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34953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立式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有打开/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的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立式空调后背板上引入非热交换风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打开/关闭该进口的挡板,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及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
【专利说明】立式空调【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立式空调中,室内机的进风口通常设置在空调前面板和/或侧面板的下方,在空调前面板的上方设置出风口。室内风从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吹向热交换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形成热交换风,该热交换风再从出风口吹出到室内。从空调出风口送出的风量大小完全取决于空调进风口进风量的大小以及离心风机的功率大小,其本身不能增大进风风量,送风量受限,且对室内空气的流动起不到明显的增强效果。
[0003]目前,立式空调后背板上一般不设置进风口,即使设置进风口,进风口也位于后背板下方。而且,从后背板下方进入的风还是要全部经热交换器进行换热,因此,后背板下方的进风口所起到的作用与在空调前面板和/或侧面板的下方设置的进风口是相同的,对空调本身风量的增加起不到任何作用。
[0004]为增加空调进风量,可以在空调后背板上开设进风口,在后背板进风口与前面板出风口之间设置具有贯通风道的空调送风装置。空调送风装置向出风口送出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的同时,在贯通风道内形成一定的负压。在负压的作用下,室内的非热交换风经后背板上的进风口进入空调送风装置的贯通风道,再与贯通风道中的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而从前面板出风口一同送出。所以,出风口所送出的风量等于热交换风的风量及从后背板进风口进入的、未参与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的风量,出风风量明显增加,提高了循环风量及室内风的热交换速度。而且,两部分风混合形成的混合风比较柔和,温度适宜,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混合风 温度不至于太低,吹到人身上感觉很舒适。
[0005]但是,由于后背板上所开设的、用来引入额外的非热交换风的进风口为敞开式结构,存在着下述的缺点:首先,不能对后背板所进入的非热交换风的风量进行调节,因而无法调节出风口所送出的混合风中所含有的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的比例,所以,不能根据用户个体差异调节风量及出风温度,适用范围较窄。其次,从用户使用习惯及对温度的感受舒适性来说,在制冷模式下,希望较冷的热交换风能混合部分温度偏高的非热交换风后吹出;而在制热模式下,不希望热交换风中混合部分温度较低的非热交换风,也即在空调不同工作模式下对是否吸入非热交换风的需求不同,则敞开式结构的进风口无法满足用户在制冷与制热不同工作模式下的使用要求。再次,敞开式结构的后进风口容易给用户造成错觉,认为空调制冷或制热的速度要比传统未开设后进风口的空调的速度慢,进而影响了用户对这类空调产品的信赖度,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空调,通过在立式空调后背板上用来引入非热交换风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打开/关闭该进口的挡板,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及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0007]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8]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有打开/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的挡板。
[0009]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挡板可以直线推拉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
[0010]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在所述后背板上设置有挡板驱动电机及供所述挡板滑动的导轨,所述挡板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相啮合的齿条,所述挡板与所述挡板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0011]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挡板以上下滑动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后背板上设置有对所述挡板进行下限位的凸台。
[0012]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在所述后背板上还设置有罩设所述挡板驱动电机、所述导轨及所述挡板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相适配的开口。
[0013]优选的,所述后背板与所述后盖板相卡接。
[0014]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挡板还可以曲线旋转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
[0015]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边缘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若干固定部,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转动部,所述挡板上对应设置有若干固定配合部和转动配合部,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转动配合部及所述转动部转动装配,在所述挡板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时,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固定配合部及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有若干螺钉孔及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上方,所述固定配合部包括有螺钉孔及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转动部为第二定位柱,所述转动配合部为与所述第二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
[0017]更优选的,为防止挡板脱落,所述第二定位柱顶端设置有封堵帽。
[0018]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为简化结构,所述挡板还可以可拆卸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
[0019]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为实现混合风送风,在所述室内机内部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述空调送风装置中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和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上的所述混合风出口和所述后背板上的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对应封闭连接。
[0020]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为提高周向方向上送风的均匀性,在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有对来自所述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并进入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进行分配的气流分配组件。[0021]如上所述的立式空调,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0022]优选的,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多个所述弯曲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逆。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空调后背板的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挡板,可以根据需要控制该挡板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或同一用户不同使用状态下对非热交换风进口的选择性使用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挡板位置进行控制来实现对非热交换风进口不同开度的控制,进而可以灵活调节非热交换风进口的进风量,从而调节混合风出口所送出的混合风中所含有的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的比例,适用范围较广。
[0024]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一个实施例的部分侧剖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图1实施例的立式空调的部分结构分解图;
[0027]图3是图1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在挡板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28]图4是图1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在挡板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29]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另一个实施例的部分侧剖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图5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在挡板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1]图7是图5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在挡板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2]图8是图1实施例的立式空调中空调送风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0033]图9是图8空调送风装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5]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下述的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内部、经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非热交换风是指来自空调所处环境空间的风,是相对于热交换风而言、不是直接来自于热交换器的部分风;混合风是指热交换风与非热交换风混合形成的风。下述的环,是指环绕形成的封闭结构,并不局限于圆环。
[0036]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是该实施例的部分侧剖结构示意图,图2是其部分结构分解图,图3和图4分别是在挡板完全关闭及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37]如图1至图4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有前面板102、后背板103及左右两侧面板(图中未标注),前面板1022、后背板103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了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前面板102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混合风出口 1021,在空调后背板103上部、与前面板102上的混合风出口 10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圆形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在内部风道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热交换器(为现有结构,图中未示出)和空调送风装置101,且风机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中的风经空调送风装置I之后从前面板102上的混合风出口 1021吹出。在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处设置有挡板104,该挡板104将以直线推拉方式打开或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
[0038]由于设有挡板104,且该挡板104可以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挡板104来选择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使得非热交换风可以从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进入室内机中的空调送风装置101,进而与进入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后从前面板102上的混合风出口 1021吹出;或者,可以控制挡板104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实现与现有空调结构和模式相同的送风。此外,还可以控制挡板104遮挡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从而控制从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进入室内机中的非热交换风风量,实现对混合风中热交换风风量与非热交换风风量的比例调节。
[0039]在该实施例中,挡板104可以通过滑动的直线运动方式来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具体滑动实现结构请参考图2至图4所示。
[0040]如图2至图4所示意,在后背板103上、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的下方中部位置处设置有挡板驱动电机1051,挡板驱动电机1051的输出轴(图中未不出)上设有齿轮传动机构1053。在后背板103上、挡板驱动电机105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条导轨1052,且导轨1052位于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的外侧。挡板104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嵌入到左右两侧的导轨1052上,且可以沿导轨1052上下滑动。挡板104面向挡板驱动电机1051及齿轮传动机构1053的前侧面上设置有一条齿条1041,在挡板104安装到导轨1052上时,齿条1041将与齿轮传动机构1053中的传动齿轮相啮合,从而实现挡板104与挡板驱动电机1051之间的传动连接。
[0041]在该实施例中,挡板104以上下滑动方式打开/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为对挡板104进行下限位,保证挡板104不会因重力作用从导轨1052中脱离,在后背板102上、导轨1052的下方设置有凸台1032。在挡板104向下滑动而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时,其下边缘将抵靠在凸台1032上。
[0042]而且,为保证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美观性和外形一致性,同时避免灰尘落到挡板驱动电机1051、齿轮传动机构1053等机械传动结构上,在后背板103上还设置有与后背板103可拆卸式连接的后盖板106。在后盖板106的上方开设有与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尺寸及位置相适配的圆形开口 1061。该后盖板106罩设住挡板驱动电机1051、齿轮传动机构1053及导轨1052而设置,且其开口 1061与后背板10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前后重叠在一起,不影响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的进风量。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后盖板106可以通过卡扣卡接的方式与后背板103实现方便的可拆卸式连接。
[0043]挡板104以自动控制的滑动方式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的动作过程简述如下:如果用户不希望让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送风中,例如,在空调运行制热工作模式时希望空调出风温度较高,则可以根据设置在空调遥控器或室内机控制面板上的按键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控制信号后将控制挡板驱动电机1051转动,通过齿轮传动机构1053及齿条1041的配合,将电机的转动转变为挡板104的直线运动,并驱动挡板104沿导轨1052向上运动,直至挡板104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此时,挡板104的位置如图3所示。
[0044]如果用户希望空调送风风量变大,或者希望空调在制冷工作模式下送出温度适宜、柔和的混合风,可以根据设置在空调遥控器或室内机控制面板上的按键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器接收到该控制信号后将控制挡板驱动电机1051反方向转动,通过齿轮传动机构1053及齿条1041的配合,将电机的转动转变为挡板104的直线运动,并驱动挡板104沿导轨1052向下运动,直至挡板104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此时,挡板104的位置如图4所示。当然,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控制按键,控制挡板104关闭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也即打开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以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的实际进风面积的不同改变非热交换风进风量,进而调节混合风中非热交换风风量与热交换风风量的混合比例。
[0045]请参考图5至图7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立式空调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图5是该实施例的部分侧剖结构示意图,图6和图7分别是在挡板完全打开及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状态下的立体图。
[0046]如图5至图7所示意,该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室内机包括有前面板202、后背板203及左右两侧面板(图中未标注),前面板202、后背板203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了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在前面板202的上部开设有圆形混合风出口 2021,在空调后背板203上部、与前面板202上的混合风出口 2021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圆形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在内部风道中自下而上设置有风机、热交换器(为现有结构,图中未示出)和空调送风装置201,且风机的设置使得空调内部风道中的风经空调送风装置201之后从前面板202上的混合风出口 2021吹出。在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处设置有圆形挡板204,该挡板204将以曲线旋转方式打开或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
[0047]由于设有挡板204,且该挡板204可以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挡板204的位置来选择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使得非热交换风可以从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进入室内机中的空调送风装置201,进而与进入空调送风装置201的热交换风混合形成混合风后从前面板202上的混合风出口 2021吹出;或者,可以控制挡板204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31,实现与现有空调结构和模式相同的送风。此外,还可以控制挡板204遮挡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从而控制从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进入室内机中的非热交换风风量,实现对混合风中热交换风风量与非热交换风风量的比例调节。
[0048]在该实施例中,为方便用户使用,挡板204可以通过手动控制的曲线旋转方式来打开或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具体实现结构请参考图6和图7所示及下述对两图的描述。
[0049]如图6和图7所示意,在后背板203上、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边缘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螺钉孔2033、第一定位柱2032和第二定位柱2034。在挡板204上设置有与螺钉孔2033相对应的螺钉孔2042、与第一定位柱2032相对应的凹槽2043及与第二定位柱2034相对应的定位孔2041。其中,第一定位柱2032位于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的上方,螺钉孔2033与第一定位柱2032构成后背板203上的固定部,将分别与作为挡板204上的固定配合部的螺钉孔2042及凹槽2043相配合。而第二定位柱2034作为后背板203上的转动部,设置在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的下方,并与挡板204上作为转动配合部的定位孔2041相配合。挡板204与后背板203将通过转动配合部与转动部实现转动装配,而在挡板204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时,挡板204与后背板203可以通过固定配合部与固定部实现固定连接。
[0050]具体来说,挡板204上的定位孔2041套设在后背板203上的第二定位柱2034上,手动转动挡板204时,挡板204将以第二定位柱2034为旋转轴而旋转。如果用户不希望让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送风中,例如,在空调运行制热工作模式时希望空调出风温度较高,则可手动转动挡板204,使得挡板204上的凹槽2043旋转到顶部,并卡入到后背板203上的第一定位柱下方。此时,挡板204上的螺钉孔2042将与后背板203上的螺钉孔2033对齐。然后,在螺钉孔2042与螺钉孔2033中打入螺钉,将挡板204固定到后背板203上,从而呈现如图7所示的结构。此时,挡板204完全关闭了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
[0051]如果用户希望空调送风风量变大,或者希望空调在制冷工作模式下送出温度适宜、柔和的混合风,可执行如下操作:首先,将固定挡板204及后背板203的螺钉拧出螺钉孔2033与螺钉孔2042 ;然后,稍微用力,将挡板204上的凹槽2043与后背板203上的第一定位柱2032相脱离,使得挡板204在重力作用下、以定位孔2041与第二定位柱2034为支撑点自然下垂,呈现图6所示的状态。此时,挡板204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
[0052]当然,还可以在后背板203及挡板204上设置更多个相对应的螺钉孔作为固定孔,在将挡板204上的凹槽2043从后背板203上的第一定位柱2032脱离之后,手动转动挡板204,使其在旋转角度小于180°、未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时将其与后背板203通过螺钉孔进行固定,则可以实现挡板204关闭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也即打开部分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此情况下,可以根据控制挡板204的不同旋转角度改变非热交换风进口 2031的实际进风面积、根据实际进风面积的不同改变非热交换风进风量,进而调节混合风中非热交换风风量与热交换风风量的混合比例。
[0053]在该实施例中,为防止挡板204从第二定位柱2034上脱落,可以在第二定位柱2034的顶端设置封堵帽。
[0054]对于上述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如果后背板203与挡板204上只开设螺钉孔,则如果将挡板204通过螺钉固定到后背板203上,可将非热交换风进风口 2031完全关闭;如果将螺钉拧出,挡板204从后背板203上拆卸下来,则就可以完全打开非热交换风进风口 2031,从而可实现挡板204以可拆卸方式打开/关闭非热交换风进风口 2031。或者,挡板204还可以与后背板203以卡扣卡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进而实现挡板204以可拆卸方式打开/关闭非热交换风进风口 2031。
[0055]以第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为例,在室内机后背板103上开设非热交换风进口1031及设置以直线推拉方式打开/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的目的是为了调节从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进入到空调送风装置101中的非热交换风风量,进而调整空调送风风量及送风温度。空调能增大送风风量、改变送风温度的关键在于设置在空调室内机内部风道中的空调送风装置101。
[0056]请参考图8所示出的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立体结构图及图9的后视图,同时结合图1和图2所示意,在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设置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有三个圆环形导风体,分别为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前后依次排列的这三个环形导风体中的每一个环形导风体均为单体部件,独立成型。其中,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其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 10111 ;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 ;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中间贯通、具有前后两个开口,其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 10122。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和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前后依次排列之后,中间形成前后贯通所有三个环形导风体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而且,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之间形成有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4,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与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之间形成有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5,室内机中的内部风道将通过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4及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5与空调送风装置101中的贯通风道相连通。在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上设置有向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5中延伸的气流分配组件1016。而且,为方便加工,气流分配组件1016优选与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 —体成型。当然,也可以是分体成型,然后将气流分配组件1016安装固定在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上。
[0057]在将空调送风装置101装配到空调中时,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与空调的后背板103进行固定,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先与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固定,然后将固定有第一中间环形导风体1013的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固定到空调的前面板102上。固定到位之后,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的混合风出口 10111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出风口,将与前面板102上的混合风出口 1021进行封闭装配;而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中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0122作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风口,将与后背板10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进行封闭装配。
[0058]在空调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空调送风装置101、且挡板104打开非热交换风进口1031的状态下,空调运行时,室内风进入室内机内部,在风机的作用下,加速吹向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热交换风从内部风道吹向空调送风装置101。热交换风在气流分配组件1016的分配下,沿周向方向均匀地进入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5内,再经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通风道,进而经贯通风道从前端环形导风体1011上的混合风出口 10111及前面板102上的混合风出口 1021吹出。由于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吹出的热交换风风速变大,从而使得相应环形导风体表面压力减小而在贯通风道内形成负压,空调外部的室内风作为非热交换风,在负压的作用下,将从后盖板106上的开口 1061、后背板103上的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及后端环形导风体1012的非热交换风进口10122进入贯通风道,并与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吹出的热交换风形成混合风后一起送出到室内。
[0059]在一定风机转速下、对立式空调进行风量测试及温度检测,采用上述空调送风装置101之后,引入的非热交换风为热交换风风量的1.1倍左右,获得的混合风风量为热交换风风量的2.1倍左右,比同状况下、未采用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空调送风相比,空调出风增加了 1.1倍左右。而且,如果室温为28°C左右,未采用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空调所吹出的风为热交换风,其温度为14°C左右;而使用空调送风装置101之后,空调所送出的混合风为19°C左右,混合风的温度更符合人体体感温度舒适性的要求。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而且,利用空气送风装置101所产生的负压作用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进一步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0060]当然,如果挡板104完全关闭非热交换风进口 1031,则空调送风装置101只能将热交换风送出,实现的送风能力和功能与现有空调类似。
[0061]气流分配组件1016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9的后视图所示意。该实施例的气流分配组件1016采用多个气流分配板来实现。该实施例的气流分配组件1016共包括有四对、八个气流分配板,分别为主气流分配板10161和10162、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3和10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5和10166、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7和10168。所有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分配板,且每个气流分配板的表面均为弧形曲线面,可以有效地引导风向,并降低气流在分流过程中的压损和噪音,实现低噪音前提下的高速送风。这四对气流分配板以主气流分配板10161和10162在下、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3和10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5和10166及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7和10168依次往上的顺序左右对称分布在第一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4和第二环形热交换风风道1015的周向方向上。也即沿自下而上的热交换风送风方向上,空调送风装置101的左侧(以后视图方向而言的左、右侧)自下而上设置有主气流分配板10161、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3、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5和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7,而主气流分配板10162、第一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4、第二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6和第三辅助气流分配板10168以左右对称的形式设置在空调送风装置101的右侧。而且,各气流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热交换风送风方向相逆。也即,热交换风送风方向自下而上,则各气流分配板的弯曲反向将是逆向送风方向,即如图9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弯曲。
[0062]通过在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呈放射状对称分布的多个弯曲气流分配板构成的气流分配组件1016,可以利用主气流分配板10161和10162将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分成左、中、右三部分,而左、右两侧的热交换风又可以被各辅助气流分配板再次分流,最终实现了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热交换风风道在周向方向上进风及出风的均匀性,提高了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送风均匀性。
[0063]当然,气流分配组件1016除了采用多个弯曲气流分配板来实现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能保证将来自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风在周向方向上进行均匀分配即可。
[006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立式空调,包括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前面板、后背板、左右两侧面板,所述前面板、后面板及左右两侧面板限定所述室内机的内部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面板上开设有混合风出口,在所述后背板上、与所述混合风出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处设置有打开/关闭该非热交换风进口的挡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以直线推拉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背板上设置有挡板驱动电机及供所述挡板滑动的导轨,所述挡板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相啮合的齿条,所述挡板与所述挡板驱动电机通过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以上下滑动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在所述后背板上设置有对所述挡板进行下限位的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背板上还设置有罩设所述挡板驱动电机、所述导轨及所述挡板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上开设有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相适配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板与所述后盖板相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以曲线旋转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边缘外侧的周向方向上设置有若干固定部,在所述后背板上、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下方位置处设置有转动部,所述挡板上对应设置有若干固定配合部和转动配合部,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转动配合部及所述转动部转动装配,在所述挡板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时,所述挡板及所述后背板通过所述固定配合部及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有若干螺钉孔及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位于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上方,所述固定配合部包括有螺钉孔及与所述第一定位柱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转动部为第二定位柱,所述转动配合部为与所述第二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柱顶端设置有封堵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以可拆卸方式打开/关闭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机内部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有至少两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所述环形导风体的后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为出风口,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环形导风体之间形成环形热交换风风道,所述空调送风装置中位于前端的前端环形导风体的出风口和位于后端的后端环形导风体的进风口分别与所述前面板上的所述混合风出口和所述后背板上的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对应封闭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中设置有对来自所述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并进入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热交换风进行分配的气流分配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分配组件包括有多个气流分配板,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在所述环形热交换风风道的周向方向上、沿所述热交换风送风风向左右对称分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立式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气流分配板为具有相同弯曲方向的弯曲 分配板,且多个所述弯曲分配板的弯曲方向与所述热交换风的送风方向相逆。
【文档编号】F24F13/20GK203395988SQ201320422803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6日
【发明者】李大森, 刘伟杰, 矫立涛, 杨本强, 常利华 申请人:海尔集团公司,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