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空气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1052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智能空气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加湿控制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加湿器,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50% — 60%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的健康最有利,人们的抗病能力也最强;人们也会感到舒适,皮肤含水率高,而且显得丰润而有光泽、有弹性。环境空气相对湿度过小或过大对人体健康都不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空调的广泛使用,空调房间空气干燥从而导致皮肤紧绷、口舌干燥、咳嗽感冒等空调病的滋生。另一方面,在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室外空气除了温度很低外,相对湿度一般都比较低,约在15%-35%之间;大多数家庭中的住房有取暖设施,但一般不重视加湿,室内小环境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比室外更低,使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冬季人们在室内的活动时间又长,尤其是老人、婴儿和有呼吸道疾病的人们,更需要在室内增加一些湿度,以确保人们能够比较舒适地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季。目前市场上的家用加湿器主要有四种类型,即超声波加湿器、电加热型加湿器、纯净型加湿器和虹吸式加湿器,电加热型加湿器其缺陷是耗电量大、功能单一,加湿器上容易结垢。纯净加湿器与虹吸式加湿器是当今加湿领域的高新技术,但对水质要求非常苛刻,一定要用纯净水,否则会缩短滤芯的使用寿命和加湿质量。超声波加湿器利用高频震荡将水分子从分子状态分离,形成雾粒,通过风动装置,将水雾均匀地扩散到空气中,从而达到加湿目的。它的最大优点是在润泽空气的同时还伴有负氧离子生成,能清新空气、增进健康、改变冬季暖气产生的燥热,使居室环境更加舒适;同时具有加湿强度大、耗电量小、噪音低、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另外,还兼具医疗雾化、生活美容、等功能。但现有的超声波加湿器结构较为复杂,智能化程度较低,水雾扩散不够均匀,加湿空气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并提供一种智能空气加湿器,直接引用自来水作为加湿器水源,可以智能实现室内湿度的监视和调节,使水雾扩散到空气中,均匀加湿空气,可以驱除干燥,滋润环境,进而可以减少由于环境干燥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是家居理想的智能电器,有较好推广应用的前景。为达到上述发明创造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空气加湿器,包括基座、水箱、进水管、上盖、出水管、水雾发生器、出雾口和电源模块,基座和上盖相互结合构成设备舱,进水管从水箱侧面进水,出水管从水箱底部出水,出雾口设置于上盖的侧面,水雾发生器将水箱中的水雾化后,通过出雾口向设备舱外扩散输出水雾,电源模块为水雾发生器供电,水雾发生器为超声波震荡水雾发生器,水雾发生器设置于水箱内,在基座背向出雾口的一侧设有湿度传感器,在水箱侧壁内腔表面还设有水位传感器,在进水管上安装电磁阀控制进水量,在上盖装有直流风扇,直流风扇的送风面朝向出雾口吹风,在基座的侧立面还设有人机交互界面系统,在设备舱中安装单片机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分别通过驱动器向水雾发生器和电磁阀输出控制指令信号,湿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分别通过AD转换模块将传感信号数据输入单片机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还与人机交互界面系统信号连接,电源模块输出稳恒电流供各电器设备使用。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在上盖背向出雾口的一侧也安装直流风扇,直流风扇的出风面对应上盖的出风孔,使设备舱与外界通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优点I.本实用新型智能空气加湿器采用超声波震荡器及单片机控制技术,通过单片机控制超声波发生器将自来水雾化,并通过控制直流风扇来加速水雾流动,从而达到加湿空气的目的。2.本实用新型智能空气加湿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经济性好、可以实现智能控制室内湿度,有利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设备舱的设备安装布局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智能空气加湿器的外部正面面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智能空气加湿器的外部背面面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说明如下实施例一参见图I 图3,一种智能空气加湿器,包括基座I、水箱3、进水管4、上盖9、出水管U、水雾发生器7、出雾口 13和电源模块14,基座I和上盖9结合构成设备舱,进水管4从水箱3侧面进水,出水管11从水箱3底部出水,出雾口 13设置于上盖9的侧面,水雾发生器7将水箱3中的水雾化后,通过出雾口 13向设备舱外扩散输出水雾,电源模块14为水雾发生器7供电,其特征在于水雾发生器7为超声波震荡水雾发生器,水雾发生器7设置于水箱3内,在基座I背向出雾口 13的一侧设有湿度传感器6,在水箱3侧壁内腔表面还设有水位传感器8,在进水管4上安装电磁阀2控制进水量,在上盖9装有直流风扇12,直流风扇12的送风面朝向出雾口 13吹风,在基座I的侧立面还设有人机交互界面系统10,在设备舱中安装单片机控制器5,单片机控制器5分别通过驱动器15、16向水雾发生器7和电磁阀2输出控制指令信号,湿度传感器6和水位传感器8分别通过AD转换模块17、18将传感信号数据输入单片机控制器5,单片机控制器5还与人机交互界面系统10信号连接,电源模块14输出稳恒电流供各电器设备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I和图2,在基座I中装有水箱3,水箱进水管4上装有进水电磁阀2,能直接引用自来水作为水源,超声波震荡发生器起雾化自来水的作用,在水箱3内侧设有一个水位传感器8用于测量水箱3中的水位,在基座后部设有一个湿度传感器6,用于测量室内湿度的作用,从而监视加湿效果,直流风扇12起加速水雾对流的作用,单片机控制器5也装于基座中,起智能控制系统的目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10装于基座右前侧起人机交互的作用。参见图3,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处理器,电源模块14把交流220V电压稳压输出直流5V、24V电压,分别单片机控制器5和驱动器15、16使用。湿度传感器6和水位传感器8构成传感器模块,分别通过AD转换输入单片机控制器5,单片机控制器5通过检测环境变化来控制进水电磁阀2和超声波震荡发生器工作。本实施例智能空气加湿器可以智能的实现室内湿度的监视和调节,从而实现智能控制空气湿度的目的,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本实施例中,加湿器水箱水位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水位传感器8检测水位,当水位低于所设定水位时打开进水电磁阀2进水;b.当水位高于所设定的水位时,关闭进水电磁阀2,停止进水。在本实施例中,加湿器空气加湿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 通过湿度传感器6检测环境空气湿度,当湿度低于预设相对湿度时,打开超声波振荡器;b.当湿度高于预设最高相对湿度时,关闭超声波震荡器。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特别之处在于参见图4,在上盖9背向出雾口 13的一侧也安装直流风扇12,直流风扇12的出风面对应上盖9的出风孔,使设备舱与外界通风。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创造的目的做出多种变化,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和原理下做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只要符合用于本实用新型智能空气加湿器的结构和构造原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空气加湿器,包括基座(I)、水箱(3)、进水管(4)、上盖(9)、出水管(11)、水雾发生器(7 )、出雾口( 13 )和电源模块(14),所述基座(I)和所述上盖(9 )结合构成设备舱,所述进水管(4)从所述水箱(3)侧面进水,出水管(11)从所述水箱(3)底部出水,所述出雾口(13)设置于所述上盖(9)的侧面,所述水雾发生器(7)将所述水箱(3)中的水雾化后,通过所述出雾口(13)向设备舱外扩散输出水雾,所述电源模块(14)为所述水雾发生器(7)供电,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发生器(7)为超声波震荡水雾发生器,所述水雾发生器(7)设置于所述水箱(3)内,在所述基座(I)背向所述出雾口(13)的一侧设有湿度传感器(6),在所述水箱(3)侧壁内腔表面还设有水位传感器(8),在所述进水管(4)上安装电磁阀(2)控制进水量,在所述上盖(9)装有直流风扇(12),所述直流风扇(12)的送风面朝向所述出雾口( 13)吹风,在所述基座(I)的侧立面还设有人机交互界面系统(10),在设备舱中安装单片机控制器(5),所述单片机控制器(5)分别通过驱动器(15、16)向所述水雾发生器(7)和所述电磁阀(2 )输出控制指令信号,所述湿度传感器(6 )和所述水位传感器(8 )分别通过AD转换模块(17、18)将传感信号数据输入所述单片机控制器(5),所述单片机控制器(5)还与所述人机交互界面系统(10)信号连接,所述电源模块(14)输出稳恒电流供各电器设备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智能空气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盖(9)背向所述出雾口( 13 )的一侧也安装直流风扇(12),所述直流风扇(12 )的出风面对应所述上盖(9 )的出风孔,使设备舱与外界通风。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空气加湿器,包括基座、水箱、进水管、上盖、出水管、水雾发生器、出雾口和电源模块,水雾发生器为超声波震荡水雾发生器,水雾发生器将水箱中的水雾化后,通过出雾口向设备舱外扩散输出水雾,单片机控制器分别通过驱动器向水雾发生器和电磁阀输出控制指令信号,湿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分别通过AD转换模块将传感信号数据输入单片机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还与人机交互界面系统信号连接,电源模块输出稳恒电流供各电器设备使用。可以智能实现室内湿度的监视和调节,使水雾扩散到空气中,均匀加湿空气,可以驱除干燥,滋润环境,进而可以减少由于环境干燥对人们健康产生的危害。是家居理想的智能电器,有较好推广应用的前景。
文档编号F24F6/12GK202769866SQ20122048020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0日
发明者陈燕军, 张红奎, 杨俊丹 申请人:上海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