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0322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热交换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热交换机。
背景技术
人在封闭的空间中,由于呼吸的需要,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加,严重时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在多人停留的办公室或车间里,应该需要用室外新鲜空气随时更换被污染了的室内空气。最常用的做法是在采用换气扇对室内进行换气,但是利用换气扇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时,会把室内经过空调等设备制冷或制热的空气也毫无保留地排至室外,大大影响了空调等设备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增加了空调等设备的耗电量。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407776于2010年2月17日公开了一种双向通风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其具有朝向室内侧的室内侧壁,以及朝向室外侧的室外侧壁,在外壳的室外侧壁上设置室内空气出风口和室外空气进风口,在外壳的室内侧壁上设置室外空气出风口和室内空气进风口 ;隔板,其固定在外壳内,将外壳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对称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以及对称驱动部;其特征在于室内空气出风口与室内空气进风口彼此相对,室外空气出风口与室外空气进风口彼此相对,室内空气出风口与室外空气出风口的形状、大小均实质相同,室内空气进风口与室外空气进风口的形状、大小均实质相同。该结构的双向通风装置可把吸入的室外空气与要排出的室内空气先进行热交换,使室外空气先预冷或预热再供入室内,降低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进而减小空调等设备的耗电量。但是, 其是在蜗壳内简单的实现换热过程,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交换时间短、换热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设计简单、结构合理、换热效果好、换气效率高、噪音低的全热交换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内新风排气口,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室外空气排气口,其结构特征是机壳对应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设置有隔板,把机壳内部分成左、右的热交换腔和排气腔。所述热交换腔分别与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外新风进气口连通,热交换腔内部设置有热交换芯,所述热交换芯为一组或以上。所述热交换芯对应排气腔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出风面、或者倾斜的出风面、或者锐角形的出风面,或者圆弧形的出风面。所述隔板至少分成上、中、下三层,每层隔板之间形成通风口,使热交换腔和排气腔连通。所述排气腔上悬空设置有把其分成上、下两层的电机固定板,电机固定板上设置有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室外空气排气口连通的排气装置。
所述排气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排气腔上、下层的蜗壳,两个蜗壳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室外空气排气口连接;电机固定板中心部设置有双轴电机,其两端的电机轴与蜗壳内的叶轮连接。所述电机固定板上对应双轴电机的位置还设置有加强导轨。本发明的机壳对应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设置有隔板,把机壳内部分成左、右的热交换腔和排气腔,热交换腔内设置有热交换芯与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外新风进气口连接,排气腔内设置有排气装置,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排气装置的作用下,进入热交换芯, 两股气流在热交换芯内部发生热交换效果。换热完成后再通过室内新风排气口、室外空气排气口分别把两股气流排至室内和室外。由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得到最为充分的换热, 使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到最低,对室内的空调等设备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影响低,大大节约耗电量,适合企业的推广。其同时具有设计简单、结构合理、换气效率高、噪音低的特点。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局部)。
图4为图1的又一』剖视图(局部)。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排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热交换芯与热交换腔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又一原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剖视图(局部)。
图11为图9的又-一剖视图(局部)。
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热交换芯与热交换腔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原理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热交换的又一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第一实施例参见图1-图8,本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1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 2、室内新风排气口 3,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1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 4、室外空气排气口 5,其机壳1对应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设置有隔板9,把机壳1内部分成左、右的热交换腔6和排气腔7。热交换腔6分别与室内空气进气口 2、室外新风进气口 4连通,热交换腔6内部设置有热交换芯8,所述热交换芯8为一组,其尺寸与热交换腔的尺寸相配。热交换芯8对应排气腔7的一侧设置有锐角形的出风面,上述形状可有效增加热交换芯8的出风面积,既可增大出风量,又可降低本设备的工作噪音。隔板9分成上、中、下三层,上、下层的隔板9分别与热交换芯8顶部、底部连接,中层的隔板9与热交换芯8锐角形出风面的角尖处连接,确保热交换芯8牢固可靠,而且每层隔板9之间形成通风口,使热交换腔6和排气腔7连通。排气腔7上悬空设置有把其分成上、下两层的电机固定板10,电机固定板10上设置有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 3、室外空气排气口 5连通的排气装置。排气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排气腔7上、下层的蜗壳13,两个蜗壳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 3、室外空气排气口 5连接; 电机固定板10中心部设置有双轴电机11,其两端的电机轴与蜗壳13内的叶轮12连接。电机固定板10上对应双轴电机11的位置还设置有加强导轨14,辅助增加电机固定板10的强度,同时有效降低双轴电机11工作时所产生的共振现象,进一步降低本设备的工作噪音。本设备在工作时,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排气装置的作用下,进入热交换腔6内的热交换芯8,再流入排气腔7,其换热过程参见图7、图8所示,然后通过室内新风排气口 3、室外空气排气口 5分别把两股气流排至室内和室外。热交换芯8内部一层一层叠加,室内空气一层,室外空气一层分别有流道隔开。空气之间不交汇,而是通过相互上下表面的材质进行空气温度、湿度传递,产品结构改善而调整热交换芯结构,通过热交换芯的入风结构以及出风结构从而改善热交换效果,能增大风量、降低噪音。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得到最为充分的换热,使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到最低,对室内的空调等设备制冷或制热的效果影响低,大大节约耗电量,适合企业的推广。第二实施例参见图9-图14,本全热交换机,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热交换芯8为三组,每组的尺寸约为热交换腔尺寸的三分之一。热交换芯8对应排气腔7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出风面,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设计成倾斜的出风面、或者圆弧形的出风面,或者其他形状的出风面,其主要目的均在于增加热交换芯8的出风面积,既可增大出风量,又可降低本设备的工作噪音。本实施例的隔板9由上至下共分成四层,其中上、下层的隔板9分别与热交换芯8 顶部、底部连接,中间两层的隔板9与热交换芯8竖直的出风面的中部连接,确保热交换芯 8牢固可靠,而且每层隔板9之间形成通风口,使热交换腔6和排气腔7连通。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本实施例热交换芯8内的换热过程参见图13、图14所示。其他未述部分,同第一实施例,不再重复。
权利要求
1.一种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1)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 O)、室内新风排气口 (3),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1)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 G)、室外空气排气口(5),其特征是机壳(1)对应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设置有隔板(9),把机壳(1)内部分成左、右的热交换腔(6)和排气腔(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热交换腔(6)分别与室内空气进气口 O)、室外新风进气口(4)连通,热交换腔(6)内部设置有热交换芯(8),所述热交换芯 (8)为一组或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热交换芯(8)对应排气腔(7)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出风面、或者倾斜的出风面、或者锐角形的出风面,或者圆弧形的出风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隔板(9)至少分成上、中、 下三层,每层隔板(9)之间形成通风口,使热交换腔(6)和排气腔(7)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排气腔(7)上悬空设置有把其分成上、下两层的电机固定板(10),电机固定板(10)上设置有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3)、室外空气排气口( 连通的排气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排气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排气腔 (7)上、下层的蜗壳(13),两个蜗壳分别与室内新风排气口(3)、室外空气排气口( 连接; 电机固定板(10)中心部设置有双轴电机(11),其两端的电机轴与蜗壳(13)内的叶轮(12) 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全热交换机,其特征是所述电机固定板(10)上对应双轴电机 (11)的位置还设置有加强导轨(14)。
全文摘要
一种全热交换机,包括设置在机壳前侧的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内新风排气口,和彼此对应设置在机壳后侧的室外新风进气口、室外空气排气口,其机壳对应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设置有隔板,把机壳内部分成左、右的热交换腔和排气腔。热交换腔分别与室内空气进气口、室外新风进气口连通,热交换腔内部设置有热交换芯,热交换芯为一组或以上。热交换芯对应排气腔的一侧设置有竖直的出风面、或者倾斜的出风面、或者锐角形的出风面,或者圆弧形的出风面。隔板至少分成上、中、下三层,每层隔板之间形成通风口,使热交换腔和排气腔连通。本发明具有设计简单、结构合理、换热效果好、换气效率高、噪音低的特点。
文档编号F24F7/08GK102305448SQ20111028890
公开日2012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3日
发明者邓劲民 申请人:广东朗能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