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系统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2060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道系统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于热交换的风道系统及具有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的风量大小直接影响其制冷和制热性能,风量越大则越利于提升空调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而且,在目前人类能源问题越驱紧张的时代,人们对空调器的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效节能的空调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现有的穿墙式空调器的室外侧热交换系统及风道系统,其制冷和制热性能严重受制于室外侧进风口和外侧热交换器大小的制约,由于穿墙式空调器的整个机身基本置于墙体之中,空调器的室内、室外侧的进风、出风均位于同一侧,则导致存在窜风的可能,严重影响整机的制冷和制热效果。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穿墙式空调器室外侧的风道系统包括设有进风口 Al'、进风口 A2'和出风口 B'的外侧风道系统,换热器770'置于底盘22'之上,且置于后侧中间,外壳11'左后侧折边111'与换热器770'之左边板7701'配合而形成进风口 Al',外壳11'右后侧折边112'与换热器770'之右边板7702'配合而形成进风口 A2' ;后围板330'两侧分别与换热器770'的左边板7701'和右边板7702'相连,形成室外风道,室外风道上设有室外风道导风圈3301' ;异步电机99'安装在电机支架3302'之上;轴流风叶88'置于风道内,安装在异步电机99'的电机轴端部。运行时,轴流枫叶88'转动,将气流从进风口 Al'、A2'吸入,经后围板330'的导风圈3301'进入风道内,并经轴流风叶88'加速后将气流从出风口 B'压出(风道系 统中气流流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虽然在出风口 B'两侧位置,设置有左导流板551'和右导流板661',但仍然存在部分热风又回流至进风口 Al'和A2',重新进入风道,如此既降低了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也降低了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影响产品的性倉泛。此外,在穿墙式空调器的室外侧窗口尺寸C' 一定的情况下,如图示I布局的室外风道系统,当进风口 Al'、A2'两者尺寸之和过大时,则热交换器770'的出风口 B'的尺寸将减小,此时风量可能够大,但热交换器偏小,整个制冷系统达不到预期效果;反之,当进风口A1'、A2'两者尺寸之和过小时,则热交换器770'的出风口 B'的尺寸可以做大,但风量偏小,热交换器不能充分发挥其热交换效果,同样整个制冷系统也不能发挥高效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系统及具有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器,旨在提高空调器的送风效率,减少回风导致的热量损失,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道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室外侧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单一并排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室外侧,且所述进风口的横向尺寸为外壳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0008]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直排设置;或者,所述换热器为L型设置。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底盘、后围板、轴流风叶、异步电机以及电机支架,其中:所述换热器置于所述底盘上,且置于底盘后侧的一侧;所述外壳的后侧折边与换热器的左边板配合而形成所述进风口 ;所述后围板的一侧与换热器的左边板相连,另一侧与换热器的右侧端相连,形成室外风道,室外风道的出口即为所述出风口 ;所述异步电机安装在电机支架上;所述室外风道上设有导风圈;所述轴流风叶置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安装在异步电机的电机轴端部。优选地,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后围板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电机支架固定于底盘上。优选地,所述轴流风叶上设置有打水圈。优选地,所述打水圈与所述轴流风叶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均设有用于防止异物进入风道内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固定在底盘上。优选地,所述出风口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防止热风回流至进风口的导流板。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所述换热器的左边板上。
`[0020]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风道系统。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风道系统及具有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器,将风道系统设置成单侧进风,并将进风口的横向尺寸设置为外壳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由于确保了进风口的尺寸,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尽可能地减少部分热风回流,从而实现空调器的高效换热,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并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换热器做成L型,从而确保了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系统的俯视剖面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系统的俯视剖面气流流向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剖面图;图4是图3所示的风道系统的俯视气流流向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系统第二实施例的俯视气流流向图。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风道系统,包括外壳11,所述外壳11的室外侧设有进风口 A''和出风口 B'',所述外壳11内还设有底盘22、后围板33、轴流风叶88、异步电机99以及电机支架332,其中:[0030]所述换热器77置于所述底盘22上,且置于底盘22后侧的一侧,可尽可能减少回风;所述外壳11的后侧折边111与换热器77的左边板7701配合而形成所述进风口
A'' ;所述后围板33的一侧与换热器77的左边板7701相连,另一侧与换热器77的右侧端771相连,形成室外风道,室外风道的出口即为所述出风口 B'' ;所述异步电机99安装在电机支架332上;所述电机支架332可以与所述后围板33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电机支架332固定于底盘22上。所述室外风道上设有导风圈331 ;所述轴流风叶88置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安装在异步电机99的电机99轴端部,以确保电机99轴与轴流风叶88同心,同时确保轴流风叶88与后围板33的导风圈331同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77为L型设置,所述进风口 A''和出风口 B''单一并排设置在所述外壳11的室外侧,此种单侧进风口 A''的设计方式优于现有技术的两侧进风方式,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部分热风回流,提高风道系统的换热效率。另外,考虑提高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本实施例对进风口 A''横向尺寸(即平行于外壳11的室外侧面方向的进风口 A''宽度)进行优化设计,将该进风口 A''的横向尺寸A设置为外壳11的室外侧窗口尺寸C的0.3-0.45倍,即A= (0.3-0.45) *C,其中,优先方案为:A ^ 0.382*C (—般穿墙式空调器C的尺寸一定,可近似按黄金分割点确定A的尺寸);出风口 B''的尺寸B则可以有以下关系:B~C-A。本实施例将换热器77做成L型`,可以在确保进风口 A''的尺寸A下,同时保证换热器77的有效面积不减小,甚至大于直排型的换热器77的有效面积,从而可提高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和换热效率。进一步地,在所述轴流风叶88上设置有打水圈881,所述打水圈881与所述轴流风叶88可以一体成型。当轴流风叶88转动时,打水圈881随之旋转,将有利于把底盘22上来自于室内侧的冷凝水带起,使其飞溅到换热器77的右侧端771,有利于提高换热器77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能力、能效比。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出风口 B''靠近进风口 A''的一侧设置有导流板55,以减少出风口 B''与进风口 A''相邻端部分热风又回流至进风口 A'',重新进入风道,降低热交换器的换热效果;该导流板55固定在所述换热器77的左边板7701上。此外,在所述进风口 A''设有用于防止异物进入风道内的防护网44,在出风口 B''也设有用于防止异物进入风道内的防护网66 ;所述防护网44、66固定在底盘22上。同时,上述防护网44、66还可以减少因人为因素直接碰到换热器77,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本实施例的风道系统运行时送风过程如下:异步电机99运行驱动轴流风叶88高速旋转,将外部气流从进风口 A''处吸入,气流经后围板33的导风圈331进入风道内,并经轴流风叶88加速后将气流从出风口 B''压出;同时由于轴流风叶88的打水圈881同轴流风叶88 —体设计,轴流风叶88高速旋转时,轴流风叶88打水圈881随之一起高速旋转,并将把底盘22上来自于室内侧的冷凝水带起,一方面通过风道内的轴向风压将轴流风叶88打水圈881带起的水直接吹向换热器77,同时,另一方面使带起的水直接飞溅到换热器77的右侧端771,更直接有利于提高换热器77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能力、能效比;此外为防止出风口 B''与进风口 A''相邻端部分热风又回流至进风口 A'',重新进入风道,而在出风口 B''与进风口 A''相邻端位置设置有导流板55,从而减少回风,提高换热器77的换热效果,提高产品性能,并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出一种风道系统,该实例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换热器77为直排换热器77,其他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风道系统运行时送风过程基本如上述实施例的方案。该实施例主要针对同一平台匹配小系统的系列机型,加工直排换热器77的工艺易于L型换热器77,且可以节约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同样在出风口 B''与进风口 A''相邻端位置设置有导流板55,从而减少回风,提高换热器77的换热效果,提高产品性能,并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随轴流风叶88高速旋转的打水圈881带起的水经风道内的轴向风压,被直接吹向直排换热器77,同样可以起到提闻直排换热器77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闻广品的能力、能效比。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结构及功能原理,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道系统及具有该风道系统的空调器,将风道系统设置成单侧进风,并将进风口 A''的横向尺寸设置为外壳11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由于确保了进风口 A''的尺寸,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尽可能地减少部分热风回流,从而实现空调器的高效换热,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并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换热器77做成L型,从而确保了换热器77的有效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 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风道系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室外侧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单一并排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室外侧,且所述进风口的横向尺寸为外壳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直排设置;或者,所述换热器为L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有底盘、后围板、轴流风叶、异步电机以及电机支架,其中: 所述换热器置于所述底盘上,且置于底盘后侧的一侧; 所述外壳的后侧折边与换热器的左边板配合而形成所述进风口 ; 所述后围板的一侧与换热器的左边板相连,另一侧与换热器的右侧端相连,形成室外风道,室外风道的出口即为所述出风口 ; 所述异步电机安装在电机支架上;所述室外风道上设有导风圈;所述轴流风叶置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安装在异步电机的电机轴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支架与所述后围板一体成型;或者,所述电机支架固定于底盘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风叶上设置有打水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圈与所述轴流风叶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均设有用于防止异物进入风道内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固定在底盘上。
8.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置有防止热风回流至进风口的导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所述换热器的左边板上。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道系统及空调器,该风道系统包括外壳,外壳的室外侧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单一并排设置在外壳的室外侧,且进风口的横向尺寸为外壳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本实用新型将风道系统设置成单侧进风,并将进风口的横向尺寸设置为外壳的室外侧窗口尺寸的0.3-0.45倍,由于确保了进风口的尺寸,提高了风道系统的送风效率,尽可能地减少部分热风回流,从而实现空调器的高效换热,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并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将换热器做成L型,从而确保了换热器的有效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文档编号F24F13/08GK203100087SQ20132004591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8日
发明者刘发申 申请人: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