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2924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水的装置,尤指一种能对水加热且具有双重 容器构造而能避免集垢的加热桶。 '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热桶结构请参看中国TW专利证书号第M345224号的「热水 储存桶的盘管式热交换器结构」实用新型专利案,是运用在太阳能及传统 电热水器内的热储存桶, ,
该热水储存桶是由一外桶包覆着内桶,并在之间置有保温层,而在内 桶空间填注有饱和的水量,并在中间以及上、下位置分别设有加热器以及 热交换器,借此以太阳能、电能的热能加热内桶内的水,将由热交换器进 入的冷水透过热交换器本身的皱折增加面积传导加热后,再转换成热水输 出。
前述加热桶结构中的加热器在加热时,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会成为锅 垢堆积于加热器的金属管上,进而影响热交换的效率,长时间累积的集标 不但降低加热的效果,甚至会引发爆炸。其次,部份既有的加热器的金属 管是利用冷媒或油等其它物质传热,如此的设计则有管子破裂,导致冷媒、 油等物质污染水的问题发生。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加热桶,通过双重的容器构造产生隔 离加热器的作用,以加热器间接加热水的方式达到避免集垢问题的发生, 以解决既有加热桶结构的加热器存在容易产生集垢、热传导不佳以及容易 污染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加热桶,其包括
一桶体;
一加热管容器,其设于该桶体内并结合于该桶体的内壁,该加热管容 器的内部未与该桶体的内部相通;以及
一加热管,该加热管是设置于该加热管容器内。
所述的加热桶,其所述桶体设为不锈钢的柱形桶体,并且于该桶体的 周围各^i殳有一冷水入口以及一热水出口,其中该冷水入口的位置低于该热 水出口,所述加热管容器系结合于该桶体的底部。
所述的加热桶,其所述加热管容器是不锈钢的环形桶体,所述加热管 是具有两端的铜管,其配合该加热管容器的环形环绕为螺旋的形状,并且 两端朝外穿出该加热管容器以及所述桶体。
所述的加热桶,其所述加热管容器是环绕为螺旋形状的管体,所述加 热管是具有两端的铜管,其配合该加热管容器的形状,以螺旋的形态穿置 于该加热管容器内,并且两端朝外穿出该加热管容器以及所述桶体。
所述的加热桶,其所述加热管容器是柱形的桶体,所述加热管是电热
. 所述的加热桶,其使用时是于加热管容器内盛装软水,接着加热管对 加热管容器内的软水加热,透过加热管容器以间接的方式加热桶体内的水 成为热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以加热管直接加热加热管容器内的软水,因此
能够降低加热管周围的集垢现象。此外,由于加热管容器将加热管与桶体 隔离,'因此可以降低加热管污染桶体内的水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加热管容器设于桶体的底部,并将冷水入口设于 热水出口的下方,如此的加热方式更能符合热水上升而冷水下降的热对流 原理,可达到使用时加热更加快速的目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剖面的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剖面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剖面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热水B软水
C压縮机D冷媒
10桶体ll冷水入口
12热水出口 20加热管容器
30加热管 20A加热管容器
30A加热管20B加热管容器
30B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加热桶,请参看图l、 2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是包括一桶体IO、 一加热管容器20以及一加热管30,其中
桶体10是由不锈钢等防锈金属制成,其是柱形的桶体并可将水储存 于内部,于桶体10周围分别形成一冷水入口 11以及一热水出口 12,其中 冷水入口 11的位置位于热水出口 12的下方,以利由冷水入口 11进入桶 体10内的水热对流。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以冷水入口 11供冷水流入桶体 IO内储存,而热水出口 12则是供桶体10内被加热后的热水A流出。
加热管容器20是由不锈钢等导热且不易集垢的材质制成,其是环形 的桶体并且体积小于所述的桶体10而能容置于其内部,加热管容器20结 合于桶体10的底部,并且未与桶体10的内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以加热管 容器20内的空间提供钙、镁的化合物含量低的软水B、或纯水储存。
加热管30是由铜管等导热良好材质制成,是具有两端的管体并且配 合加热管容器20的环形环绕为螺旋的形状,加热管30以均匀设置的形态 设置于加热管容器20内,并且两端朝下穿出加热管容器20以及桶体10 的底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管30的两端连接压缩机C,并于加热管30 内填注加热介质例如冷媒D,利用压縮机C产生冷冻循环,将冷媒D以循 环的方式注入加热管30内凝结并释放出热能,借以加热加热管容器20内 部储存的软水B,并通过加热后的软水B将热能透过加热管容器20传导于 桶体10内的水,经此不断热循环的过程,达到加热桶体10内的水的效果。本实用新型除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将加热管容器20设为环形的 桶体以外,亦可将加热管容器20设为方形或者其它形状的桶体,借此以
加热管容器20内部的空间容置所述的加热管30。此外,冷水入口 11以及 热水出口 12亦可改设于顶部、底部等其它的相对位置,此时将加热管容 器20结合于桶体10中间的内壁,借此配合加热管30用以加热通过的水 流,同样达到间接加热以及避免集垢于加热管30的功效,如此构造改设 位置的改变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限制。
由前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于以 加热管30直接加热加热管容器20内的软水,借此能够降低加热管30周 围的集垢现象,并且利用环形的加热管容器20加热桶体10内的水可达到 均匀加热的效果, 此外,由于加热管容器20是设置于桶体10内的底部, 因此加热方式更能符合热对流的原理,可进一步达到快速加热的目的。另 外,由于加热管容器20将加热管30与桶体10隔离,因此可以降低污染 桶体IO内的水的风险。
请参看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其是改变第一较佳实 施例中的加热管容器20形状以及加热管30的形态。
第二较佳实施例是于所述桶体10内的底部结合一改变形态的加热管 容器20A,加热管容器20A是拄形的桶体,其结合于桶体IO内的底部并且 与桶体10的内部之间并无相通,通过加热管容器20A的设置可提供软水B 容置,于加热管容器20A内设有改变形态的加热管30A,该加热管30A是 U形电热管,通过U形电热管朝外连接电源发热,能够朝加热管容器20A 内的软水B不断释放热能,再透过加热管容器20A令热能间接传导至桶体 10内的水,借此不断的热循环过程达到对桶体10内的水加热的功效。
由于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余的部分以及所能达到的优点皆与第一较佳 实施例中所述相同,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赘述。
请参看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其是改变第一较佳实 施例中的加热管容器20形状以及加热管30的形态。
第三较佳实施例是于所述桶体10内的底部结合一改变形态的加热管 容器20B,该加热管容器20B是环绕为螺旋形状的管体并结合于桶体10 的底部,加热管容器20B与桶体10的内部之间并无相通,并且内部的空间可提供软水B容置,于加热管容器20B内设有改变形态的加热管30B, 该加热管30B是具有两端的铜管,并且配合加热管容器20B的形状,以螺 旋的形态穿置于加热管容器20B内,加热管30B的两端朝下穿出加热管容 器20B以及桶体10的痹部,通过加热管30B的两端连接压缩机C,又以加 热管30B内的空间填注冷媒D。
由于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余的部分、加热管30B加热的手段以及所能达 到的优点皆与第一较^实施例中所述相同,故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加以赘 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 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 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桶体;一加热管容器,其设于该桶体内并结合于该桶体的内壁,该加热管容器的内部未与该桶体的内部相通;以及一加热管,该加热管设置于该加热管容器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是不锈钢的柱 形桶体,并且于该桶体的周围各设有一冷水入口以及一热水出口,其中该 冷水入口的位置低于该热水出口 ,所述加热管容器结合于该桶体的底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容器是 不锈钢的环形桶体,所述加热管是具有两端的铜管,其配合该加热管容器 的环形环绕为螺旋的形状,并且两端朝外穿出该加热管容器以及所述桶 体。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容器是 环绕为螺旋形状的管体,所述加热管是具有两端的铜管,其配合该加热管 容器的形状,以螺旋的形态穿S于该加热管容器内,并且两端朝外穿出该 加热管容器以及所述桶体。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容器是 柱形的桶体,所述加热管是电热管。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管容器 内装有一软水。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管容器 内装有一纯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桶,其设有一桶体,于桶体的内壁结合一加热管容器,又于加热管容器内设置加热作用的加热管;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是于加热管容器内盛装软水,当加热管发热作用时将软水加热,再透过加热管容器对桶体内的水间接加热,令桶体内的水成为热水。由于本实用新型设有可盛装软水的加热管容器,因此使得加热管的周围不易集垢,并且由于有加热管容器的隔离,因此能避免加热管污染桶体内的水。
文档编号F24H7/02GK201387145SQ20092014695
公开日2010年1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0日
发明者詹皓程 申请人:詹皓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