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实验的涂料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319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箱,具体是一种用于生产实验的涂料烘箱。



背景技术:

涂料是一种以树脂或油(天然动植物油)为主,掺入或不掺颜料、填料,用分散介质(有机溶剂、水等)调制而成,将其涂覆在被保护和被装饰的物体表面,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的黏稠液体或固体粉末,有效的保护物体的表面,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如家具装修、钢铁防锈等领域。

涂料在正式生产前需要试制,涂料在试制过程中,经常需要将样品晾干,采用自然风干需要很长时间,一般采用热风式烘箱,由于热风式烘箱的接触式,使得涂料表面和内部温度不一致,到时涂料表面起皱,不利于实验结果的观察,且一般的烘箱温度只能设置一个,对批量的产品实验要求不能满足,且不能进行对比试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实验的涂料烘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生产实验的涂料烘箱,包括排风扇、冷凝板、集液槽、气体处理室、活性炭滤网层、出气口、废气排放孔、箱体、托架、陶瓷红外辐射加热器和隔板,所述箱体的中部设置隔板,以将箱体分割成两个单独的烘干室,每个烘干室均由单独的密封门,所述烘干室的中部均设置托架,而托架的上下两侧均设置陶瓷红外辐射加热器,所述烘干室的顶部均设置废气排放孔,废气排放孔内设置排风扇,而废气排放孔的顶部连接气体处理室,而气体处理室的侧面设置出气口,出气口的内侧设置活性炭滤网层,所述气体处理室内设置冷凝板,冷凝板倾斜设置在废气排放孔的正上方,且冷凝板的最低端设置集液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烘干室的内壁上均设置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 器,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均连接箱体外部的控制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凝板的背面设置翅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隔板将箱体分割成两个单独的烘干室,便于对比试验,同时在烘干室顶部的废气排放孔上连接气体处理室,通过气体处理室内的活性炭滤网层过滤掉有害气体,同时通过冷凝板将蒸汽冷凝回收,避免腐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生产实验的涂料烘箱,包括控制模块1、排风扇2、冷凝板3、集液槽4、气体处理室5、活性炭滤网层6、出气口7、废气排放孔8、箱体9、湿度传感器10、温度传感器11、托架12、陶瓷红外辐射加热器13和隔板14,所述箱体9的中部设置隔板14,以将箱体分割成两个单独的烘干室,每个烘干室均由单独的密封门,以便于进行两组实验,有利于对比,所述烘干室的中部均设置托架12,用于放置样本,而托架12的上下两侧均设置陶瓷红外辐射加热器13,利用陶瓷红外辐射加热器13对样本加热,所述烘干室的内壁上均设置湿度传感器10和温度传感器11,湿度传感器10和温度传感器11均连接箱体9外部的控制模块1,从而实现实时检测。

所述烘干室的顶部均设置废气排放孔8,废气排放孔8内设置排风扇2,而废气排放孔8的顶部连接气体处理室5,而气体处理室5的侧面设置出气口7,出气口7的内侧设置活性炭滤网层6,通过活性炭滤网层6吸附有害气体,保证排出空气的安全,更加环保,所述气体处理室5内设置冷凝板3,冷凝板3倾斜设置在废气排放孔8的正上方,且冷凝 板3的最低端设置集液槽4,通过冷凝板3冷却液体,并集中回收,避免产生腐蚀。

所述冷凝板3的背面设置翅片,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隔板14将箱体分割成两个单独的烘干室,便于对比试验,同时在烘干室顶部的废气排放孔8上连接气体处理室5,通过气体处理室5内的活性炭滤网层6过滤掉有害气体,同时通过冷凝板3将蒸汽冷凝回收,避免腐蚀。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