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定温度下,水的挥发需要较大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风速,为达到此目的一般需要将液态水雾化或分布在某种填充物表面,为气、液两相提供充分的接触面,以提高挥发效率。目前大多数加湿装置采用雾化方式,少数采用不规则丝网状纤维为气、液两相提供充分的接触面。但是现有的加湿装置的加湿效果尚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它可以利用波纹形涵道实现加湿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包括多圈涵道,多圈涵道沿径向间隔设置;多圈涵道通过多条肋条2实现固定连接;相邻涵道之间形成多圈沿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所述涵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分布有沿轴向延伸的微沟槽结构。
所述涵道的壳体截面为沿轴向延伸的直线形,或者为沿轴向延伸的波纹形。
所述多条肋条2沿周向和轴向均匀分布。
所述多圈涵道的中心设置有轴1,多圈涵道通过所述多条肋条2实现与轴1的固定连接。
所述多圈涵道中的内圈涵道41与轴1之间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所述多圈涵道中的外圈涵道的外侧设置有外壳3,外壳3通过所述肋条2实现与外圈涵道的固定连接。所述外圈涵道45与外壳3之间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所述外壳3的壳体截面为沿轴向延伸的直线形,或者为沿轴向延伸的波纹形。
所述外壳3和/或涵道的壁厚为0.05~2.5mm。
所述气流通道的径向尺寸为3~20mm。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根据液态水的挥发特性,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利用具有规整接触面的涵道实现水分的蒸发,具有表面积大,气流均匀通过且压降小,表面风速高,传质效率高等优点,能够有效增加干燥空气的湿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规整,不容易藏污纳垢。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为轴, 2为肋条,
3为外壳, 41、42、43、44、45为涵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增加空气湿度的装置,包括轴1,轴1的外侧设置有外壳3,外壳3与轴1之间沿径向间隔设置有多圈涵道41、42、43、44、45,外壳3及涵道41、42、43、44、45通过多条沿径向延伸的肋条2实现与轴1的固定连接;
多条肋条2沿轴1的周向和轴向均匀分布;
内圈涵道41与轴1之间、相邻涵道41、42、43、44、45之间以及外圈涵道45与外壳3之间形成多圈沿轴向延伸的气流通道;
为进一步提高加湿效率,涵道41、42、43、44、45的内外表面可布满沿轴向延伸的微沟槽结构;
优选地,多圈涵道41、42、43、44、45及外壳3同心设置。
同一涵道41、42、43、44、45的壳体截面为沿轴向延伸的直线形,或者为沿轴向延伸的具有高低起伏的波纹形。
外壳3的壳体截面为沿轴向延伸的直线形,或者为沿轴向延伸的具有高低起伏的波纹形。也可以不设置外壳3。
外壳3及涵道41、42、43、44、45的壁厚可以为0.05~2.5mm。
气流通道的径向尺寸可以为3~20mm。
外壳3的直径可以为50~400mm。
外壳3及涵道41、42、43、44、45的轴向尺寸可以为50~500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用浸泡或者喷淋的方法将液态水均匀分布到涵道41、42、43、44、45的内外表面,驱动干燥空气通过气流通道,将涵道41、42、43、44、45内外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而使空气湿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