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房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918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房空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机房空调。
技术背景 为了使机房維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通常会为机房配置机房空调。目前的机房空调,其加湿器设置在蒸发器的气流通道中,也就是在蒸发器的安装位置还设计有气流旁通通道,使得进入空调机柜的气体,一部分进入蒸发器盘管制冷,另一部分气体进入红外加湿通道,从蒸发器盘管制冷后的气体和从加湿器加湿后的气体汇合后,由风机带动排出空调机柜,起到制冷和加湿的效果。但是,上述加湿方式存在ー些弊端加湿器设置在蒸发器的通道中,使得气流的阻カ大,需要风机的功率更高;进ー步的,加湿器容易造成蒸发器盘管附近气流分布不均,制冷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房空调,以在不提高风机功率的前提下降低气流阻力。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机房空调,所述机房空调包括空调机柜,加湿器,至少ー套风机、蒸发器盘管,以及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压缩机;所述空调机柜包括ー个以上压缩机柜和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制冷拒;压缩机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加湿器设置在与制冷柜相邻的一个压缩机柜中;ー套蒸发器盘管和风机设置在ー个制冷柜中;加湿器所在的第一压缩机柜和与加湿器相邻的第一制冷柜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风ロ,所述第一风ロ与加湿器的位置对应。优选的,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顶板上、制冷柜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第一压缩机柜和第一制冷柜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还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ニ风ロ,第二风ロ与第一制冷柜中制冷前的空气相通,第一风ロ与第一制冷柜中制冷后的空气相通,且加湿器低于第一制冷柜中风机的进风ロ。优选的,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顶板上、制冷柜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第一压缩机柜的顶板开设有用于出风的第一通风ロ,加湿器与第一制冷柜中的风机位于同一高度。优选的,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底板上、制冷柜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吋,第一压缩机柜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开设有用于进风的第二通风ロ,加湿器高于第一制冷柜中风机的进风ロ。优选的,第一风ロ处还设置有风阀。优选的,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垂直于所在制冷柜的前门板。[0013]优选的,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垂直于所在制冷柜的侧板。优选的,所述空调机柜的框架采用同一种梁、并利用三角件和螺钉进行固定;所述梁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C 形;每根梁相隔设定间距开设有开孔。优选的,所述C形为在矩形的长边上形成有豁ロ的形状。优选的,第一压缩机柜位于第一制冷柜的左侧或右側。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通过将加湿器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将蒸发器盘管、风机设置在制冷柜中,压缩机柜和制冷柜彼此独立,从而将加湿器从蒸发器的通道中移出,使得制冷柜中的绝大部分气流都经过蒸发器盘管,而不会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气流阻カ较低,风机的功率也不需提高。通过采用対称性良好的梁,梁相隔设定间距开设有开孔,使机房空调中的制冷柜、压缩机柜能够进行模块化拼接。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一实施例含有ー个制冷柜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一实施例含有两个以上制冷柜的主视不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一实施例含有两个以上制冷柜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5是图4中机房空调的空气流通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不意图;图7是图6中机房空调的空气流通不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图9是图8中机房空调的空气流通不意图;图10是下出风方式中V型蒸发器盘管的坡面垂直于制冷柜侧板的立体示意图;图11是上出风方式中V型蒸发器盘管的坡面垂直于制冷柜侧板的立体示意图;图12是下出风方式中V型蒸发器盘管的坡面垂直于制冷柜前门板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机房空调采用的梁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4是沿图13中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ー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了ー种机房空调,如图I所示,所述机房空调I可以包括空调机柜10,加湿器20,至少ー套风机30、蒸发器盘管40,以及与蒸发器盘管40数量一致的压缩机50。空调机柜10可以包括ー个以上压缩机柜11和与蒸发器盘管40数量一致的制冷柜12 ;压缩机50设置在压缩机柜11中,加湿器20设置在与制冷柜12相邻的一个压缩机柜11中;一套蒸发器盘管40和风机30设置在ー个制冷柜12中。[0036]加湿器20所在的第一压缩机柜110和与加湿器20相邻的第一制冷柜120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风ロ 60,第一风ロ 60与加湿器20的位置对应。第一压缩机柜110为压缩机柜11中的ー个,其与制冷柜12相邻,而与第一压缩机柜110相邻的其中ー个制冷柜12与第一压缩机柜110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分別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风ロ 60,该制冷柜12即为第一制冷柜120。压缩机柜11的前门板上还可以安装电控盒(图中未示出),便于操作人员对整个机房空调的控制。通常,ー个加湿器足以满足环境的加湿要求,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増加加湿 器的数量。对于其他的制冷柜12 (參见图2,图3),其中一般包括风机30和蒸发器盘管40,每个蒸发器盘管40需要对应ー个压缩机50,压缩机50中充有制冷剂。若第一压缩机柜110的容纳空间足够,可以将所有的压缩机50都放置在第一压缩机柜110中,也可以分在两个以上压缩机柜110中,均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蒸发器盘管40与其对应的压缩机50之间的制冷剂管路可以通过在压缩机柜11和制冷柜12的侧门板上开孔(图中未示出)进行连通,或采用其他现有的连接方式,本文不一一列挙。由于机房空调I被分为ー个以上独立的压缩机柜和制冷拒,每个机柜可以根据其内部需要容纳的功能设备的大小将机柜的体积降到尽可能低,减小机房空调的体积,也便于安装之前的拆解和运输;另外,在需要加強制冷能力时,相应增加几个压缩机和对应数量的制冷柜(每个制冷柜中设置有一套风机和蒸发器盘管),将压缩机放置在压缩机柜中,而将制冷柜直接与原先的机房空调进行拼接即可,机房空调的扩容升级非常方便;由于不需更换机房空调,还能够继续使用原先机房空调的所有功能设备,因此非常节约成本。本实施例的机房空调,通过将加湿器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将蒸发器盘管、风机设置在制冷柜中,压缩机柜和制冷柜彼此独立,从而将加湿器从蒸发器的通道中移出,使得制冷柜中的绝大部分气流都经过蒸发器盘管,而不会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气流阻カ较低,风机的功率也不需提高。实施例ニ本实施例提供了ー种上出风方式的机房空调,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风机30设置在制冷柜12的顶板上、制冷柜12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 121,图4以通风ロ 121位于前门板为例进行示意(为了便于看到第一制冷柜的内部构造,图中没有画出第一制冷柜的前门板,实际是存在的,可以參见右侧制冷柜的前门板),通风ロ 121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孔阵列,还可以是百叶窗等形状。第一压缩机柜110和第一制冷柜120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还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二风ロ 70,第二风ロ 70与第一制冷柜120中制冷前的空气相通,第一风ロ 60与第一制冷柜120中制冷后的空气相通,且加湿器20低于第一制冷柜120中风机30的进风ロ 300。对于图4所示的情況,当其中的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吋,V型的开ロ向上,那么以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作为分界,坡面以下的空气尚未穿过坡面,是制冷前的空气,坡面以上的空气已经穿过坡面,为制冷后的空气。则第二风ロ 70应该位于坡面以下的某个位置,第一风ロ 60位于坡面以上的某个位置,第二风ロ 70可以高于、等于或低于第一风ロ 60的高度。參见图5,当机房空调I运行时,空气自通风ロ 121进入制冷柜12。对于第一制冷柜120,进入的空气在第二风ロ 70处分流出一部分(參见图中的虚线箭头),这部分空气通过第二风ロ 70后继续向上,掠过加湿器20的水盘水面,然后通过第一风ロ 60回到第一制冷柜120 ;其余的大部分空气(參见图中的实线部分)经过蒸发器盘管40进行制冷;被加湿器20加湿的空气与被蒸发器盘管40制冷的空气汇合,由风机30带出第一制冷柜120的顶板,进入环境,实现加湿和制冷。由于压缩机50与空气不直接进行作用,因此对压缩机50在压缩机柜11中的位置没有特别要求,不妨碍气体的流通即可。第一风ロ 60处还可以设置有风阀80,当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可以将风阀80关闭,切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则进入第一制冷柜120的空气都会流向蒸发器盘管40,蒸发器盘管40附近的气流分布均匀,第一制冷柜120的制冷效果更好。风阀80可以设置在第一制冷柜120和/或第一压缩机柜110中,都能够实现阻断加湿器20气流通路的目的。风阀80可以采用片材或电磁阀等,都能够在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阻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实施例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出风方式的机房空调,如图6所不,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风机30设置在制冷柜12的顶板上、制冷柜12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 121,图6以通风ロ 121位于前门板为例进行示意(为了便于看到第一制冷柜的内部构造,图中没有画出第一制冷柜的前门板,实际是存在的,可以參见右侧制冷柜的前门板),第一压缩机柜110的顶板开设有用于出风的第一通风ロ 111,加湿器20与第一制冷柜中的风机30位于同一高度。參见图7,当机房空调I运行时,空气自通风ロ 121进入制冷柜12。对于第一制冷柜120,进入的空气经过蒸发器盘管40制冷后,进入风机30的进风ロ 300,风机30将制冷后的空气带出第一制冷柜120时,一部分空气(參见图中的虚线箭头)由于风机30处气流旋转的离心カ推动通过第一风ロ 60进入加湿器20,这部分空气掠过加湿器20的水盘水面后,从第一压缩机柜110顶板的第一通风ロ 111进入环境。而其他大部分制冷后的空气(參见图中的实线部分)被风机30直接带出第一制冷柜120。通风ロ 121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孔阵列,还可以是百叶窗等形状。第一风ロ 60处还可以设置有风阀80,当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可以将风阀80关闭,切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则进入第一制冷柜120的空气都会流向蒸发器盘管40并经风机30完整带出。风阀80可以采用片材或电磁阀等,都能够在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阻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本实施例在制冷后再对气流分流进入加湿器20,因此无论是否开启风阀80,蒸发器盘管40附近的气流分布都很均匀。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提供了ー种下出风方式的机房空调,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风机30设置在制冷柜12的底板上、制冷柜12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 121,第一压缩机柜110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开设有用于进风的第二通风ロ 112 (图8中以通风ロ 121设置在制冷柜顶板上、第二通风ロ 112设置在第一压缩机柜顶板上为例进行示意),加湿器20高于第一制冷柜120中风机30的进风ロ 300。图8以第一风ロ 60与制冷后的空气相通进行示例。对于图8所示的情況,当其中的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吋,V型的开ロ向下,那么以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作为分界,坡面以上的空气尚未穿过坡面,是制冷前的空气,坡面以下的空气已经穿过坡面,为制冷后的空气。第一风ロ 60可以与第一制冷柜120中制冷后的空气相通。參见图9,当机房空调I运行时,一部分空气自通风ロ 121进入制冷柜12,还有ー部分空气自第二通风ロ 112进入第一压缩机柜110。对于第一制冷柜120,进入的空气(參见图中的实线箭头)经过蒸发器盘管40制冷后,到达风机30的进风ロ 300 ;而进入第一压缩机柜110的空气(參见图中的虚线箭头)进入加湿器20,掠过加湿器20的水盘水面后,通过第一风ロ 60进入第一制冷柜120,与制冷后的空气汇合,一同由风机30带出第一制冷柜120的底板,进入环境,实现加湿和制冷。第一风ロ 60处还可以设置有风阀80,当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可以将风阀80关闭,切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未经加湿的空气不会进入第一制冷柜120,风机30带出的全部是经过制冷的空气,风机30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风阀80可以采用片材或电磁阀等,都能够在只需要制冷不需要加湿时阻断加湿器20的气流通路。上述几个实施例中的示意图都是将第一压缩机柜布置在第一制冷柜的左侧,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指导,还可以做出将第一压缩机柜布置在第一制冷柜右侧的布置方案,第一压缩机柜和第一制冷柜相邻。若机房空调还包括其他的制冷柜和压缩机柜,则其他的制冷柜和压缩机柜既可以都位于第一压缩机柜和第一制冷柜的左侧或右侦牝也可以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第一压缩机柜和第一制冷柜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不一一列举。蒸发器盘管40可以为V型蒸发器盘管,V型蒸发器盘管400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可以垂直于所在制冷柜12的侧板(图10为下出风方式,图11为上出风方式);也可以垂直于所在制冷柜12的前门板(參见图12)。从图12可以看出对于V型蒸发器盘管400的两个坡面垂直于所在制冷柜12的前门板的情況,当制冷柜12的前/后门板上开设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进入制冷柜12的空气可以与V型蒸发器盘管400的两个坡面均匀接触,迅速制冷,比图10、11的效果更好。对于与图12相应的上出风方式的V型蒸发器盘管,其制冷速度和均匀性也会优于图10、11中的布置方式。上述几种机房空调的空调机柜可以采用固有定制的框架。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ー种梁100,上述空调机柜的框架可以采用所述梁100、并利用三角件101和螺钉102进行固定(參见图13)。所述梁100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C形,如图14所示,所述C形优选为在矩形的长边上形成有豁ロ的形状。每根梁100相隔设定间距d开设有开孔1000。开孔1000用于在安装三角件101时,便于螺钉102穿设紧固。螺钉102可以为自攻钉,也可以为螺栓、螺母配合的螺钉。对于自攻钉,在固定三角件吋,自攻钉螺纹部分的直径要略大于开孔1000
的直径。。由于上述梁的対称性较好,因此,空调机柜的框架都可以采用同一种梁进行构架,按照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即可。由此,上述机房空调中的制冷柜、压缩机柜可以实现模块化拼接。本实用新型的机房空调,通过将加湿器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将蒸发器盘管、风机设置在制冷柜中,压缩机柜和制冷柜彼此独立,从而将加湿器从蒸发器的通道中移出,使得制冷柜中的绝大部分气流都经过蒸发器盘管,而不会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气流阻カ较低,风机的功率也不需提高。通过采用対称性良好的梁,梁相隔设定间距开设有开孔,使机房空调中的制冷柜、压缩机柜能够进行模块化拼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ー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ー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ー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 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房空调包括空调机柜,加湿器,至少ー套风机、蒸发器盘管,以及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压缩机; 所述空调机柜包括ー个以上压缩机柜和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制冷柜;压缩机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加湿器设置在与制冷柜相邻的一个压缩机柜中;一套蒸发器盘管和风机设置在ー个制冷柜中; 加湿器所在的第一压缩机柜和与加湿器相邻的第一制冷柜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分別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风ロ,所述第一风ロ与加湿器的位置对应。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干,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顶板上、制冷柜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第一压缩机柜和第一制冷柜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还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二风ロ,第二风ロ与第一制冷柜中制冷前的空气相通,第ー风ロ与第一制冷柜中制冷后的空气相通,且加湿器低于第一制冷柜中风机的进风ロ。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干,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顶板上、制冷柜的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第一压缩机柜的顶板开设有用于出风的第一通风ロ,加湿器与第一制冷柜中的风机位于同一高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干,当风机设置在制冷柜的底板上、制冷柜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通风ロ时,第一压缩机柜的顶板或前/后门板上开设有用于进风的第二通风ロ,加湿器高于第一制冷柜中风机的进风ロ。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第一风ロ处还设置有风阀。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干,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垂直于所在制冷柜的前门板。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蒸发器盘管为V型蒸发器盘管,V型蒸发器盘管设有盘管的两个坡面垂直于所在制冷柜的侧板。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柜的框架采用同ー种梁、并利用三角件和螺钉进行固定;所述梁沿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C形;每根梁相隔设定间距开设有开孔。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为在矩形的长边上形成有豁ロ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机房空调,其特征在于,第一压缩机柜位于第一制冷柜的左侧或右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房空调,包括空调机柜,加湿器,至少一套风机、蒸发器盘管,以及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压缩机;所述空调机柜包括一个以上压缩机柜和与蒸发器盘管数量一致的制冷柜;压缩机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加湿器设置在与制冷柜相邻的一个压缩机柜中;一套蒸发器盘管和风机设置在一个制冷柜中;加湿器所在的第一压缩机柜和与加湿器相邻的第一制冷柜在相互贴合的侧板上分别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加湿器的位置对应。通过将加湿器设置在压缩机柜中,将蒸发器盘管、风机设置在制冷柜中,从而将加湿器从蒸发器的通道中移出,使得制冷柜中的绝大部分气流都经过蒸发器盘管,气流阻力较低,风机的功率也不需提高。
文档编号F24F13/20GK202361524SQ20112044917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刘志鸿, 刘汉华, 张健辉, 张路路, 贺光源 申请人: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