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362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屋脊或坡面的通风器,重力自流通风器。用于室内大 量排出瓦斯、烟雾、以及污染的空气,可以流畅高效、无噪音地自动排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通风器都安装在屋脊上,其特点是比较高大,重量重,抗风载荷能力 差,漏、飘雨现象严重,风道阻力非常大,从而通风效率降低。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 200810110867.7号发明专利申请文件,
公开日为2008年10月15日,公开了一种流线型采 光自然通风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且在该底座上连接设置有一骨架,在该骨架上装 设有采光挡雨板,并且在该骨架两侧装设有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以及相对于该第一、第二 护板且在骨架另外两侧上设有第三护板和第四护板;另,在所述采光挡雨板两侧位置处设 置有集水槽,且在集水槽与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之间均分别设置有排水槽,并且在该所述 骨架上且于所述采光挡雨板和底座之间设有采光导流板。该方案通过两侧的弧形护板构成 相对的流道,该流道只有两个,使得该技术方案的跨度比较大,整个设备的高度也比较大。 而整个通风效率却非常低,难以满足通风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通风效 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的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包括底座、多个排列安装在 所述底座上的通风单元组件和固定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框架,所述通风单元组件包括顶 板、底板和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中部向外侧突出,所述顶板、所述底板 和所述侧板构成一侧封闭另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上部组成上部挡 雨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的下部组成下部集水槽,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之间设置有中 部集水槽,所述中部集水槽的一端伸入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中,另外一端设置在另一 个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侧板中部。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构成单边通风结构。所述中部集水槽伸入开口的一端成形有倒V字形滴水结构,所述滴水结构在垂直 方向投影位于所述下部集水槽中。所述腔体结构中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中部集水槽的滴水结 构卡在所述卡槽中。所述顶板的宽度大于所述下部集水槽的宽度。所述中部集水槽伸入开口的一端将所述开口分为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上风口或 所述下风口处安装有风门。 所述上风口的有效通风宽度大于所述下风口的有效通风宽度。[0012]所述中部集水槽伸入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中的一端与所述顶板的前沿 在垂直方向的投影间距为所述中部集水槽总宽度的10% -35%。所述下部集水槽的两端设置有防滴水角板和支撑架。 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总体高度为400mm-750mm,所述中部集水槽的宽度为 250mm-850mmo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 点首先,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三重防雨雪结构,三重结构为上部挡雨板、中部集水槽、下部集 水槽,这是一种最可靠的防止雨雪进入室内的结构;非常小的水珠,可由风吹带入下部集水 槽内,所有落入雨水可由上部挡雨板和中部集水槽挡住,并在二端排出,根本不会进入内部 风道,风道可保持干燥,减少阻力;其次,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中部集水槽的宽度和两个通 风单元组件之间的间距,就可以增加在单位宽度中通风道的数量,从而提高了在单位宽度 中通风效率;再次,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在不影响通风效率的情况下降低整体高度, 从而减少材料的使用量,降低重量;最后,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的调整各单元之间出风口距 离,在一定高度内沿程空气阻力最小。同时使风道口具有折、反射自然采光功能,有效大量 减少照明能耗,节约能源资源,无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单元组件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通风单元组件连接在一起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筋板的主视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上部挡雨板的主视图。图8是图7的侧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下部集水槽和中部集水槽的主视图。图10是图9的侧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的实 施例中,包括底座1、多个排列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的通风单元组件2和固定所述通风单元 组件2的框架3,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包括顶板21、底板22和连接所述顶板21和底板22 的侧板23,所述侧板23的中部向外侧突出,所述顶板21、所述底板22和所述侧板23构成 一侧封闭另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顶板21与所述侧板23的上部232组成上部挡雨板 4,所述底板22与所述侧板23的下部233组成下部集水槽5,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之间 设置有中部集水槽6,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一端61伸入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的开口 24中, 另外一端62设置在另一个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的侧板23中部231。本实用新型的通风单 元组件2为一个近似C字型结构,室内的气流经腔体结构内部流出。本实用新型的流道成流线型,利于气流的流通。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三重防雨雪结构,三重结构为上部挡雨板、中部集水槽、下部集水槽。该三重结构最可靠的防止雨雪进入室内,非常小的水珠,可由风吹带入下部集水槽 内,所有落入雨水可由上部挡雨板和中部集水槽挡住,并在二端排出,雨水根本不会进入内 部风道,风道可保持干燥,减少阻力,以保证各单元之间出风口距离,在一定高度内沿程空 气阻力最小。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的开口 24朝向同一方向,构成单边通风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通风单元组件2之间的所述中部 集水槽6的宽度,就可以调整两个通风单元组件2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调整在单位宽度上 的通风通道的数量,从而可以方便的根据需要调整出风量。采用单边通风结构可以克服双 边通风结构中对于结构的限制,使得通风通道的设计更加灵活。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集水槽6伸入开口 24的一端61成形有倒V字形滴水结构611,所述滴水结构611在垂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下 部集水槽5中。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端部会形成凝结水,凝结水会顺着所述中部集水槽6 的表面流动,从而掉落到室内。在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端部设置倒V字形滴水结构611,使 得所述中部集水槽6端部的凝结水不会顺着其表面流动,而是从滴水结构611上滴落到所 述下部集水槽5中。 参见图1、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中设置有 筋板7,所述筋板7上设置有卡槽71,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滴水结构61卡在所述卡槽71中。 所述筋板7起到支撑所述腔体结构的作用,防止腔体结构发生变形。所述筋板7的形状与 所述腔体结构的截面基本一致,但底部支撑在所述下部集水槽的侧壁上,与底部留有一定 间隙,使其不会阻碍下部集水槽中水的流动。同时,所述筋板7对所述中部集水槽6起到支 撑的作用,该支撑结构也更加简单,安装更加方便。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顶板21的宽度η大于所述下部 集水槽5的宽度m。该结构保证了所述上部挡雨板4的挡雨面积大于所述下部集水槽5的 集水面积,使得上部挡雨板4作为主要挡雨部件。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集水槽6伸入开口 24的一端61将所述开口 24分为上风口 241和下风口 242,所述上风口 241或所述下风口 242处安装有风门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可以方便风门8的安装,使得风门8可以安装 在上风口,也可以安装在下风口。所述风门8可以手动控制或是电动控制,由一个驱动机构 驱动风门8打开或关闭。该种结构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参见图1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上风口 241的有效通风 宽度e大于所述下风口 242的有效通风宽度d。所谓的有效通风宽度是指上风口 241和下 风口 242的截面中风口的最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腔体结构构成的流道,从下风口 242到 上风口 241逐渐变大,从而利于气流的流通,效果更好,提高了气流的流通效率。参见图1、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中部集水槽6伸入 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的开口 24中的一端61与所述顶板21的前沿在垂直方向的投影 间距a为所述中部集水槽6总宽度b的10%-35%。本实施例为25%。本实用新型中的所 述中部集水槽6的一端61若是伸入开口 24中过多,则会影响流道的空间,不利于气流的流通。而伸入的过少,则上部的雨雪就有可能绕过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一端61落入室内。上 述限定能够更好的满足流道的要求及挡雨的要求,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下部集水槽5的两端设 置有防滴水角板51和支撑架52。所述防滴角板51使得所述下部集水槽5中的积水能够顺 畅的流出,不会在端部产生滴水。所述支撑架52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整个腔体结构 的强度,不易发生变形。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单元组件2的总体高度h 为400mm-750mm,所述中部集水槽6的宽度b为250mm-850mm。本实施例中的通风单元组件 2的总体高度h为500mm,中部集水槽6的宽度为370mm。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能够将通 风单元组件2的高度设计的比较低,从而满足通风器对于超薄的要求,将高度限定在750mm 以下。该种结构具有重量轻,用料少,运输和安装方便的优点。参见图7至图10,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顶板21和所述侧板23 的上部232是一体冲压成形,所述底板22、所述侧板23的下部233和所述中部集水槽6 — 体冲压成形,所述侧板23的上部232和所述侧壁23的下部233固定连接在一起。该种结 构可以冲压加工工艺,生产更加方便。参见图11,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成形有多个凹槽11, 所述下部集水槽5位于所述凹槽11中,所述凹槽11对所述下部集水槽5起到支撑和定位 的作用。 同时本实用新型使风道口具有折、反射自然采光功能,有效大量减少照明能耗,节 约能源资源,无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
权利要求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包括底座、多个排列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通风单元组件和固定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单元组件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中部向外侧突出,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构成一侧封闭另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上部组成上部挡雨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的下部组成下部集水槽,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部集水槽,所述中部集水槽的一端伸入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中,另外一端设置在另一个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侧板中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单元组件 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构成单边通风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集水槽伸 入开口的一端成形有倒V字形滴水结构,所述滴水结构在垂直方向投影位于所述下部集水 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中设 置有筋板,所述筋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中部集水槽的滴水结构卡在所述卡槽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宽度大 于所述下部集水槽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集水槽伸 入开口的一端将所述开口分为上风口和下风口,所述上风口或所述下风口处安装有风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口的有效 通风宽度大于所述下风口的有效通风宽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集水槽伸 入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中的一端与所述顶板的前沿在垂直方向的投影间距为所 述中部集水槽总宽度的10% -3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集水槽的 两端设置有防滴水角板和支撑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单元组件 的总体高度为400mm-750mm,所述中部集水槽的宽度为250mm-850mm。
专利摘要一种屋顶超薄流线型通风器,包括底座、多个排列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通风单元组件和固定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框架,所述通风单元组件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中部向外侧突出,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构成一侧封闭另一侧开口的腔体结构,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的上部组成上部挡雨板,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的下部组成下部集水槽,相邻所述通风单元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部集水槽,所述中部集水槽的一端伸入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开口中,另外一端设置在另一个所述通风单元组件的侧板中部。本实用新型通风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运输方便。
文档编号F24F7/02GK201589368SQ20102000124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1日
发明者曹广清 申请人:南通市净海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