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7220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特别是一种空调器的分流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制冷设备如空调器,在其热交换器入口部或中间部位,会经常使用制冷剂分流器,以改善热交换的效率及确保热交换器制冷剂的出口温度一致。分流器的结构常用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分流器的入口管1由下垂直进入,出口管3’由两根或以上内径相同出口支管组成,出口管3’垂直于主管2,并对应热交换器的接口的位置一一设置,如图1所示。该结构虽然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但分流比的控制精度差,制冷剂由于冲力的作用将冲到主管2顶端,因此造成出口支管3中的分流流量从上而下逐步递减,均勻性较差。另一种分流器由花洒头状分流管4(有两个或以上管路)、入口管1和毛细管5组成,通过调节毛细管5的流量大小,来改变制冷剂的分流比,如图2所示。该结构复杂,虽然毛细管流量调节容易,分流比的控制精度高,但制造成本高。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分流器可保证制冷剂在热交换器中蒸发的均勻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分流器,由一根入口管、一根总管、两根以上出口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支管中至少包括两根内径不同的出口支管,且内径较大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小于内径较小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
1 O按距离入口管由近至远,出口支管包括依次排列第一出口支管、第二出口支管、第三出口支管和第四出口支管,其中第一出口支管、第二出口支管内径相等,第二出口支管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内径的比值为2. 0 4. 0,第四出口支管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内径的比值为0.5 2.0。所述的第四出口支管直线长度与第三出口支管直线长度的比值为1. 0 5. 0,其中第三出口支管直线长度选择范围为50 500mm。所述的与入口管的距离最近的出口支管,距离入口管50mm以上。所述的各出口支管等距排列。所述各出口支管之间间距与总管内径的比值为1.5 4.0。所述的总管内径与入口管内径的比值为1. 3 2. 0。入口管的输入口与输出口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00mm。所述的入口管的输出口与总管轴向或径向连接。所述的第三出口支管和第四出口支管出口端直接扩管或接有与第一出口支管外径相等的接管。
3[00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不同内径的出口支管,并调整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以及出口支管的直线长度,从而改变制冷剂在各出口支管的分流比,来保证制冷剂在热交换器中蒸发的均勻性,改善制冷剂分流时产生的冷媒音,各出口支管的流量容易调节,方便调节不同分流比的需要。各出口支管可采用不同管径的标准管,制作成本较低。

图1是现有技术其中一种分流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另一种分流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分流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分流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空调器,其在热交换器管路上设置一个垂直放置的可调节分流比的分流器。实施例1如图3所示,分流器由一根入口管1、一根总管2、出口支管3组成。按距离入口管 1由近至远,出口支管3包括依次排列第一出口支管31、第二出口支管32、第三出口支管33 和第四出口支管34,其中第一出口支管31、第二出口支管32内径相等,第二出口支管32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33内径的比值为2. 0 4. 0,第四出口支管34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33 内径的比值为0.5 2.0,第四出口支管直线长度与第三出口支管直线长度的比值为1.0 5. 0,其中第三出口直线支管长度选择范围为50 500mm。为了保证与入口管1的距离最近的出口支管3的制冷剂流量,该根出口支管3距离入口管1应在50mm以上。通过调整出口支管3内径大小、直线长度大小以及与入口管1的距离,从而能够实现调整各出口支管3 的制冷剂流量,得到所需的分流比。各出口支管3等距排列。各出口支管3之间间距与总管2内径的比值为1.5 4.0。总管2内径与入口管1内径的比值为1.3 2.0。为了减少制冷剂离心力的影响,入口管1的输入口与输出口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00mm。入口管1的输出口与总管2轴向或径向连接。为便于与热交换器标准接口连接,第三出口支管33和第四出口支管34出口端可直接扩管或接有与第一出口支管外径相等的接管35。选取外径为Φ 9. 52mm、内径dl为C 8. 32mm的标准铜管作为总管2,垂直放置。入口管选取外径为C 6. 35mm、内径(12为0 5. 35mm的标准铜管作为入口管1,其输出口与总管2轴向连接,在总管2的垂直下方进入。入口管1的输入口与输出口的垂直距离Hl不小于100mm,在本实施例中,入口管1具体包括一段长度不小于IOOmm的直管。选取外径为C 6. 35mm、内径d2为0 5. 35mm的标准铜管作为第一出口支管31和第二出口支管32,其水平分布在总管2的左侧,之间的间距H3设置为20mm ;为了保证最下端出口支管的制冷剂流量,第一出口支管31与总管2相连的输入口与总管2的输入口间距 H2保证在50mm以上。选取外径为Φ 4. 0mm、内径d3为0 2. 2mm、直线长度L3为300mm的标准毛细管作为第三出口支管33,其水平分布在主管的左侧;其与相邻出口支管的间距H3设置为20mm。其输出口直接扩管或连接有一段外径为化6. 35mm、内径d2为C 5. 35mm的标准铜管作为接管35。选取外径为Φ 4. 0mm、内径d4为0 2. 0mm、直线长度L4为300mm的标准毛细管作为第四出口支管34,其水平分布在主管的左侧;其与相邻出口支管的间距H3设置为20mm。 其输出口直接扩管或连接有一段外径为C 6. 35mm、内径d2为C 5. 35mm的标准铜管作为接管35。以上各管件均采用标准管,制作成本较低。实施例2如图4所示,入口管1的输出口与总管2径向连接。入口管1包括一段长度不小于IOOmm的直管,一段横管,横管在总管2的右侧接入。其他结构同实施例1。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是以出口支管3水平分布在总管2的左侧为例进行说明的, 但是水平分布在总管2的右侧也是可以的。并且,上述实施例是以出口支管3包括四根出口支管进行说明的,但是出口支管3至少包括两根内径不同的出口支管,且内径较大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1的距离小于内径较小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1的距离即可。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具备分流器的热交换器,所述分流器由一根入口管、一根总管、 两根以上出口支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口支管中至少包括两根内径不同的出口支管,且内径较大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小于内径较小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按距离入口管由近至远,出口支管包括依次排列第一出口支管、第二出口支管、第三出口支管和第四出口支管,其中第一出口支管、第二出口支管内径相等,第二出口支管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内径的比值为2. 0 4. 0, 第四出口支管内径与第三出口支管内径的比值为0. 5 2. 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出口支管直线长度与第三出口支管直线长度的比值为1. 0 5. 0,其中第三出口支管直线长度选择范围为50 500mmo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与入口管的距离最近的出口支管, 距离入口管50mm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出口支管等间距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出口支管之间间距与总管内径的比值为1.5 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总管内径与入口管内径的比值为 1. 3 2. 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入口管的输入口与输出口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管的输出口与总管轴向或径向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出口支管和第四出口支管出口端直接扩管或接有与第一出口支管外径相等的接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分流器,由一根入口管、一根总管、两根以上出口支管组成,其中所述的出口支管中至少包括两根内径不同的出口支管,且内径较大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小于内径较小的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不同内径的出口支管,并调整出口支管与入口管的距离、以及出口支管的直线长度,从而改变制冷剂在各出口支管的分流比,来保证制冷剂在热交换器中蒸发的均匀性,改善制冷剂分流时产生的冷媒音,各出口支管的流量容易调节,方便调节不同分流比的需要。各出口支管可采用不同管径的标准管,制作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F24F13/30GK202304134SQ20112037864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吴雄华 申请人:广州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