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0391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

背景技术:
空调机是根据用途及目的将室内的空气保持为最适合的状态的家用电器。例如,在夏季将室内调节为凉爽的制冷状态,在冬季将室内调节为温暖的制热状态,并且调节室内的湿度,将室内的空气调节为舒适的清洁状态。详细而言,空调机通过用于执行制冷剂的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过程的冷冻循环来进行驱动,由此,能够执行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运转。这样的空调机根据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离与否,可区分为室内机和室外机各自分离的分体式空调机,以及室内机和室外机结合为一个装置的一体式空调机。室外机包括与外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机,室内机包括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机。当冷冻循环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室外热交换机起到冷凝器的作用,所述室内热交换机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相反地,当冷冻循环进行制热运转时,所述室内热交换机起到冷凝器的作用,所述室外热交换机起到蒸发器的作用。另外,最近的空调机中较多地使用有复合式(multitype)空调机,其在建筑物的楼台等室外配置有多个室外机,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连接并构成制冷剂回路,从而能够独立地对各自的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制热。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3-0088434号中公开有复合式的空调机室外机。现有技术的空调机的室外机中,在底盘上安装有包括压缩机在内的冷冻循环的各结构,室外热交换机的三个面沿所述底盘的外周暴露。此外,在与所述热交换机对应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形成有吸入口的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后表面形成有吸入格栅以使外部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此外,所述室外机的内侧上方设置有送风扇,室外空气可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后向上方排出。此外,在该专利公开的结构中,所述送风扇设置于护罩(shroud)的内侧,向上方引导空气的排出。但是,在这样的现有技术的室外机存在在所述护罩中通过的空气被摩擦而导致该空气的静压降低的问题,导致空气流量减少及噪音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外机,其通过补偿送风扇中通过的空气的静压,能够增加空气流量并减小噪音。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包括:顶盖,其形成室外机的上表面,并且该顶盖上形成有用于排出空气的排出口,送风扇,其设置于所述顶盖的下方,护罩,其容纳所述送风扇,通过与所述排出口连接来引导空气的流动;经过所述护罩的两侧面的中央线及所述送风扇的中央线的所述护罩的横向宽度,在所述护罩的高度方向上保持不便;所述护罩的截面积越靠近所述排出口越大。所述护罩的截面积从所述护罩的与所述送风扇的上部对应的位置向所述护罩的出口逐渐变大。以所述护罩的两侧面的中央线为基准的所述护罩的前半部及后半部,越靠近上方越向外侧弯曲扩展。以所述护罩的两侧面的中央线为基准的所述护罩的前半部及后半部,朝向所述顶盖的角部的部分的弯曲曲率比各自的中央线的弯曲曲率更大。所述护罩包括:直线部,位于所述送风扇的叶片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送风扇的空间;缩小部,形成从所述护罩的入口至所述直线部的区间,该缩小部的截面积随着靠近所述直线部逐渐变小;扩展部,形成从所述直线部至所述护罩的出口的区间,该扩展部的截面积随着靠近所述护罩的出口逐渐变大。所述护罩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纵向加强筋,连接所述护罩的出口和入口,沿所述护罩的外周以规定间隔隔开配置;横向加强筋,沿所述护罩的外周配置,与所述横向加强筋交叉。所述顶盖的上表面形成有沿所述室外机的外周凹陷的凹陷部;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凹陷部的内侧。在所述凹陷部安装有遮蔽所述排出口的排出格栅;所述排出格栅位于所述顶盖的上端的下方。所述排出口的直径比所述送风扇的直径更大;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凹陷部的外周上的多个部位相接触。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形成室外机的上表面;多个送风扇,并排配置于所述顶盖的下方;多个排出口,在与所述多个送风扇对应的位置的所述顶盖上呈开口状态;多个护罩,分别容纳所述多个送风扇,与所述排出口连接并引导空气的流动;其中,所述护罩具有与相邻的护罩或所述室外机的外周相接触的至少一个直线区间;所述护罩以越向所述排出口侧延伸则截面积变得越大的方式扩展。所述护罩包括:直线部,位于所述送风扇的叶片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区域,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送风扇的空间;缩小部,形成从所述护罩的入口至所述直线部的区间,该缩小部的截面积随着靠近所述直线部逐渐变小;扩展部,形成从所述直线部至所述护罩的出口的区间,该扩展部的截面积随着靠近所述护罩的出口逐渐变大。在所述护罩的两侧面形成有侧面部,该侧面部形成与所述室外机的侧面或相邻的护罩的一侧面相对的平面,以便与所述室外机的侧面或相邻的护罩的一侧面相接触。所述护罩的两侧面形成有侧面部,该侧面部与形成所述室外机的外侧面的外周面板及相邻的所述护罩相接触;所述侧面部以使所述护罩的外侧面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外周面板平行的截面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侧面部还形成有接触筋,所述接触筋比所述护罩的出口的外侧端更突出,以便与所述室外机的侧面或相邻的护罩接触。所述接触筋包括:第一接触筋,沿所述护罩的延长方向延伸;第二接触筋,以与所述第一接触筋交叉的方式延伸形成。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利用所述护罩的扩展部的形状可实现所述送风扇中排出的空气的静压补偿,从而能够改进空气流动,以增加空气的排出流量的同时减小噪音。并且,所述护罩具有如下的形状,经由所述护罩的中心轴线的横向的宽度保持不变的同时,越靠近上方其截面积仅在所述护罩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上扩展。由此,在所述送风扇以横向连续配置的结构中,虽然具有所述护罩的出口被扩展的结构,但是所述风扇电机组件的位置及排出口的位置则可保持不变,由此,在保持室外机的规格的情况下,仅通过变更所述护罩的形状,即可无需变更其他结构而最大地增加排出流量。此外,所述护罩的左右两侧面部形成有接触筋。由此,当安装所述护罩时,侧面板和护罩能够保持相互紧贴的状态。并且,相邻的一对护罩也可通过所述接触筋加压的状态相互紧贴,从而在所述室外机运转时防止该护罩震动及颤抖。特别是,这样的接触筋以横向及纵向形成,即使在所述室外机的运转引起的震动时也不会相互错开并保持相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因震动及颤抖引起的噪音。附图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构成所述室外机的外观的构成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所述室外机的内部的俯视图。图4是所述室外机的去除排出格栅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护罩及风扇电机组件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所述护罩及风扇电机组件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所述护罩的立体图。图8是所述护罩的侧视图。图9是所述护罩的正视图。图10是图5的10-10’剖面图。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去除排出格栅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护罩的俯视图。图13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送风扇转速对应的风量进行比较的图。图14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电机输入功率对应的风量进行比较的图。图15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风量对应的噪音进行比较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限定于所提示出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相同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容易地提示出其他实施例。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构成所述室外机的外观的构成的结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所述室外机的内部的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室外机1,配置于室外;以及,室内机(未图示),配置于室内,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外机1连接。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热交换机(未图示),该室内热交换机与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可通过顶盖10、外周面板、底盘(basepan)40及侧支架(sidesupporter)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整体外观。详细而言,所述顶盖10设置于所述室外机1的上方,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上表面的外观。此外,所述顶盖10上形成有一对排出口11,在所述室外机1的内侧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可通过该排出口11排出到所述室外机1的外侧。此外,所述排出口11上安装有排出格栅12,防止外部的杂质流入到所述排出口11。另外,所述室外机1的四个角部上设置有侧支架20。所述侧支架可以弯折形成,以连接所述顶盖10和所述底盘40而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角部部分,其可由管形状构成。此外,所述侧支架20之间设置有外周面板,从而可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外周面的外观。所述外周面板可由分别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左右侧面的一对侧面板31、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前表面的前面板34及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后表面的后面板32构成。详细而言,所述侧面板31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该侧面板31可由一个板形状构成,以连接相邻的侧支架20和所述底盘40及顶盖10。所述侧面板31的上方即所述侧面板31的与所述室外机1内侧的护罩90对应的区域被遮蔽,在所述侧面板31的除了被遮蔽的区域以外的下方的其余区域可形成有多个吸入口。在所述侧面板31上,在与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机55所处的整个区域范围内以规定方式形成有所述吸入口311,所述吸入口311可引导从侧方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当然,根据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结构和配置的不同,所述侧面板31上形成的所述吸入口311的配置也可以不同,所述吸入口311配置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对应的区域,未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对应的部分被遮蔽,以使所吸入的空气全部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在所述室外机1的后表面的与所述护罩90所处的位置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后面板32。此外,从所述后面板32的下端至所述底盘40形成有吸入格栅33。所述吸入格栅33由多个金属线形成为格子形状,并具有与位于所述室外机1的后表面的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对应的大小。由此,所述吸入格栅33保护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免受外部的冲击或防止杂质侵入,并同时使外气顺畅地流入。此外,所述室外机1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前面板34。所述前面板34可包括检修面板35、配管面板36及吸入面板37。详细而言,所述室外机1的前表面以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延伸的位置为基准划分为左右两侧。即,在所述室外机1的左侧可设置有所述检修面板35和配管面板36,在所述室外机1的右侧可设置有吸入面板37。所述检修面板35在所述室外机1的左侧端配置在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延伸的端部对应的位置。此外,在所述前面板34全部安装的状态下,可独立地拆卸所述检修面板35。由此,通过拆卸所述检修面板35能够靠近所述室外机1的内部构成。特别是,当处于开放所述检修面板35的状态时,所述控制箱56整体可能会露出于前方,从而能够容易地靠近构成冷冻循环的各结构和连接这些结构的制冷剂配管等。所述配管面板36用于使连接所述室外机1和室内机的所述室内机连接配管通过并且用于固定所述室内机连接配管,该配管面板36设置于所述检修面板35的下端和所述底盘40之间。所述配管面板36具有与所述检修面板35相同的宽度,在所述配管面板36固定安装在所述底盘40的状态下,可分离出所述检修面板35。所述配管面板36上形成有配管设置孔361,可与室内机连接的多个室内机连接配管贯穿该配管设置孔361。所述配管设置孔361上设置有检修阀,以容易地接通及设置与所述室内机连接的所述室内机连接配管。所述配管面板36也可根据需要而与所述检修面板35构成一体。另外,所述吸入面板37形成除了所述检修面板35和配管面板36以外的所述室外机1的其余的前表面外观。所述吸入面板37可从所述顶盖10延伸至底盘40,可从所述侧支架20延伸至所述检修面板35及配管面板36。此外,所述吸入面板37可延伸至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端部,以使配置在所述室外机1内侧并固定室外热交换机55的端部的所述结合面板57和所述吸入面板37的端部相结合。由此,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可通过所述吸入面板37保持稳定的固定状态。所述吸入面板37的与所述护罩90的位置对应的上部也被遮蔽,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区域对应的其余区域上形成有多个吸入口371,以使外部空气可向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侧流动。另外,利用底盘40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底面。此外,所述室外机1以通过所述底座架构41与底面分开的状态得到支撑。并且,在所述底盘40上可配置有构成冷冻循环的压缩机51、室外热交换机55等。详细而言,在所述底座架构41上可设置有所述压缩机51。所述压缩机51用于将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可分别设置有以匀速旋转并以恒定容量进行压缩的定速压缩机,以及根据负载改变转速而可调节压缩容量的变频压缩机。此外,与所述压缩机51的各个出口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上设置有油分离器52,该油分离器52分离从压缩机51排出的制冷剂中包含的油,从而分离出所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并可再次回收到所述压缩机51。此外,所述室外机1的一侧提供有四通阀(four-wayvalve)53,该四通阀53将所述油分离器52中经过的制冷剂选择性地供给到室内热交换机(未图示)或室外热交换机55侧。所述四通阀53分别与所述室内热交换机和室外热交换机55、压缩机51、储液器54连接并可切换流路,以使从所述压缩机51排出的制冷剂根据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选择性地供给到所述室内热交换机和室外热交换机55。所述储液器54在所述底盘40的一侧与所述室内热交换机及四通阀53连接。所述储液器54分离所流入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和气体状态的制冷剂,储存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并将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供给到所述压缩机51。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用于使室外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机55的所述送风扇81强制地使室外空气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并在此过程中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沿所述底盘40的外周形成,配置于所述室外机1的四面。此时,所述室外机1的两端在所述室外机1的左侧面及前表面构成的角部部分相互隔开配置,并将形成规定的空间。此外,所述室外机1两端之间的空间在所述检修面板35处于分离状态时被开放,通过该空间可靠近构成冷冻循环的各种配管和所述控制箱56。此外,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可从所述底盘40延伸形成至与所述送风扇81邻近的高度。由此,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在所述室外机1的内侧可将所述吸入口311、371全部遮蔽,并可使所述吸入口311、371中通过的空气全部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所述室外机1的内侧上方安装有护罩90,在所述护罩90的内侧设置有风扇电机组件80。所述护罩90用于引导排出空气,该护罩90的上下方向呈开口状态,侧面形成为以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具有规定曲率的形状,并且所述开口从中央部向上方变宽。此外,所述护罩90的呈开口状态的上部具有与所述排出口11相同的形状,从而能够使排出空气有效引导到所述排出口11。图4是所述室外机的去除排出格栅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利用所述顶盖10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上表面。此外,所述顶盖10具有与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外周的外周面板的上端结合的结构。详细而言,所述顶盖10由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上表面的平面形状构成,在该顶盖10的外周形成有向下方弯折的边缘。此外,在所述顶盖10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陷部13。在所述凹陷部13凹陷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排出口11的区域及与所述排出口11邻近的外侧的区域,除去所述顶盖10的上表面的外周以外的部分呈凹陷而形成平面。此外,在所述凹陷部13可安装有排出格栅12。所述排出格栅12遮蔽所述排出口11,该排出格栅12可利用多个金属线材料以格子形状或网状结构形成。所述排出格栅12可构成为能够遮蔽全部的多个排出口11,也可独立地构成并分别进行安装,以分别独立地遮蔽各所述排出口11。所述排出口11安装在所述凹陷部13的内侧,因此从前方观察时,该排出口11位于比所述顶盖10的上端的下侧的位置,从而可被所述顶盖10的外周遮蔽。所述排出口11的形状可与所述护罩90的呈开口状态的上部的形状相同,可通过相接触所述排出口11和护罩90,使经由所述护罩90引导的空气通过所述排出口11排出。此时,所述排出口11的大小与所述护罩90的出口的大小对应,考虑到所述顶盖90上的面积,在不超出所述顶盖10的范围内,以与所述护罩90的出口大小对应地形成。特别是,如果形成有一对风扇电机组件80和护罩90,则所述排出口11可配置为不相发生干涉。即,由于所述排出口11配置在左右两侧,并需要形成在大小受到限制的所述顶盖10上,该排出口11在大小和形状只能受到限制。并且,这样的所述排出口11的大小和形状与所述护罩90上端的出口92相同,因此,对所述护罩90的整体上的形状也将构成影响。因此,所述排出口11可并排设置于左右侧,可以在不相重叠并且不与所述顶盖10的侧端重叠的范围内尽可能大地形成,此时,经过所述排出口11的中心的横向长度与所述送风扇81的直径相对应。在此,横向是左右方向。此外,与所述顶盖10的左右两侧面对应的所述排出口11的两侧111、112以具有相同的横向宽度的方式延伸,而与所述顶盖10的前端及后端对应的所述排出口11的前后半部113、114以规定曲率形成。特别地,由于在设置有送风扇81的结构的特性,所述排出口11具有其前半部113从所述顶盖10的前端更远离的结构,因此,其前半部113可形成为具有比后半部114更大的曲率,在相邻的所述排出口11或者与受到所述送风扇81的影响较小的所述顶盖10即所述凹陷部13的角部部分邻近的区域上,可形成为带有较大的曲率。可通过这样的顶盖10的形状决定所述护罩90的出口92的形状,所述送风扇81所处的所述护罩90的中间部分也将通过送风扇81来决定该中间部分的大小,因此,连接所述护罩90的两侧的其余区域A向外侧以规定曲率形成,从而可提供扩展的流路。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护罩及风扇电机组件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此外,图6是所述护罩及风扇电机组件结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参照附图对所述护罩90和风扇电机组件80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和护罩90在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并为了有效地构成所述室外机1的空间而可连续配置。所述护罩90的前端和后端固定安装在一对底盘架构(chassisframe)71。所述底盘架构71分别结合在所述前面板34及后面板32的内侧面,位于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上方。由此,所述护罩90的前端和后端可与所述前面板34及后面板32相接触。并且,所述一对护罩90中一个护罩90的一侧端紧贴于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一个侧面的所述侧面板31的内侧面,所述一对护罩90中另一个护罩90的一侧端紧贴于形成所述室外机1的另一个侧面的所述侧面板31的内侧面。此外,一对所述护罩90的两侧面相互紧贴配置。由此,所述护罩90安装在所述室外机1内侧上方,一对所述护罩90的外周分别与所述侧面板31和前面板34及后面板32相接触,以使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而热交换后的空气全部经由所述护罩90引导到所述排出口11。另外,所述一对底盘架构71之间连接有电机机架(motormount)。所述电机机架72横穿所述护罩90,在一个所述护罩90上设置有一对电机机架72,从而可在两侧支撑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的电机(图10中的82)。此时,与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的送风扇81的直径对应地决定所述护罩90的大小,所述送风扇81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护罩90的内侧。即,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可容纳于所述护罩90的内侧。图7是所述护罩的立体图。此外,图8是所述护罩的侧视图。此外,图9是所述护罩的正视图。此外,图10是图5的10-10’剖面图。如图所示,所述护罩90由上下方向呈开口状态的桶形状构成,从前方观察时,其具有长方形的截面,下部的形状也由长方形形状构成。由此,在一对所述护罩90安装在所述室外机1的状态下,该护罩90可构成与所述室外机1的截面对应的形状,并能够有效地吸入下方的空气。在所述护罩90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形成有护罩安装部93。所述护罩安装部93是与所述底盘架构71结合的部分,其由与所述底盘架构71对应的形状构成,通过贯穿螺钉等结合构件可与所述底盘架构71结合。此外,所述护罩9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侧面部94。所述侧面部94是与所述侧面板31或相邻的所述护罩90相对的面,该侧面部94可由形成所述护罩90外侧面的曲面被垂直地切割的形状构成。即,为了确保风量,所述护罩90具有在所述室外机1内不与所述外周面板30或相邻的所述护罩90发生干涉的范围内尽可能扩展的结构。由此,所述护罩90的缩小部962具有沿下方向外侧弯曲的曲面形状,但所述侧面部94具有如垂直切割所述缩小部962的曲面形状那样的结构,从而具有与所述侧面板31及相邻的所述护罩90分别面接触并紧贴的结构。如上所述,所述护罩90因空间制约而侧向上不具有扩展的结构,为了确保空间,形成如所述侧面部94那样的面接触区域,相对地,可在室外机1的内侧提供余量空间的前方及后方可进行扩展,从而在除去左右两侧面以外的其余部分具有扩展的曲面形状。在所述侧面部94突出形成有接触筋941。所述接触筋941由具有相互交叉的结构的第一接触筋942和第二接触筋943构成,并可至少形成有两个。所述第一接触筋942可形成在所述侧面部94的下端,沿所述侧面部94的前后方向延伸。此外,所述第二接触筋943在所述第一接触筋942的中间或在所述护罩90的前后方向长度的中间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此时,所述第一接触筋942和第二接触筋943相接触,并可相互垂直交叉。另外,形成有所述接触筋941的所述侧面部94可与所述护罩90出口92的侧端位于同一延长线上,所述接触筋941可形成为比所述护罩90的出口92的侧端更突出。由此,所述护罩90可通过所述接触筋941避免与所述侧面板31或相邻的护罩90发生干涉。所述护罩90在安装于所述室外机1时,两侧的侧面部94中的一个侧面部与所述侧面板31的内侧面相面对,所述接触筋941与所述侧面板31相接触。此外,如图6所示,所述护罩90的侧面部94中的另一个侧面部,即相邻的所述护罩90的相对的侧面部94相接触,此时,所述接触筋941之间具有相互紧贴的结构。由此,所述护罩90在安装于所述室外机1内侧的状态下,一对所述护罩90之间及与所述侧面板31具有紧贴的结构,并可以被所述接触筋941加压的状态相互紧贴,从而能够保持稳定的接触状态,并在室外机1运转时防止震动噪音。特别地,所述接触筋941由以横向及纵向交叉地形成的第一接触筋942和第二接触筋943构成,因此,即使在室外机1的运转中产生震动等,相对的接触筋941之间不会发生错开并可始终保持相接触的状态,能够防止因震动引起的噪音。图7中仅示出所述护罩90的两侧上形成的侧面部94及接触筋941的结构中的一侧,但是在相面对的位置上也可形成有相同的结构的侧面部94和接触筋941。另外,在所述护罩90的外侧面形成有多个加强筋95,用于防止通过所述护罩90的空气在流动时产生的震动及变形。即,所述护罩90可在形成有入口91和出口92的上下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纵向加强筋951。所述纵向加强筋951可沿所述护罩90的外周以规定间隔形成,并从所述护罩90的上端延伸到下端。此外,在所述护罩90上还可形成有沿所述护罩90外周形成的横向加强筋952。所述横向加强筋952与全部的所述纵向加强肋951交叉。所述横向加强筋952可设置有多个,并以规定间隔上下配置。通过利用所述横向加强筋952和纵向加强筋951,能够防止在空气的流动中所述护罩90的颤抖或震动。另外,所述护罩90在从上方观察时,以左右两侧端为基准,连接所述左右两侧端的护罩90的出口92的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规定的曲率,所述护罩90的截面通过这样的曲率可具有比所述送风扇81的直径更扩展的截面。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所述护罩90以所述送风扇81为基准,在脱离所述送风扇81的区域的区间的截面逐渐变大,该护罩90的开口的面积可扩展至所述护罩90上部和下部的入口91和出口92。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如图10所示,所述护罩90以高度方向为基准时,可由直线部961和侧端部115、962及扩展部963构成。所述直线部961位于在所述送风扇81的叶片进行旋转时所述叶片可占据的旋转区域B。所述直线部961是所述护罩90的直径或截面积最小的部分,该直线部961以与所述送风扇81的外径对应地形成,使在所述送风扇81以容纳于护罩90内部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时,可通过所述叶片811使空气流动。所述直线部961不越过所述送风扇81的旋转区域B,优选地可位于所述旋转区域B的上下高度的中间位置。所述缩小部962从形成有所述护罩90的入口的下端形成至所述直线部961,该缩小部962可形成为从所述护罩90的入口越靠近所述直线部961其截面积逐渐变小。即,所述护罩90的入口的截面积最大,越靠近上方其截面积变小,并在与所述直线部961相接触的部分上具有与所述直线部961的截面积对应的大小。所述扩展部963从所述护罩90的直线部961形成至形成有所述护罩90的出口的上端,该扩展部963可形成为从所述直线部961的上端越靠近所述护罩90的出口其截面积逐渐变大。即,所述直线部961的上端的截面积最小,越靠近上方其截面积变大,并在所述护罩90的出口92的截面积达到最大,可成为与所述顶盖10的排出口11的大小相同的大小。由此,从所述护罩90的送风扇81一侧至出口92的流路构成逐渐扩展的形状,从而能够补偿从送风扇81排出的空气的静压。由此,如图11至图13所示,可使所排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加并减小噪音。另外,所述护罩90以直线部961为基准,越靠近上方或下方其截面积将发生变化,而横跨所述护罩90的中心轴线的横向宽度则从入口91至出口92保持不便。即,具有不向所述护罩90的两侧方扩展的结构,以防止相邻的所述护罩90间发生干涉或是与左右两侧的所述侧面板31发生干涉。由此,经由所述护罩90的中心的所述护罩90的横向宽度可与所述送风扇81的直径对应地形成。即,经过所述护罩90的两侧面的中央线及所述送风扇81的中央线的所述护罩90的横向宽度,在所述护罩90的高度方向上保持不便。在此,所述护罩90的两侧面的中央线是指,与包含并排排列的两个送风扇81的中央轴线的垂直面相交的所述护罩90的两侧面上的线。所述送风扇81的中央线是指,所述送风扇81的旋转轴的延长线。由此,由于以横向连续配置所述送风扇81的结构,虽然具有所述护罩90的出口被扩展的结构,但是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的位置及排出口11的位置能够保持不变。此外,在所述风扇电机组件80及排出口11位置固定的状态下,所述护罩90具有其前半部及后半部的区域扩展的结构,由此,在经过中心的横向的长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下,实际上的流路可得到扩展。由此,在保持所述室外机1的规格的情况下,仅通过变更所述护罩90的形状即可增加排出流量。以下对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室外机1的动作所致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当所述空调机开始运转时,借由所述压缩机51的驱动而压缩制冷剂,被压缩的制冷剂循环于冷冻循环。此时,当所述空调机进行制冷运转时,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起到冷凝器的功能,空气被强制流动以与经由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外,在所述压缩机51进行驱动的同时,所述送风扇81通过所述电机82的驱动进行旋转。利用所述送风扇81的旋转,所述室外机1外侧的空气通过所述室外机1的四面吸入并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中通过并流入到所述室外机1内侧的空气在通过所述护罩90的过程中,经过所述送风扇81并可排出到所述排出口11。特别地,所述室外热交换机55中通过并流入到所述室外机1的内侧的空气向上方流动,从而流入到所述护罩90的入口91。所述护罩90的入口91呈扩展的状态,以使吸入空气顺畅地流入。所述护罩90的入口中流入的空气沿所述护罩90的缩小部962流动,并将通过位于所述护罩90的直线部961区间的所述送风扇81。此时,所述送风扇81的叶片处于与所述护罩90的内侧面邻近的状态,所流动的空气通过送风扇81的叶片811向上方排出。所述送风扇81的叶片811中通过的空气向上方流动,此时,空气沿所述护罩90的扩展部963流动。所述扩展部963是其截面积逐渐增大的区间,因此,所流动的空气可利用静压补偿更加顺畅地排出,从而使排出的空气的流量增加并减小噪音。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除了前述的实施例以外,还可实施多种其他实施例。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护罩被进一步扩展,以使所述护罩的前半部及后半部由直线区间及曲线区间构成。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中,除了护罩及排出口的其他结构与前述的实施例均相同,对于相同的结构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的去除排出格栅后的状态的俯视图。此外,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护罩的俯视图。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借由顶盖10形成室外机1的上表面。所述顶盖10上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陷部13,所述凹陷部13上并排配置有一对排出口11。所述排出口11以与护罩90的出口92相同的形状形成,所述排出口11可形成为与所述凹陷部13的外周及相邻的排出口11邻近。此时,所述排出口11及所述护罩90的出口92的大小可以比前述的实施例更扩展的结构形成。详细而言,所述排出口11在左右两侧面形成有侧端部115,该侧端部115构成直线形状并以规定的长度形成。此外,可形成有连接所述侧端部115的两端的前半部113和后半部114。此外,所述前半部113上形成有与所述凹陷部13的前端相接触的第一直线部113a,所述第一直线部113a的两端上形成有与所述侧端部115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弧线(round)部113b。所述后半部114上也形成有与所述凹陷部13的后端相接触的第二直线部114a,所述第二直线部114a的两端上可形成有与所述侧端部115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弧线部114b。即,所述排出口11为使其面积达到最大,将所述第一弧线部113b和第二弧线部114b向外侧进一步扩展,所述第一直线部113a及第二直线部114a自然地构成与所述凹陷部13的外周一侧相接触的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形成有凹陷部13并且所述排出口11的第一直线部113a、第二直线部114a及侧端部115与所述凹陷部13相接触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未形成有所述凹陷部13的结构中,也可具有与所述顶盖10的外侧端相接触的结构。另外,所述护罩90上可形成有扩展部963,该扩展部963从与所述送风扇81的直径对应的直线部961扩展至所述排出口11,从上方观察时,将形成通过所述扩展部963扩展的区域A’。此外,所述护罩90的出口以与所述排出口11的大小对应地形成。详细而言,所述护罩90的出口92也在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具有规定的长度的直线形状的护罩侧端部921。所述护罩侧端部921延伸至与所述室外机1的侧面板31邻近的位置,并可与相邻的所述侧面部921相接触。此外,可形成有连接所述护罩侧端部921的两端的护罩前半部923和护罩后半部924。所述护罩前半部923和后半部924的至少一部分可与所述外壳30或凹陷部13相接触。详细而言,所述护罩前半部923包括第一直线部923a,该第一直线部923a被延伸以与所述凹陷部13的外周面中的前端相接触,所述护罩第一直线部923a的两端上形成有护罩第一弧线部923b,该护罩第一弧线部923b以规定曲率与所述护罩侧端部921相连。此外,所述护罩后半部924包括护罩第二直线部924a,该第二直线部924a被延伸以与所述后面板32相接触,所述护罩第二直线部924a的两端上形成有护罩第二弧线部924b,该护罩第二弧线部924b以规定曲率与所述护罩侧端部921相连。如上所述,所述护罩90的扩展部963越靠近出口侧越被扩展,该扩展部963在与所述外周面板或相邻的护罩90不发生干涉的范围内可最大地被扩展。此外,随着所述护罩90越扩展,直线部923a、924a的区间变得越长,弧线部923b、924b向角部方向更延伸。以下通过检测了具有这样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外机和现有技术的室外机的风量及噪音的图表进行比较。以下比较的现有技术中采用了本说明书的现有技术中提及到的使用有具有从入口至出口的直径相同的结构的护罩的室外机。图13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送风扇转速对应的风量进行比较的图。此外,图114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电机输入功率对应的风量进行比较的图。此外,图15是将与所述空调机和现有技术的风量对应的噪音进行比较的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1进行运转时,通过基于所述扩展部963的流动改进,如图13所示,在相同的送风扇的转速下,与现有的室外机相比能够排出更多的流量空气。并且,如图14所示,通过确认室外机运转时的与驱动送风扇的电机中输入的功率值对应的风量的变化可知,在相同功率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1的排出流量比现有技术的室外机的排出流量更大。并且,如图15所示,通过确认室外机运转时的与流量变化对应的噪音的大小变化可知,在相同流量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1的噪音比现有技术的室外机的噪音更小。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室外机1借由所述护罩90的扩展部963能够改进空气的流动,与现有技术比较时,能够使流量更增加的同时噪音变得更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