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5512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开闭落地式空调机中的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落地式空调机中,在室内机框体的下方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框体前面的上部形成有吹出口,在该吹出口设置有将空气分别向上下和左右吹开的上下风向调节叶 片和左右风向调节叶片,当空调机停机时,用上下风向调节叶片关闭吹出口(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此外,还提出一种方案,设置开闭吹出口的吹出口门,利用齿条、齿轮和门电机使 该吹出口门在上下方向上滑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特开平9-42755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平9-1964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吹出口开闭装置中,由于当空调机停机时利用上下风 向调节叶片关闭吹出口,当在邻接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间积攒了灰尘或者夹杂有异物时, 存在不能够完全关闭吹出口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吹出口开闭装置的情况,由于吹出口门仅仅是用 于开闭吹出口,因此功能性低下。此外,由开闭吹出口门的齿条、齿轮和门电机构成的驱动 装置的设置位置、和打开吹出口时的吹出口门的收纳场所在吹出口的正下方框体前面的内 侧,也就是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风路的一部分,因此在现有技术的框体中保持这样的状 态构成吹出口门,存在风路变窄而增大空气阻力的问题。为了不增大风路的空气阻力,必须 增大从热交换器到框体前面的尺寸,这样的情况下将增大框体的进深尺寸。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功能性提高的 吹出口开闭结构的空调机,构成为在空调机停机时用1个面板关闭吹出口,在空调机运转 时使面板移动到框体外侧而不是收纳在框体前面的内侧,从而能够极大地减小从热交换器 到框体前面的尺寸和框体的进深尺寸。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空调机是一种落地式空调机,其包括收纳在室内机 框体的内部的送风扇和热交换器,在上述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上述框体的前面上部 形成有吹出口,在该吹出口配置有分别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进行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 叶片和左右风向调节叶片,该落地式空调机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开闭上述吹出口的面板和 驱动该面板的驱动机构,当空调机停机时,由上述面板关闭上述吹出口,另一方面,当空调 机开始运转时,通过上述驱动机构驱动上述面板从而打开上述吹出口,使上述面板移动到 上述框体的外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当空调机停机时,由于由面板关闭吹出口,因此能够在吹出口不产生间隙地关闭吹出口。另一方面,在空调机开始运转时,由于使面板移动到室内机框体的外 侧,因此面板可作为用于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的风路,或者能够作为对从吹出 口吹出的空气进行上下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从而提高了其功能性。第一发明是,一种落地式空调机,其包括收纳在室内机框体的内部的送风扇和热 交换器,在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框体的前面上部形成有吹出口,在该吹出口配置有分 别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进行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和左右风向调节叶片,该落地式 空调机,设置有开闭吹出口的面板和驱动该面板的驱动机构,当空调机停机时,由面板关闭 上述吹出口,另一方面,当空调机开始运转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面板从而打开吹出口,使 面板移动到框体的外侧。利用这种结构,在空调机停机时,能够关闭吹出口,在空调机运转时,能够使面板 用作风路或上下风向调节叶片。第二发明是,通过驱动机构使面板向框体的前方移动,进而使面板上升,之后再使 其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框体的上方。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第三发明是,通过驱动机构使面板上升,进而使面板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框体的 上方。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第四发明是,通过驱动机构使面板向框体的前方移动,进而使面板向后方转动并 保持在框体的上方。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第五发明是,通过驱动机构使面板向框体的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框体的上方,因此 在空调机停机时,能够关闭吹出口,在空调机运转时,面板不会妨碍居住者。第六发明是,通过驱动机构使面板在框体的横向方向上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框体 的侧方。因此在空调机停机时,能够关闭吹出口,在空调机运转时,能够将面板用作风路。第七发明是,面板由1个面板构成,按照当吹出口关闭时,框体的前面和面板的前 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设定形状。从而灰尘难以附着且容易清扫。第八发明是,在框体的左右分别各设置一个面板和驱动机构,利用驱动机构使面 板在框体的横向方向上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框体的侧方。能够获得与第六发明相同的效^ ο第九发明是,还包括面板所连接的臂,该臂由驱动机构驱动,因而使面板的开闭构
造简单。第十发明是,臂具有两个导向销,并且驱动机构具有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自由转 动地收纳在壳体中,在形成于该壳体的两个导向槽中分别可游动地插入两个导向销的一 端,用多个齿轮中的一个齿轮驱动两个导向销中的一个导向销,而用多个齿轮中的另外一 个齿轮驱动两个导向销中的另一个导向销。从而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面板的复杂动作。第十一发明是,设置与上述另外一个齿轮接合的控制杆,在形成于该控制杆的长 孔中可游动地插入两个导向销中的另一个,两个导向槽中的一个形成为圆弧状,而两个导 向槽中的另一个,则根据两个导向销的间隔距离、两个导向槽中的一个的圆弧形状和控制 杆的长孔的中心线位置来决定。从而能够实现面板的平滑转动。第十二发明是,上述另外一个齿轮,仅在其一部分形成有啮合齿,因此导向销、控 制杆的长孔和导向槽之间不发生干涉,从而能够实现面板的平滑转动。第十三发明是,面板构成用于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的风路,从而提高面板的功能性。第十四发明是,面板用作对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的上下 风向调节叶片,从而提高面板的功能性。


图1表示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机的室内机,(a)和(b)是空调机停机时的正面图 和立体图。图2(a)和(b)是图1的室内机的、空调机运转时的正面图和立体图。图3是空调机运转时室内机的纵截面图。图4是去除了设置在图1的室内机的上部面板的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后的正面图。图5是与上部面板连接的臂和安装在臂上的两个销的立体图。图6表示图4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状态的正面图。图7表示图4的驱动机构的另一动作状态的正面图。图8是图7的驱动机构的背面图。图9是图4的驱动机构的又一种动作状态的正面图。图10是用于说明构成驱动机构的第四齿轮的必要性及其形状的驱动机构的假想 正面图。图11是用于说明第四齿轮的必要性及其形状的驱动机构的另一个假想正面图。图12是用于说明第四齿轮的必要性及其形状的驱动机构的又一个假想正面图。图13是表示图4的驱动机构的变形例的正面图。图14表示图4的驱动机构与图13的驱动机构的不同的部位,(a)是第四齿轮的 正面图,(b)是上部和下部导向槽的正面图,(c)是导向销驱动板的正面图。图15是表示图13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状态的正面图。图16是表示通过图13的驱动机构被驱动的上部面板的动作的侧面图。图17表示上部面板和驱动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a)是空调机停机时的侧面图, (b)是空调机运转时的侧面图,(c)是空调机运转时的立体图。图18中(a)表示上部面板上升后再转动时的轨迹的视图,(b)表示上部面板没有 上升而进行转动时的轨迹的图,(c)和(d)是根据(a)的轨迹和(b)的轨迹的不同表示室 内机框体的改变部位的侧面图。图19表示图4的驱动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a)是空调机停机时的立体图,(b)是 空调机运转时的立体图。符号说明2室内机框体、2a框体侧壁、2b凹部、2c切角部、2d顶板前缘、4吸入口、6上部吹出口、8下部吹出口、10操作面板、12人体检测装置、14送风扇、16热交换器、18上部上下风向 调节叶片、20上部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2,22A,22B上部可动面板、22a圆弧部、22b直线部、 22c圆弧部、22d侧板、22e面板前缘、24下部上下风向调节叶片、26下部左右风向调节叶片、 28,28A臂、30下部导向销、32上部导向销、34a,34b半壳、36第一齿轮、38第二齿轮、40第三 齿轮、42第四齿轮、44下部导向槽、44a直线部、44b圆弧部、46上部导向槽、46a直线部、47 导向销驱动部、47a,47b下部导向销插入孔、48转轴、50控制杆、50a长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空调机的整体结构>图1至图3表示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机,该落地式空调机由通过制冷剂配管相互连接的室外机和室内机构成,图1至图3特别地表示出室内机。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落地式空调机具备大致为长方体状的框体2,在框体 2的左右侧壁2a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吸引室内空气的纵长的吸入口 4。此外,在框体2的前 面上部和中间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将从吸入口 4吸引的空气吹出到室内的横长的上部吹出 口 6和下部吹出口 8。并且,在框体2的前面的上部吹出口 6和下部吹出口 8之间安装有操 作面板10,在操作面板10的下方,设置有检测居住空间中是否有人的人体检测装置12。此 夕卜,如图1所示,人体检测装置12被盖覆盖,图2表示出取下盖后的状态。在框体2的背面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有切角部(corner cut) 2c,通过设置切角部 2c,在将室内机设置在室内的角部的情况下,以两个切角部2c靠近正交的两个壁面的方式 配置,能够使设置面积尽可能小。框体2的内部下方配置有送风扇14,送风扇14的上方配置有热交换器16,室内空 气通过吸入口 4由送风扇14吸引,再通过热交换器16进行热交换,然后从上部吹出口 6和 下部吹出口 8中的至少一个吹出到室内。因此,当从流经框体2内部的空气流观察时,热交 换器16位于送风扇14的下游侧。此外,在上部吹出口 6,在其前侧配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例如3个叶片, 即上叶片、中叶片、下叶片)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8,用于对吹出空气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 制,在上部吹出口 6的后侧配置有在纵向方向延伸的多个(例如9个)左右风向调节叶片 20,用于对吹出空气进行左右方向的风向控制。各个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8(上叶片、中叶 片、下叶片)分别与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通过驱动电机被驱动,各个上下风向调节叶 片18被控制为能够独立地上下自由摆动。另一方面,将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0,以左侧3个、 中央3个、右侧3个分别作为一个组,如此分成三个组。构成各组的3个左右风向调节叶片 20通过连接架相互连接,通过其中一个叶片与驱动电机连接,能够独立地针对每个组改变 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0的角度。此外,如图1所示,构成为在空调机停机时,上部吹出口 6由上部可动面板(下文 简单地称为“上部面板”)22关闭,这样从外部就看不到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8和左右风向调 节叶片20。一方面,在下部吹出口 8的后方,配置有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1个上下风向调节叶 片24,用于对吹出空气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在上下风向调节叶片24的后方,配置有 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例如12个)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6,用于对吹出空气进行左右方 向的风向控制。在空调机停机时,下部吹出口 8由上下风向调节叶片24关闭,由于上下风 向调节叶片24用作下部吹出口 8的盖,从而从外部就看不到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6。此外, 上下风向调节叶片24与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通过驱动电机被驱动,控制为上下地自 由摆动。另一方面,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6的多个叶片通过连接架相互连接,其中一个与驱 动电机连接,由此能够整体地改变多个叶片的角度。此外,如图3所示,室内机框体2的前面下部形成为垂直面,与此相对,前面上部以随着向上而逐渐后倾的方式形成为圆弧状,空调机运转时,即使上部吹出口 6处于打开的 状态,由于上部面板22和上部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8的前缘的尺寸设定为未突出到将下部 前面向正上方延长的面的前方,因此不会妨碍在室内机前方移动的人和物品。此外,下部上下风向调节叶片24的尺寸也设定为未从室内机框体2的前面向前方
突出。此外,在图1和图2中,虽然图示出在框体2的前面上部的一个地方设置上部吹出 口 6的落地式空调机,但是也可以在框体2的前面上部的左右设置两个、或者在顶面设置一 个上部吹出口 6,上部吹出口 6的位置不做特别的限定。<上部面板和其驱动机构>图4表示上部面板22的驱动机构,上部面板22的上部两端与臂28的一端连接。 各个臂28的中间部呈弯折形状,如图5所示,在各个臂28的另一端安装有下部导向销30, 在位于各个臂28的弯折部的上方的部位安装有上部导向销32。此外,这些导向销30、32从 各个臂28的左右两面突出到外侧和内侧。臂28可自由摆动地收纳在由左右一对半壳34a、34b构成的分割为两部分的外壳 中,半壳34a和臂28之间可自由转动地安装有第一齿轮36、第二齿轮38、第三齿轮40、第四 齿轮42。另一方面,半壳34b中形成有下部导向槽44和上部导向槽46 (参照图8),导向销 30,32的一端分别可游动地插入在这两个导向槽44、46中。进一步详细叙述,在半壳34a、34b的下端附近的前部配置有由扇形齿轮构成的第 二齿轮38,在第二齿轮38的一个端部(空调机停机时的上端部)附近安装有导向销驱动 板47,在形成于该导向销驱动板47的下部导向销插入孔47a中可游动地插入有下部导向 销30 (参照图14 (c))。此外,第二齿轮38与配置于其后方的第一齿轮36啮合,第一齿轮 36与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通过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此外,在第一齿轮36的上方配置 有与第一齿轮36啮合的第三齿轮40,在第三齿轮40的上方配置有第四齿轮42。在第一齿 轮36和第三齿轮40的整周形成有多个啮合齿,与此相对,第四齿轮42,具有仅在其周边的 一部分(当空调机停机时,位于第四齿轮42的上部)形成的多个啮合齿,其转轴48与控制 杆50的一端接合,控制杆50的另一端形成有沿着控制杆5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延伸的长 孔50a,上部导向销32可游动地插入在该长孔50a中。此外,在半壳34b形成的下部导向槽44形成为以第二齿轮38的回转中心为中心 的圆弧状,与此相对,上部导向槽46从第四齿轮42的前方向斜上方延伸并具有拐点,然后 从拐点进一步向上方形成凸状的曲线直到第四齿轮42的后方终止。此外,由于上部导向销 32和下部导向销30的间距是一定的,因此在上部导向槽46的上方的凸状曲线基于上部导 向销32和下部导向销30的间距、下部导向槽44的圆弧形状和控制杆50的长孔50a的中 心线位置而决定。在上述结构的上部面板22的驱动机构中,在空调机停机时,下部导向销30位于下 部导向槽44的最下端部,上部导向销32位于上部导向槽46的前部的最下端部,由此上部 吹出口 6被上部面板22关闭。在这种状态下,上部面板22的前面和室内机框体2的前面成同一平面(成为一个 连续的平面),在包括上部面板22的框体2的前面不存在任何层差。此外,上部面板22的 前面呈平面或曲率半径非常大的凸面,形成为与存在凹凸的面相比难以附着灰尘而容易清扫的形状。此外,虽然后文叙述了上部面板22及其驱动机构的各种变形例,但是在空调机停机时,上部面板22的前面与室内机框体2的前面成同一平面,在包括上部面板22的框体2 的前面不存在层差的形状,在变形例中也是同样的。操作遥控装置(远程操作装置)等使空调机开始运转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第一 齿轮36,使其沿箭头A方向转动。随着第一齿轮36沿箭头A方向的转动,第二齿轮38沿箭 头B方向转动,下部导向销30由第二齿轮38驱动,沿着下部导向槽44向前倾斜向上地渐 渐上升。因此,上部导向销32被向上推,朝着上部导向槽46的拐点向前倾斜向上地移动。此外,与第一齿轮36啮合的第三齿轮40沿箭头C方向转动,随着上部导向销32 的上升,控制杆50也上升,使得第四齿轮42沿着箭头D方向转动,但是在上部导向销32到 达上部导向槽46的拐点之前,第四齿轮42不与第三齿轮40相啮合,第三齿轮40空转。图6表示上部导向销32达到上部导向槽46的拐点的状态,从空调机开始运转至 此时,上部面板22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上升。当第一齿轮36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沿箭头A方向转动时,第二齿轮38也进一步 沿箭头B方向转动,下部导向销30沿着下部导向槽44向前倾斜向上地渐渐上升。此外,在 该时刻第三齿轮40与第四齿轮42相啮合,第四齿轮42通过第三齿轮40被旋转驱动,控制 杆50也同样地向后方转动,从而上部导向销32通过第四齿轮42被驱动而沿上部导向槽46 渐渐向后方移动。图7和图8表示下部导向销30沿着下部导向槽44向前倾斜向上地渐渐上升,并 且上部导向销32沿着上部导向槽46渐渐向后方移动的状态,图9表示下部导向销30到达 下部导向槽44的前端部,并且上部导向销32到达上部导向槽46的后端部的状态。此外,在上部导向销32通过上部导向槽46的拐点后,上部面板22向后方转动,在 图9的状态下,上部面板22位于室内机框体2的顶板的正上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如上所 述地,在框体2背面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有切角部2c,按照即使在上部面板22在框体2的顶 板的正上方且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情况下,部面板22也不从切角部2c突出的方式设定上部 面板22的尺寸。但是,图9表示制冷运转时的状态,如后文所述,在供暖运转时,上部面板22保持 为朝向前方并向下方倾斜的状态。如上所说明,上部面板22的驱动机构由臂28 ;下部导向销30 ;上部导向销32 ;第 一至第四齿轮36、38、40、42 ;下部导向槽44 ;上部导向槽46 ;转轴48 ;和控制杆50等构成, 当空调机开始运转时,驱动上部面板22使上部吹出口 6打开,使上部面板22向室内机框体 2的外侧移动。对于这种结构,由于上部面板22的驱动通过对臂28进行驱动而进行,因此简化了 上部面板22的开闭结构。此外,分别将下部导向销30和上部导向销32可游动地插入在下 部导向槽44和上部导向槽46中,利用第一至第四齿轮36、38、40、42中的任意一个驱动各 导向销30、32,因此能够用简单的结构实现上部面板22的复杂的运动。进一步地,由于将 上部导向销32可游动地插入在形成于控制杆50的长孔50a中,下部导向槽44形成为圆弧 状,因此根据两个导向销30、32的间距、下部导向槽44的圆弧形状和控制杆50的长孔的中 心线位置决定上部导向槽46,所以能够使上部面板22实现平滑的转动。此外,由于第四齿轮42仅在其一部分形成有啮合齿,因此上部导向销32和控制杆50的长孔50a以及上部导 向槽46之间不发生干扰,从而能够实现面板的平滑转动。此外,在对上部面板22进行打开控制时,由于使上部面板22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 而上升,并且向后方转动,因此能够减小移动中的上部面板22与框体2的前面和顶面(顶 板)所形成的角部的干扰范围(参照图18(c)),从而能够增大外观设计的自由度,并且增大 框体2内部的容量。
在此,参照假想在第四齿轮42的整周形成有啮合齿的图10至图12,说明第四齿轮 42的必要性。上部面板22从图4移动到图6的状态时,下部导向销30由第二齿轮38推上去, 使得上部导向销32沿着上部导向槽46上升,当越过拐点时,上部导向销32向上部导向槽 46的侧缘挤压而产生阻力。此外,为了向由于上部面板22的重量导致的力矩所引起的转动 的方向的反方向施加力,当对臂28进行驱动时需要非常大的力。此外,在稍微超过图7位 置的图10的位置,要关闭上部面板22的力矩和要打开上部面板22的力矩相平衡,不仅产 生上部面板22不能移动的点,而且当刚越过平衡位置时可能会发生上部面板22 —口气向 打开方向旋转的现象。为了解决该问题,设置第四齿轮42,对上部面板22赋予与第一齿轮36的转动角度 成比例的转动角度,并且赋予旋转力矩,该旋转力矩抵消上部面板22的旋转力矩、和在上 部导向销32与上部导向槽46所产生的阻力,从而支持上部面板22的平滑转动。下面,说明第四齿轮42的仅在其周边的一部分具有啮合齿而其他部分没有啮合
齿的理由。设定尺寸,使得在将上部面板22从打开状态对其进行关闭控制的情况下,直至臂 28从上部导向销32位于上部导向槽46的拐点后方的状态移动到第三齿轮40与第四齿轮 42的最终啮合位置、即图11的位置时,上部导向销32和控制杆50的长孔50a以及上部导 向槽46必定重叠。但是,臂28从图11的位置移动到图12的位置时,如果第四齿轮42的整周形成有 啮合齿(参照图11和图12的细线),第四齿轮42以与第一齿轮36的转动角度成比例地转 动(图12中使第四齿轮42转动10个齿),控制杆50的长孔50a达到图12所示的位置, 与此相对,由于上部导向销32被上部导向槽46导向,因此上部导向销32和控制杆50的长 孔50a以及上部导向槽46变得不再重叠。也就是,在越过拐点的时刻上部导向销32和长 孔50a以及上部导向槽46之间产生干扰,使得上部面板22不能转动。因此,在与第三齿轮40相对的第四齿轮42的部分不形成啮合齿,使得当上部导向 销32在关闭上部面板22的方向上经过拐点时,不发生齿轮连续(第三齿轮40和第四齿轮 42的啮合)。此外,关于上部面板22上升或下降的范围,由于上部导向销32在上部导向槽46 中上下,且上部导向槽46的阻力和上部面板22的重量导致的力矩也比较小,因此不必用控 制杆50支撑。此外,不仅驱动第一齿轮36的驱动电机,还可以设置驱动控制杆50的另一驱动电 机,以这两个驱动电机同步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也可以在拐点处改变控制杆50的驱动电 机的转动速度。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第一齿轮36与驱动电机连接,能够通过第一齿轮36驱动第 二齿轮38、第三齿轮40等,但也可以将第二齿轮38或第三齿轮40与驱动电机连接,通过第 二齿轮38或第三齿轮40驱动其它齿轮。 并且,如图3所示,当空调机运转时,上部面板22的前缘22e从室内机框体2的顶 板前缘2d向前方突出,通过使上部面板22与室内机框体2 —起作为用于对从上部吹出口 6 吹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的风路发挥左右,从而提高功能性。此外,由于上部面板22能够保持 在任意的位置,因此也可用作对从上部吹出口 6吹出的空气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的上 下风向调节叶片,从而进一步提高功能性。此外,当空调机运转时,上部面板22移动到室内机框体2的外侧,而移动到外侧的 这种结构,在下面说明的变形例中也相同。<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第一变形例>图13表示上部面板22的驱动机构的变形例,如图14所示,第四齿轮42(图 14 (a))、下部导向槽44和上部导向槽46 (图14 (b))、以及导向销驱动板47 (图14 (c))的形 状与上述的驱动机构不同。详细地说,在上述驱动机构中,在空调机停机的状态下,第四齿轮42从其上部遍 及至后部(控制杆50的大致相反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齿,而在本变形例中,第四齿轮42 的后部没有形成齿。此外,下部导向槽44具有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直线部44a和圆弧部44b,呈现在直线 部44a和圆弧部44b之间具有拐点的形状,与此相对,上部导向槽46在拐点的下方形成有 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直线部46a。并且,在导向销驱动板47形成有沿着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延伸的长孔47b,下部 导向销30可游动地插入在该长孔47b中。上述结构的驱动机构,在空调机开始运转时,通过驱动电机使第一齿轮36沿箭头 A方向转动时,第二齿轮38沿箭头B方向转动,下部导向销30沿下部导向槽44的直线部 44a向大致正上方上升,在通过拐点后,沿下部导向槽44的圆弧部44b向前倾斜向上地上 升,到达下部导向槽44的前端部。此外,当下部导向销30沿下部导向槽44的直线部44a 向大致正上方上升时,由于下部导向销30到第二齿轮38的转动中心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 导向销驱动板47的下部导向销插入孔47b成为长孔。另一方面,随着第二齿轮38向箭头B方向的转动,上部导向销32沿着上部导向槽 46的直线部46a向大致正上方上升,在通过拐点后,沿着上部导向槽46渐渐向后移动,到达 上部导向槽46的后端部。由于上部面板22的驱动电机具有上述结构,因此从空调机开始运转(参照图13 和图16(a))直至下部导向销30到达下部导向槽44的拐点,且上部导向销32到达上部导 向槽46的拐点为止(参照图15和图16(b)),上部面板22向大致正上方上升,之后,上部面 板22向后方转动(参照图16(c)),到达室内机框体2的顶板的正上方而成为大致水平地延 伸(参照图16(d))。在该结构中,当对上部面板22进行打开控制时,使上部面板22上升,进而向后方 转动,由此能够减小移动中的上部面板22与框体2的拐角部的干扰范围,能够增大外观设 计的自由度,同时能够增大框体2内部的容量。
此外,即使在该结构中,上部面板22也构成风路并且用作上下风向调节叶片。<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第二变形例>图17表示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该变形例的情况下,室内机框 体2的上部形状和上部面板的形状也与图1至图3所示的不同。进一步详细而言,在该变形例中,框体2的上部呈圆弧形状,上部面板22A与形成 为直线状的臂28A的一端连接,臂28A的另一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室内机框体2上,并且与 构成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上部面板22A的与臂28A的连接部附近呈圆弧 形状,在该圆弧部22a的下方形成有直线部22b。同样地,框体2的顶板和左右侧壁2a的前方上部也形成为,当上部吹出口 6关闭 时,在与上部面板22A的圆弧部22a相对的部位和臂28A的转动范围内,具有与上部面板 22k的圆弧部22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在上述结构中,当空调机停机时,如图17(a)所示臂28A处于最前方的位置,当空 调机开始运转时,通过驱动电机被旋转驱动,转动规定的角度(例如90度)直到图17(b) 和(c)所示的状态。另一方面,上部面板22A随着臂28A的转动,在向前方移动的同时进行 转动,到达室内机框体2的顶板的正上方,其直线部22b成为大致水平地延伸。图18(a)表示在上部面板22上升后,进行转动并向后方移动时的轨迹,图18(b) 表示上部面板22A未上升地转动而向后方移动时的轨迹,如从图18(c)和(d)可知,前者的 情况呈现室内机框体2的前方上部向前方渐渐地下降时的平稳曲线,与此相对,后者的情 况为室内机框体2的前方上部有必要形成为圆弧状。在该结构中,当对上部面板22进行打开控制时,由于使上部面板22向前方移动, 进而使其向后方转动,因此能够减小移动中的上部面板22与框体2的拐角部的干涉范围, 增大外观设计的自由度,并且增大框体2内部的容量。此外,即使在该结构中,上部面板22也是构成风路并且用作上下风向调节叶片。<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第三变形例>图19表示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框体2的上部 呈圆弧形状,上部面板22B由用于开闭上部吹出口 6的圆弧部22c、和沿着与圆弧部22c正 交的方向延伸的左右侧板22d构成,左右侧板22d呈扇形。侧板22d的曲率中心成为转动 中心,与构成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未图示)连接。同样地,框体2的顶板和左右侧壁2a的上部也形成为,当上部吹出口 6关闭时或 打开时在由上部面板22B覆盖的范围内,具有与上部面板22B的圆弧部22c的曲率半径大 致相同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状,在该圆弧形状的前部形成有上部吹出口 6。在上述结构中,当空调机停机时,上部吹出口 6由上部面板22B关闭,当空调机开 始运转时,上部面板22B通过驱动电机被旋转驱动,转动规定的角度(例如60度)直至图 19(b)所示的状态,到达室内机框体2的顶板的正上方并保持在该位置。<上部面板及其驱动机构的第四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任一个均为当空调机开始运转时上部面板向上移动 并被保持在顶板的上方的结构,但也能够使上部面板大致水平地横向移动。使上部面板横向移动的驱动机构与图4至图9所示的驱动机构非常相似,因此参 照这些附图,说明使上部面板横向移动的驱动机构。
图4至图9表示的结构,将由左右一对的半壳34a、34b构成的壳体和可自由转动地收纳在壳体内部的第一齿轮36至第四齿轮42全部在纵向方向(上下方向)上配置,对 上部面板22进行上下地驱动,而在使上部面板横向移动的驱动机构中,只要将收纳有第一 齿轮36至第四齿轮42的半壳34a、34b在横向方向(水平方向)上配置即可,上部面板的 两侧部的一侧的两端与臂连接。接着,参照图4说明上述结构的上部面板22和驱动机构的动作,分别将图4中的 “上”设定为“右”,“左”设定为“前”,并分别将“下部导向销”称为“左导向销”、“下部导向 槽”称为“左导向槽、” “上部导向销”称为“右导向销”。上部面板22在空调机停机时关闭上部吹出口 6,当空调机开始运转,并通过驱动 电机使第一齿轮36沿着箭头A方向旋转驱动时,第二齿轮38沿着箭头B方向转动,使左导 向销30沿着左导向槽44向前倾斜向右地渐渐移动。因此,右导向销32被向右方推动,朝 向右导向槽46的拐点向前倾斜向右地移动。此外,与第一齿轮36啮合的第三齿轮40沿箭头C方向转动,随着右导向销32向 右方移动控制杆50也向右方移动,由此使第四齿轮42沿箭头D方向转动,直至右导向销32 到达右导向槽46的拐点,第四齿轮42不与第三齿轮40啮合,第三齿轮40空转。从空调机开始运转直到右导向销32到达右导向槽46的拐点,上部面板22在向前 方移动的同时向右方移动。当第一齿轮36进一步沿箭头A方向转动时,第二齿轮38也进一步沿箭头B方向 转动,左导向销30沿左导向槽44向前倾斜向右地渐渐移动。此外,在该时刻第三齿轮40 与第四齿轮42相啮合,第四齿轮42通过第三齿轮40旋转驱动,从而使控制杆50也同样地 向后方转动,右导向销32沿右导向槽46渐渐向后方移动。此外,在右导向销32通过右导向槽46的拐点后,上部面板22向后方旋转,使上部 面板22在室内机框体2的侧面保持为接近侧壁2a的状态。作为上述结构的横开式上部面板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双开式(对开式)上部面 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左右地配置一组分别安装有左右上部面板的半壳34a、34b,将与臂 28连接的上部面板的横向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横开式上部面板22的大约1/2。此外,沿横向方向(水平方向)配置图13至图15中所示的驱动机构,当然也能够 实现横开式上部面板或双开式(对开式)的上部面板。此外,即使在这种结构中,当空调机运转时,上部面板22的前缘从室内机框体2的 侧壁2a前缘向前方突出,横开式上部面板构成在单侧对从上部吹出口 6吹出的空气进行导 向的风路,双开式的上部面板构成在两侧进行导向的风路。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能够极大地减小室内机框体的进深尺寸,功能性好,因此可 以作为一般家庭或工作用的落地式空调机来使用。
权利要求
一种落地式空调机,其包括收纳在室内机框体的内部的送风扇和热交换器,在所述框体形成有吸入口,并且在所述框体的前面上部形成有吹出口,在该吹出口配置有分别在上下和左右方向上进行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和左右风向调节叶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开闭所述吹出口的面板和驱动该面板的驱动机构,当空调机停机时,由所述面板关闭所述吹出口,另一方面,当空调机开始运转时,通过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面板从而打开所述吹出口,使所述面板移动到所述框体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面板向所述框体的前方移动,进而使所述面板上升,之后再 使其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所述框体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面板上升,进而使所述面板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所述框体的 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面板向所述框体的前方移动,进而使所述面板向后方转动并 保持在所述框体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面板向所述框体的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所述框体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面板在所述框体的横向方向上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所述框 体的侧方。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由1个面板构成,当所述吹出口关闭时,所述框体的前面和所述面板的前面为同一平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的左右分别各设置有一个所述面板和所述驱动机构,利用所述驱动机构使 所述面板在所述框体的横向方向上向后方转动,并保持在所述框体的侧方。
9.如权利要求2、3、6、8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面板所连接的臂,该臂由所述驱动机构驱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臂具有两个导向销,并且所述驱动机构具有多个齿轮,该多个齿轮自由转动地收 纳在壳体中,在形成于该壳体的两个导向槽中分别可游动地插入所述两个导向销的一端, 用所述多个齿轮中的一个齿轮驱动所述两个导向销中的一个导向销,而用所述多个齿轮中 的另外一个齿轮驱动所述两个导向销中的另一个导向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与所述多个齿轮中的所述另外一个齿轮接合的控制杆,在形成于该控制杆的长孔 中可游动地插入所述两个导向销中的另一个,所述两个导向槽中的一个形成为圆弧状,而 所述两个导向槽中的另一个,则根据所述两个导向销的间隔距离、所述两个导向槽中的一 个的圆弧形状和所述控制杆的所述长孔的中心线位置来决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齿轮中的所述另外一个齿轮,仅在其一部分形成有啮合齿。
13.如权利要求2、3、4、6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构成用于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导向的风路。
14.如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用作对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进行上下方向的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 叶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机,其进深尺寸小且具有提高了功能性的吹出口开闭结构。该空调机包括收纳在室内机框体(2)的内部的送风扇和热交换器,在框体(2)的下方形成有吸入口(4),并且在框体(2)的前面上部形成有吹出口(6),在该吹出口(6)配置有分别上下和左右地进行风向控制的上下风向调节叶片(18)和左右风向调节叶片(20)。此外,还设置有开闭吹出口(6)的面板(22)和驱动该面板(22)的驱动机构,当空调机停机时,用面板(22)关闭吹出口(6),当空调机开始运转时,利用驱动机构使面板(22)移动到框体(2)的外侧。
文档编号F24F13/10GK101813364SQ20091100019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5日
发明者井上雄二, 嘉久和孝, 林正美, 田积欣公, 野间富之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