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5935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灶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炉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组合灶具,其包括灶台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灶台的灶台面,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和电加热装置,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面的一侧,所述电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面的另一侧;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设置有自动点火器,所述自动点火器由电池和/或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供电;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有加热盘,所述加热盘由交流电供电。该组合灶具同时设置燃气加热装置和电加热装置,两者可同时工作,互不影响,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
【专利说明】-种组合灶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尤其涉及一种气电两用的组合灶具。

【背景技术】
[0002] 典型的家用燃气灶具多使用单个或双个明火或红外线的炉头,其性能不够理想, 例如:(1)无法在同一灶台上进行燃气和市电加热,如烹饪时需要使用热水,还得在其它地 方另外烧水,通常在烧水时使用电磁炉、电陶炉加热,不仅成本很高,并且操作不够方便;
[2] 炉头外露于灶台面板,容易导致灶台面板破裂,也影响灶具美观,对明火炉头而言则会 因空气强烈对流而引起火焰意外熄灭;(3)炉头的外围需放置锅架,但现有锅架的底圈与 支撑脚均为一次成型或硬链接而得,制成成品后不可以拆分,因无法折叠(或者拆分)而占 用较大的储存运输空间;(4)炉头通常采用脉冲点火,存在打火不可靠的问题,由于使用电 池供电给电磁脉冲器和电磁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更换电池,更换起来较为麻烦。 有鉴于现有家用燃气灶具设计上仍嫌不足,因而有必要予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电两用的组合灶 具,可以提高灶具使用的便捷性。
[0004]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组合灶具,包括灶台和加热装置,所 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灶台的灶台面,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和电加热装置,所 述燃气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面的一侧,所述电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面的另一侧;所述 燃气加热装置设置有自动点火器,所述自动点火器由电池和/或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供电; 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有加热盘,所述加热盘由交流电供电。
[0005] 较优地,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分体式安装的电水壶座和电水壶体,所述电水壶座 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水壶体设置有加热盘;所述电水壶座安装于所述灶台面,所述电水 壶体安装到位于所述电水壶座时可使两者电气接通。
[0006] 较优地,所述灶台包括内层面板和外层面板,所述内层面板上安装燃气加热装置 安装孔和电加热装置安装孔,所述外层面板开设燃气加热器具穿孔和电加热器具穿孔,所 述外层面板罩住所述内层面板,使得所述燃气加热装置和所述电加热装置隐藏于所述外层 面板内。
[0007] 较优地,所述燃气加热装置包括锅架,所述锅架的底圈可平置于所述灶台面上,所 述锅架的支撑脚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圈以支撑加热器具。
[0008] 较优地,所述自动点火器设置有:直流电源,由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输出直 流电;联动点火开关,包括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电解电容C1、电解 电容C2 ;电源转换及延时电路,包括P沟道场效应管VT1、电阻R1和电阻R2 ;振荡电路和高 压放电机构,包括PNP型晶体管VT2、振荡变压器B、电阻R3和高压放电端;电解电容C1的 负极与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 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l的正极和电解电容C2的正极接电路地,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 常闭触点和单刀双掷微动开关Κ2的常闭触点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负输出端,交 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正输出端接电路地;Ρ沟道场效应管VT1栅极接电阻R1的一端 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Κ1的常开触点,电阻R2的另一 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Κ2的常开触点,Ρ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源极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 AC-DC的负输出端,Ρ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漏极接振荡变压器Β初级线圈L1的同名端;ΡΝΡ 型晶体管VT2的基极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振荡变压器Β初级线圈L1非同 名端,振荡变压器Β初级线圈L2的同名端接Ρ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漏极,ΡΝΡ型晶体管VT2 的集电极接振荡变压器Β初级线圈L2的另一端,ΡΝΡ型晶体管VT2的发射极接电路地GND, 振荡变压器Β次级线圈L3的一端接燃气灶具的金属外壳,振荡变压器Β次级线圈L3的另 一端接高压放电端。
[0009] 较优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有: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用于给输入 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滤波电路,用于给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进行滤波处理,该滤波电路包 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容C7以及电容C9,其中二极管D3的阳极 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电容C7的一端与二 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8的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二 极管D8的阴极与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电容C9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容C9 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9的阴极还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0010] 较优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有滤波电容C10,滤波电容C10的一 端与直流输出端连接,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
[0011] 较优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有用于呈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 路的工作状态的指示电路。
[0012] 较优地,所述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发光二极 管D1的阳极通过电阻R5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0013] 较优地,设置有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D1的稳压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 地,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4分别与直流输出端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同一灶台上集成燃气加热装置和电加热装置,可 以同时以燃气或市电加热,操作起来较为便捷,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特别地,该组合灶具 通过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来给自动点火器供电,不用频繁更换电池,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此 夕卜,灶具的锅架底圈和支撑脚采用分体式可拆卸安装结构,有利于储存和运输。另外,灶台 采用内、外双层面板结构,可大幅减少传导到外层面板上的热量,由此避免外层面板过热而 炸裂,也有助于改善灶具的美观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来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合灶具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台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架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动点火器的电路原理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 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 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2] 参见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组合灶具的示意图,灶具的俯视示意图。该组 合灶具包括灶台1,灶台1的灶台面上安装加热装置,其中加热装置由燃气加热装置2和电 加热装置4构成,具体地:燃气加热装置2位于灶台面1的一侧,燃气加热装置2设置有自 动点火器(图1未示出),自动点火器可由电池或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供电,扭动旋钮3时 可开启或关闭燃气加热装置2 ;电加热装置4位于灶台面的另一侧,该电加热装置4设置有 加热盘(图未示出),加热盘由交流电供电,按下控制面板5上的按妞可调节电加热装置4 的功率、加热时间等参数。
[0023]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组合灶具同时设置燃气加热装置2和电加热装置4, 且两者可同时工作,互不影响,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有利于提高烹饪效率。在本实施例的组 合灶具中,燃气加热装置2 -般可使用人工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其一般结构为:底壳内 设置气管、喷嘴、炉头、电磁阀和脉冲点火器,炉头上安装熄火保护针和点火针,面板上安装 锅架、火盖和开关旋钮等等,具体可参照习知的现有技术的有关文献,不再赘述。
[0024] 上述实施例中的组合炉具,电加热装置4 一般设置有电加热盘,其加热器具通过 电加热盘换热而升温。在本实施例中,电加热装置4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是用作电水壶,其 包括分体式安装的电水壶座和电水壶体,其中:电水壶座设置有电源接口,电水壶体设置有 加热盘;电水壶座安装于灶台面,电水壶体安装到位于电水壶座时可使两者电气接通。这样 就可在同一灶台上进行气电加热,如烹饪时需要使用热水可直接取用,而没有烹饪时也可 以加热水或者其他液体,因而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在本实施例中的组合灶具中,进一步改进 了灶台1、锅架6、自动点火器电路及其供电电路,其中的自动点火器具体采用交流-直流转 换电路供电。需说明的是,此处所改进的灶台1、锅架6及自动点火器电路、交流-直流转换 电路部分并不限于用在图1所示的组合灶具上,它们也都可以用于单一的燃气灶具上,在 此不再赘述。
[0025] 为了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以分别结合其它附图进行说明。
[0026] 参见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灶台的示意图,该灶台仅示出面板部分的结 构。在该实施例中,灶台1设置有玻璃/陶瓷材质的内层面板11和玻璃/陶瓷材质的外层 面板12,内层面板11上开设加热装置安装孔,外层面板12开设加热器具穿孔,外层面板12 罩住内层面板,使得加热装置隐藏于外层面板内。
[0027] 对于图1所示的组合灶具而言:灶台1包括内层面板11和外层面板12,内层面板 上安装燃气加热装置安装孔111和电加热装置安装孔112,外层面板开设燃气加热器具穿 孔121和电加热器具穿孔122,外层面板12罩住内层面板11,使得燃气加热装置2和电加 热装置4隐藏于外层面板12内。此处的内层面板11和外层面板12可以是不同面积的面 板,它们采用上下重叠连接(故两者也可分别称为上、下层面板),具体可以沾粘方式或者 二层穿孔紧固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0028] 在这种灶具中,燃气(电)加热装置安装于灶台1的内层面板11上,操作时可大幅 减少传导到外层面板12上的热量,由此可有效地避免外层面板12过热而炸裂的问题。这 对于玻璃或陶瓷材质的面板而言,有效地改善了产品性能,也美化了产品外观。
[0029] 参见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架的示意图,它为分解后的示意图。该锅架 6为金属材质(通常为铸铁、铁或不锈钢),其包括一个底圈61和多个均匀分布的支撑脚 62,其中的底圈61可为圆形或者是偏心不对称形,而底圈61与支撑脚62为采用分体式结 构。底圈61可平置于灶台面上加热装置的对应安装位置,每个支撑脚62都可拆卸地连接 底圈61,且其中每个支撑脚62的支撑面形状与加热器具的接触面形状保持一致,这样就能 平稳地盛放加热器具。
[0030] 具体到图3的实施例中,每个支撑脚62大致为T型结构,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的传 统形状,其中每个支撑脚62的T型结构的底部开设螺孔,同时在底圈61上也开设螺孔,这 样通过螺钉就可将每个支撑脚62可拆卸地连接底圈61上。此处,支撑脚62的紧固孔为可 以看见,也可以隐藏于支撑脚62与底圈61之间,这使得产品更加美观。可以理解的是,支 撑脚62与底圈61之间也可采用其它的可拆卸式连接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0031]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灶具的锅架6为可拆卸式的分体结构,加工较为方 便,而传统工艺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采用生铁铸造6时的底圈61和支撑脚62二者必须 一次成型生产而得锅架6, 一方面加大了加工成本,加工效率无法提高,加工精度无法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铸造工艺的限制,锅架6的整体外观设计不能灵活多变,使得产品的美观性 得不到体现。再如,用熟铁或者不锈钢材料来生产锅架6时,底圈61和支撑脚62的连接过 程中需采用焊接工艺,由此会有焊疤,这会存在焊接瑕疵,尤其是存在脱焊、漏焊、死角位无 法处理等工艺难题。与此不同,本实用新型将底圈61和支撑脚62等主要部件分开铸造,然 后再把它们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这就解决了上述的诸多问题。采用分体制造再连接可拆装 结构,有利于减小运输存储空间,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同时,锅架6部分损坏时可方便地进 行维修,无需更换整个灶具附件,因此大大降低了损耗,这无疑降低了使用和维护成本。
[0032] 参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自动点火器的电路原理图。该实施例中的自动点 火器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联动点火开关、电源转换及延时电路、振荡电路和高压放电 机构,各个部分的电路构成及工作原理如下。
[0033]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作为直流电源,将市电(220V)转换为符合要求的直流 电(3V),由此为自动点火器工作电路供电。可以理解的是,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也可 以直接用3V直流电源代替,不再赘述。
[0034] 联动点火开关,由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和K2、电解电容C1和C2组成,电解电容 C1的负极与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单刀双掷微动开关 K2的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1的正极和电解电容C2的正极接电路地GND,单刀双掷微动开 关K1的常闭触点和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常闭触点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负输 出端VCC,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正输出端接电路地GND。
[0035] 电源转换及延时电路,由P沟道场效应管VT1和电阻R1、R2组成,P沟道场效应管 VT1栅极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常 开触点,电阻R2的另一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常开触点,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源极 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负输出端VCC,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漏极接振荡变压器B 初级线圈L1的同名端。
[0036] 振荡电路和高压放电机构,由PNP型晶体管VT2、振荡变压器B、电阻R3和高压放 电端组成,PNP型晶体管VT2的基极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振荡变压器B初 级线圈L1非同名端,振荡变压器B初级线圈L2的同名端接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漏极,PNP 型晶体管VT2的集电极接振荡变压器B初级线圈L2的另一端,PNP型晶体管VT2的发射极 接电路地GND,振荡变压器B次级线圈(升压线圈)L3的一端接燃气灶具的金属外壳,振荡 变压器B次级线圈L3的另一端接高压放电端。
[0037] 燃气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时,电解电容C1或C2被充电。当打开燃气开关旋钮的同 时,与燃气开关旋钮联动的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或K2 (联动点火开关)中的常开触点被接 通,电解电容C1或C2通过微动开关K1或K2使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栅极变为高电平,P 沟道场效应管VT1的导通使振荡电路获得电源,振荡变压器B的次级线圈升压约4000V的 脉冲高压,使高压放电机构点火工作数秒,当电解电容C1或C2放电完毕,P沟道场效应管 VT1转入截止,点火过程完成。当关闭燃气开关时,与其联动的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或K2 重新接到电解电容C1或C2的负极,再次为电解电容C1或C2的充电。
[0038] 图4所示电路采用振荡电路产生4000V的脉冲高压,利用高压放电来点燃燃气。该 自动点火电路解决了压电点火方式存在的问题,杜绝了用火柴、打火机点火不方便和危险 等问题,使用便捷,安全性高。
[0039] 图4所示自动点火器的点火电路中,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具体可以采用多 种电路结构,以下为一较优实施例。
[0040] 参见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该实施例 中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主要包括整流电路100和滤波电路200,整流电路100用于给输 入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的整流电路,滤波电路200用于给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进行滤波处 理,各个部分的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具体如下。
[0041] 整流电路100,用于给输入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其优选地采用全波桥式整流电路 BR1。全波桥式整流电路BR1由四个二级管构成,其设计简单实用,可以很好地满足客户的 整流需求。
[0042] 滤波电路200,用于给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V+进行滤波处理,其包括二极管D3、二 极管D4、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容C7以及电容C9,二极管D3的阳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出连 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D9的阴极连接,电容C7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 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8的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8的阴极与二极 管D9的阳极连接,电容C9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 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9的阴极还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0043] 图5所示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通过转换时将电容C7和电容C9串联进行储能, 使得电容C7和电容C9为小电容即可完成原来使用大电容实现的交流-直流的转换,降低 了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实现成本,同时降低了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当整流处理后的交 流电的电压大于电容C7和电容C9的电压和时,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依次经二极管D3、电容 C7、二极管D8以及电容C9到地给电容C7和电容C9充电,二极管D4和二极管D9截止。这 里电容C7和电容C9使用相等电容值的电容,这两个电容可以充电到(Vbuck/2) = (Vac峰 值/2)。这时整流处理后的交流电的电压小于等于电容C7和电容C9的电压和,即V+变化 到小于等于(Vac峰值/2),二极管D3截止,V+不再给直流输出端供电,这时二极管D8截止, 二极管D4和二极管D9导通。通过电容C7、二极管D4和电容C9、二极管D9给直流输出端 放电,也就是通过电容C7和电容C9对负载回路供电。这时直流输出端(即Vbuck)的电压 变化就不会和V+样具有波峰和波谷,而是平滑变化的波峰,由此起到波形斩波的效果。同 时当V+变化到小于等于(Vac峰值/2),V+不对直流输出端供电,即在电压变化为波谷时, 输入电流也减小至0,所以电压和电流变化一致性比一般用大电解电容的电路的一致性要 好,所以本实施例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电源输入功率因数也会提高。
[0044] 在图5中,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滤波电容C10,滤波电容C10的一端与直流 输出端连接,滤波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通过滤波电解电容C10的滤波使得直流输出端输 出的电压更加平滑,更好的满足用户直流供电的需求。此外,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 用于指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工作状态的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发 光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电阻R5与直流输出端Vbuck连接。进一步地,该交流-直流转换 电路还包括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D1的稳压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稳压二极 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4分别与直流输出端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当本实施例的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给直流输出端供电时,发光二极管D1这时会被点亮以指示本交流-直 流转换电路处于工作状态。而稳压二极管D2则可以保证发光二极管D1两端的工作电压不 会过大而将发光二极管D1损坏。
[0045] 以上实施例从多个方面对灶具进行了改进,其有益效果较为突出,产品性能得以 改善。上述改进措施实施起来较为便捷,不会明显增加成本,因而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0046]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 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组合灶具,包括灶台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安装于所述灶台的灶台面,其特 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燃气加热装置和电加热装置,所述燃气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 面的一侧,所述电加热装置位于所述灶台面的另一侧;所述燃气加热装置设置有自动点火 器,所述自动点火器由电池和/或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供电;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有加热 盘,所述加热盘由交流电供电;其中,所述自动点火器设置有:直流电源,由交流-直流转换 电路AC-DC输出直流电;联动点火开关,包括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 电解电容C1、电解电容C2 ;电源转换及延时电路,包括P沟道场效应管VT1、电阻R1和电 阻R2 ;振荡电路和高压放电机构,包括PNP型晶体管VT2、振荡变压器B、电阻R3和高压放 电端;电解电容C1的负极与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2的负极与单 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公共端相连,电解电容C1的正极和电解电容C2的正极接电路地,单 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常闭触点和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常闭触点接交流-直流转换电路 AC-DC的负输出端,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正输出端接电路地;P沟道场效应管VT1 栅极接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1的常开 触点,电阻R2的另一端接单刀双掷微动开关K2的常开触点,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源极接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的负输出端,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漏极接振荡变压器B初级线 圈L1的同名端;PNP型晶体管VT2的基极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接振荡变压 器B初级线圈L1非同名端,振荡变压器B初级线圈L2的同名端接P沟道场效应管VT1的 漏极,PNP型晶体管VT2的集电极接振荡变压器B初级线圈L2的另一端,PNP型晶体管VT2 的发射极接电路地GND,振荡变压器B次级线圈L3的一端接组合灶具的金属外壳,振荡变压 器B次级线圈L3的另一端接高压放电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分体式安装的电 水壶座和电水壶体,所述电水壶座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水壶体设置有加热盘;所述电水 壶座安装于所述灶台面,所述电水壶体安装到位于所述电水壶座时可使两者电气接通。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台包括内层面板和外层面板,所 述内层面板上安装燃气加热装置安装孔和电加热装置安装孔,所述外层面板开设燃气加热 器具穿孔和电加热器具穿孔,所述外层面板罩住所述内层面板,使得所述燃气加热装置和 所述电加热装置隐藏于所述外层面板内。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加热装置包括锅架,所述锅架 的底圈可平置于所述灶台面上,所述锅架的支撑脚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圈以支撑加热器 具。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 有:全波桥式整流电路,用于给输入交流电进行整流处理;滤波电路,用于给整流处理后的 交流电进行滤波处理,该滤波电路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8、二极管D9、电容C7 以及电容C9,其中二极管D3的阳极与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二极管D3的阴极与二极管 D9的阴极连接,电容C7的一端与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8 的阳极和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8的阴极与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电容C9的一端 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容C9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9的阴极还与 直流输出端连接。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有 滤波电容C10,滤波电容CIO的一端与直流输出端连接,滤波电容CIO的另一端接地。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AC-DC设置有 用于呈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工作状态的指示电路。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D1,发光 二极管D1的阴极接地,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电阻R5与直流输出端连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灶具,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用于保护发光二极管D1的稳压 二极管D2,稳压二极管D2的阳极接地,稳压二极管D2的阴极通过电阻R4分别与直流输出 端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
【文档编号】F24C11/00GK203893262SQ201420232999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8日
【发明者】徐鹏 申请人:徐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