内部深
处,而只设置于前面部或者左、右侧面部等的外围部,因此排出空气的引导距离短,而存在
不仅调节风向的能力低且不能将排出空气引导至远处,也不能充分地扩散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其
可将排出空气排出并扩散至远处,而且可使排出空气顺畅地通过排出口单元内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其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和上下风向调节
构件的大小最大化,且可被紧凑地设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其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大小最大化,且可被紧凑地设置。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其使旋转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上下旋转机构不妨碍排出口单元的升降,并设置于最佳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的本体;可升降地配置于上述本体并形成有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主体;可旋转地配置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内侧的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形成有支承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下部的多个支脚、且形成有通路以使空气从多个支脚之间通过的支承件。 上述支承件包括与上述排出口主体结合的结合部;上述多个支脚分别在上述结合部上向上述多个风向调节构件的下部方向突出地形成。 上述结合部结合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前方部和后方部中的一侧;上述多个支脚分别在上述结合部上向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内侧方向突出地形成。 上述多个支脚分别沿左右方向隔开设置,上述多个支脚形成有轴支承部,该轴支
承部中可旋转地贯通有分别形成在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下部的旋转轴。 在上述排出口主体的上部形成有引导空气的空气流路及被划分的电气安装部,上
述空调机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电气安装部上并旋转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中的一个的
马达;使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联动的联动构件。
上述排出口主体包括利用上述马达旋转并形成于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上部的旋转
轴;上述马达的旋转轴中的一个贯通的轴贯通孔;除了利用上述马达旋转的左右风向调节
构件外,分别支承剩余的形成在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上部的旋转轴的轴支承部。 上述轴支承部包括轴插入槽,该插入槽除了利用上述马达旋转的左右风向调节构
件外,包围并支承剩余的形成在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上部的旋转轴。上述轴插入槽可形成为
向上述电气安装部突出地形成的凸台。 空调机还包括可旋转地配置于上述排出口主体或上述支承件上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 上述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可配置于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前方。
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可分别具有凹陷地形成的回避部,以便回避上述的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 上述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可分别具有凹陷地形成的回避部,以便回避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 上述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可沿上下方向可旋转地配置于上述多个支脚的
上述回避部形成为其高度高于上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高度。
上述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在后部分的左、右侧之间形成有回避部,以便回避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 空调机还可包括上下旋转机构,其使上述至少一个上下风向调节构件旋转。
上述支承件包括位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左侧部旁边的左侧部;位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右侧部旁边的右侧部,上述至少一个上下旋转机构配置于上述支承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的任意一侧。 上述支承件被配置成使上述左侧部及上述右侧部分别与上述排出口主体相隔开。
上述上下旋转机构被设置于上述支承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的任意一个和上述排出口主体之间。 上述支承件在上述左侧部的上端和上述右侧部的上端之间形成有上板部;上述上板部形成有轴贯通孔,该轴贯通孔中贯通配置有在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各个上部形成的旋转轴。 在上述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任意一个上形成有轴贯通孔,该轴贯通孔中贯通有在上
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左、右侧中的一侧上突出的旋转轴及上述上下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在上述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的另一个上形成有轴支承部,其可旋转地支承在上
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左、右侧中的另一侧上突出的旋转轴。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设置有具有支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下部的多个支脚的支承件,可将左右风向调节构件设置于排出口主体内部的深处位置,并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前后方向长度等的大小最大化,因此可将排出空气排出并引导至远处并进行扩散;在多个支脚之间形成有通路,使得支承件最大限度地不阻碍空气的流动而使空气通过,因此具有排出空气可顺畅地通过排出口单元内部,并且将由支承件引起的送风阻力最小化的优点。 并且,支承件包括与排出口主体结合的结合部,多个支脚在结合部上突出,因此具有多个支脚被不晃动地维持的优点。 并且,排出口主体在上部形成有空气流路和被划分的电气安装部,旋转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马达设置于电气安装部,因此具有可防止由调和空气引起的马达上结露或防止热传递,并且不需要另外的遮盖马达等的专门的马达罩的优点。 并且,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前部分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后部分中至少一侧上形成有避免相互间干涉的回避部,可尽可能大地形成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具有整体上紧凑地构成的优点。 并且,支承件包括左侧部、右侧部和上板部,而具有整体上强度大的优点。 并且,支承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任意一个上设置有上下旋转机构,左侧部和右
侧部中任意一个上形成有支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支承部,使得排出口主体上无需形成用
于设置及支承上下旋转机构的结构体,因此排出口主体的结构简单,并且上下旋转机构或
用于支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结构体不会向排出口主体的外侧突出,因此具有排出口主体
升降容易的优点。 并且,上下旋转机构被设置成位于支承件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中一个和排出口主体之间,上下旋转机构不阻碍排出口单元的升降,并且可防止调和空气在上下旋转机构上产生结露或热传递,因此具有不需要遮盖上下旋转机构的专门的罩的优点。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 视图。 图9是在图7及图8上所示的排出口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 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运转中时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示 意分解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下部横向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 明的空调机的一实施例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体2上形成有吸入室内空气的空 气吸入口 4、6,而且形成有排出在本体2的内部被加热、冷却或净化等被调和的空气的空气 排出口 8、 10。本体2可适用于立式空调机、挂式空调机、或吊顶式空调机等任意一种情况, 但下面为了便于说明,以立式空调机为例进行说明。 以下,本体2是在其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口 4、6,且在其上部形成有空气排出口 8、 10,并且具有大致如下的流路,即通过其下部吸入空气并在其内部调和后通过其上部排出 被调和的空气。另外大致包括底座12、壳体20、下部面板30、40以及上部面板50。
底座12形成本体2的底面部外观,并支承壳体20和下部面板30、40等,并且设置 有异物处理装置,该装置处理由设置在下部面板30、40上的后述清洁单元36、46清洁的异 物。 异物处理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通过左侧软管13与左侧清洁单元36相连接且 通过右侧软管14与右侧清洁单元46相连接的异物分离器15 ;与异物分离器相连接并产生 吸力的吸力发生单元16 ;存放由异物分离器15分离的异物的异物收集筒17 ;控制左侧清 洁单元36、右侧清洁单元46及吸力发生单元16的清洁控制部18。 壳体20形成本体2的后方部外观,并由后板部22、左侧部24以及右侧部26构成, 且设置于底座12的后方部上侧。壳体20可形成为,左侧部24和右侧部26与后板部22直 交地弯曲,也可以形成为向越靠前方其宽度越大的方向相对后板部倾斜地弯曲。
下部面板30、40是由形成有左侧空气吸入口 4的左侧下部面板30、和形成有右侧 空气吸入口 6的右侧下部面板40构成。左侧下部面板30设置于壳体20的左侧部24的下 部前方位置,即底座12的前方部左侧上方,并且,左侧空气吸入口 4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开口
一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立体图。
一实施例的运转中时的立体图。
一实施例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一实施例的下部横向剖视图。
一实施例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分解立体图。
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下降状态时的局部纵向剖
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上升状态时的局部纵向剖或沿左侧前方方向开口。在左侧下部面板30上设置有安装左侧过滤器32的左侧过滤器罩 34。在左侧下部面板30和左侧过滤器罩34之间,设置有可升降的左侧清洁单元36,该清洁 单元36随着左侧下部面板30、左侧过滤器32和左侧过滤器罩34中的至少一个升降并清洁 左侧过滤器32的异物。右侧下部面板40位于与左侧下部面板30对称的位置,其主要构成 与左侧下部面板30的构成相同。 上部面板50设置于壳体20的前方上部,大致由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3以及右 侧板部54构成。上部面板50,在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3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前板部52和 左侧板部53倾斜的左侧排出部55,并在左侧排出部55上沿左右方向或沿左侧前方方向开 口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8。在此,左侧排出部55形成为向本体2的内侧方向凹陷,以便在 后述左侧叶片90关闭时,在左侧叶片90上突出地具备的左侧风向调节部92被插入并容纳 于其中。 并且,前板部52和右侧板部54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前板部52及右侧板部54倾斜的 右侧排出部56,并在右侧排出部56上沿左右方向或沿右侧前方方向开口形成有右侧空气 排出口 10。在此,右侧排出部56形成为向本体2内侧方向凹陷,以便在后述右侧叶片100 关闭时,在右侧叶片100上突出地具备的右侧风向调节部102被插入并容纳于其中。
本体2包括配置在上部面板50前方的前盖60。前盖60整体上形成为四角形板 状,并遮蔽上部面板50的前方,且其左右侧的一部分62、64分别遮蔽左右侧排出部55、56 的前方。前盖60起到一种空气导向器的作用,其使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 8和右侧空气排出 口 10的空气不直接向前方方向直行流动,而朝向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100流动。另外, 当左侧叶片90及右侧叶片100被关闭时,起到一种遮蔽构件的作用,使得从前方看不到左 侧风向调节部92及右侧风向调节部102。 虽然可以将前盖60设置成只覆盖上部面板50的前方,也可以将左右下部面板30、 40的前方及左右下部面板30、40之间的前方一起覆盖,但下面以前盖60只覆盖上部面板的 情况做说明。 此外,在本体2的前方连接有前面面板70,其能够以左右一侧为中心转动。前面面 板70形成空调机的前面一侧的外观,并且可以固定安装在底座12及左侧下部面板30、右侧 下部面板40和上部面板50中的至少一个上。 为了开闭左侧下部面板30和右侧下部面板40之间的空间,当然也可以在底座12、 左侧下部面板30、右侧下部面板40和上部面板50中的至少一个上连接,且使其能够向左右 侧中的一侧旋转。 以下,说明前面面板70可旋转地连接于底座12及左侧下部面板30、右侧下部面板 40和上部面板50中至少一个,并且开闭上部面板50及前盖60的上端和底座12的前面部 之间的情况。 前面面板70是以其被关闭时的情况作为基准,内外或者前后布置的多个构件71、 72相互结合的结构。S卩,其形成空调机的前面侧的外观,并包括以本体2为基准位于外侧的 外侧构件71、位于内侧的内侧构件72及将外侧构件71和内侧构件72相结合的支架73。
外侧构件71形成为透明的,其背面上可以形成有具有色彩及装饰美的板体或者 板材,或者层结构的装饰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色彩或者图案等半透明的。外侧构件71可 以由玻璃、纤维制品或者陶瓷等的材质形成。
内侧构件72至少形成有一个开口孔72a。在开口孔72a或者开口孔72a的后方设 置有通过外侧构件71显示空调机运转信息的显示器74。 另外,本体2的内部包括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到本体2内部后向本体2的外部排出 的鼓风机310 ;将由鼓风机310排出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75。
鼓风机310是设置在本体的内侧下部并将其前方或后方的空气吸入后向上侧排 出的离心鼓风机。且包括设置成其旋转轴向前后方向突出的风扇马达76 ;与风扇马达76 的旋转轴相连接的鼓风风扇77 ;包围鼓风风扇77及风扇马达76并在前面和后面中的一侧 形成有开口部,且在上部形成有排出口的风扇护罩78 ;配置在风扇护罩78的开口部上的孔 板79。热交换器75位于鼓风机310,特别是在风扇护罩78的上侧。 另外,在本体2上设置有可开闭空气吸入口 4、6和空气排出口 8、 10中的至少一个
并引导空气的叶片90、 100。下面,叶片90、 100同时一起开闭空气吸入口 4、6和空气排出口
8、10,并且一并引导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而且整体上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 g卩,叶片90、100的下部起到开闭空气吸入口 4、6并引导由空气吸入口 4、6吸入的
空气的吸入叶片的作用;其上部起到开闭空气排出口8、10,并引导由空气排出口8、10排出
的空气的排出叶片的作用,而且,整体上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 叶片90、 100由左侧叶片90和一侧叶片100构成,该左侧叶片90可同时开闭左侧 空气吸入口 4和左侧空气排出口 8,并引导由左侧空气吸入口 4吸入的空气和通过左侧空 气排出口 8排出的空气,该右侧叶片IOO可同时开闭右侧空气吸入口 6和右侧空气排出口 IO,并引导由右侧空气吸入口 6吸入的空气和通过右侧空气排出口 IO排出的空气。
左侧叶片90在本体2的外部,特别是本体2的前方部左侧位置上,以垂直的旋转 中心为中心移动,使得左侧空气吸入口 4及其周边和左侧空气排出口 8—起开闭。左侧叶 片90在被关闭的状态时,成为形成空调机的前方部左侧面外观的一种前方部左侧面面板, 并形成为能够将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全部覆盖的大小与形 状。另外,其在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的旁边作旋转运动,并开 闭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的全部。 左侧叶片90在被关闭的状态时,成为形成空调机的前方部左侧面外观的一种前 方部左侧面面板,并形成为能够将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全部 覆盖的大小与形状。另外,其在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的旁边 作旋转运动,并开闭左侧下部面板30的左侧面和上部面板50的左侧面的全部。
左侧叶片90包括位于与左侧空气排出口 8相对应的位置上的左侧风向调节部92。 左侧风向调节部92在左侧叶片90打开时调节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 4排出的空气的风向, 并在左侧叶片90关闭时被插入并收容在左侧排出部55中。 由于右侧叶片100的构成及动作是与前述的左侧叶片90相对称,以下省略对其说 明。 另外,在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100分别由沿上下方向较长的一个构件构成时, 其生产与搬运等不容易,并且将其设置在本体2上移动时其一部分会晃动或变形。相反地, 在沿上下方向较长且由多个构件相互结合的组装体构成时,各个构件生产及搬运等容易, 将其设置在本体2上移动时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一部分晃动或变形。以下,以左侧叶片90 和右侧叶片100分别由多个构件的结合体构成的情况作说明。
8
另外,若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IOO分别将其从外部看得到的主要部分即外侧构 件120由玻璃、木材、金属材料或者具有装饰部的合成树脂之类的富有美感的构件构成,则 可提高其美感,并通过更换上述构件可体现新的设计。 左侧叶片90和右侧叶片100可以是各个的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都形成 为板体形状,而且整体上紧贴地构成,当然也可以为使其在内部具有空的空间94、104,而内 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立体形状,而不是板体状。
并且,在内侧构件110和外侧构件120之间形成有空的空间时,即内侧构件110和 外侧构件120中至少有一个形成为不是板体状的立体形状时,存在厚度变厚的缺点。
只是由于如上所述的空的空间94、104可形成一种隔热层,在冷空气被引导到内 侧构件110时,防止在外侧构件120上结露,并且由于叶片90、 100的厚度厚,相反地会最大 限度地减少其在被驱动时的晃动或者变形。 参照图2及图3,空调机可以将排出口单元80设置成使其可从本体2的内侧上部
向本体2的上侧上升,并从本体2的上侧向本体2的内侧下降。另外,可以将排出口单元80
设置成使其在本体2的上侧位置向上下升降或左右旋转,也可以将排出口单元80设置成使
其在本体2的上侧位置上固定而不升降或旋转。以下对排出口单元80升降的情况作说明。 本体2具有其上面整体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面,或者在其上面形成有沿上下方
向开口的开口部,排出口单元80通过本体2的开口面或者开口部作升降驱动。 本体2设置有引导排出口单元80升降的升降导向套82,排出口单元80被升降导
向套82引导,或者上升到升降导向套82的上侧位置,使得空气排出口 78开启/露出,或者
下降到升降导向套82的内部,覆盖升降导向套82的上面即本体2的上面,使得空气排出口
78关闭/隐匿。 在此,升降导向套82设置于壳体20和上部面板52之间空间中的上部,特别是被 设置成位于热交换器310的上侧位置。在升降导向套82上设置有具有一定高度的上部装 饰构件84,从而遮蔽升降导向套82和壳体20之间的缝隙及升降导向套82和上部面板50 之间的缝隙。排出口单元80通过排出口单元驱动机构(未图示)而升降动作,对于排出口 单元驱动机构下面将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根 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下降状态时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 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上升状态时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9是在图7及图8所 示的排出口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参照图6至图9,升降导向套82形成为上面及下面敞开且其内部沿上下方向开口 的箱体状,从而排出口单元80向其内部下降时,使向本体2的上部排出的空气通过。
使排出口单元80升降动作的排出口单元驱动机构150包括驱动源和与驱动源联 动以使排出口单元80作升降动作的动力传递部。上述驱动源和动力传递部中,其一部分设 置于排出口单元80上,剩余部分设置于本体2,尤其是在升降导向套82上。
上述驱动源由马达152构成,上述动力传递部由连接于马达152的驱动齿轮154 和与驱动齿轮154啮合的从动齿轮156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驱动齿轮154由连接于马 达152旋转轴的小齿轮构成,而从动齿轮156为与小齿轮啮合且沿上下方向较长的齿条。
在排出口单元驱动机构150中,可以将马达152设置于升降导向套82,而将从动齿轮156设置于排出口单元80,相反,当然也可以将马达152设置于排出口单元80,而将从动 齿轮156设置于升降导向套82。在以下的说明中限定为如下情况,即从动齿轮156设置于 升降导向套82,而马达152设置于排出口单元80并在驱动时与排出口单元80 —起升降。
为了尽可能减少阻碍空气流动,优选为马达152、驱动齿轮154及从动齿轮156设 置于排出口单元80及升降导向套82的四个边角一侧或左/右侧中至少一侧。为了使升降 更加稳定,优选为设置多套排出口单元80。 最好是将马达154分别设置于排出口单元80的左/右两侧下部,马达152分别设 有驱动齿轮154,并且从动齿轮156与马达154对应地分别设置于升降导向套的左/右两 从动齿轮156可以在升降导向套82的周边部内壁上突出地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在 升降导向套82的周边部内壁上用螺钉等的连结构件或粘接剂等粘接方法结合。在以下的 说明中包括在升降导向套82的内壁上突出地形成的容纳部157 ;与容纳部157通过螺钉 等连结构件相连结并与驱动齿轮154啮合,且滑动插入到容纳部157中的齿轮部158。
排出口单元80沿着从动齿轮156被引导,并且在其上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有回 避从动齿轮156的槽部86,在下部结合有覆盖马达152的马达罩159。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80,如图6至图9所示,包括排出口主体210 ; 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 ;左右旋转机构260 ;支承件270及上下风向调节构件 300。 排出口主体210可使被输送到本体2内侧上部的空气通过后,向本体上侧的前/ 后/左/右中至少一个方向排出,并可具有向前方和左/右两侧等的多个方向分散排出的 流路结构,也可具有向前方等一个方向排出的流路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具有向前方排出的 流路结构。 排出口主体210具有如下流路结构,即使从本体2的内部输送来的空气从下面向 上流动,进而流动方向向前方转向后,向排出口单元80的前方排出。即,整体上底面和前面 敞开,并且左/右/后/上面封闭,在底面和前面之间形成空气通过的流路。并且,在排出 口主体210的后方具有将从底部上行的空气向前方引导的流路导向板211。
排出口主体210向升降导向套82的内部下降,而覆盖升降导向套82的上面,形成 空调机的上面部外观。在排出口主体210的上部,形成有上面敞开且设置马达或PCB等各 种电装部件的电气安装部212,并且设置有覆盖电气安装部212上面并形成空调机的上面 外观的顶盖213。 对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各个而言,引导 空气的宽度越大,即前后方向长度越长,风向调节能力越强,而且也可以提高空气的扩散 度,能够将空气引导得尽可能远地排出。并且,优选为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 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分别形成为其前后长度尽可能长。 另外,为了将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中的
一个设置于排出口主体210的内部较深处,可以将另一个的前后方向长度等的大小做得更
大,因此优选为整体上设置于前后位置,并使前后方向长度等的大小尽可能大。 排出口单元80具有如下流路结构,即从本体2内部输送来的空气从下面向上流
动,进而其流动方向向前方方向转向后,向排出口单元80的前方排出。因此,将具有垂直导向面的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设置成位于具有水平导向面的上下风向调节 构件300的后方位置。 g卩,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垂直旋转中心在排出口主体210的前 /后/中央部中,位于大致中央部或后方部,而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水平旋转中心位于 排出口主体210的大致前方部。 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被配置成以垂直于排出口主体210内部的旋 转轴为中心可左右旋转,从而将通过排出口主体210的被调和的空气向其配置方向引导, 并沿左/右方向隔开设置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以使被调和的空气左右扩散。
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中任意一个230利用左右旋转机构260 以垂直轴为中心旋转,其余220、240、250与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30联动,以垂直轴为中心旋 转。以下,将利用左右旋转机构260直接旋转的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称为驱动风向调节构件 230,将与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联动而旋转的其它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作为从动风向调节 构件220、240、250来说明。 在此,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在上下侧中的一侧具有连接于左右旋转机构260的
旋转轴232,上下侧中另一侧具有在支承件270上可旋转地被支承的旋转轴234,并且形成
有连接轴236,以连接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与联动构件264。 并且,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在上侧和下侧分别具有旋转轴222、224、
242、244、252、254,并形成有连接轴226、246、256,以连接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与联动构
件264。 在此,联动构件264是一种连接杆,其与后述马达一起形成左右旋转机构260。该 连接杆在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利用左右旋转机构260旋转时,使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 240、250与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 —起以相同的方向旋转。 在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下侧后方位置上,沿左右方向较长地设 置有联动构件264,并且以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间距来隔开形成有插入左 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连接轴226、236、246、256而连接的连接孔265、266、 267、268。 另外,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中,在其前部中央,向后方凹陷状地凹 陷地形成有回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回避部228、238、248、258。左右风向调节构件 220、230、240、250形成为,回避部228、238、248、258的高度比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高度更高。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与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同样具有多个调节 构件,并且多个调节构件也可以利用联动构件联动。并且,可上下隔开地形成多个上下风向 调节部301、302,且多个上下风向调节部301、302的两侧端形成有左/右侧端部303、304, 而使得多个上下风向调节部301、302与左/右侧端部303、304形成为一体。以下,将形成 为一体的情况做说明。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可由用户等手动旋转,也可以利用设置于空调机尤其排出 口单元80的上下旋转机构310旋转。以下,将利用上下旋转机构310旋转的情况做说明。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以水平轴为中心旋转,因此在左/右侧中的一侧上,突出地 具有连接上下旋转机构310旋转轴的旋转轴305,且在左/右侧中的另一侧上,突出地具有被排出口主体210和支承件270中的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支承的旋转轴306。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在后部左/右侧之间向前方凹陷状地形成有回避左右风向
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回避部307、308。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左右旋转机构260在排出口主体210的下部或上部位置 上使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旋转。此时,排出口主体210的结构为下面敞开的,驱动风向调 节构件230位于排出口主体210的内部深处,因此优选为左右旋转机构260在排出口主体 210的上部位置上使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旋转。在以下的说明中,被设置成位于排出口主 体210的上部尤其是电气安装部212上。 左右旋转机构260由旋转轴261向下部突出地设置于电气安装部212的马达构 成,上述马达上形成有具有连结孔的连结部263,并且通过电气安装部212中形成的连结凸 台214和连结构件262连结。另外,上述马达被设置成可使旋转轴贯通于后述的旋转轴贯 通孔215中。 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的上部旋转轴222、242、252可以利用支承件270 和排出口主体210中至少一个被可旋转地支承。驱动风向调节构件230的下部旋转轴234 及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的下部旋转轴224、244、254可以利用支承件270和排出 口主体210中至少一个被可旋转地支承。 只是,优选为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的上部旋转轴222、242、252贯通形 成在支承件270上侧的轴贯通孔287、289、290中,并利用形成在排出口主体210上的轴支 承部216、218、219被支承。下部旋转轴224、234、244、254是排出口主体210的底面为敞开 的结构,因此优选为仅利用支承件270来支承。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中,旋转轴305、306被支承件270和排出口主体210中至 少一个可旋转地支承。只是,由于是排出口单元80外围部即排出口主体210插入到升降导 向套82内侧的结构,因此优选为上下旋转机构310设置于排出口主体210内侧,而上下风 向调节构件300仅由支承件270上可旋转地支承。 另外,支承件270包括多个支脚271、272、273、274,其支承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 220、230、240、250的下部旋转轴224、234、244、254。在多个支脚271、272、273、274之间形 成有通路276、277、278,以便使空气通过。 在多个支脚271、272、273、274上形成有轴支承部271a、272a、273a、274a,其使多 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下部旋转轴224、234、244、254可旋转地贯通。
支承件270包括与排出口主体210结合的结合部280,为了不晃动,多个支脚271、 272、273、274从结合部280突出,并延伸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下部。
支承件270中,结合部280与排出口主体210前方部和后方部中的一侧结合,在结 合部280向与结合部280相面对的面突出地形成有多个支脚271、272、273、274,并且为了形 成通路276、277、278,向左/右方向隔开上述的支脚。 在排出口主体210的前面下部,沿左右较长地形成有连结部219,连结部219上形 成有连结孔219a。 另外,支承件270包括,沿左右较长地形成的板体部所构成的结合部280。结合部 280上形成有与连结部219上形成的连结孔219a相对应的连结孔280a,且贯通连结部219 上的连结孔219a中的螺钉等连结构件281所连结的凸台280b向后方突出。
12
在多个的支脚271、272、273、274中,其后端可以在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后面,即, 以与流路导向板211相接触的长度突出形成,也可以以与流路导向板211间隔的长度突出 形成。只是,多个支脚271、272、273、274具有充分的强度,且优选为突出足够支承多个左右 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的下部旋转轴244、234、244、254的长度,以便可使从下部 输送来的空气顺畅地流动。 在支承件270中,位于最左侧的左侧支脚271与后述的支承件270的左板部282隔 开设置,因此左侧支脚271与左板部282之间形成左侧通路275。同理,位于最右侧的右侧 支脚274与后述的支承件270的右板部274隔开设置,因此右侧支脚274和右板部283之 间形成右侧通路279。 另外,支承件270包括将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及上下旋转机构310可旋转地 设置的左板部282及右板部283,为了增强左板部282及右板部283的强度,还包括上板部 284,整体上构成为前面和后面及下面敞开的箱体。 在此,支承件270是一种流路导向板,且被设置于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后方所形 成的流路导向板211的前方,其使得通过其下面的空气被左板部282、右板部283及上板部 284引导,而通过其前面流动。 S卩,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后方所形成的流路导向板211是将空气向前方引导的后
侧流路导向板,支承件270是引导向前方转向的空气的前侧流路导向板。 在支承件270中,为了设置上下旋转机构310及支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左侧
部282及右侧部283形成为与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壁具有一定空间的结构。 为了将上下旋转机构310位于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壁和支承件270的外侧壁之
间,将其设置在排出口主体210内侧壁和支承件270外侧壁中的一个上,并且由其旋转轴
311以左右方向突出地设置的马达构成。 上下旋转机构310即马达上形成有连结部313。连结部313是用螺钉等连结构件 312连结在支承件210的左板部282和右板部283中的一个上所形成的连结凸台282a上,。
可以在多个支脚271、272、273、274的上侧上,可上下旋转地配置上下风向调节构 件300。此时,支承件270在左板部282和右板部283中任一个(282)上具备轴贯通孔285。 在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左/右侧上突出的一个旋转轴305和上下旋转机构310的旋转 轴311中至少一个贯通于轴贯通孔285中。 在左板部282和右板部283中的另一个(283)上形成有轴支承部286,该轴支承 部286支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左/右中另一侧上突出的旋转轴306且使其可旋转。 在此,轴支承部286可由支承旋转轴306并贯通的孔部构成,也可以由围绕并支承旋转轴 306并向旁边突出地形成,且在其内部形成有可旋转地插入旋转轴306的轴插入槽的凸台 构成。 并且,支承件270在其上板部284上形成有旋转轴贯通孔287、288、289、290,在 其中可旋转地配置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各个的上部旋转轴222、232、 242、252。 排出口主体210形成有旋转轴贯通孔215和轴支承部216、217、218。驱动风向调 节构件230的上部旋转轴232和左右旋转机构260的旋转轴261中的至少一个贯通于旋转 轴贯通孔215中,并且从动风向调节构件220、240、250的上部旋转轴222、242、252被轴支
13承部216、217、218可旋转地支承。 在此,轴支承部216、217、218可以由旋转轴222、242、252被支承并贯通的孔部构 成,也可以由凸台构成,该凸台形成为向上侧突出,以便围绕并支承旋转轴222、242、252,并 在其内部形成有以可旋转地插入旋转轴222、242、252的轴插入槽。 对于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说明如下。首先,当排出口单元升降机构150 的马达152以上升模式动作时,排出口单元80在升降导向套82的内侧位置上,向升降导向 套82的上侧,即本体2的上侧上升。此时,形成在排出口单元80上的空气排出口 78向外 部露出。 另夕卜,左、右叶片90、100向旁边旋转,并打开左、右侧空气吸入口 4、6。此时,鼓风 机的马达76被驱动而使鼓风风扇77旋转,则室内的空气通过左右侧空气吸入口 4、6向本 体2的内部吸入,并与热交换器75进行热交换后,一部分向左、右方向流动,通过左右侧空 气排出口 8、10排出,其余的向上侧流动。 如上所述,流向上侧的空气通过排出口主体210的敞开的底面向排出口主体210
的内侧空间流入。此时,上升到排出口主体210内侧的空气中,从本体2的内侧后方上升到
上侧的空气被流路导向板211向前方改变其流动方向后,受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
230、240、250的引导,而调节其向左右风向并流入到支承件270的内侧。 如上所述,被引导的空气受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引导,而调节其上下风向,
并通过支承件270的敞开的前面及排出口主体210敞开的前面,被输送到排出口单元250
的前方。 并且,通过支脚271、272、273、274之间形成的通路275、276、277、278、279,从本体 2的内侧前方上升到支承件270的内侧的空气,与从支承件270的后方流入的空气相混合, 并受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的弓I导而调节其向上下风向。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位于排出 口主体210的内部深处,并引导空气,因此能够增加左右风向调节能力及扩散度和排出空 气的直线流动距离。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也是沿前后方向较长地配置在排出口主体210的内侧,并
引导空气,因此能够增加上下风向调节能力及扩散度和排出空气的直线流动距离。 关于本发明,以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为参考进行了说明,但这只不过是例示,只要
是具有本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的人员,应当理解能够通过对上述实施例加以各种变形及均
等的其他实施例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真正的技术上的保护范围应通过所附的权利要求 书的技术思想而被确定。
权利要求
一种空调机,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的本体;可升降地配置于上述本体并形成有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主体;可旋转地配置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内部并形成有空气通过的通路的支承件;由上述支承件可旋转地支承并沿左右方向隔开设置的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由上述排出口主体或上述支承件可旋转地支承且配置于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前方的上下风向调节构件。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出口主体上形成有引导空气的空气流路及被划分的电气安装部, 上述空调机还包括覆盖上述电气安装部的顶盖。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空调机还包括设置于上述电气安装部上并旋转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中的 一个的马达;使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联动的联动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口主体包括 形成于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中的一个的上部的旋转轴; 上述马达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贯通的轴贯通孔;可旋转地支承剩余的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上部形成的旋转轴的轴支承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风向调节构件在前部分凹陷 地形成回避上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回避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回避部形成为其高度高于上述上 下风向调节构件的高度。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在后部分的左、 右侧之间形成有回避上述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回避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旋转机构,其被设置成能够 使上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旋转。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件包括位于上述排出口主体 的左侧部旁边的左侧部;位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右侧部旁边的右侧部,上述上下旋转机构设置于上述支承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的任意一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件被配置成使上述左侧部及 右侧部与上述排出口主体相隔开。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件在上述左侧部和右侧部的 上端之间形成有上板部;上述上板部形成有轴贯通孔,该轴贯通孔中可旋转地贯通配置有在上述多个左右风向 调节构件的上部形成的旋转轴。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件在上述左侧部和右侧部中 任意一个上形成有轴贯通孔,该轴贯通孔中贯通有在上述上下风向调节构件的左、右侧中 的一侧上突出的旋转轴及上述上下旋转机构的旋转轴中的至少一个;在上述左侧部和右侧部中的另一个上形成有轴支承部,其可旋转地支承在上述上下风 向调节构件的左、右侧中的另一侧上突出的旋转轴。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的本体;可升降地设置于上述本体上并形成有空气排出口的排出口主体;可旋转地设置于上述排出口主体的内侧的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旋转上述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的左右旋转机构;形成有支承上述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下部的多个支脚、且形成有通路以使空气从上述多个支脚之间通过的支承件。左右风向调节构件位于排出口主体的内部深处,可使其引导长度变长,因此具有可将排出空气向远处排出和扩散,并使空气流动顺畅的优点。
文档编号F24F1/00GK101737871SQ20091026554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9日
发明者柳熙淑, 黄星镇 申请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