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5581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使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时结露、且能够防止使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时风量降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左右风向板(30)包括平板状的中间风向板(32~34)、配置于中间风向板(32~34)的两端的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分别具有:折曲部(31b、35b),在转动轴向上观察时,它们以朝中间风向板(32~34)侧凸出的方式且以折曲角(θ1)折曲成V字状;上游侧平板部(31c、35c),它们位于比折曲部靠吹出风上游侧的位置;以及下游侧平板部(31d、35d),它们位于比折曲部靠吹出风下游侧的位置。
【专利说明】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0002]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具有如下结构的空调机:被连结板连结的多个平板状的左右风向板中,大致与交叉气流式风扇的两侧对置的左右风向板相对于其它的左右风向板朝向吹出口的两侧。在该文献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借助该结构能够减少从大致与交叉气流式风扇的两侧对置的左右风向板的侧部通过的风量,不使室内的空气流入该侧部,从而能够防止产生结露现象。
[0003]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多片由两个平面部形成的“〈”字状的左右风向偏转叶片。在该文献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借助该结构,即便当使得风在左右方向上大幅偏转时也能够减小风量降低率。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87763号公报(第4_5页、图1_3)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2-56734号公报(第2页、图1)
[0006]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空调机的结构中,形成为如下配置:在吹出口两端部的风量明显较小的情况下,若为防止结露而增大两端的左右风向板相对于其它左右风向板的角度,则在垂直地(在主视方向上)将风吹出时两端的左右风向板会将风路封堵。由此,产生因风量的降低而导致的空调机的空调性能降低、噪声增大、产生结露等问题。
[0007]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机的风向偏转装置的结构中,由于全部的左右风向偏转叶片的形状都为“〈”字状,所以在垂直地将风吹出时各左右风向偏转叶片的朝向相对于风向垂直的平面的投影面积变大。由此,产生因风量的降低而导致的空调机的空调性能降低、噪声增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当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时结露,并且,能够防止在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主视方向)时风量降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具备该室内机的空调机。
[0009]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吹出口,通过该吹出口而将吹出风吹出;以及多个左右风向板,它们设置于上述吹出口,分别被驱动而在各自的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转动,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调整上述吹出风的风向,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上述左右风向板包括平板状的中间风向板和配置于上述中间风向板的两端的两端风向板,上述两端风向板具有上游端部与下游端部彼此以规定的倾斜角倾斜地折曲或弯曲的结构,其中,上述上游端部位于吹出风上游侧的端部,上述下游端部位于吹出风下游侧的端部,在转动轴方向上观察时,上述两端风向板被设置为朝上述中间风向板侧凸出。
[00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使吹出风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偏转时,至少能够使位于风向的相反侧的一端的两端风向板的下游端部比中间风向板更朝向外侧。由此,能够防止室内空气流入到吹出口的位于风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所以能够防止结露。
[0012]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当使吹出风的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时,能够使两端风向板以外的左右风向板垂直于吹出口,并且,能够使两端风向板的上游端部近似垂直于吹出口。由此,能够防止在使得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时风量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I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
[0014]图2是图1示出的室内机I的A-A线剖视图,且是示出吹出口 12的内部结构以及左右风向板30的动作的图,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右方偏转而对左右风向板30进行驱动以使其达到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状态。
[0015]图3是图1示出的室内机I的A-A线剖视图,且是示出吹出口 12的内部结构以及左右风向板30的动作的图,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变为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而对左右风向板30进行驱动以使其与吹出口 12垂直的状态。
[0016]图4是图1示出的室内机I的A-A线剖视图,且是示出吹出口 12的内部结构以及左右风向板30的动作的图,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左方偏转而对左右风向板30进行驱动以使其达到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状态。
[0017]图5是放大示出图2所示的左右风向板30的一部分的图。
[0018]图6是放大示出图3所示的左右风向板30的一部分的图。
[0019]图7是放大示出图4所示的左右风向板30的一部分的图。
[0020]图8是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左端风向板131的结构的图,且是左端风向板131的俯视图。
[0021]图9是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左端风向板131的结构的图,且是图8的D-D线剖视图。
[0022]图10是示出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左端风向板131的结构的图,且是图8的E-E线剖视图。
[0023]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制冷剂回路图。
[0024]图12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3的第一变形例而示出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轴31a以及对该转动轴31a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61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图。
[0025]图13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3的第一变形例而示出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轴31a以及对该转动轴31a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61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图。
[0026]图14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3的第二变形例而示出左端风向板31的结构的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I…室内机;10...柜体;11...吸入口 ;12…吹出口 ;13…止挡部;20…上下风向板;30…左右风向板;31、131…左端风向板;31a~35a、131a…转动轴;31b、35b…折曲部;31c、35c、133b…上游侧平板部;31d、35d、133c…下游侧平板部;31e、35e…长孔;31f…抵接面;31g…凹部;31h…抵接面;31i…上游端部;31j…下游端部;32~34…中间风向板;32b~34b、131b…突起;35…右端风向板;40…连结板;41、45…长孔;42~44…轴孔;51、55…可动销;61…轴承部;61a…止挡部;132…上侧平板部;132cl...上游端;133…下侧折曲板部;133cl...上游端;200…空调机;210…室外机;211…压缩机;212…四通阀;213…室外机用风扇;214…室外热交换器;215…膨胀装置;220…风扇;221…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实施方式I
[0030]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I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I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地板放置式的室内机I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有时各结构部件的相对的尺寸关系、形状等与实际情况不同。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左”以及“右”分别表示主视观察室内机I时的左以及右。
[0031](室内机的结构)
[0032]如图1所示,室内机I具有纵长长方体形状的柜体10。在柜体10的前表面下部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的吸入口 11。在柜体10的前表面上部设置有用于向室内吹出空调空气(吹出风)的吹出口 12。虽未进行图示,但在柜体10的内部设置有:空气通路,其将吸入口 11与吹出口 12之间连结;风扇,其在上述空气通路内生成从吸入口 11朝向吹出口 12的进行空调的空气的气流;以及热交换器,其配置于上述空气通路内,并通过与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对进行空调的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
[0033]在吹出口 12内设置有多个上下风向板20,它们在上下方向上调整被从吹出口 12吹出的吹出风的风向。上下风向板20能够以沿室内机I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另外,上下风向板20被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而在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转动。在比上下风向板20靠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在左右方向上调整吹出风的风向的左右风向板30 (图1中未图示)。左右风向板30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另外,左右风向板30被未图示的驱动部驱动而在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转动。
[0034](左右风向板的结构)
[0035]图2~图4是图1示出的室内机I的A-A线剖视图,且是示出吹出口 12内部的左右风向板3 O的结构以及动作的图。图2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右方(面朝吹出口 12时的右方)偏转而绕逆时针方向驱动左右风向板30以使其达到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后的状态。图3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变为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与吹出口 12的开口端面垂直的方向、室内机I的主视方向)而驱动左右风向板30以使其与吹出口 12垂直后的状态。图4示出了为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左方(面朝吹出口 12时的左方)偏转而绕顺时针方向驱动左右风向板30以使其达到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后的状态。在图2~图4中,以虚线粗箭头表示吹出风的流动方向的例子,以实线粗箭头表示吹出口 12两端部附近的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例子。
[0036]另外,图5~图7是放大示出图2~图4所示的左右风向板30的一部分(左端风向板31以及中间风向板32)的图。图5~图7与图2~图4分别对应。此外,在图2~图7中,为便于理解部件彼此的连结机构而采用了透视图。
[0037]首先,对左右风向板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4以及图5~图7所示,左右风向板30包括:左端风向板31 (两端风向板中的一方),其配置于左端;右端风向板35 (两端风向板中的另一方),其配置于右端;以及多个中间风向板(在图2?图4中,示出了多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数量的总和(两个)的3个中间风向板32?34),它们配置在左端风向板31与右端风向板35之间。在本例中,左端风向板31、中间风向板32?34以及右端风向板35都具有悬臂式结构,该悬臂式结构在空气流下游端具有转动轴31a?35a。
[0038]中间风向板32具有在转动轴32a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平板状的形状。中间风向板32的转动轴32a的上下端被吹出口 12的上下内壁轴支承。另外,在中间风向板32的上端形成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到后述的连结板40的突起32b。
[0039]同样地,中间风向板33、34具有在转动轴33a、34a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平板状的形状。中间风向板33、34的转动轴33a、34a的上下端被吹出口 12的上下内壁轴支承。另夕卜,在中间风向板33、34的上端形成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到后述的连结板40的突起33b、34b。
[0040]对于左端风向板31而言,具有转动轴31a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平板在以与转动轴31a平行的方式延伸的折曲部31b折曲成“〈”字状(V字状)的结构。即,左端风向板31具有:折曲部31b,在转动轴31a方向上观察时,该折曲部31b以规定的折曲角Θ I (例如Θ I< 90° )弯曲成“〈”字状;上游侧平板部31c,其位于比折曲部31b靠吹出风上游侧的位置;下游侧平板部31d,其位于比折曲部31b靠吹出风下游侧(转动轴31a侧)的位置,并以与弯曲角Θ I相等的倾斜角Θ I而相对于上游侧平板部31c倾斜。S卩,左端风向板31具有上游侧平板部31c的上游端部与下游侧平板部31d的下游端部以倾斜角Θ I而相互倾斜地折曲的结构。转动轴31a设置于下游侧平板部31d的下游端。转动轴31a的上下端被吹出口 12的上下内壁轴支承。在下游侧平板部31d的上端形成有供后述的可动销51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的长孔(槽)31e。长孔31e用于吸收在后述的连结板40被驱动时有可能产生的转动轴31a与连结板40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例如长孔31e在与转动轴31a垂直的平面内并在从转动轴31a通过的直线上(B卩,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轨迹的径向)延伸。折曲成“〈”字状的左端风向板31被安装为朝中间风向板32?34侧凸出。
[0041]另外,左端风向板31被未图示的施力单元(例如螺旋弹簧等)朝以转动轴31a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如图2?图7中箭头B所示)施力。S卩,左端风向板31被朝在吹出口 12的左右方向上成为朝向外侧(配置于左端的左端风向板31的情况下为朝左)的旋转方向施力。
[0042]进而,在吹出口 12固定设置有通过限制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来限定可动角度范围的止挡部13 (参照图5?图7)。左端风向板31具有在转动至规定的转动角时与止挡部13抵接的抵接面31f。
[0043]右端风向板35具有与左端风向板31左右对称的结构。具体而言,对于右端风向板35而言,具有转动轴35a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平板在与转动轴35a平行的折曲部35b折曲成“〈”字状的结构。S卩,右端风向板35具有:折曲部35b,在转动轴35a方向上观察时,该折曲部35b以规定的弯曲角Θ I弯曲成“〈”字状;上游侧平板部35c,其位于比折曲部35b靠吹出风上游侧的位置;以及下游侧平板部35d,其位于比折曲部35b靠吹出风下游侧的位置,并以与弯曲角Θ I相等的倾斜角Θ I而相对于上游侧平板部35c倾斜。即,右端风向板35具有上游侧平板部35c的上游端部与下游侧平板部35d的下游端部以倾斜角Θ I而相互倾斜地折曲的结构。转动轴35a设置于下游侧平板部35d的下游端。转动轴35a的上下端被吹出口 12的上下内壁轴支承。在下游侧平板部35d的上端形成有供后述的可动销55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的长孔(槽)35e。长孔35e用于吸收在后述的连结板40被驱动时有可能产生的转动轴35a与连结板40之间的距离的变化。例如长孔35e在与转动轴35a垂直的平面内并在从转动轴35a通过的直线上(即,右端风向板35的转动轨迹的径向)延伸。折曲成“〈”字状的右端风向板35被安装为朝中间风向板32?34侧凸出。
[0044]另外,右端风向板35被未图示的施力机构(例如螺旋弹簧等)朝以转动轴35a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如图2?图4中箭头C所示)施力。即,右端风向板35被朝在吹出口 12的左右方向上成为朝向外侧(配置于右端的右端风向板35的情况下为朝右)的旋转方向施力。右端风向板35的施力方向与左端风向板31的施力方向成为左右对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0045]并且,在吹出口 12固定设置有通过限制右端风向板35的转动来限定可动角度范围的止挡部。右端风向板35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在右端风向板35转动至规定的转动角时与该止挡部抵接。设置于吹出口 12的右端风向板35用的止挡部以及设置于右端风向板35的抵接面的结构与图5?图7中示出的止挡部13以及抵接面31f的结构左右对称,所以省略它们的图示。
[0046](连结板的结构)
[0047]在左右风向板30 (左端风向板31、中间风向板32?34、右端风向板35)的上端侧设置有连结板40,该连结板40将全部的左右风向板30连结并分别向每个左右风向板30传递驱动力。连结板40被未图示的驱动装置驱动,从而在一方的可动端与另一方的可动端之间的范围内且在水平面内进行圆弧运动。在图2?图4以及图5?图7中,连结板40大致在左右方向上运动。图2以及图5中示出的连结板40处于一方的可动端位置(左端的可动端位置),图3以及图6中示出的连结板40处于中间位置,图4以及图7中示出的连结板40处于另一方的可动端位置(右端的可动端位置)。
[0048]在连结板40自图2?图4中的左侧起依次设置有:长孔41,其沿连结板40的长度方向(大致为连结板40的移动方向)延伸,并供可动销51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其中,该可动销51相对于左端风向板31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轴孔42,其供中间风向板32的突起32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轴孔43,其供中间风向板33的突起33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轴孔44,其供中间风向板34的突起34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以及长孔45,其沿连结板4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供可动销55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其中,该可动销55相对于右端风向板35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
[0049]由于可动销51在连结板40的长孔41内能够滑动,所以存在来自连结板40的力经由可动销51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的情况和未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的情况。例如,在可动销51位于长孔41的右端的情况下,来自连结板40的朝左的力经由可动销51而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即,在这种情况下,连结板40被朝左方驱动,从而对左端风向板31施加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另一方面,在可动销51位于长孔41的右端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来自连结板40的朝左的力实质上并未被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连结板40被朝左方驱动,也不会对左端风向板31施加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另外,不论可动销51在长孔41内的位置如何,来自连结板40的朝右的力实质上均未被朝左端风向板31传递。即,即便连结板40被朝右方驱动,也不会对左端风向板31施加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
[0050]同样地,由于可动销55能够在连结板40的长孔45内滑动,所以存在来自连结板40的力经由可动销55而传递至右端风向板35的情况和未传递至右端风向板35的情况。例如,在可动销55位于长孔45的左端的情况下,来自连结板40的朝右的力经由可动销55而传递至右端风向板35。即,在这种情况下,连结板40被朝右方驱动,从而对右端风向板35施加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另一方面,在可动销55位于长孔45的左端以外的位置的情况下,来自连结板40的朝右的力实质上并未被传递至右端风向板35。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连结板40被朝右方驱动,也不会对右端风向板35施加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另外,不论可动销55在长孔45内的位置如何,来自连结板40的朝左的力实质上均未被朝右端风向板35传递。即,即便连结板40被朝左方驱动,也不会对右端风向板35施加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
[0051]在连结板40被从一方的可动端朝另一方的可动端驱动时,中间风向板32?34被从一方的最大转动角驱动至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中间风向板32?34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亦即一方的最大转动角与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之间的角度Θ2 (参照图7),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折曲角(倾斜角)Θ I的2倍大致相等(Θ2=2Θ I)。
[0052]与此相对应地,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动作与中间风向板32?34的动作不同。另外,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小于中间风向板32?34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在本例中,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Θ 3 (参照图7)是中间风向板32?34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Θ 2的一半(Θ 3 = Θ 2 / 2)。中间风向板32?34能够以垂直于吹出口 12的角度为基准而朝两个旋转方向转动,与此相对,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只能以垂直于吹出口 12的角度(下游侧平板部31d、35d垂直于吹出口 12的角度)为基准朝一方的旋转方向(朝外的旋转方向)转动。另外,在本例中,对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Θ 3而言,和中间风向板32?34的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Θ 2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折曲角0 1之差相等(03= Θ 2-Θ I ),且和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折曲角Θ I大致一致(Θ 3 = Θ I)。后文中对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动作以及可动角度范围进行详细的说明。
[0053](左右风向板的动作)
[0054]接下来,对左右风向板30 (左端风向板31、中间风向板32?34、右端风向板35)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连结板40被从规定的位置朝左方驱动至左端的可动端位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若连结板40被从规定的位置驱动至左端的可动端位置,则如图2以及图5所示,中间风向板32?34被来自连结板40的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绕逆时针方向驱动至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由此,中间风向板32?34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右方(面朝吹出口 12时的右方)引导,从而使得吹出风的主流的风向朝右方偏转。
[0055]此时,由于可动销51位于连结板40侧的长孔41的右端,所以左端风向板31经由可动销51而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由于该旋转力超过基于施力单元的顺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如图2以及图5所示,左端风向板31被驱动至规定角度。该规定角度成为左端风向板31的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在左端风向板31处于达到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位置时,上游侧平板部31c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下游侧平板部31d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由于下游侧平板部31d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所以左端风向板31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大致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引导。
[0056]另一方面,由于可动销55位于连结板40侧的长孔45的中途,所以右端风向板35未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旋转力。由于右端风向板35被基于施力单元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按压而与止挡部抵接,所以如图2所示,右端风向板35以规定角度静止。该规定角度成为右端风向板35的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在右端风向板35处于达到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位置时,上游侧平板部35c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下游侧平板部35d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由于下游侧平板部35d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所以右端风向板35附近的吹出风与中间风向板32?34附近的吹出风同样地被朝右方引导。
[0057]接下来,对连结板40被从左端的可动端位置朝右方驱动至中间位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若连结板40被从左端的可动端位置驱动至中间位置,则如图3以及图6所示,中间风向板32?34被基于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绕顺时针方向驱动至与吹出口 12垂直的位置。由此,中间风向板32?34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大致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引导,从而使得吹出风的主流的风向变为大致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
[0058]此时,由于来自连结板40的朝右的力未被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所以左端风向板31未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但是,由于左端风向板31受到基于施力单元的顺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伴随着连结板40朝向右方的移动,可动销51—边维持位于长孔41的右端的状态一边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假设在转动的途中抵接面31f与止挡部13抵接,此时,左端风向板31的进一步的转动被止挡部13限制。在本例中,若连结板40移动至中间位置,则如图3以及图6所示,左端风向板31的上游侧平板部31c大致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下游侧平板部31d的下游端侧朝向外侧(左侧)倾斜。由此,左端风向板31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左方引导。
[0059]另外,在连结板40被从左端的可动端位置朝右方驱动的初始阶段,可动销55位于连结板40侧的长孔45的中途。因此,直至可动销55移动至长孔45的左端为止,右端风向板35都未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旋转力,从而该右端风向板35持续在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位置处静止。若可动销55在连结板40被朝右方驱动的途中移动至长孔45的左端,则右端风向板35经由可动销55而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由于该旋转力超过基于施力单元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右端风向板35被驱动至规定角度。在本例中,若连结板40移动至中间位置,则如图3所示,右端风向板35的上游侧平板部35c大致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下游侧平板部35d的下游端侧朝外侧(右侧)倾斜。由此,右端风向板35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右方引导。
[0060]接下来,对连结板40被从中间位置朝右方驱动至右端的可动端位置时的动作进行说明。若连结板40被从中间位置驱动至右端的可动端位置,则图4以及图7所示,中间风向板32?34被来自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绕顺时针方向驱动至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由此,中间风向板32?34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左方引导,从而使得吹出风的主流的风向朝左方偏转。
[0061]此时,由于来自连结板40的朝右的力未被传递至左端风向板31,所以左端风向板31并未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但是,由于左端风向板31受到基于施力单元的顺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该左端风向板31绕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抵接面31f与止挡部13抵接为止。在抵接面31f与止挡部13抵接的情况下,左端风向板31的进一步的转动被止挡部13限制,从而使得该左端风向板31在规定角度处静止。该规定角度成为左端风向板31的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在本例中,当连结板40被朝右方驱动时,在连结板40到达右端的可动端位置之前,左端风向板31的抵接面31f与止挡部13必定抵接。若连结板40移动至右端的可动端位置,则如图4以及图7所示,左端风向板31的上游侧平板部31c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下游侧平板部31d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由此,左端风向板31附近的吹出风与中间风向板32?34附近的吹出风同样地被朝左方弓I导。
[0062]另外,由于可动销55位于连结板40侧的长孔45的左端,所以右端风向板35受到基于连结板40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力。由于该旋转力超过基于施力单元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作用力,所以右端风向板35被驱动至规定角度。该规定角度成为右端风向板35的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当右端风向板35处于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的位置时,上游侧平板部35c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下游侧平板部35d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由于下游侧平板部35d实质上与吹出口 12垂直,所以右端风向板35附近的吹出风被朝大致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引导。
[0063]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右方偏转的情况下,至少能够使位于风向的相反侧的一端的左端风向板31中的下游侧平板部31d (包括下游端部)比中间风向板32?34朝向外侧(朝向左侧)。由此,能够防止室内空气流入到吹出口 12的风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所以能够防止在左端风向板31的侧面结露。
[0064]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右偏转的情况下,位于风向的相反侧的一端的左端风向板31的上游侧平板部31c (包括上游端部)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下游侧平板部31d实质上垂直于吹出口 12。由此,能够防止通风阻力增大,还能够将左端风向板31附近的吹出风朝大致与吹出口 12垂直的方向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气流入到吹出口 12中的风向的相反侧的端部,所以能够防止在左端风向板31的侧面产生结露。另外,能够防止因通风阻力增大而导致的风量降低、噪声增大以及能耗增大等。
[006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下风向板20设置于比左右风向板30靠吹出风下游侧的位置,所以不仅能够防止在左端风向板31产生结露,还能防止在上下风向板20 (风向的相反侧的端部)产生结露。
[0066]另外,在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右方偏转的情况下,配置于风向侧的一端的右端风向板35的上游侧平板部35c (包括上游端部)实质上垂直于吹出口 12,下游侧平板部35d (包括下游端部)实质上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上游侧平板部35c实际垂直于吹出口 12,从而难以使吹出风的气流偏离,所以能够防止通风阻力增大、风量降低、噪声增大以及能耗增大等。另外,下游侧平板部35d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风向控制性。
[0067]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左右风向板30 (左端风向板31、中间风向板32?34以及右端风向板35)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即便在使吹出风的风向朝左方偏转的情况(图4以及图7参照)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0068]进而,在使吹出风的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的情况下,能够使中间风向板32?34垂直于吹出口 12,并且,能够使左端风向板31的上游侧平板部31c与右端风向板35的上游侧平板部35c大致垂直(大致与中间风向板32?34平行)于吹出口 12。由此,能够减少使风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垂直时的空气动力的损失,所以能够防止风量降低、噪声增大以及能耗增大等。
[0069]实施方式2
[0070]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在左端风向板以及右端风向板的形状这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I不同。上述实施方式I的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具有二维截面形状,但本实施方式的左端风向板以及右端风向板具有例如与上下方向的风速分布对应地在三维维度上对形状进行变更后的结构。图8?图10是示出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左端风向板131的结构的图。其中,图8是左端风向板131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D-D线剖视图,图10是图8的E-E线剖视图。此夕卜,本实施方式的右端风向板具有与左端风向板131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0071]如图8?图10所示,左端风向板131具有设置于上部的上侧平板部132和设置于下部的下侧折曲板部133,其截面形状在上部与下部有所不同。在上侧平板部132以及下侧弯曲板部133的左右方向上的一端(吹出风的下游端)设置有通用的转动轴131a。在上侧平板部132的上端形成有插入到连结板的突起131b。此外,也可以在上侧平板部132的上端形成与实施方式I同样地供可动销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的长孔来代替突起 131b。
[0072]下侧弯曲板部133具有:折曲部133a,在转动轴131a方向上观察时,该折曲部133a以规定的折曲角(例如Θ I)折曲成“〈”字状;上游侧平板部133b,其位于比弯曲部133a靠吹出风上游侧的位置;以及下游侧平板部133c,其位于比弯曲部133a靠吹出风下游侧(转动轴131a侧)的位置。左端风向板131被安装为下侧弯曲板部133朝中间风向板32?34侧凸出。
[0073]上侧平板部132具有平板状的形状。当在转动轴131a方向上观察时,上侧平板部132的形状为将上游侧平板部133b的上游端133d与下侧弯曲板部133的下游侧平板部133c的下游端(在本例中为转动轴131a)连结的直线状。即,当在转动轴131a方向上观察时,上侧平板部132的上游端132d与下侧弯曲板部133的上游端133d相互重叠。由此,能够提高左端风向板131的强度,并且,能够简化左端风向板131的制造工序。
[0074]在图1所示的室内机I那样的结构中,吹出口 12设置成相对于吸入口 11朝上方错开。由此,从吸入口 11流入的空气的流路从下方朝向上方,进而在通过热交换器之后朝向吹出口 12弯曲约90°。因此,在吹出口 12附近,呈现出流路的成为外周侧的上侧的风量增多、且流路的成为内周侧的下侧的风量减少的倾向。由此,在吹出口 12的上侧,吹出风的风量较多、且风速较快,因此,室内空气难以流入,从而难以产生结露。另一方面,在吹出口12的下侧,吹出风的风量相对较少、且风速相对较慢,因此,室内空气容易流入,从而容易产生结露。
[0075]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左端风向板131而言,在相对而言难以产生结露的上部具备平板状的上侧平板部132 (局部平板部的一个例子),并且,在相对而言容易产生结露的下部具备折曲成“〈”字状的下侧折曲板部133。由此,在左端风向板131的上部,能够减小朝向垂直于风向的平面的投影面积,所以能够防止风量降低。另外,在左端风向板131的上部,能够以与相对于其它风向板(例如中间风向板)的朝向相同的朝向对吹出风进行引导,所以能够提高吹出风的风向控制性。另一方面,在相对而言容易产生结露的左端风向板131的下部,能够以与上述实施方式I的左端风向板31相同的方式防止室内空气的流入以及产生结露。此外,对于上侧平板部132与下侧折曲板部133的面积比而言,能够基于吹出风的风速分布等而任意设定。另外,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右端风向板也能够获得与左端风向板131相同的效果。
[0076]一般情况下,当吹出口 12设置成相对于吸入口 11朝规定方向(例如左右风向板的长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错开时,在吹出口 12的附近,风量在上述规定方向侧增多,且风量在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侧减少。因此,对于左端风向板、右端风向板而言,在上述规定方向侧设置平板部(局部平板部)、且在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侧设置弯曲板部,由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0077]实施方式3
[0078]接下来,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而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I的空调机200进行说明。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200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1所示,空调机200具有室外机210和上述实施方式的室内机I。
[0079]如在实施方式I所说明的那样,室内机I具备风扇220以及热交换器221。室外机210具备压缩机211、四通阀212、室外机用风扇213、室外热交换器214以及膨胀装置215。此外,膨胀装置215还能够设置在室内机I侧。利用制冷剂配管并按照压缩机211、四通阀212、室外热交换器214、膨胀装置215、热交换器221以及四通阀212的顺序而将这些部件连接为环状。
[0080]压缩机211吸入并压缩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使该气体制冷剂形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而将其排出。
[0081]四通阀212用于切换制冷剂流路。当制冷运转时(图11中示出了制冷运转的情况),四通阀212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便使从压缩机2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14、且使得从热交换器221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1。另一方面,当制热运转时,四通阀212对制冷剂流路进行切换以便使从压缩机2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机I的热交换器221、且使得从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211。
[0082]室外机用风扇213通过被马达驱动而旋转的动作而将外部气体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214。
[0083]室外热交换器214用于使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机用风扇213输送来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0084]膨胀装置215使流入后的制冷剂膨胀而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进而使减压后的制冷剂作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而流出。
[0085]室内机I的风扇220以及热交换器221的功能与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功能相同。
[0086]接下来,对空调机200的制冷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21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2而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14的气体制冷剂因与由室外机用风扇213输送来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并变为低温的制冷剂,进而,该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出后的制冷剂因膨胀装置215而膨胀并减压,从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室内机I的热交换器221,并通过与由风扇22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而从热交换器221流出。此时,因被制冷剂吸热而冷却的室内空气变为进行空调的空气(冷风),进而该进行空调的空气被从室内机I的吹出口 12吹出至室内(进行空调的对象空间)。从热交换器221流出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211并再次被压缩。此后重复进行以上动作。
[0087]接下来,对空调机200的制热运转动作进行说明。被压缩机211压缩并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2而流入到室内机I的热交换器221。流入到热交换器221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与由风扇220输送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并变为低温的制冷剂,进而该低温的制冷剂从热交换器221流出。此时,从制冷剂吸热而被加热后的室内空气变为进行空调的空气(暖风),进而该进行空调的空气被从室内机I的吹出口 12吹出至室内。从热交换器221流出后的制冷剂因膨胀装置215而膨胀并减压,从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14,并通过与由室外机用风扇213输送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变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而从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出。从室外热交换器214流出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12而被吸入到压缩机211并再次被压缩。此后重复以上动作。
[0088]如上所述,空调机200具备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从而能够获得能够实现实施方式I的效果的空调机200。
[0089]其他实施方式
[0090]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0091]图12以及图13针对上述实施方式I?3的第一变形例而示出了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轴31a以及对该转动轴31a进行轴支承的轴承部61的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图12示出了左端风向板31被驱动至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后的状态(例如,图2所示那样的状态),图13示出了左端风向板31被驱动至另一方的最大转动角后的状态(例如,图4所示那样的状态)。本变形例的特征在于,用于限定左端风向板31的可动角度范围的结构设置于转动轴31a以及轴承部61。此外,在此仅对左端风向板31进行说明,右端风向板35也具有与左端风向板31左右对称的结构。
[0092]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对于左端风向板31的转动轴31a而言,在轴向的一部分或整体具有凹部31g,该凹部31g在整个规定的角度范围上且在径向上凹陷设置。在凹部31g中的施力方向(箭头B)的相反侧的内侧面设置有抵接面31h。另外,在轴承部61的内周面设置有止挡部61a,该止挡部61a在左端风向板31朝施力方向转动至规定的转动角时(参照图13)与抵接面31h抵接。虽然在本例中凹部31g、抵接面31h以及止挡部61a的组合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两组,但是,凹部31g、抵接面31h以及止挡部61a的组合也可以设置3组以上或一组。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变形例,也能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0093]图14针对上述实施方式I?3的第二变形例而示出了左端风向板31的结构。本变形例的特征在于,左端风向板31的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左端风向板31的形状不同。此外,在此仅对左端风向板31进行说明,右端风向板35也具有与左端风向板31左右对称的结构。如图14所示,左端风向板31具有上游端部31i与下游端部31j(转动轴31a的附近)彼此以倾斜角Θ I倾斜地弯曲成例如圆弧状(局部圆筒状)的结构。S卩,左端风向板31的上游端部31i与下游端部31j各自的法线(图14中虚线所示)彼此构成倾斜角Θ I。
[0094]另外,对于图8?图10所示的左端风向板131而言,可以使折曲成“〈”字状的部分形成为弯曲而非折曲的结构。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左端风向板131而言,当吹出口 12设置成相对于吸入口 11朝规定方向(例如上方)错开时,在上述规定方向的相反侧(例如下方)的一部分具备上游端部与下游端部彼此倾斜地弯曲的弯曲部,并且,在比该一部分靠上述规定方向侧(例如上方)的位置具备平板状的局部平板部。当在转动轴向上观察时,该局部平板部也可以形成为将弯曲部的上游端部与下游端部连结的直线状。
[0095]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变形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096]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地板放置式的室内机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挂壁式、吊顶式、顶棚埋设式、顶棚盒装(cassette)式等其它式样的室内机。
[0097]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将吸收连结板40被驱动时有可能产生的与连结板40之间的距离的变化的长孔31e、35e设置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的例子,但是,具有上述功能的长孔也可以设置于中间风向板32?34而不设置于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还可以设置于左端风向板31、右端风向板35以及中间风向板32?34的所有左右风向板。
[0098]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了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各设置一个的例子,但是,左端风向板31以及右端风向板35也可以分别设置多个。
[0099]另外,能够将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相互组合而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具备:吹出口,通过该吹出口而将吹出风吹出;以及多个左右风向板,它们设置于所述吹出口,分别被驱动而在各自的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转动,由此在左右方向上调整所述吹出风的风向,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风向板包括平板状的中间风向板和配置于所述中间风向板的两端的两端风向板, 所述两端风向板具有上游端部与下游端部彼此以规定的倾斜角倾斜地折曲或弯曲的结构,其中,所述上游端部位于吹出风上游侧的端部,所述下游端部位于吹出风下游侧的端部,在转动轴方向上观察时,所述两端风向板被设置为朝所述中间风向板侧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端风向板的所述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小于所述中间风向板的所述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 当驱动所述左右风向板以便使所述吹出风的风向朝左右方向的一方偏转时, 对于配置于风向的相反侧的一端的所述两端风向板而言,其所述下游端部垂直于所述吹出口, 对于配置于风向侧的 一端的所述两端风向板而言,其所述下游端部与所述中间风向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端风向板具有:折曲部,该折曲部以所述倾斜角折曲为V字状;上游侧平板部,该上游侧平板部包括所述上游端部、且位于比所述折曲部靠吹出风上游侧的位置;下游侧平板部,该下游侧平板部包括所述下游端部、且位于比所述折曲部靠吹出风下游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角与所述两端风向板的所述可动角度范围的大小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止挡部,该止挡部固定于所述吹出口,通过与转动至规定角度的所述两端风向板抵接而限定所述两端风向板的所述可动角度范围;以及 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所述两端风向板在使得所述两端风向板朝向外侧的转动方向上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多个上下风向板,这些上下风向板配置于所述左右风向板的下游侧,分别被驱动而在各自的规定的可动角度范围转动,由此在上下方向上调整吹出风的风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吸入口,通过该吸入口而将成为吹出风的空气吸入, 所述吹出口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吸入口朝规定方向错开, 所述两端风向板在所述规定方向的相反侧的一部分具备所述上游端部与所述下游端部以彼此倾斜的方式折曲或弯曲的结构,并且,所述两端风向板在比所述一部分靠所述规定方向侧的位置具备平板状的局部平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两端风向板的转动轴方向上观察时,所述局部平板部具有将所述上游端部与所述下游端部连结的直线状的形状。
9.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 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文档编号】F24F13/16GK203757971SQ201420097274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7日
【发明者】久保和也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