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3858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机,具体是指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机机房中各类电气设备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机房内需要采用除湿设备。除湿机由压缩机、热交换器、风扇、盛水器、机壳及控制器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由风扇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通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成水珠,变成干燥的空气排出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降低。在传统的除湿机中,由于工作环境中水汽的含量较高,在对空气进行热交换时,热交换器的容易被湿润空气侵蚀氧化,进而造成热交换器受损,影响机房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方便快速对机房操作房内的水汽进行清除,增加加热器的使用寿命,提高除湿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操作室内的冷空气经过进风口进入到除湿转轮中;

B 前冷却器将室内空气进行第一步处理,进过处理后的空气进入到漏斗型挡水盘中,由于挡水盘外径沿空气流动方向递减,流经的空气中少量水汽在挡水盘内壁上凝聚,凝聚的水滴由环形凹槽排出机壳内;

C 操作室内的湿空气在处理区被处理,除湿转轮被驱动缓慢转动,处理区内趋于饱和的水汽进入到再生区;

D 通过再生进气口注入新鲜空气,加热器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

E 温度传感器检测到金属管内的温度超过限定值,则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与控制器,报警器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做出处理措施,同时控制器切断外界电源,暂停发热丝的工作;当金属管内温度回复到正常水平时,温度传感器再次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接通外界电源,使得发热丝继续工作,保证新鲜空气温度的恒定;

F 最后干燥的空气被排出机壳重新流入操作室内;

上述步骤中包括机壳,在所述机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出风口、再生进气口和再生出气口,所述机壳内安装有风机、加热器、除湿转轮和再生风机,所述风机的一端与进风口连通,风机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接,所述加热器分别与再生进气口、除湿转轮和再生风机依次连通,再生风机的另一端与再生出气口连通,所述加热器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发热丝、接线柱和多个交错排列设置在筒体内部的金属管,所述筒体上开有多个通孔,金属管的两端贯穿通孔,金属管内壁与发热丝之间填充有绝缘体,发热丝安装在金属管内,金属管的两端设置有隔热板,接线柱穿过隔热板与发热丝相连,接线柱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还包括过热保护装置和挡水盘,所述过热保护装置包括依次相连且安装在筒体上的温度传感器、控制器和报警器,控制器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所述挡水盘设置在所述前冷却器与风机之间,挡水盘为漏斗型,且在其大直径一端上安装有环形凹槽,机壳上开有小孔,环形凹槽通过小孔与外界连通。

在所述机壳内安装有前冷却器和后冷却器,所述前冷却器设置在进风口上,后冷却器设置在出风口上。变电站操作室内的空气湿度较大,在通过除湿转轮前先由前冷却器对空气进行预处理,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同时提高除湿转轮的工作效率,当空气经过除湿转轮后,空气中残留的少量水汽再在经过后冷却器对残留的水汽进行清理,保证在重新流回操作室的空气干燥,为电气设备提高稳定的工作环境;本发明采用三级除湿手段,保证每次的空气除湿效果达到最佳。

所述发热丝为钨丝或是钽丝。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多个金属管交错排列设置,通过接线柱与外部电源连接,保证通过加热器的新鲜空气受热均匀,同时也提高了加热器的工作稳定性,保证了其长久的使用寿命;热空气经过除湿转轮的再生区,将再生区内的吸附的水分脱附,在再生风机的作用下水分被排除操作室外,使得除湿转轮恢复吸湿的能力而完成再生过程,保证除湿机构保持持续稳定的除湿性能;

2、本发明变电站除湿机构的使用方法,当空气经过除湿转轮后,空气中残留的少量水汽再在经过后冷却器对残留的水汽进行清理,保证在重新流回操作室的空气干燥,为电气设备提高稳定的工作环境;本发明采用三级除湿手段,保证每次的空气除湿效果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金属管的截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机壳、2-进风口、3-出风口、4-再生进气口、5-再生出气口、6-风机、7-再生风机、8-加热器、9-除湿转轮、10-前冷却器、11-报警器、12-后冷却器、13-挡水盘、14-温度传感器、15-控制器、16-金属管、17-发热丝、18-隔热板、19-接线柱、20-绝缘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A 操作室内的冷空气经过进风口进入到除湿转轮中;

B 前冷却器将室内空气进行第一步处理,进过处理后的空气进入到漏斗型挡水盘中,由于挡水盘外径沿空气流动方向递减,流经的空气中少量水汽在挡水盘内壁上凝聚,凝聚的水滴由环形凹槽排出机壳内;

C 操作室内的湿空气在处理区被处理,除湿转轮被驱动缓慢转动,处理区内趋于饱和的水汽进入到再生区;

D 通过再生进气口注入新鲜空气,加热器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

E 温度传感器检测到金属管内的温度超过限定值,则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与控制器,报警器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做出处理措施,同时控制器切断外界电源,暂停发热丝的工作;当金属管内温度回复到正常水平时,温度传感器再次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接通外界电源,使得发热丝继续工作,保证新鲜空气温度的恒定;

F 最后干燥的空气被排出机壳重新流入操作室内;

上述步骤中包括机壳1,在所述机壳1上设置有进风口2、出风口3、再生进气口4和再生出气口5,所述机壳1内安装有风机6、加热器8、除湿转轮9和再生风机7,所述风机6的一端与进风口2连通,风机6的另一端与出风口3连接,所述加热器8分别与再生进气口4、除湿转轮9和再生风机7依次连通,再生风机7的另一端与再生出气口5连通,所述加热器8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发热丝17、接线柱19和多个交错排列设置在筒体内部的金属管16,所述筒体上开有多个通孔,金属管16的两端贯穿通孔,金属管16内壁与发热丝17之间填充有绝缘体20,发热丝17安装在金属管16内,金属管16的两端设置有隔热板18,接线柱19穿过隔热板18与发热丝17相连,接线柱19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本发明工作时,操作室内的冷空气经过进风口2进入到除湿转轮9中,经过除湿转轮9的除湿处理,空气被风机6送至出风口3,最后干燥的空气被排出机壳1重新流入操作室内;本发明采用的除湿转轮9为市面上主要流通的除湿部件,所述除湿转轮9的核心部件为一个蜂窝状转轮,转轮由陶瓷纤维载体和活性硅胶复合而成,转轮包括四分之一圆面积的再生区和四分之三圆面积的处理区,操作室内的湿空气在处理区被处理,除湿转轮9被驱动缓慢转动,处理区内趋于饱和的水汽进入到再生区;通过再生进气口4注入新鲜空气,加热器8对新鲜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8包括两端开口的筒体、发热丝17、接线柱19和多个交错排列设置在筒体内部的金属管16,使得在加热器8能长时间稳定的保持其工作状态,而不会因为其中的任意一根发热丝17受损而停止加热,多个金属管16交错排列设置,通过接线柱19与外部电源连接,保证通过加热器8的新鲜空气受热均匀,同时也提高了加热器8的工作稳定性,保证了其长久的使用寿命;热空气经过除湿转轮9的再生区,将再生区内的吸附的水分脱附,在再生风机7的作用下水分被排除操作室外,使得除湿转轮9恢复吸湿的能力而完成再生过程,保证除湿机构保持持续稳定的除湿性能。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所述机壳1内安装有前冷却器10和后冷却器12,所述前冷却器10设置在进风口2上,后冷却器12设置在出风口3上。变电站操作室内的空气湿度较大,在通过除湿转轮9前先由前冷却器10对空气进行预处理,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同时提高除湿转轮9的工作效率,当空气经过除湿转轮9后,空气中残留的少量水汽再在经过后冷却器12对残留的水汽进行清理,保证在重新流回操作室的空气干燥,为电气设备提高稳定的工作环境;本发明采用三级除湿手段,保证每次的空气除湿效果达到最佳。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过热保护装置,所述过热保护装置包括依次相连且安装在筒体上的温度传感器14、控制器15和报警器11,控制器15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连接。温度传感器14检测到金属管16内的温度超过限定值,则将信号传输给报警器11与控制器15,报警器11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做出处理措施,同时控制器15切断外界电源,暂停发热丝17的工作;当金属管16内温度回复到正常水平时,温度传感器14再次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15,控制器15接通外界电源,使得发热丝17继续工作,保证新鲜空气温度的恒定。

还包括挡水盘13,所述挡水盘13设置在所述前冷却器10与风机6之间,挡水盘13为漏斗型,且在其大直径一端上安装有环形凹槽,机壳1上开有小孔,环形凹槽通过小孔与外界连通。前冷却器10将室内空气进行第一步处理,进过处理后的空气进入到漏斗型挡水盘13中,由于挡水盘13外径沿空气流动方向递减,流经的空气中少量水汽在挡水盘13内壁上凝聚,凝聚的水滴由环形凹槽排出机壳1内,进一步减少空气中水汽,降低除湿转轮9的工作负荷,提高装置整体的除湿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