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4419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机。
技术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空调已经逐渐被普及。人们在对空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考虑的更为周全,包括价格,性能,装配便利性,噪音指标等等多方面。目前,现有的空调中的多是采用如图I所示的自动扫风机构,这种自动扫风机构中包括电机31’,曲柄33’,曲柄连杆34’,支架连杆38’,(蜗舌支撑点36’),扫风连杆35’和扫风叶片37’。其中电机31’驱动曲柄33’运动,进而依序带动曲柄连杆34’,支架连杆38’,(蜗舌支撑点36’),扫风连杆35’和扫风叶片37’依轨迹运行。现有的这种自动扫风机构运行较为稳定,但是由于所采用的零件较多,连接结构较为复杂,不但装配过程较为复杂,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传递零件之间摩擦所导致的噪音较大,影响生活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降低空调机的摩擦噪音。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包括机壳、连接在机壳上的导风板,以及与导风板相连的自动扫风机构,自动扫风机构由依序连动的电机、曲柄、扫风连杆、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扫风叶片组中各扫风叶片的第一端与导风板相连,第二端为自由摆动端,与扫风连杆相连。进一步地,上述自动扫风机构具有如下结构电机;曲柄,第一端与电机相连,第二端在电机的驱动下绕电极摆动;扫风连杆,具有“z”形结构,一端与曲柄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随动杆;扫风叶片组,包括多个扫风叶片,各扫风叶片均匀地连接在随动杆上。进一步地,上述扫风连杆与曲柄相连的一端具有垂直于扫风连杆向远离电机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卡接件,曲柄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卡接孔,第一卡接件与第一卡接孔枢接。进一步地,上述扫风叶片的第一端与导风板固定连接,扫风叶片为柔性扫风叶片;或者扫风叶片的第一端相对导风板可旋转地连接在导风板上,扫风叶片为刚性扫风叶片。进一步地,上述各柔性扫风叶片具有扁平结构,并且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与导风板和扫风连杆相连的两端的厚度大于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厚度。进一步地,上述各柔性扫风叶片的中间部分远离扫风连杆的一侧设置有通孔。进一步地,上述通孔为两个以上且沿垂直于扫风连杆的延伸方向并排排布,各通孔呈长条形和/或方形结构。进一步地,上述各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与导风板通过固定板相连,固定板与导风板平行相连设置,固定板上设有多个偏离固定板所在平面并倾斜地延伸的固定部,固定部与柔性扫风叶片一一对应相连。进一步地,上述固定部相对于第一方向偏离固定板所在平面10 45度向外延伸,扫风叶片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离固定板所在平面0 30度的连接在固定部上。进一步地,上述柔性扫风叶片与固定部一体成型。进一步地,上述扫风叶片与扫风连杆相连的一侧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两侧边之间设置有圆柱形的第二卡接件,扫风连杆对应于各扫风叶片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卡接件相匹配的第一^^接槽,第一^^接槽与第二卡接件卡接.进一步地,上述扫风连杆对应于各扫风叶片的位置设置有加厚部,第一卡接槽设置在加厚部上,且加厚部的厚度与连接槽的宽度相匹配。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机,通过采用由依序连动的电机、曲柄、扫风连杆、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的扫风机构,减少了扫风机构的零件数,在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同时减少了零件之间的摩擦噪音,而且简化了连接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中图I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空调机中扫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机中扫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风机构中扫风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风机构中扫风叶片和扫风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扫风机构中扫风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空调机包括机壳10、连接在机壳10上的导风板20,以及与导风板20相连的自动扫风机构30,其中,自动扫风机构30由依序连动的电机31、曲柄33、扫风连杆35、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扫风叶片组中各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与导风板20相连,第二端为自由摆动端,与扫风连杆35相连。该空调机通过采用由依序连动的电机、曲柄、扫风连杆、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的扫风机构,减少了扫风结构的零件数,在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同时减少了零件之间的摩擦噪音,而且简化了连接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制备本实用新型空调机的自动扫风机构的过程中,将扫风连杆35和导风板20之间设置足够的距离,以供扫风叶片37在扫风连杆35的带动下,相对导风板运转,以达到扫风的目的。该距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分析获得的,在此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具有如下结构曲柄33的第一端与电机31相连,第二端在电机31的驱动下绕电机31摆动;扫风连杆35具有“z”形结构,一端与曲柄33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随动杆351 ;扫风叶片组包括多个扫风叶片37,各扫风叶片均匀地连接在随动杆351上。这种扫风机构30,通过采用具有“z”形结构的扫风连杆35,便于电机31、曲柄33以及扫风连杆35之间的连接便捷性,增加了传送率。同时,通过简单的连接关系保证了空调机的稳定运行,通过各零件之间稳定的配合,降低了零件摩擦引起的噪音。优选地,上述扫风连杆35的“z”形结构中的两处弯折部皆呈弧形过渡。这种弧形过渡的结构使得扫风连杆35的结构更为柔韧,不但能增强扫风连杆35的使用性能,而且能减少扫风连杆35与空调机中其他零件的摩擦。如图3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中扫风连杆35与曲柄33相连的一端具有垂直于扫风连杆35向远离电机31的一侧延伸的第 ^接件353,曲柄33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卡接孔,第一卡接件353与第一卡接孔枢接。这种枢接的方式能够有利于 扫风连杆35与曲柄33之间的连动,增加传动效率,同时有利于减少零件之间摩擦所产生的噪音。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中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与所述导风板20固定连接,此时扫风叶片37为柔性扫风叶片;或者该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相对导风板20可旋转地连接在导风板20上,此时,扫风叶片37为刚性扫风叶片。在本实用新型中“刚性扫风叶片”是指具有一定厚度,弯曲性能、形变性能较差的扫风叶片。对于这种叶片,在使用时,需要在扫风叶片与导风板之间设置连接部,以供扫风叶片能够相对导风板旋转,例如在导风板上设置突出部,在扫风叶片上设置与突出部相匹配的固定部,使固定部与突出部铰接,以实现扫风叶片能够相对导风板旋转的目的。在扫风叶片与导风板之间设置连接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合理设置该连接部。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中扫风叶片37为柔性扫风叶片,该柔性扫风叶片所在平面均垂直于扫风连杆35所在平面和导风板20的所在平面,各柔性扫风叶片具有扁平形结构,其与导风板20和扫风连杆35相连的两端的厚度大于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厚度。这种扫风叶片由于具有两端的厚度大于中间的厚度的扁平形结构,使得柔性扫风叶片具有柔韧性,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弯曲。在扫风连杆35的带动下,柔性扫风叶片与导风板20相连的部分不动,其它部分随着扫风连杆35的摆动方向进行摆动。上述柔性扫风叶片两端的厚度和中间部分的厚度配置为有利于在保证扫风叶片的柔韧性的同时保证柔性扫风叶片的连接强度即可。优选地,各柔性扫风叶片的中间部分远离扫风连杆35的一侧设置有通孔371 ;这种通孔371的设置有利于在保证柔性扫风叶片有效扫风面积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柔性扫风叶片的柔韧性。优选地,上述通孔371为两个以上,且沿垂直于扫风连杆35的延伸方向并排排布,各通孔呈长条形和/或方形结构。在实际制备过程中,可以将通孔设置为2个、4个、6个或更多。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中各柔性扫风叶片与导风板20通过固定板50相连,固定板50与导风板20平行相连设置,其上设有多个偏离固定板50所在平面倾斜地延伸的固定部51,固定部51与柔性扫风叶片一一对应相连。这种连接方式能够在稳定连接柔性扫风叶片与导风板20的同时,更好地增加扫风叶片的柔韧性。其中导风板20与固定板50之间可以采用扣接的方式连接,可以在固定板50上间隔预定距离设置卡接槽,并在导风板20上与卡接槽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卡舌,通过卡舌穿过卡接槽与卡接槽相卡接。优选地,固定部51相对于第一方向偏离固定板50所在平面10 45度向外延伸,柔性扫风叶片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离固定板所在平面0 30度的连接在固定部51上。此处的角度都是以朝向扫风连杆的一侧为0度计算获取。将固定部51和扫风叶片37按照该角度设计,有利于保证扫风叶片37与固定部51之间的稳定性,同时增加扫风叶片37随着扫风连杆35摆动的柔韧性。优选地,扫风叶片37与固定部51 —体成型。这种一体成型的结构有利于增加扫风叶片37与固定部51之间的稳定性。在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自动扫风机构30中扫风叶片37与扫风连杆35相连的一侧设有连接槽373,且连接槽373两侧边之间设置有圆柱体形第二卡接件375,扫风连杆35对 应于各扫风叶片37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卡接件375相匹配的第一卡接槽355,第一卡接槽355与第二卡接件375卡接。这种连接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扫风连杆35和各扫风叶片37之间的稳定连接,增加各扫风叶片37随着扫风连杆35摆动的角度可调性,减少扫风叶片37与扫风连杆35之间的摩擦噪音,另一方面,简化了连接方式,便于拆卸,安装。为了更好地增加连接稳定性,可以在扫风连杆35对应于各扫风叶片37的位置设置有加厚部357,第一卡接槽355设置在加厚部357上,且加厚部357的厚度与所述连接槽373的宽度相匹配。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空调机,包括机壳(10)、连接在所述机壳(10)上的导风板(20),以及与所述导风板(20)相连的自动扫风机构(30),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扫风机构(30)由依序连动的电机(31)、曲柄(33)、扫风连杆(35)、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所述扫风叶片组中各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与所述导风板(20)相连,第二端为自由摆动端,与所述扫风连杆(3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扫风机构(30)具有如下结构电机(31); 曲柄(33),第一端与所述电机(31)相连,第二端在所述电机(31)的驱动下绕所述电极(31)摆动; 扫风连杆(35),具有“z”形结构,一端与所述曲柄(33)的第二端相连,另一端向外延伸形成随动杆(351); 扫风叶片组,各扫风叶片(37)均匀地连接在所述随动杆(35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连杆(35)与所述曲柄(33)相连的一端具有垂直于扫风连杆(35)向远离所述电机(31)的一侧延伸的第一卡接件(353),所述曲柄(33)的第二端具有第一卡接孔,所述第一卡接件(353)与所述第一卡接孔枢接。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与所述导风板(20)固定连接,所述扫风叶片(37)为柔性扫风叶片;或者 所述扫风叶片(37)的第一端相对所述导风板(20)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导风板(20)上,所述扫风叶片(37)为刚性扫风叶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扫风叶片具有扁平结构,并且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与所述导风板(20)和所述扫风连杆(35)相连的两端的厚度大于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扫风叶片的中间部分远离所述扫风连杆(35)的一侧设置有通孔(37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71)为两个以上,且沿垂直于所述扫风连杆(35)的延伸方向并排排布,各通孔呈长条形和/或方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与所述导风板(20)通过固定板(50)相连,所述固定板(50)与所述导风板(20)平行相连设置,所述固定板(50)上设有多个偏离所述固定板(50)所在平面并倾斜地延伸的固定部(51),所述固定部(51)与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一一对应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51)相对于第一方向偏离所述固定板(50)所在平面10 45度向外延伸,所述扫风叶片(37)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偏离所述固定板(50)所在平面O 30度的连接在所述固定部(5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扫风叶片与所述固定部(51)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叶片(37)与所述扫风连杆(35)相连的一侧设有连接槽(373),且所述连接槽(373)两侧边之间设置有圆柱形的第二卡接件(375),所述扫风连杆对应于各所述扫风叶片(37)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二卡接件(375)相匹配的第一卡接槽(355),所述第一卡接槽(355)与所述第二卡接件(375)卡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连杆(35)对应于各所述扫风叶片(37)的位置设置有加厚部(357),所述第一卡接槽(355)设置在所述加厚部(357)上,且所述加厚部(357)的厚度与所述连接槽(373)的宽度相匹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其包括机壳、连接在机壳上的导风板,以及与导风板相连的自动扫风机构,自动扫风机构由依序连动的电机、曲柄、扫风连杆、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扫风叶片组中各扫风叶片的第一端与导风板相连,第二端为自由摆动端,与扫风连杆相连。该空调机通过采用由依序连动的电机、曲柄、扫风连杆、以及扫风叶片组组成的扫风机构,减少了扫风结构的零件数,在降低生产成本低的同时减少了零件之间的摩擦噪音,而且简化了连接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F24F13/14GK202547042SQ20122014581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古汤汤, 叶务占, 张勇, 张辉, 暨文伟, 郑和清, 陈绍林, 高雄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