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7058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业务的增长,通信机房某些机柜会不断追加设备,不同区域机柜的功率密度变得不均衡,这样机房内容易形成一些功率密度非常高的区域,从而产生大量热损耗引起局部升温,形成热点。而传统机房管理绝大部分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布局,对所有机柜均衡制冷,导致功率密度大的热点制冷不够,功率密度小的低温去冷风浪费,没有按照实际需求自动分配制冷量,直接导致了高能耗、低效率的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通信机房的温度管理没能按需供冷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包括:

获取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根据获取的温度值,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控制所述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度值,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的步骤包括:

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 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的步骤包括:

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以及其位置;

根据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位置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所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内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其中,所述第一机柜包括所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机柜在所述通信机房内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制冷设备与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

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制冷设备与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确定用于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制冷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所述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控制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步骤包括:

增大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减小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增大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

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减小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增大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

在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减小所述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在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启动与所述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对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直至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上均预设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相应的,所述获取通信机房内每一机柜的温度值的步骤包括:

获取每一机柜上的每个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分别计算每一机柜上的所有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温度值作为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机柜上预设有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机柜上依次由上到下排布时,所述控制机房内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步骤包括:

控制机房内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当位于所述第一机柜最上方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时,检测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相邻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若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第一 制冷设备停止对所述第一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

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继续加强降温处理,直到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

进一步地,在所述控制所述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完成加强降温处理的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

计算获取的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与除通过所述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的差值;

若计算得到的差值超过预设的误差范围,则调整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摸块,用于获取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获取摸块获取的温度值,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确定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以及其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位置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所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内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其中,所述第一机柜包括所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机柜在所述通信机房内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制冷设备与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获取子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制冷设备与所述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确定用于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制冷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设备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所述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控制第二确定子模块确定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增大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增大所述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时, 控制增大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第六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所述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七控制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时,启动与所述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以及所述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对所述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直至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上均预设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相应的,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每一机柜上的每个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分别计算每一机柜上的所有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温度值作为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机柜上预设有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且所述温度传感器在机柜上依次由上到下排布时,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二控制子模块,用于控制机房内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检测子模块,用于当位于所述第一机柜最上方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时,检测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相邻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第三控制子模块,用于当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停止对所述第一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

第四控制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大于第四预设温度 值时,控制所述第一制冷设备对所述第一机柜继续加强降温处理,直到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完成加强降温处理的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与除通过所述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所述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的差值;

调整模块,用于当计算模块计算得到的差值超过预设的误差范围时,则调整所述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获取通信机房内每一机柜的温度,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进行按需供冷。对处于高温工作状态的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对于处于正常工作温度的机柜进行常规制冷,这样可提高制冷效率,节省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03的具体流程图;

图4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1033的具体流程图;

图5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机房精密空调与冷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第一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其中,可通过在机柜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来采集机柜的温度。

s102、根据获取的温度值,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为实现按需供冷,首先确定通信机房中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针对性加强降温处理的机柜(即第一机柜)。

s103、控制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其中,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至少包括:每一台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每一台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每一台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通过获取通信机房内每一机柜的温度,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进行按需供冷。对处于高温工作状态的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对于处于正常工作温度的机柜进行常规制冷,这样可提高制冷效率,节省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由于通信机房中具有大量机柜,因此需要处理大量的温度值,为方便且快速确定出第一机柜,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寻找第一机柜,即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人工蜂群算法是模仿蜜蜂行为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是集群智能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了解问题的特殊信息,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劣的比较,通过各人工蜂个体的局部寻优行为,最终在群体中使全局最优值突现出来,有着较快的收敛速度。

具体地,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的具体实现方法可包括: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以及其位置;根据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位置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内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其中,第一机柜包括温度值最高的机柜。一般一台高温机柜附近的机柜的 温度也会温度比较高,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先确定一台温度最高的机柜,然后根据最高温度机柜的位置圈定出一范围(即附近预设范围内),再确定圈定出的范围内也温度较高的机柜(即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机柜),使这些机柜与温度最高的机柜同时进行加强降温处理,这样可不必逐一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加快了制冷降温的过程,提高了制冷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一预设温度值为一数值较大的温度值,可根据机柜日常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值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如图2所示,在人工蜂群算法中,温度传感器为侦查蜂,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机房精密空调和冷热交换器为跟随蜂、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为蜂王。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值发送至温度采集模块,由温度采集模块对温度值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将处理后的温度值数据发送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由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确定需要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机柜,并控制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加强制冷。例如,增大轴流风机转速、导流挡板角度,通过耦合控制模块控制机房精密空调与冷热交换器间接性耦合等。机柜产生的热气流通过上回风通道,由机房精密空调排除室外,同时机房精密空调产生的冷气流通过静压箱下送风通道输送到机柜下方进行制冷。此外,在启动机柜旁的冷热交换器时,冷热交换器也能吸收机柜产生的热气流,并将热气流转换为冷气流输出进行制冷。其中,图中黑色填充箭头表示热气流,空心箭头表示冷气流,黑色细箭头表示数据走向。

也就是侦查蜂(温度传感器)根据找到蜜源(即机房内的机柜)的数量和大小(即机柜的温度值),上报蜂王(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选择温度较高的机柜作为初始蜜源并标记,同时释放被标记的蜜源的路径与位置信息,以招募引领蜂(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和跟随蜂(机房精密空调、冷热交换器以及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控制机房内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其中,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的原因为: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上也具有温度感应装置,位于机柜下方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相比于其他制冷设备更靠近机柜,因此能够更及时感知机柜的温度值,调整对机柜的制冷强度,同时将获取到的 温度值发送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由机房监控系统平台再控制其他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降温,因此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相比于其他制冷设备可能会首先进行加强制冷,而其他制冷设备跟随其后,所以,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其他制冷设备(机房精密空调、冷热交换器以及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为跟随蜂。

具体地,如图3所示,s103可具体包括:

s1031、获取第一机柜在通信机房内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

在通信机房中,机柜一般以行列形式排列,因此可对每一台机柜进行编号,例如将机柜在第几排第几列的信息作为编号输入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中。如位于第一排第二列的机柜的编号为0102,01代表第一排,02代表第二列。同时对设置在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也进行相应的编号,如将位于第一排第二列的机柜上的第一个温度传感器编号为0102001,01代表第一排,02代表第二列,001代表第一个温度传感器,其他机柜和温度传感器的编号,以此类推,这里便不再进行赘述。这样,当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值上传到机房监控系统台后,机房监控系统平台就可以知道温度传感器发送至的温度值是属于哪台机柜的,该机柜位于通信机房的哪个位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编号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此外,制冷设备与每一台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已预先存储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中,可直接进行调用。

s1032、根据获取的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确定用于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制冷设备。

通过获取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可以快速确定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制冷设备(即第一制冷设备),同时可确定出较优的制冷设备组合,如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这样能够实现合理制冷,减小能源浪费,提高制冷效率。

其中,第一制冷设备至少包括: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第一 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s1033、控制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在确定对第一机柜的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制冷设备后,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便可控制相应的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根据人工蜂群算法初始选取一个热岛设备(即高温机柜)。在人工蜂群算法中,每一个热岛设备群体中的个体均包括了冷热交换器、机房精密空调、导流挡板以及轴流风机运行的最高与高低的阈值和权值,单个热岛设备则通过温度传感器提供适应温度函数以计算单个热岛设备的合适应度,人工蜂群算法通过对单个热岛设备选择、交叉与变异等等操作实现最优合适应度值,来应对整个互联网数据中心(idc,internetdatecenter)即通信机房出现热岛设备的降温处理过程。

具体的,如图4所示,s1033可具体包括:

s10331、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然后进入s10332。

增大轴流风机的转速可以增大冷气的输送量,以便对机柜加强制冷。

s10332、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3;若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4。

在一段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值对制冷进行调节。例如,若对机柜进行一段时间降温后,机柜的温度值属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则不需要进一步加强降温处理,可停止加强降温处理;若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则调整制冷设备继续加强降温处理。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值为机柜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中的一温度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也可以根据经验值或实验值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此外,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也可设置为进入s10334。

s10333、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 消耗,可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s10334、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然后进入s10335。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增大冷气的输送量。

s10335、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6;若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7。

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相同,也可不同。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也可设置为进入s10337。

s10336、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s10337、增大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然后进入s10338。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增大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

s10338、在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若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9;若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进入s103310。

其中,第三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相同,也可以与第二预设时间相同,还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均不同。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等于 第二预设温度值时,也可设置为进入s103310。

s10339、减小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减小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s103310、启动与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对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直至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启动与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对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共同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优选为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如图5所示,该冷热交换器为内外逆流形式,其中外部空调冷气流内外循环流体和内部冷风内循环流体被内部热风内循环流体加热。该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包含6组分离的热管组,并且每个热管组可能具有不同的几何参数。

1)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上的翅片在整个组上连续;

2)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内流体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连续;

3)所有单独的热管组被看做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的一个完整部件。

针对通信机房机柜要求蒸发段置于冷凝段上方应用要求,设计出机械驱动型分离式热管耦合系统,利用泵驱动将冷凝液抽回蒸发段中,形成换热循环,该方案在安装条件上机械驱动型显得更加灵活。

优选的,一般通信机房中的机柜体积较大,若在每台机柜上只预先设置一 个温度传感器,则这样确定出的机柜的温度值会存在误差较大,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台机柜上一般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获取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而确定机柜的温度值,这样可以提高机柜温度的计算精确度。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为:获取每一机柜上的每个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分别计算每一机柜上的所有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温度值作为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进一步地,一般一台机柜中会放置多台设备,而机柜中每台设备才是主要发热源,且热气流大部分流向机柜顶部,因此机柜的顶端温度最高,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般预先设置在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以由上到下的方式排布在机柜上,当然还可根据机柜中的设备实际放置位置调整温度传感器器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根据一般机柜的大小以及考虑到数据处理量,一台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以3个为佳,3个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机柜上,一个设置在机柜上方,一个设置在机柜中间部位,一个设置在机柜下方。

当第一机柜上预设有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在机柜上依次由上到下排布时,由于机柜的顶端温度最高,因此在加强降温处理时,可先检测位于机柜最上方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当该温度值低于一预设温度值时,可再检测与机柜最上方的温度传感器相邻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若相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低于一另预设温度值时,则可停止对该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一般情况下,检测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即可,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检测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检测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可为:控制机房内的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当位于第一机柜最上方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时,检测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相邻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若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第一制冷设备停止对第一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若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继续加强降温处理,直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此外,其中,第三预设温度值与第四预设温度值为设备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数值,第三预设温度值与第四预设温度值可以是相同温度值也可以是不同温度值。

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实现节能制冷,在完成对第一机柜的加强制冷降温后,可分别获取第一制冷设备(除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工作温度值,将该工作温度值第一机柜的温度值进行比较,根据二者差值与预设误差范围的比较结果,调整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例如,轴流风机的原工作温度值为25℃,而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为29℃,预设误差范围为(-3℃,+3℃),由于轴流风机的工作温度值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的差值为-4℃,不再预设误差范围内,则调高轴流风机的工作温度,以便轴流风机能够及时进行降温工作。其中,具体实现方法可包括:获取完成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计算获取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与除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的差值;若计算得到的差值超过预设的误差范围,则调整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

第二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装置,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摸块601,用于获取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其中,可通过在机柜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来采集机柜的温度。

确定模块602,用于根据获取摸块601获取的温度值,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为实现按需供冷,首先确定通信机房中温度较高、需要进行针对性加强降温处理的机柜(即第一机柜)。

控制模块603,用于控制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确定模块602确定的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其中,通信机房内的制冷设备至少包括:每一台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每一台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每一台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装置,通过针对性地对机房内的高温机柜进行降温处理,从而实现按需供冷,提高制冷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进一步地,确定模块602包括: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由于通信机房中具有大量机柜,因此需要处理大量的温度值,为方便且快速确定出第一机柜,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确定子模块优选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寻找第一机柜。人工蜂群算法是模仿蜜蜂行为提出的一种优化方法,是集群智能思想的一个具体应用,它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了解问题的特殊信息,只需要对问题进行优劣的比较,通过各人工蜂个体的局部寻优行为,最终在群体中使全局最优值突现出来,有着较快的收敛速度。

进一步地,第一确定子模块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的温度值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以及其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位置和人工蜂群算法,确定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内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第一机柜。

其中,第一机柜包括温度值最高的机柜。

一般一台高温机柜附近的机柜的温度也会温度比较高,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确定单元先确定一台温度最高的机柜,然后第二确定单元根据第一确定单元确定的最高温度机柜的位置圈定出一范围(即附近预设范围内),再确定圈定出的范围内也温度较高的机柜(即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的机柜),使这些机柜与温度最高的机柜同时进行加强降温处理,这样可不必逐一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加快了制冷降温的过程,提高了制冷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温度值最高的机柜的附近预设范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第一预设温度值为一数值较大的温度值,可根据机柜日常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值而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如图2所示,在人工蜂群算法中,温度传感器为侦查蜂,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机房精密空调和冷热交换器为跟随蜂、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为蜂王。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值发送至温度采集模块,由温度采集模块对温度值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将处理后的温度值数据发送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由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确定需 要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机柜,并控制机房内的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加强制冷。例如,增大轴流风机转速、导流挡板角度,通过耦合控制模块控制机房精密空调与冷热交换器间接性耦合等。机柜产生的热气流通过上回风通道,由机房精密空调排除室外,同时机房精密空调产生的冷气流通过静压箱下送风通道输送到机柜下方进行制冷。此外,在启动机柜旁的冷热交换器时,冷热交换器也能吸收机柜产生的热气流,并将热气流转换为冷气流输出进行制冷。其中,图中黑色填充箭头表示热气流,空心箭头表示冷气流,黑色细箭头表示数据走向。

也就是侦查蜂(温度传感器)根据找到蜜源(即机房内的机柜)的数量和大小(即机柜的温度值),上报蜂王(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选择温度较高的机柜作为初始蜜源并标记,同时释放被标记的蜜源的路径与位置信息,以招募引领蜂(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和跟随蜂(机房精密空调、冷热交换器以及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控制机房内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其中,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的原因为: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上也具有温度感应装置,位于机柜下方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相比于其他制冷设备更靠近机柜,因此能够更及时感知机柜的温度值,调整对机柜的制冷强度,同时将获取到的温度值发送至机房监控系统平台,由机房监控系统平台再控制其他制冷设备对机柜进行降温,因此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相比于其他制冷设备可能会首先进行加强制冷,而其他制冷设备跟随其后,所以,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为引领蜂,其他制冷设备(机房精密空调、冷热交换器以及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为跟随蜂。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603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机柜在通信机房内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

在通信机房中,机柜一般以行列形式排列,因此可对每一台机柜进行编号,例如将机柜在第几排第几列的信息作为编号输入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中。如位于第一排第二列的机柜的编号为0102,01代表第一排,02代表第二列。同时对设置在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也进行相应的编号,如将位于第一排第二列的机柜上的第一个温度传感器编号为0102001,01代表第一排,02代表第二列, 001代表第一个温度传感器,其他机柜和温度传感器的编号,以此类推,这里便不再进行赘述。这样,当温度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温度值上传到机房监控系统台后,机房监控系统平台就可以知道温度传感器发送至的温度值是属于哪台机柜的,该机柜位于通信机房的哪个位置。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编号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此外,制冷设备与每一台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已预先存储到机房监控系统平台中,可直接进行调用。

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获取子模块获取的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确定用于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制冷设备。

第一获取子模块通过获取第一机柜的位置信息以及制冷设备与第一机柜的位置关系信息,可以使第二确定子模块快速确定对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制冷设备(即第一制冷设备),同时可确定出较优的制冷设备组合,如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这样能够实现合理制冷,减小能源浪费,提高制冷效率。

其中,第一制冷设备至少包括: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与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以及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中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控制子模块,用于控制第二确定子模块确定的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在确定对第一机柜的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的制冷设备后,第一控制子模块便可控制相应的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其中,第一控制子模块属于机房监控系统平台。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增大轴流风机的转速可以增大冷气的输送量,以便对机柜加强制冷。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 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在一段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根据检测到的温度值对制冷进行调节。例如,若对机柜进行一段时间降温后,机柜的温度值属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则不需要进一步加强降温处理,可停止加强降温处理;若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则调整制冷设备继续加强降温处理。其中,第二预设温度值为机柜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中的一温度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也可以根据经验值或实验值确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增大第一机柜位置下的绝热送冷槽道内的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增大冷气的输送量。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其中,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相同,也可不同。

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减小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和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增大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增大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最短路径所对应的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间后,检测第一机柜的温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其中,第三预设时间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相同,也可以与第二预设时间相同,还可以与第一预设时间和第二预设时间均不同。

第六控制单元,用于当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控制减小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已处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不必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减少能源消耗,可减小机房精密空调的制冷强度、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角度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的转速。

进一步地,第一控制子模块还包括:

第七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启动与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对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直至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

若一段时间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说明第一机柜的温度仍处于高温工作温度范围内,还需继续加强降温处理,为加快对机柜的降温,可启动与第一机柜对应设置的冷热交换器,结合输送冷风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对第一机柜继续进行加强降温处理、静压箱下送风导流挡板以及静压箱下送风口通道轴流风机共同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冷热交换器优选为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如图5所示,该冷热交换器为内外逆流形式,其中外部空调冷气流内外循环流 体和内部冷风内循环流体被内部热风内循环流体加热。该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包含6组分离的热管组,并且每个热管组可能具有不同的几何参数,其中,该冷热交换器还具有如下所述特点:

1)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上的翅片在整个组上连续。

2)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内流体流动方向的温度变化连续。

3)所有单独的热管组被看做多流体无能耗分离式热管冷热交换器的一个完整部件。

针对通信机房机柜要求蒸发段置于冷凝段上方应用要求,设计出机械驱动型分离式热管耦合系统,利用泵驱动将冷凝液抽回蒸发段中,形成换热循环,该方案在安装条件上机械驱动型显得更加灵活。

进一步地,通信机房内的每一机柜上均预设有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相应的,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每一机柜上的每个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计算子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温度值,分别计算每一机柜上的所有预设的温度传感器的平均温度值,并将计算得到的平均温度值作为每一机柜的温度值。

一般通信机房中的机柜体积较大,若在每台机柜上只预先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这样确定出的机柜的温度值会存在误差较大,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一台机柜上一般设置有多个温度传感器,通过获取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而确定机柜的温度值,这样可以提高机柜温度的计算精确度。

进一步地,当第一机柜上预设有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在机柜上依次由上到下排布时,控制模块603包括:

第二控制子模块,用于控制机房内的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进行加强降温处理。

检测子模块,用于当位于第一机柜最上方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值时,检测与第一温度传感器相邻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第三控制子模块,用于当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则控制第一制冷设备停止对第一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

第四控制子模块,用于当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大于第四预设温度值时,控制第一制冷设备对第一机柜继续加强降温处理,直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四预设温度值。

一般一台机柜中会放置多台设备,而机柜中每台设备才是主要发热源,且热气流大部分流向机柜顶部,因此机柜的顶端温度最高,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一般预先设置在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以由上到下的方式排布在机柜上,当然还可根据机柜中的设备实际放置位置调整温度传感器器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根据一般机柜的大小以及考虑到数据处理量,一台机柜上的温度传感器以3个为佳,3个温度传感器均匀分布机柜上,一个设置在机柜上方,一个设置在机柜中间部位,一个设置在机柜下方。

当第一机柜上预设有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在机柜上依次由上到下排布时,由于机柜的顶端温度最高,因此在加强降温处理时,可先检测位于机柜最上方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当该温度值低于一预设温度值时,可再检测与机柜最上方的温度传感器相邻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若相邻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低于一另预设温度值时,则可停止对该机柜的加强降温处理。一般情况下,检测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即可,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检测多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本发明实施例中,优选检测两个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

其中,第三预设温度值与第四预设温度值为设备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数值,第三预设温度值与第四预设温度值可以是相同温度值也可以是不同温度值。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完成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与除通过所述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所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的差值;

调整模块,用于当计算模块计算得到的差值超过预设的误差范围时,则调整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

为更好的实现节能制冷,在完成对第一机柜的加强制冷降温后,可分别获取第一制冷设备(除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 精密空调之外)的工作温度值,将该工作温度值第一机柜的温度值进行比较,根据二者差值与预设误差范围的比较结果,调整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例如,轴流风机的原工作温度值为25℃,而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为29℃,预设误差范围为(-3℃,+3℃),由于轴流风机的工作温度值与第一机柜的温度值的差值为-4℃,不再预设误差范围内,则调高轴流风机的工作温度,以便轴流风机能够及时进行降温工作。其中,具体实现方法可包括:获取完成加强降温处理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计算获取的第一机柜的温度值与除通过绝热送冷槽道输送冷气到第一机柜的路径最短的机房精密空调之外的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的差值;若计算得到的差值超过预设的误差范围,则调整第一制冷设备的工作温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是与上述通信机房温度控制的方法对应的装置,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有实现方式均适用于该装置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