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3897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安装有一个换热器2,壳体1被分隔为从室外向室内进气的新风通道及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回风通道,新风通道上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9、过滤器8、分子筛吸附器7、换热器2、供气风机6、排气管5,回风通道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4、过滤器3、换热器2、排气风机11和排气管10;所述分子筛吸附器7的吸附剂为化学净化媒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设备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铅化合物、苯并芘以及甲醛,净化效果好,噪音小,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
【专利说明】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
【背景技术】
[0002]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汽车尾气、家居装修、室内吸烟、煤气燃气的使用、一些电器和生活用品的使用。
[0003]空气污染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其中直径在0.5 — 5um之间的可吸入颗粒物、灰尘等污染物可以直接进入肺细胞组织而沉积,并进入血液,随血液送往全身,可引起心肺以及呼吸道等方面的一系列疾病;铅化合物随呼吸进入进入血液后会迅速积蓄到人体骨骼和牙齿中,干扰血红素的合成、侵袭红细胞,引起贫血,损伤神经系统;氮氧化合物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部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盐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当苯并芘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012ug/m3时,居民中得肺癌的人数会明显增加;甲醛能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粘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指甲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等。
[0004]为了对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铅化合物、苯并芘以及甲醛等挥化性有机物加以控制和去除,人们发明了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使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一个对人体安全的范围以内。目前市面上有各式各样的空气净化器,它们净化空气的原理和方式各有不同,所针对的污染物也不仅相同,这也使得它们净化空气的效果参差不齐。因此,研制出一种对室内空气中大部分污染物都有去除能力的空气净化器,对于空气净化器的发展乃至室内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更好地净化室内污染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铅化合物、苯并芘以及甲醛。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包括壳体1,壳体I内部安装有一个换热器2,壳体I被分隔为从室外向室内进气的新风通道及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回风通道,新风通道上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9、过滤器8、分子筛吸附器7、换热器2、供气风机6、排气管5,回风通道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4、过滤器3、换热器2、排气风机11和排气管10。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设备能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铅化合物、苯并芘以及甲醛,净化效果好,噪音小,且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寿命长。【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由壳体1、换热器2、过滤器3、进气管4、排气管5、供气风机6、分子筛吸附器7、过滤器8、进气管9、排气管10、排气风机11组成。使用时,供气风机6与排气风机11工作,室外空气经进气管9进入过滤器8,经过滤后的空气进入分子筛吸附器7,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硫化物、铅化物、苯并芘以及甲醛被分子筛吸附器7中的吸附剂吸附,干净的空气进换热器2,与从室内出来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然后经供气风机6、排气管5排出进入室内;室内空气经进气管4进入过滤器3,过滤后的空气进入换热器2,参与换热后流至排气风机11,最后从排气管10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设备,其特征是,包括壳体(1),壳体(I)内部安装有一个换热器(2),壳体(I)被分隔为从室外向室内进气的新风通道及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回风通道,新风通道上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9)、过滤器(8)、分子筛吸附器(7)、换热器(2)、供气风机(6)、排气管(5),回风通道沿风流动方向依次是进气管(4)、过滤器(3)、换热器(2)、排气风机(11)和排气管(10)。
【文档编号】F24F1/02GK203478451SQ201320590366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曾现军, 黄昌华, 夏松林 申请人:黄昌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