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8246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灶,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灶的挡风板结构。
技术背景[0002]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厨房用具,使用灶具会产生油烟,一般家庭都使用上排式抽油烟机,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灶具产生的油烟不能全部被吸油烟机吸走,污染室内空气和伤害人的身体,使用时间长后,上排式排风油烟机还容易被油烟污染,造成室内环境的二次污染。[0003]目前出现了一些集成灶,集成灶的进风油网设置在燃气灶的四周,吸风口通常位于灶体底部,因此使用时燃气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会被油烟机排走,从而损耗了燃烧热量。 同时,由于该灶具的进风油网是设置在燃气灶四周下方,对吸收锅上方的油烟效果不是很理想,影响了排烟效果。[0004]因此,现在也出现了一些侧吸式集成灶,如中国专利CN201407700Y所公开的“一种侧吸下排式集成灶”,该集成灶的吸风口位于灶体的上方背面上,在吸收油烟的同时有大量燃气灶的热量被吸风口吸走。由于燃烧产生的向上的热气流会在吸风口和灶具之间的区域产生扰流层,从而改变油烟的上升方向,造成部分油烟向外逃逸而无法全部被吸走,进而影响了集成灶吸油烟的效果。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热气流扰动的安装于集成灶的挡风板结构。[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包括与集成灶上的燃烧器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并且从集成灶的背板开始向着集成灶上的炒锅延伸的至少一块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的高度不高于集成灶的燃烧器上的炒锅的顶端,并且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集成灶背板的吸风口和燃烧器之间,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与炒锅的周面相匹配。[0007]优选地,所述挡风板为多块,并且该多块挡风板连接为一体。[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挡风板为多块,并且每块挡风板均各自独立设置,并且多块挡风板与燃烧器一一对应设置。[0009]为了使该挡风板适用于不同尺寸的炒锅,所述挡风板铰接在所述背板上,并且可绕其与背板的连接部位上下转动。[0010]为了获得更好的挡风效果,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与炒锅的周面之间的间隙 ^ 5mm0[0011]优选地,为了所述背板在与所述挡风板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凸块,所述凸块内为一空腔,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插入所述空腔内并且绕其位于空腔内的铰轴上下转动,所述挡风板的下表面与凸块的内表面之间抵有一弹簧。[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与背板的另一连接种结构,所述背板在与所述挡风板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凸块,所述凸块内为一空腔,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具有一圆轴并且所述圆轴位于所述凸块内,所述圆轴外绕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于凸块的上下内表面上。[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与背板的再一种连接结构,所述背板与所述挡风板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凹槽,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插入所述空腔内并且绕其位于空腔内的铰轴上下转动,所述挡风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之间抵有一弹簧。[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与背板的一种可选的连接结构,所述背板与所述挡风板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凹槽,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具有一圆轴并且所述圆轴位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圆轴外绕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于所述凹槽的上下内表面上。[0015]为了防止挡风板前侧向下转动过低接触到灶具,所述凸块内的空腔上部分具有一限位块限定该挡风板的后侧端向上转动的位置。[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集成灶的挡风板能够将燃烧器后方的热气流与吸风口隔开,因此可以减少上升热气流对油烟的扰动,隔离下部热气流的吸入,减少热气流被直接吸走,提高了热效率。从燃烧器后部直接上升的热气流对油烟的吸入有干扰作用,而其他方向的热气流相对于锅内上升的油烟而言处于外围,可对锅内产生的油烟形成一种裹挟作用,防止油烟逃逸,产生类似于风幕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挡风板可使燃烧器后方的热气流改变方向而从其他方向上升并进入吸风口,因而有利于油烟的吸走。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挡风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挡风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挡风板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挡风板的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板与背板之间的第一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板与背板之间的第二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板与背板之间的第三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挡风板与背板之间的第四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26]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集成灶挡风板的第一实施例,该集成灶包括水平放置的灶具部分1,以及与灶具部分1垂直设置的背板2,所述背板2上设置有吸风口。灶具部分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供烹饪时放置炒锅3的燃烧器11。所述背板2上设置有水平向着炒锅3延伸的挡风板4,该挡风板4前侧边缘的高度不高于炒锅3的顶端。该挡风板4位于燃烧器11与背板2上的吸风口之间,并且该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与炒锅3的边缘相匹配, 如图1-2所示,该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为与炒锅3相匹配的圆弧形,并且该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与炒锅3之间的间隙< 5mm,该挡风板3的最前端可延伸至燃烧器11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处。[0027]这样的挡风板4可以将燃烧器11后方的热气流与吸风口隔开,因此可以减少上升热气流对油烟的扰动,隔离下部热气流的吸入,确保吸风口吸入的大部分是油烟而非下部热空气和其它干净空气,可以解决吸风口太靠近炉头造成的热效率过低的问题,能使小功率电机吸尽油烟最大化。[0028]由于炒锅3可具有不同的大小,因此同一尺寸的挡风板4可能无法满足所有炒锅的使用,如图1-2所示,如果换成尺寸较大的炒锅时,挡风板4的设置可能使炒锅3无法放置在燃烧器11上。优选地,该挡风板4可以铰接在背板2上,该挡风板4可绕其与背板2 之间的连接部位上下转动,如图2中虚线部分所示。当换成尺寸较大的炒锅时,挡风板4可以向下转动为炒锅3空出更大的空间。并且如图1所示,该灶具1具有两个燃烧器11,每个燃烧器11的后方均分别具有挡风板,并且两块挡风板4分开设置,可以分开调整。[0029]如图3-4所示为该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该灶具1上的燃烧器11也为两个,分别具有两个挡风板4,并且该两块挡风板4 一体设置,连接在一起,而且该挡风板4也可以设置成绕其与背板2的连接处上下转动。[0030]图5-8示出了该挡风板4与背板2之间的各种可选连接结构,如图5所示,该背板 2上铰接挡风板4的位置上具有一向外侧突出的凸块5,该凸块5内部为一空腔,该挡风板4 的后侧端插入至该凸块5内,并且绕凸块5内的铰轴42上下转动。该凸块5的铰轴42的下方设有一弹簧8,该弹簧8的两端分别抵于凸块5的内表面与挡风板4的下表面之间。在初始状态下,该挡风板4位于水平位置,当燃烧器11上放入更大的炒锅3时,挡风板4绕其铰轴42向下转动,挡风板4插入凸块5内的一端向上拉伸弹簧8。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抵于炒锅3的外周面上,炒锅3为该挡风板4提供一向下限位,使挡风板4保持在向下倾斜的状态,当炒锅3移开时,由于弹簧8的复位力,该挡风板4可以回到水平位置。挡风板4插入至凸块5内的后侧端在旋转时向上翘起挡风板4前侧段向下,并且为了防止挡风板4过度向下接触到灶具,该凸块5的上方还设有一限位块51,该限位块51位于挡风板4插入凸块5的后侧端的上方,防止挡风板4向下转动过度。优选地,该凸块5的截面可以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并且该等腰三角形凸块5的底边贴于背板2上。[0031]如图6所示,为该挡风板4与背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第二种可选方式,该背板2 上也具有凸块5’,该凸块5’内具有一扭簧7,挡风板4的后侧端形成一圆轴41,该扭簧7绕于所述圆轴41上并且扭簧7的两端分别抵于凸块5’的上下内表面上,该凸块5’和扭簧7 固定住挡风板4的后侧端使该挡风板4维持在水平位置。当燃烧器11上放入较大的炒锅3 时,挡风板4由于扭簧7的作用向下转动,并且挡风板4的前侧端抵于炒锅3的外周面上, 炒锅3给予该挡风板4 一向下的力使炒锅3保持在倾斜向下的位置,当炒锅3拿开时,由于扭簧7的作用,挡风板4的前侧端向上恢复至水平初始状态。[0032]如图7所示,为该挡风板4与背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第三种可选方式,该背板2 上具有一向内的凹槽6,优选地,该凹槽6为三角形。该挡风板4的后侧端插入至该凹槽6 内,并且绕其位于凹槽6内的铰轴42’旋转,该凹槽6的表面与该挡风板4之间抵有一弹簧 8’,当燃烧器11上放入较大的炒锅3时,挡风板4绕其铰轴42’向下转动,并且挡风板4的前侧端抵于炒锅3的外周面上,炒锅3给予该挡风板4 一向下的力使炒锅3保持在倾斜向下的位置,挡风板4的后侧端抵于凹槽6的上表面上以防止该挡风板4的前侧端向下转动过低,当炒锅3拿开时,由于弹簧8,的作用,挡风板4的前侧端向上恢复至水平初始状态。 优选地,该凹槽6的截面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贴于该背板2的内侧。[0033]如图8所示,为该挡风板4与背板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第四种可选方式,该背板2 上具有一向内的凹槽6’,该凹槽6’内具有扭簧7’,该挡风板4的后侧端插入该凹槽6’内并且形成一圆轴41’,该扭簧V绕于所述圆轴41’上,并且扭簧V的两端分别抵于凹槽6’ 的上下内表面上,该扭簧7’固定住挡风板4的后侧端使该挡风板5维持在水平位置。当燃烧器11上放入较大的炒锅3时,挡风板4由于扭簧7’的作用向下转动,并且挡风板4的前侧端抵于炒锅3的外周面上,炒锅3给予该挡风板4 一向下的力使炒锅3保持在倾斜向下的位置,当炒锅3拿开时,由于扭簧V的作用,挡风板4的前侧端向上恢复至水平初始状态。 优选地,该凹槽6’的截面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位于背板2上,挡风板4的后侧端就从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处插入。[0034]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了解到,不一定要采取上述的几种背板与挡风板之间的连接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该挡风板4能够绕其与背板2之间的连接部位上下转动即可,即使在挡风板大小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于不同大小尺寸的炒锅。并且该挡风板4也不一定要在背板和炒锅之间水平延伸,该挡风板4也可以从背板倾斜向上地向炒锅延伸,只要该挡风板的前侧边缘能够不高于炒锅的上边缘即可达到隔绝热气流并且不影响油烟的吸收的效果。[0035]该集成灶的挡风板能够将燃烧器后方的热气流与吸风口隔开,因此可以减少上升热气流对油烟的扰动,隔离下部热气流的吸入,减少热气流被直接吸走,提高了热效率。从燃烧器后部直接上升的热气流对油烟的吸入有干扰作用,而其他方向的热气流相对于锅内上升的油烟而言处于外围,可对锅内产生的油烟形成一种裹挟作用,防止油烟逃逸,产生类似于风幕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中的挡风板可使燃烧器后方的热气流改变方向而从其他方向上升并进入吸风口,因而有利于油烟的吸走。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意识到,该挡风板也不一定要用在集成灶,其他油烟机和灶体上也可以设置相同结构的挡风板,防止灶具上的热气流扰动进而影响油烟机的吸油烟效率。[0036]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包括与集成灶上的燃烧器(11)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并且从集成灶的背板( 开始向着集成灶( 上的炒锅C3)延伸的至少一块挡风板G),所述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的高度不高于集成灶的燃烧器(11)上的炒锅C3)的顶端,并且所述挡风板(4)位于所述集成灶背板( 的吸风口和燃烧器(11)之间,所述挡风板(4)的前侧边缘与炒锅(3)的周面相匹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为多块,并且该多块挡风板(4)连接为一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为多块,并且每块挡风板(4)均各自独立设置,并且多块挡风板(4)与燃烧器(11) 一一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铰接在所述背板( 上,并且可绕其与背板O)的连接部位上下转动。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与炒锅(3)的周面之间的间隙彡5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在与所述挡风板(4)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凸块,所述凸块内为一空腔,所述挡风板(4)的后侧端插入所述空腔内并且绕其位于空腔内的铰轴G2)上下转动,所述挡风板(4)的下表面与凸块的内表面之间抵有一弹簧(8)。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在与所述挡风板(4)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凸块,所述凸块内为一空腔,所述挡风板(4)的后侧端具有一圆轴并且所述圆轴位于所述凸块内,所述圆轴外绕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于凸块的上下内表面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与所述挡风板 (4)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凹槽,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插入所述空腔内并且绕其位于空腔内的铰轴0 上下转动,所述挡风板(4)的下表面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之间抵有一弹簧 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与所述挡风板 (4)的连接部位上具有一凹槽,所述挡风板的后侧端具有一圆轴并且所述圆轴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圆轴外绕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抵于所述凹槽的上下内表面上。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内的空腔上部分具有一限位块限定该挡风板的后侧端向上转动的位置。
专利摘要一种集成灶挡风板结构,包括与集成灶上的燃烧器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并且从集成灶的背板开始向着集成灶上的炒锅延伸的至少一块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的高度不高于集成灶的燃烧器上的炒锅的顶端,并且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集成灶背板的吸风口和燃烧器之间,所述挡风板的前侧边缘与炒锅的周面相匹配。该集成灶的挡风板能够将燃烧器后方的热气流与吸风口隔开,因此可以减少上升热气流对油烟的扰动,隔离下部热气流的吸入,确保吸风口吸入的大部分是油烟而非下部热气流和其它干净空气,能使小功率电机吸尽油烟最大化,可以解决吸风口太靠近炉头造成的热效率过低的问题。
文档编号F24C15/20GK202281274SQ20112041592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6日
发明者曹亚裙, 茅忠群, 蔡德坡, 诸永定 申请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