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6182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燃气节能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气节能灶,其包括灶台、配水系统;所述配水系统包括水槽、补水箱、进水管、出水管;所述补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管一端与外部水源相连,所述进水管另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进水口连通固定,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出水口连通,所述出水管另一端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补水箱的水位与所述水槽的水位保持一致,所述水槽设置在所述灶台表面,所述补水箱与所述灶台固定,所述灶台内开设有可容纳所述出水管通过的通道。通过补水箱的水位与所述水槽的水位保持一致,不会形成长流水,故障率低,节约水和热能。
【专利说明】燃气节能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节能灶。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能减排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新型节能炉灶已越来越受到市 场的欢迎。目前所有炉灶都是使用人工来控制水阀开关,这样容易引起水的长流造成浪费, 另外由于炉膛隔热效果不好导致炉面高温,也需要利用长流水来降低炉面的温度,这样就 造成了水和热能的浪费。但是炉灶长流水以及炉面温度过高都会引起能源的浪费,也影响 炉灶本身的使用寿命,使用过程中,故障率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实现故障率低、节能的燃气节能灶。
[0004] 一种燃气节能灶,其包括灶台、配水系统;所述配水系统包括水槽、补水箱、进水 管、出水管;所述补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管一端与外部水源相连,所述 进水管另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进水口连通固定,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出水口连 通,所述出水管另一端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补水箱的水位与所述水槽的水位保持一致,所 述水槽设置在所述灶台表面,所述补水箱与所述灶台固定,所述灶台内开设有可容纳所述 出水管通过的通道。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节能灶,通过补水箱的水位与所述水槽的水位保持一 致,不会形成长流水,故障率低,节约水和热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节能灶的侧视图。
[0007]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节能灶的俯视图。
[0008]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节能灶中浮球阀与补水箱、进水管的结构 示意图。
[0009]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节能灶中控制器控制电子打火的原理示 意图。
[0010]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1]

【权利要求】
1. 一种燃气节能灶,其包括灶台、配水系统;所述配水系统包括水槽、补水箱、进水管、 出水管;所述补水箱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所述进水管一端与外部水源相连,所述进水 管另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进水口连通固定,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所述补水箱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出水管另一端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补水箱的水位与所述水槽的水位保持一致,所述 水槽设置在所述灶台表面,所述补水箱与所述灶台固定,所述灶台内开设有可容纳所述出 水管通过的通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箱的出水口的轴线、所 述出水管的轴线、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槽的连通口的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节能灶还包括水流开 关控制器,所述水流开关控制器设置在所述进水管上。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开关控制器为浮球阀。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节能灶还包括灶头、传 感器、控制器、点火系统;所述灶头设置在所述灶台表面,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灶头与 锅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距离传输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距离控制 点火系统的工作状态;所述传感器通过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点火系统电连接,所述点火系统 设置在所述灶头上,所述传感器固定在所述灶台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熄火保护装置,所述熄火 保护装置,用于在断电或异常工作状态时关闭点火系统;所述熄火保护装置两端分别与所 述控制器及所述点火系统电连接。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系统包括点火器、点火 针;所述点火器与所述点火针连接,所述点火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为位移传感器或红 外线传感器中的一种。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气节能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炉膛,所述灶头与所述灶 台之间形成炉膛,所述炉膛为一体化铸钢双层真空结构。
【文档编号】F24C13/00GK204063183SQ201420498417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日
【发明者】袁浩, 余晨, 涂俊奇 申请人:武汉武钢天宝工贸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