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营炉外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4506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野营炉外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营炉外筒,包括筒体,并且所述筒体为顶部开口的圆柱形筒体,且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隔热层。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野营炉外筒在其内壁上设置了隔热层,这可以有效阻隔燃烧筒内的热量向野营炉外筒辐射,因而能够保证外筒的温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人手可触摸的温度,从而避免了实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的情况出现,同时隔热层还能够有效减少炉内热量的流失,因而有效提高了燃料热量的利用率。
【专利说明】一种野营炉外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户外野营旅游装备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野营炉外筒。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户外野营旅游已经成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选择,当人们长时间在户外活动时,无论是用于野餐还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对食物进行熟制加工,针对这种需求,市面上已经出现了野外熟制加工食物用的野营炉。
[0003]野营炉一般包括野营炉外筒和包覆在野营炉外筒内部的燃烧筒,燃烧筒是燃料燃烧的场所,虽然目前的野营炉外筒与燃烧筒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燃烧之后,野营炉的外筒也非常容易发烫,这不仅容易导致使用人员的烫伤,同时还使得燃烧筒内很大一部分热量通过野营炉的外筒散失,降低了野营炉的炉火利用率。
[0004]因此,如何能够避免使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并且能够有效减小燃烧筒的热量散失,提高野营炉的炉火利用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野营炉外筒,以实现在能够避免使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小燃烧筒的热量损失,提高野营炉的炉火利用率。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野营炉外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为顶部开口的圆柱形筒体,且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隔热层。
[0007]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筒体内部,且与所述筒体同心的隔热层固定圈,所述隔热层固定圈的直径小于所述筒体的直径,且所述隔热层固定圈与所述筒体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隔热层的夹层,所述隔热层设置于所述夹层内。
[0008]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内且直径与所述筒体的直径适配的上定位圈和下定位圈,其中,
[0009]所述下定位圈位于所述筒体的底部,且所述下端定位圈上设置有直径与所述隔热层固定圈的内径适配的下端定位肩;
[0010]所述上定位圈焊接在所述筒体的侧壁上,且所述上定位圈上设置有直径与所述隔热层固定圈的内径适配的上端定位肩;
[0011]所述隔热层固定圈的内壁分别与所述下端定位肩和所述上端定位肩固连。
[0012]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所述隔热层为陶瓷纤维层。
[0013]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上且向所述筒体的外侧凸起的环形加强筋。
[0014]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所述筒体的底部还设置有朝向所述筒体内部凹陷的凹槽。
[0015]优选的,在上述野营炉外筒中,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筒体上部的多个通风孔,多个所述通风孔沿所述筒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0016]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所公开的野营炉外筒在其内壁上设置了隔热层,这可以有效阻隔燃烧筒内的热量向野营炉外筒辐射,因而能够保证外筒的温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人手可触摸的温度,从而避免了使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的情况出现,同时隔热层还能够有效减少炉内热量的流失,因而有效提高了燃料热量的利用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的剖视示意图。
[0019]其中,I为通风孔,2为筒体,3为环形加强筋,4为隔热层,5为凹槽,6为上定位圈,7为下定位圈,8为隔热层固定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野营炉外筒,该野营炉外筒的内壁上设置有隔热层,从而有效减小燃烧筒内的热量散失,提高野营炉的炉火利用率。
[00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的剖视示意图。
[00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包括筒体2,该筒体2为顶部开口的圆柱形筒体,并且该筒体2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隔热层4。
[0024]如图2中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内壁上设置了隔热层4,这可以有效阻隔燃烧筒内的热量向野营炉外筒辐射,因而能够保证外筒的温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人手可触摸的温度,从而避免了使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的情况出现,同时隔热层4还能够有效减少炉内热量的流失,因而有效提高了燃料热量的利用率。
[0025]容易理解的是,隔热层4可采取多种方式设置在野营炉外筒的内壁上,常用的方式为将隔热层4贴附在野营炉外筒的内壁上,或者通过螺栓、铆钉等固定件固定在野营炉外筒的内壁上,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隔热层4在野营炉外筒内壁上的固定方式,具体的,该野营炉外筒上还包括固定设置在野营炉外筒的筒体2内部,并且与筒体3同轴的隔热层固定圈8,隔热层固定圈8的高度应不低于隔热层4的高度,并且该隔热层固定圈8的直径小于筒体2的直径,因而该隔热层固定圈8与筒体2之间就形成了用于容纳隔热层4的夹层,隔热层4设置在上述夹层内。
[0026]为了保证隔热层4安装的稳定性,隔热层固定圈8需要稳定的固定在筒体2内部,为此本实施例中的野营炉外筒中还包括设置在筒体2内且直径与筒体2的直径适配的上定位圈6和下定位圈7,其中下定位圈7设置在筒体2的底部,并且下定位圈7上设置有直径与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径适配的下端定位肩;上定位圈6焊接在筒体2的侧壁上,并且上定位圈6设置有直径与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径适配的上定位肩,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壁分别与下端定位肩和上端定位肩固连,如图2中所示。
[0027]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还在隔热层4的表面上包覆有一层锡纸。
[0028]隔热层4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隔热石棉、隔热岩棉等,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隔热层4优选的采用陶瓷纤维(即硅酸铝纤维)材料制成,陶瓷纤维的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并且耐机械振动,是经常需要移动的野营炉外筒隔热层4的理想制作材料。
[0029]通常情况下,野营炉外筒内部还会安装有燃烧筒、绕流筒等其他部件,并且野营炉外筒还用于支撑放在火头罩上的锅体的重量,因而野营炉外筒需要具有较高的纵向支撑强度,为了提高野营炉外筒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的筒体2上还设置有由筒体2的内部向筒体2的外部凸起的环形加强筋3,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环形加强筋3的数量越多,那么野营炉外筒的筒体2承载能力也就越强,为此本实施例中的筒体2上环形加强筋3的数量优选的设置有两根或者两根以上,如图1和图2中所示。
[0030]考虑到野营炉外筒底部放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还在筒体2的底部设置有朝向筒体2的内部凹陷的凹槽5,为了使空气顺利地进入到燃烧筒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上还设置有多个用于向燃烧筒输送空气的通风孔I,通风孔I设置在筒体2的上部,并且多个通风孔I沿筒体2的周向设置,如图1和图2中所示。
[0031]由以上实施例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能够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度温人手可触摸的温度,从而可有效避免使用人员被野营炉外筒烫伤,并且该野营炉外筒还可以有效避免燃烧筒内的热量向外流失,从而有效提高了该野营炉的燃料利用率。
[003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野营炉外筒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野营炉外筒,包括筒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为顶部开口的圆柱形筒体,且所述筒体(2)的内壁上还设置有隔热层(4),该野营炉外筒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筒体(2)内部,且与所述筒体(2)同心的隔热层固定圈(8),所述隔热层固定圈⑶的直径小于所述筒体(2)的直径,且所述隔热层固定圈(8)与所述筒体(2)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隔热层(4)的夹层,所述隔热层(4)设置于所述夹层内,该野营炉外筒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2)内且直径与所述筒体(2)的直径适配的上定位圈(6)和下定位圈(7),其中, 所述下定位圈(7)位于所述筒体(2)的底部,且所述下定位圈(7)上设置有直径与所述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径适配的下端定位肩; 所述上定位圈(6)焊接在所述筒体(2)的侧壁上,且所述上定位圈(6)上设置有直径与所述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径适配的上端定位肩; 所述隔热层固定圈(8)的内壁分别与所述下端定位肩和所述上端定位肩固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营炉外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4)为陶瓷纤维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营炉外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2)上且向所述筒体(2)的外侧凸起的环形加强筋(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营炉外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2)的底部还设置有朝向所述筒体(2)内部凹陷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营炉外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设于所述筒体(2)上部的多个通风孔(I),多个所述通风孔(I)沿所述筒体(2)的周向均匀分布。
【文档编号】F24C15/34GK203964105SQ201320888849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0日
【发明者】蒋立维 申请人: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