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241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通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通风机。
背景技术
热交换通风机广泛应用于工厂、住宅、办公室、银行、医院、餐厅、茶楼、网吧、歌舞厅、酒吧等需要通风的场合。热交换通风机通常与空调一起使用,工作时,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该新鲜空气与从室内排出的混浊气流在热交换通风机内的热交换器处进行能量交换,以将一部分能量回收,从而降低因从室外引入新鲜空气对室内温度、舒适度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现有技术中,热交换通风机包括壳体、回风机、送风机及热交换器。回风机、送风机及热交换器均设置于壳体内,壳体为长方体。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于回风机及送风机传输气体时,气流与壳体摩擦产生的噪音较大,无法满足低噪声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通风机,以提高热交换通风机的热交换通风性能并降低热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交换通风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回风机、送风机及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口、第二出口,所述壳体的壳身具有第三出口,内部设置有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划分为三个子空间的第一隔离部及第二隔离部,所述三个子空间包括所述第一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所述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及所述第三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所述第三出口、送风机及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所述热交换器通过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隔离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出口之间;所述第一隔离部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送风隔板、第二送风隔板及第三送风隔板,所述第一送风隔板、第三送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平行,所述第二送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垂直,所述第一送风隔板、第三送风隔板背离所述第二送风隔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送风隔板具有与所述送风机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一通孔,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送风隔板上,所述送风机的出风口扣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第一送风隔板位于所述送风机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回风隔板、第二回风隔板及第三回风隔板,所述第一回风隔板、第三回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平行,所述第二回风隔板气流流向垂直; 所述第一回风隔板、第三回风隔板背离所述第二回风隔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回风隔板具有与所述回风机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二回风隔板上,所述回风机的出风口扣在所述第二通孔上,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一回风隔板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出口之间;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三送风隔板与第三回风隔板之间;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所在的子空间、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或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设置有挡板。本发明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通过第一隔离部及第二隔离部将热交换通风机的空间进行分割,确定了进入回风机的气流、热交换器的交换气流以及送风机排出的气流的通道,优化了壳体内部的结构,保证并提高了热交换通风性能;通过壳体内设置的挡板,对气流起到了导流作用,强制性的改变了气流的方向,增加了噪声通路的长度且为增加更多的吸音棉创造了条件,所以有效的削弱了噪声的能量,达到了降低噪声的目的。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图1 图4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热交换通风机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的回风机5、送风机9及热交换器7。壳体1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出口 13、第二出口 2,壳体1的壳身具有第三出口(图中未示出),内部设置有将壳体1内的空间划分为三个子空间的第一隔离部01及第二隔离部02。三个子空间包括第一出口 13所在的子空间,第二出口 2所在的子空间及第三出口 (图中未示出)所在的子空间。其中,第一出口 13即送风口,第二出口 2即回风口。送风机9及热交换器7设置于第一隔离部01与第二隔离部02之间。回风机5位于第二隔离部02与壳体1的第二出口 2之间。第一隔离部01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送风隔板011、第二送风隔板012及第三送风隔板013,第一送风隔板011、第三送风隔板013与气流流向平行,第二送风隔板012气流流向垂直,第一送风隔板011、第三送风隔板013背离第二送风隔板012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的内壁上,第二送风隔板012具有与送风机9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一通孔0121,送风机 9设置于第二送风隔板012上,送风机9的出风口扣在第一通孔0121上,第一送风隔板011 位于送风机9与壳体1的第一出口 13之间。第一送风隔板011与第二送风隔板012及壳体1的内壁形成送风机腔8。第二隔离部0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回风隔板021、第二回风隔板022及第三回风隔板023,第一回风隔板021、第三回风隔板023与气流流向平行,第二回风隔板022气流流向垂直;第一回风隔板021、第三回风隔板023背离第二回风隔板022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 的内壁上,第二回风隔板022具有与回风机5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二通孔0221,回风机位于第二回风隔板022上,回风机的出风口扣在第二通孔0221上,回风机位于第一回风隔板 021与壳体1的第二出口 2之间。第一回风隔板021与第二回风隔板022及壳体1的内壁形成回风机腔4。第三回风隔板023与第二回风隔板022相连的一端具有向上的延伸部,使第二出口 2与第三回风隔板023及壳体内壁形成回风腔3。热交换器7位于第三送风隔板013与第三回风隔板023之间,与第三送风隔板013 及壳体1的内部形成排气腔10,与支撑板20形成进气腔11。支撑板20用来支撑热交换器 7,并与第二回风隔板022、第三回风隔板023及壳体1的内壁形成回风静压腔6。壳体1的第一出口 13、第二出口 2所在的子空间或第一出口 13及第二出口 2所在的子空间可设置有挡板。如图1所示,壳体1的第一出口 13所在的子空间设置有送风静压腔挡板15。送风静压腔挡板15的两侧、第一送风隔板011面向第一出口 13的一侧以及第一出口 13所在端的壳体1的内壁均贴有吸音棉14,以进一步降低噪音。其中,送风静压腔挡板15为第一送风隔板011与第二送风隔板012连接的一端具有的延伸部,延伸部的尾部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送风静压腔挡板15与第二送风隔板012、第三送风隔板013及壳体1的内壁形成送风静压腔12,与第一出口 13所在端的壳体1的内壁形成送风腔19。送风机9通过第一通孔0121输出的气流在送风静压腔挡板15的阻挡作用下,沿箭头路径X流通,延长了气流的流通路径,有效地削弱了噪声的能量,达到了降低噪声的目的。如图2所示,回风机5与壳体1的第二出口 2之间还设置有回风静压腔挡板16,回风静压腔挡板16的一端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回风隔板021的一侧,另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以使从第二出口 2进入的气流沿回风静压腔挡板16流通,延长气流的流通路径,如图2所示的箭头路径Y,并对气流起到阻挡作用,有效地削弱噪声的能量,达到减低噪声的目的。回风静压腔挡板16的表面贴有吸音棉14,以达到进一步降噪的目的。第一通孔0121的出口处、第二通孔0221的出口处或第一通孔0121及第二通孔 0221的出口处均可设置有吸音板。吸音板可为人字形孔板,人字形孔板的尖端朝向第一通孔0121、第二通孔0221或第一通孔0121及第二通孔0221。如图3所示,第一通孔0121及第二通孔0221的出口处均设置有人字形孔板17,用来对送风机9通过第一通孔0121排出的气流及回风机5通过第二通孔0221排出的气流, 沿人字形孔板17的外侧进行分流,分流后的气流沿箭头Z流通,延长了气流的流通路径,有效的削弱了噪声的能量,并且人字形孔板17本身具有吸附噪声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噪
曰°吸音板还可为至少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且平行吸音导流板与第二送风隔板012 或第二回风隔板022平行。平行吸音导流板表面还可贴有吸音棉14,以进一步降低噪音。如图4所示,送风静压腔挡板15垂直连接有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18,第三送风隔板013与送风静压腔挡板15相对的一侧垂直连接有另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18,两块平行吸音导流板18相互平行交错,位于第一通孔0121的下方,对第一通孔0121排出的气流进行阻挡,使得气流沿箭头路径W流通,降低了气流的流速,有效地削弱了噪声的能量,延长了气流的路径长度,起到了降低噪音的作用。类似地,回风静压腔6内设有两块相互平行交错的平行吸音导流板18,位于第二通孔0221的出口处,对第二通孔0221排出的气流进行阻挡,使得气流沿箭头路径W流通, 降低了气流的流速,有效地削弱了噪声的能量,延长了气流的路径长度,起到了降低噪音的作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通风机,通过第一隔离部及第二隔离部将热交换通风机的空间进行分割,优化了壳体内部的结构,提高了热交换通风性能;通过壳体内设置的挡板,对流通的气流起到了阻挡作用,有效地削弱了噪声能量,增加了噪声通路的长度,达到了降低噪声的目的,并且,为通道内设置更多的吸音棉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地,壳体内设置吸音棉,在降低噪声的同时也强制性地改变了气流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削弱了噪声的能量, 增加了挡板的降噪效果,降低了噪声。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通风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回风机( 、送风机(9)及热交换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口(13)、第二出口 O),所述壳体的壳身具有第三出口,内部设置有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划分为三个子空间的第一隔离部(01)及第二隔离部(02),所述三个子空间包括所述第一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所述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及所述第三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所述第三出口、送风机及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所述热交换器通过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隔离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出口之间;所述第一隔离部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送风隔板(011)、第二送风隔板(012)及第三送风隔板(013),所述第一送风隔板、第三送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平行,所述第二送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垂直,所述第一送风隔板、第三送风隔板背离所述第二送风隔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送风隔板具有与所述送风机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一通孔 (0121),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送风隔板上,所述送风机的出风口扣在所述第一通孔上,所述第一送风隔板位于所述送风机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回风隔板(021)、第二回风隔板(022)及第三回风隔板(023),所述第一回风隔板、第三回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平行,所述第二回风隔板与气流流向垂直;所述第一回风隔板、第三回风隔板背离所述第二回风隔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回风隔板具有与所述回风机的出风口相匹配的第二通孔 (0221),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二回风隔板上,所述回风机的出风口扣在所述第二通孔上, 所述回风机位于所述第一回风隔板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出口之间;所述热交换器(7)位于所述第三送风隔板与第三回风隔板之间;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所在的子空间、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或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设置有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为所述第一送风隔板上与所述第二送风隔板连接的一端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尾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三回风隔板与所述壳体的第二出口之间,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的表面贴有吸音棉(14)。
5.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出口处、所述第二通孔的出口处或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出口处设置有吸音板(17或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板为人字形孔板,所述人字形孔板的尖端朝向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或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板为至少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所述至少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与所述第二送风隔板或第二回风隔板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块平行吸音导流板表面贴有吸音棉。
9.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回风隔板与所述第二回风隔板相连的一端具有延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通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送风隔板与所述第二送风隔板相连的一端具有延伸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通风机,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回风机、送风机及热交换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出口(13)、第二出口(2),所述壳体的壳身具有第三出口,内部设置有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划分为三个子空间的第一隔离部(01)及第二隔离部(02),所述壳体的第一出口所在的子空间、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或第一出口及第二出口所在的子空间设置有挡板。通过第一隔离部及第二隔离部将热交换通风机的空间进行分割,优化了壳体内部的结构,提高了热交换通风性能;通过壳体内设置的挡板,强制性的改变了气流的方向,增加了噪声通路的长度且为增加更多的吸音棉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削弱了噪声的能量,降低了噪声。
文档编号F24F13/24GK102466306SQ20101053636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4日
发明者许永玖, 郭占庚 申请人:森德(中国)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